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1、“批判”需要坚持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结合
2、费尔巴哈从宗教问题出发,阐述了一个重要思想:人的本质就是人自身。宗教的产生是人性异化的后果。
3、19世纪40年代出版的刊物,是马克思在年轻时代总结自己的思想和弄清思考的问题而写的一个未完成的手稿,有三个部分。是一部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著作。在“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两个部分里却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经济学思想,因此,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4、《雇佣劳动与资本》从1847年下旬开始,以“雇佣劳动与资本”为标题,用社论的形式陆续发表在《新莱茵报》上。中文译本收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
5、与编辑部联系订阅。
6、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7、http://socialismstudies.ccnu.edu.cn
8、《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9、第三部分包括五部分:国民经济学中反映私有财产的本质、共产主义、需要,生产和分工、货币、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
10、本文通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深入分析马克思法哲学思想的由来,即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得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然后马克思对德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及批判,得出德国必须要进行彻底的革命,虽然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高于德国的制度,但是仍然是德国制度的抽象的继续,因而不能指导德国进行的革命。
11、马克思认为,由于人不是孤立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联系在一起,所以人有充分的动机去改变环境,而哲学作为一种理论,只要彻底,“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12、由此我们可以部分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何马克思要从国家理论开始批判黑格尔。根据前文的描述,一个是因为对国家议会性质的质疑,使其转向对国家理论的现实的关注,一个是当时莱茵报的整体氛围以及马克思受到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而去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当然,还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原因,即青年黑格尔派本身已经完成了一系列的官方宗教批判,其批判矛头开始转向了政治领域。而这点马克思在1844年初出版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里面就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13、黑格尔也讲到人与人的活动,但它被看成是从属于理念活动的。黑格尔不是从现实的人引伸出国家,而是从国家引伸出现实的人;不是把国家看成是人的最高现实,而是把君主看成是“国家的最高现实”。马克思指出:“黑格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想给抽象的实体、理念写传记,于是人的活动等等在他那里就一定变成其他某种东西的活动和结果,其次是因为黑格尔想使人的本质作为某种想象中的单一性来单独活动,而不是使人在其现实的人的存在中活动”(2)(P272),因此全部确实的经验的存在,都被思辨地转化为理念的各个环节。
14、文本从唯物主义立场出发,论述了对宗教的批判与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的关系,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现实的德国社会,还论述了德国革命的任务和条件。
15、银行行号:102100000626
16、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主要人物之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之他吝啬到了极点。高利贷者、犹太富商,为人刻毒、贪婪。因嫉妒安东尼奥,让安东尼因还不起债用一磅肉来抵。
17、这部著作是对G.W.F.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61~313节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所作的分析和批判。马克思在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通过参加现实斗争,动摇了对黑格尔哲学的信仰。
18、《导言》明确指出:“它(批判)不是解剖刀,它是武器。它的对象是自己的敌人,它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7)6在这里,马克思将当时的德国制度比作“批判”的敌人,将“批判”比作“向德国制度开火”的武器。因为运用“激情的头脑”对德国的政治以及资产阶级制度——“非神圣形象”进行揭露,只是对“某个学派”的腔调进行批判,更进一步的问题“不在于敌人是否高尚,是否旗鼓相当,是否有趣”,不在于通过“解剖”这种制度从而揭露它,而在于采取彻底否定的方式,将“敷粉的发辫”和“没有敷粉的发辫”完全驳倒——“问题在于给敌人以打击”,从而彻底消灭这种精神已经被驳倒的制度。
19、由此我们首先可以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马克思为何从国家篇开始来批判?从国家篇开始可以批判什么,容易忽略什么,抑或马克思并没有忽略什么,而是另有深意?
