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儒家思想的弊端
1、我们来看看儒家关于中庸的阐述,中庸的最核心理论其实是这句: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何为“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自然之道,在乎中和,不偏不倚谓之中和,举个例子,对应在为人处世上就是既不骄傲自满,也不妄自菲薄;既不惹是生非,也不唯唯诺诺;既不欺善,也不怕恶;既不张狂,也不甘平庸……要达到中和,非要经历一番历练不可,以中和之道立身处事,方能排除万难,克服挫折,从而超越生活,从而喜怒哀乐不形于色,从而七情六欲皆发而中节。后人将中和之道理解成了导致平庸、导致懦弱,是理解上的错误。
2、当路德站在皇帝面前,说“这是我的立场,不能后退一步。因为我的良心惟独是上帝话语的囚徒”。在那一刻,他的确无比自由。显然,这样的自由观也是中国的知识界所陌生的。——王怡
3、儒家文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绝对是阻碍。孱弱,龟缩的儒家文化,走到近代,已经失去了前行的力量。成了国家前进的绊脚石。最多被统治者时而借用一下,来愚弄一些自己和民众。
4、④自强不息的进取观。 孔子说:“自强不息,大德必寿。”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开拓精神、进取精神是经济发展的核心精神。由此引申出的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适用任何国家、任何经济体。不赘述。
5、必须法治健全,政治清明,从制度和环境上引人向善,弘扬光明正大的徳行,
6、德国在1996年发行的纪念莱布尼茨诞生350周年的100马克货币
7、汉朝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一个部分,它的利弊主要都体现在对皇室政权的维护上,具体表现如下:
8、孔子弟子卜商(507—?),字子夏
9、儒家思想,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其形成历史经过了夏、商、周近1700年的发展之后,由孔子吸收这些文化并形成系统的理论所创立,孟子所发展,荀子所集大成的学术思想,一度曾成为中国的主流文化思想,影响着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将儒家思想作为修身入世的指导准则,不仅在中国,在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国家,儒学也备受推崇。直至今日,喜爱儒学的人极力想将儒家复兴,将国人的道德丧失归结于儒家思想传承的断流,憎恨儒学的人认为儒家思想精华与糟粕同样明显,等级化分明,且重文轻武,导致中国遭受了多次灭顶之灾。
10、现代价值: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团结;以人为本、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为贵”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礼让为先、睦邻友好、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使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外交形象。
11、儒家和其它传统在这里有歧异。佛教是释迦牟尼所开辟的一个新的天地,耶稣基督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穆罕默德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他们的新天地是史无前例的。孔子也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但这个新的天地包括一大批传统人物,像尧舜禹汤文武。他认为自己还达不到这些人物的德业,不仅如此,他还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翻译者,一个中介。儒家入世的特性使得儒家伦理必须扣紧生活世界,这是很独特的。不过要注意,儒家伦理并不是世俗人文主义的产物。其实,孔子忠于传统的精神发挥了比无中生有更大的创造力。
12、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统治的成分,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的思想,这在客观上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巩固儒家思想,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13、由此可见,到了孔子的时代,“儒”这一阶层已发生了相当大的分化,至少形成了“君子儒”与“小人儒”的两极阵营。在体系内的,为国家政府服务的儒,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儒;而在民间给老百姓婚丧嫁娶服务的儒,就是小人儒。实际上孔子在期望自己的弟子们一定要勤奋努力,不要再次沦为那种只能为民间的礼仪活动服务,只是干一些诸如丧葬之类的吹打揖让之事,以至于沦为贱民阶层。
14、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是靠儒家吧?中国人民富起来了,也不是靠儒家吧?中国人民要强大起来,是不是离儒家不行?!我觉得儒家还没有那么伟大和必要,只是教育的一种理念。
15、梁启超(1873—1929)拜康有为为师的时候,正是康有为构建其新儒学时期,梁对康再造儒学大为折服并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开始之后,康梁积极主张奉孔子为圣人、教主,立孔教为国教,以此作为变法的最重要理论根据。他们支持民间祭孔活动和设立孔庙。
16、王莽为什么能篡汉成功?当然跟王氏家族强大的势力有关。但是,一个外姓人改朝换代在当时的社会并非轻而易举。最关键的原因:他得到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
17、当下中国四大底线已经洞穿:
18、一个黑人为了自由可以坐27年的牢狱,在学而优则仕、止于香车美女别墅为人生终极目标的儒家思维人眼里简直就是匪夷所思的。
19、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母亲颜征在去世。孔子19岁时,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qí)官氏之女为妻。孔子20岁时,亓官氏生子。据传此时正好赶上鲁昭公赐鲤鱼于孔子,故给其子起名为鲤。孔子自此就有了政治诉求,想走仕途。他做过仓库保管员,也做过牲畜管理员,都很负责任。但一生仕途得意时少,失意时多。
20、胜负天择选,代谢无高明。
二、儒家思想的弊端和优点
1、而庄子对于儒学的批判也是建立在道家的基础之上而谈论的,所以并没有对错之分,应该理性的看待这种学术上的分歧与批判。
2、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写了一点思辨小品文时,和袁明先生谈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谈到了半夜三点。中荷老师也认为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的鼓励让我不断思考,时隔半年,我从微博上学习到的和自己观察到的思考到的,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时间巧妙地技术性地焊接在一起,成了今天这篇短文。欢迎儒棍儒粉们拍砖。