20、随导言之后将要作的探讨——这是为这项工作尽的一份力——首先不是联系原本,而是联系副本即联系德国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来进行的。其所以如此,正是因为这一探讨是联系德国进行的。
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写作背景
1、外在必然性的意思只能是这样:当家庭和社会的“法规”和“利益”同国家的“法律”和“利益”发生冲突时,家庭和社会的“法规”和“利益”必须服从国家的“法律和“利益”;它们是从属于国家的,它们的存在是以国家的存在为转移的;或者说,国家的意志和法律对家庭和市民社会的“意志”和“法规”来收是一种必然性。
2、可以说,马克思激烈批判费尔巴哈等人,是因为他认为他们的观点的缺陷正是当前德国最致命的缺陷,因为“彻底的革命只能是彻底需要的革命,而这些彻底需要的产生,看来既没有任何前提,也没有必要的基础”(毫无疑问,要产生“彻底需要”,必须使人和所处社会环境紧密相联)。
3、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媒体工作室
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马克思思想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时,他只处在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离历史唯物主义还很远,但这部书稿却标志着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自觉地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正如他自己回顾这段经历时所说的:“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黑格尔按照18世纪的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先例,概括为‘市民社会’,而对市民社会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中去寻求。”
5、"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的意思是: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6、国家怎样同家庭和市民社会发生关系,——这是由“情势、任性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所限定的。因此,国家的理性对国家材料在家庭和市民社会中无意识地偶然地产生出来的。家庭和市民社会仿佛是黑暗的天然的基础。从这一基础上燃起国家的火炬。国家的材料应理解为国家的事务、家庭和市民社会,因为它们是国家的构成部分,它们是国家本身的参加者。
7、因此,应该将社会负面现象、错误社会思潮以及悖谬的言论,当作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敌人。对其进行批判,不止是要通过“解剖”揭露它、驳倒它,而是要消灭它,即将它在青年一代的头脑中连根拔起。比如,“消费主义”就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批判的敌人之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不能只停留在对其进行解构、剖析的层面,而应该深入研究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主要危害,引导青年在思想上和实践中积极加以抵制,从而真正消灭“消费主义”。
8、261节:与家庭和市民社会这个私权和私人福利领域相反,国家一方面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及其更高的权力(Macht),它们的法规,乃至它们的利益都从属于这种权力;但是另一方面,国家又是它们的内在目的,国家的强大在于其普遍性的最终目的和个体的特殊利益之统这种统一在于。个体对国家尽了多少义务,在此限度内他就享有多少权利。(155节)
9、《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由马克思执笔写成。1848年2月21日在伦敦第一次以单行本问世。2月24日,《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
10、前面,存在和实存曾经出现为直接事物的两个形式。存在一般来讲,是没有经过反思的直接性,并且是转向对方的过渡。实存是存在和反思的直接统因此实存即是现象,它出于根据,并回到根据。现实事物是上述那种直接统一的设定存在,是达到了自身同一的关系;因此,它得免于过渡,并且在它的表现或外在性即是它的内蕴力;在它的外在性里,它已返回到自己;它的定在只是它自己本身的表现,而非他物的表现。
11、多年以来,社会负面现象和错误社会思潮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围剿,已经积累起足够的愤怒了,是时候对其进行彻底的揭露了。但正如《导言》所讲的那样,通过这种批判撕碎“那些虚幻的花朵”,并不是目的本身,而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手段。目的本身在于要让青年一代“扔掉它”,从而自觉而勇敢地采摘“新鲜的花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批判”只是“破”——破除错误的社会思潮的影响,目的在于“立”——牢固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2、这个逻辑也是一般认为马克思思想看法观点,从这个逻辑出发,很多问题都得不到实际上的解答,如果单纯的是这样的话,就会引入另一种逻辑,也就是从政治之后的看法,从政治(无产阶级的解放)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了。显然这里没有考虑更为丰富的意蕴,影响了后来的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但是在讲到列宁哲学时,尤其是《国家与革命》实际上列宁的整个逻辑都是建立在整个《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之中的。如果说马克思是从宗教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整个逻辑,那么列宁则是国家批判——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所以在两个逻辑比较之中,马克思的宗教批判转变为了列宁的国家批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第一章阶级社会和国家阐发出如下的观点:
13、主要讨论宇宙自然和社会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黑格尔认为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不过是一个宇宙的“绝对理念”的作用和体现的结果,就如道家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包括我们人类不过是一个宇宙的绝对理念的作用和体现的结果。黑格尔的绝对理念不过是相当于老子的道而已。
14、必须对德国的现存制度的批判上升到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德国的现存制度虽然落后于英法,但是哲学的思想却和英法同步,这是因为德国哲学是跟随者英法革命的道路的。德国人民要获得解放,应该是从高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出发,进行批判
15、《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也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马克思的青年时代追随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后来根据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念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思想。
16、是马克思在1843到1847年间对黑格尔的五次批判好像在马恩全集第一卷就有你去找找实在是找不到的话建议你百度一下,看看权威学者在这方面的总结当当参考
17、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身。”
18、德国人民反对德国制度就需要对德国制度进行批判。批判这种落后的制度,不是要驳倒这个敌人而是要消灭这个敌人。
19、一方面,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表示不满,要求废除封建关系,主张改革,实现国家和民族统一。
20、根据我的明见,——这种明见必须仅仅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统握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统握和表述为主体。
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读后感
1、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话中有两个主句,即“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和“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两句话讲了两层意思,前者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后者是说“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2、退出《莱茵报》后,他系统地研究了欧美一些国家的历史,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并阅读了L.费尔巴哈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得到很大启发,于是开始了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
3、第一手稿分为四个部分: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异化劳动(后人添加)。
4、1842年,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第一次发生重大转变的一年。这一年,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激烈的思想批判,使他开始抛弃唯心主义而转向唯物主义。这一转折,使马克思冲出了自我意识哲学的范围来考察人的问题,不再把人看作自我意识,而看作感性的、现实的人。
5、按照马克思的最初计划,他将以一系列论文来阐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但是,由于《新莱茵报》的停刊,使这组论文只发表了前五篇。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准备出版,于是在1843年末至1844年1月写下了这篇《导言》。人们理解“武器的批判”是指无产阶级用武装斗争来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因为“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
6、编辑:郑鹏凯校对:关佩然
7、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马克思把宗教产生的根源,归结为市民社会,即物质关系决定的国家,社会
8、主要是因为黑格尔的法哲学里面主张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国家是精神的更高阶段,是“地上的神”。
9、黑格尔法哲学遵循的是思辨哲学一以贯之的从抽象到具体、理想到实在、必然到自由的思维进程。按照黑格尔思辨哲学的逻辑,包括法哲学在内的客观精神是绝对精神自我认识、自我运动、实现自我的一个环节;在法哲学中,家庭和市民社会又是国家理性自我认识、自我运动及实现自我的环节。从家庭、市民社会到国家的发展过程是抽象的国家理性具体化、现实化的过程。法哲学的思辨性表明黑格尔不是揭示事物在发展中符合逻辑,而是竭力说明逻辑如何在发展中产生事物,逻辑的发展是内容,真实事物的发展反而成为现象。从本质上看,黑格尔法哲学是逻辑学的补充,泛逻辑主义的方法又与唯心主义的本体论合使法哲学充满了神秘性和抽象思辨性。
10、费尔巴哈作为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员,早在1839年在《哈雷年鉴》上发表的《黑格尔哲学批判》一文,就标志着他同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公开的、彻底的决裂。随后,他于1841年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特别是1843年发表的《关于哲学改造的临时纲要》更加明确地表述了自己的唯物主义观点。
11、由此,关于法哲学的研究方法,黑格尔认为:
12、我们根据黑格尔的学说知道,黑格尔的哲学主张后一阶段扬弃前一阶段,并且比前一阶段具有更高的合理性,在法哲学里面就变成了国家具有最高的权威,市民社会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家,因为国家就是绝对精神的体现。所以,这就是黑格尔保守的地方,因为他维护了旧的制度。
13、1843年3月,马克思从社会退回到书房,开始进行历史研究,以解决《莱茵报》时期因现实与黑格尔理性哲学之间相互矛盾而产生的“苦恼的疑问”。1843年3月中至9月底,他撰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对黑格尔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10月,马克思被迫离开克罗茨纳赫,他来到巴黎这个当时革命运动的中心,并很快和德法两国的工人群众和工人组织建立了联系。之后,他开始考察工人运动,研究当时先进的政治思想,走上革命理论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便是马克思参加工人运动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首部著作。
14、(4)(德)弗·梅林.马克思传(M).樊集,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
15、同时,由于黑格尔把国家的理念当成发展的主体,“现实的理念,即精神,把自己分为自己概念的两个理想性领域,分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即分为自己的有限性的两个领域”,那么真正现实主体——家庭、市民社会就变成了和它们自身不同的非现实的理念的客观要素,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的现实的关系——“‘对于单个人来说’,国家材料的分配‘是通过情况、任意和本身使命的亲自选择为中介的’”则被黑格尔看成一种现象,看成国家理念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真实的、现实的关系因为符合国家理念的发展才具有合理性。
16、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指出国家职能是人的社会特质的活动和存在方式。以下是我分享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欢迎阅读!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文篇一摘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借助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被黑格尔颠倒了的国家和人的关系重新颠倒了过来,指出国家职能是人的社会特质的活动和存在方式。他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观点,并抓住人和人的社会关系,不仅在自然观上,而且在社会观上实现对黑格尔的颠倒,从而在对人的理解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17、得到理解,而是通过参与到理念的运动当中获得自己的意义。反过来说,我对我自身选择的理解马克思的这段表述,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由于国家被看成是理念的产物,因此,当我们在参加国家事务(无论是通过情势、任性或者本身的使命)时,我的任何选择,都应该被看为是一个超越于我意志之上的理念通过我的看似偶然的决定来理解的。偶然性是必然的,但是这种必然性不通过这种偶然性的具体内容通过一个我根本上不能理解的东西去理解,我不能理解自己的理解。而我参与了选择,实际上等于没有参与选择,因为选择被理念所注定。
18、因此,真理的彼岸世界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具有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于是,对天国的批判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变成对法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变成对政治的批判。
19、“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价值取向本身是彻底的,而当下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者没有把理论讲透彻、讲鲜活。有的对党的创新理论掌握得不系统不深入,讲起来照本宣科;有的重形式轻内容,只追求热热闹闹,不追求入脑入心;有的关起门来讲理论,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讲不清,歪道理驳不倒。理论大餐要“好看”,也要“好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思政课才能“有温度”、“有情感”。
20、点击箭头处“蓝色字”,关注我们哦!!
四、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解读
1、德国革命的目标是人的解放 而不仅仅是政治解放。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使市民社会产生,但市民社会人和人却处于对抗之中。人的解放是指拜托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分离。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是人的解放者,但是在德国,资产阶级力量还不够对封建力量进行反抗的时候,德国的无产者就已经出现来反抗资产阶级了,因此革命的主体落在无产阶级手中。另外,德国的无产者可以看到在实行资本主义革命以后法国无产者的现状,从而知道资产阶级革命只是政治解放,而转而要求无产阶级革命实现人的解放
2、你好!最典型的当然是马克思了马克思主义就是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
3、马克思揭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和法哲学维护德国现存制度的本质,指出这种哲学在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到了最系统的表现,论述了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同对德国现实社会的批判的关系,提出了“向德国制度开火”的革命任务。
4、这种理解能够解释马克思在前面所提到的一个细节,就是“黑格尔所谈的不是经验的冲突”。这里的意思是:我们不能把私人领域的“利益”与“法规”与国家的“利益”与“法律”的冲突理解为一种经验意义上的两难的情况,这种经验的两难体现为比如个人的合法利益——比如居住权——与国家的合理规划的权利——比如规划道路的合法权力——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属于具体决策需要审慎解决的一次性冲突。反过来说,马克思在这里要谈论的不是经验性的问题,而是黑格尔法哲学的思辨结构,这种结构,在黑格尔这里就体现为一切个体性都是理念自身的异化再回复自身的结果。反过来说,私人权利与私人利益的合理性不在于私人自身具有合理性,而是从理念,从超越于具体经验的“现实”的伦常理念中有其合理性。
5、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页)
6、但是,和费尔巴哈只注重自然和宗教批判不同,马克思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会和政治问题上。在这部手稿中。
7、黑格尔的这种思想代表了19世纪德国大多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立场,两重性,革命性和妥协性。
8、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产生了深刻影响。
9、“批判”需要“坚毅、尖锐、胆识、无情”的“革命的大无畏精神”
10、这段名言所体现的哲学思想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是说“理论不能代替实践”。批判的武器,是理论的批判,是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理论的批判;武器的批判,是现实的批判,是社会主义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11、按照马克思的最初计划,他将以一系列论文来阐述构成现代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物质基础的经济关系,但是,由于《新莱茵报》的停刊,使这组论文只发表了前五篇。
1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是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著作,虽然它受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但著作对黑格尔哲学的彻底清算以及一系列新观点的提出,标志着他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彻底完成”,踏上了创建自己革命理论体系的征程。
13、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离不开哲学,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无产阶级只有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才能获得解放。哲学是人的解放的精神武器,而唯物主义哲学才是人类最终解放的强大武器。
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15、为什么要批判黑格尔的法哲学?
16、类宗教(现实近)——类哲学(现实不近,甚至于远离现实)——类政治(现实更丰富但是寓于时间之中,需要历史的人活动),形成了一种正反合的辩证逻辑表征,而这个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的一个典型的叙述特征。
17、黑格尔以辩证法的视角,将自然视为在自身内必然包含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阶段的运动过程
18、我们可以进一步看黑格尔对这段的说明:
19、“批判的武器”,是指一种正确的思想要为他人接受,划清真理和谬误的界线,只能论理和说服,这论理和说服就是“批判的武器”;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思想,理论而已。
20、《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的一本早期著作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1843年夏天写于莱茵省的克罗茨纳赫,故又称《克罗茨纳赫手稿》。原稿共39张,没有标题,现在的标题是1927年苏联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发表这一手稿时加的。
五、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原文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
2、这句话原来出自: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3、历史的任务是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变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宗教的批判只是理论的批判,而不是现实是批判。并不是从现实中找到宗教的根源。在揭穿宗教的虚伪面目以后,应该把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尘世的批判
4、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时指出,人有社会特质,有私人特质,国家职能是人的社会特质的活动和存在方式。但人的社会特质又区别于费尔巴哈所说的自然本质。“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和个人有联系的(国家只有通过个人才能发生作用),但不是和肉体的个人发生联系,而是和国家的个人发生联系,它们是和个人的国家特质发生联系的。”黑格尔“忘记了特殊的个体性是人的个体性,国家的职能和活动是人的职能;他忘记了‘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质,而国家的只能等等只不过是人的社会特质的存在和活动的方式。”(2)(P270)
5、(12)习近平.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J).求是,20
6、《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这部手稿,用唯物主义观点对黑格尔《法哲学原理》中阐述国家问题的部分作了全面分析,特别是对黑格尔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刻批判。
7、我自己认为,如果我们需要走出这个政治与国家关系的陷阱之中,应当考察一下之后马克思从哲学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看法。一个很精妙的比喻是这样“当雅典城遭到毁灭时,作为一个雅典人,泰米斯托克利斯(Themistokles),却劝说雅典人完全抛弃这个城市,而在海上,在另一个土地上建造新的雅典,而这个雅典是全新的。”这里泰米斯托克利斯就是马克思,而雅典就是古典哲学,尤其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古典哲学传统遭到了毁坏,马克思则从这里走出试图建立起以古典哲学传统的新哲学,这一点也就是后来反复提及的哲学转变。
8、“批判”不仅仅是一把“解剖刀”,更应该是一种“武器”
9、彻底的批判精神需要以哲学为武器
10、(10)[法]德里达.马克思的幽灵(M).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
11、法哲学是关于国家的本质、国家制度、国家各种权力相互关系的理论。其中,国家的本质是最重要的内容,这是法哲学其他问题的理论基础,探讨法哲学首先就要回答“国家是什么”这个最一般的问题。黑格尔法哲学就是从说明国家的本质开始的,他对国家本质的说明是通过说明国家的目的性和必然性及相互关系进行的。
12、1843年夏天,马克思写了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准备出版,于是在1843年末至1844年1月写下了这篇《导言》。
13、“人的社会特质”是什么呢?马克思说:“抽象的人只是作为法人即社会团体、家庭等才把自己的人格提高到真正存在的水平。”(2)(P292)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就是人的存在的社会形式,是人的本质的实现,也就是“现实的人的存在”。“在考察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等时把人的存在的这些社会形式看做人的本质的实现,看做人的本质的客体化,那末家庭等等就是主体内部所固有的质。人永远是这一切社会组织的本质,但是这些组织也表现为人的现实普遍性,因而也就是一切人所共有的。”(2)(P273)
14、总之,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无法实现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同自由也就无法实现。
15、这个缺陷导致“(法国和英国)那里,正在解决问题;(德国)这里,矛盾才被提出”,“德国并不是和现代各国同一个时候登上解放的阶梯,甚至它在理论上已经超越的阶梯,它在实践上还没有达到”,
16、历史就终结了。黑格尔自认为绝对精神是在他身上重新发现了自己,也就是说他就是上帝,没明说罢了~用几个关键词就是:客观唯心主义,辩证法,整体论,一元论。
17、(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
18、《导言》明确指出:“批判不是头脑的激情,它是激情的头脑。”“它的主要情感是愤怒,它的主要工作是揭露。”(7)6马克思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德国制度的批判,认为对德国政治制度的批判不能只是“头脑的激情”,只是从“史前的条顿原始森林”去寻找自由,而需要无产阶级哲学这个“激情的头脑”,才能揭露“敷粉的发辫”和“没有敷粉的发辫”所代表的德国制度和现代国家制度。因为即使“没有敷粉的发辫”所代表的资产阶级制度,也仅仅只是资产阶级抽象人道主义和理性形而上学的化身。只有通过无产阶级哲学,深刻揭露“虚幻的太阳”压迫下的生灵的叹息,以及资本与理性建构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中人的自我异化和抽象奴役,才能真正“消灭这个敌人”。
19、一周一书|三•八纪念栏目:女与人
20、大概是2018年左右,上马哲史的课,我后来也去过其他大学听他们的马哲史课,实际上与滨江大学的哲学系有着很大区别的,尤其滨江大学依照着很浓厚的沃尔夫—康德哲学学派传统讲授课程,这一点与其他哲学系有着很大的区别。在讲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时候,也是很正常的见解,得出的顺序也就是马克思从宗教——哲学——政治的批判逻辑。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