3、③“化成天下”的发展观。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儒家思想的不懈追求。在人类需要共同应对挑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关乎人文”以关乎人类命运,“化成天下”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共同发展。意义不言自明。
4、“无为而治”之思想在汉初确实起到了非常明显的作用,它使得人民可以安于生产,迅速摆脱了秦末战争带来的危害。不过,这也滋生出新的问题。“文景之治”后地主、豪强、商人的倔起让他们与国家产生了非常大的矛盾,所以汉武帝才使用盐铁官营来抑制商人,使用酷吏来打压地主、豪强。另外,“无为而治”也是他向匈奴开战最大的障碍。
5、2008年7月在莱州金沙滩
6、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7、在汉代的儒家思想普及过程中,很多社会问题得到解决。儒家思想倾向于施用仁政管理国家,政治家们以此为根据,限制土地过分集中,建立完善的道德体系。提出了包括“限民名田,以澹(瞻)不足”,“三纲五常”,等政策。
8、学统恢复与道统继承
9、学习是人的基本技能,使人获取更多改造自然的能力。
10、处当今之世,要继承和弘扬孔子儒学中某些有普世价值的东西,就必须把它们同当今时代的多种文化思潮结合起来考虑。我国学界早已在呼唤此种结合,但对于如何结合的问题,却缺乏具体的论述,这是值得我国学界深思的一个问题。
11、无论是出于政治策略考虑,还是由知识结构决定,康有为(1858—1927)是由“托古改制”这一中国古代改革者最常用的方式,登上中国思想和政治舞台的。他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和《春秋董氏学》以鬼斧神工之法颠覆了孔子和儒学形象,再造了一个“改革”的孔子和儒学,为自己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与合法性基础。
12、十二年前,吾人因季谦先生而知读经教育,在深入研习读经理论实践之同时,亦大量研读港台新儒家尤其牟宗三先生著作,对三统并建与中西汇通始知其原委,对儒家文化之信心亦由此而坚定。四年前,因不认同季谦先生所倡之纯读经,遂淡出以先生为核心的老大纯圈。数年间,除了在读经教育方面大量学习思考古代私塾教学相关文献,还了解到以盘山、东海、康晓光三位先生为代表的大陆新儒家的思想观念,并有幸当面聆听教诲。于儿童读经教育以及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之认知,进入了一片新的天地。对比之前学习季谦先生读经理论与牟先生著作的认知,提出我对当代儒学发展的十五个核心问题之思考。
13、在中国学术史上,最早探讨儒之起源的是西汉后期的律历学家刘歆(xīn,前53—23)),依据的是《周礼・大宰》说:“……四曰儒,以道得民……”,认为儒作为王官的职能——“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
14、西汉武帝在位时期封建国家十分强盛,这给封建统治稳定创立了前提。为维护大一统的局面,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体系。
15、哲学、中学与中国哲学
16、再者,孔子终其一身都在努力的“克己复礼”,尊“礼”为至高无上的地位,注重长幼有序,强调尊卑等级,倡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不管是其政治伦理、社会伦理,还是家庭伦理,都已经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儒家说“万物莫不尊礼而贵德”;老子说“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7、(3)对于这一思想的不同论述,参见牟宗三:《心体与性体》,《原善论》等著作。
18、现在人们经常谈论的一个话题,叫作“文化复兴”。我弄不懂复兴的含义,不知要复兴什么,复到何时。
19、儒家思想在我国两千年历史上始终占据着正统地位,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关于儒家思想你了解多少?儒家思想主张什么?儒家思想的影响是什么?一起来看下吧。
20、《论语・雍也篇》有曰:“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子告诫自己的学生子夏说,要当就当“君子儒”,千万不要当“小人儒”。
三、什么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1、深层挖掘,传播正向能量;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是有等级的。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的不可打破。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统治阶级才会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3、第一个问题是我将孔子所说的“直”与伦理、道德分开来看,归属于不同的观念层级,而你认为不是这样的。这里涉及对中国古典文本中的概念的理解问题。同样一个字,在不同的文本中,用法是不同的。例如孔子的很多概念,我们都没办法下定义。中国传统训诂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叫“字不离句”,你不能抽象地讲某个字是什么意思。或者用西方的话语来说,就是不能离开“语境”(context)来谈。《论语》中出现许多次的“直”,你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它们并不是在同一个观念层级上使用的。所以,汉语有很大的流淌性,这与西方概念化的语言还真是不同的。我觉得,这个案例中的“直”就是这样。
4、2012年5月,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要求部分教师离境,此举引发舆论热议。
5、儒家推崇的礼仪等级制度给人带来的,不仅仅是对强权没有抗争的理由,更为欺凌比自己更弱势的群体一个强大的借口。而孝娣的鼓吹,则吹捧出一个利功性质的伪伦理来,家庭中家长成为独裁者,养儿养女不是为了爱,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老手段!
6、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前106—前43)
7、1582年,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52—1610)来到中国传教。在他之前已有一些西方传教士抵华,但他们收效甚微。利玛窦在长期观察研究后得出结论,只有将教义与最为中国大众所推崇、尊重的儒学相结合,才能打开中国人的心灵之门。于是,耶稣会用“西儒”的面目出现,采用结交士大夫、允许中国信众尊孔祭祖和将基督教义比附四书五经等做法,提倡以基督教义附会儒学,创“儒耶同质”之说,利玛窦慢慢打开了在中国传教的局面。
8、——关于儒学的当代开展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已经不可阻挡,我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学说,逐渐走向世界。我从儒家思想影响和推动各国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10、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是有等级的。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的不可打破。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统治阶级才会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
11、北宋理学家、教育家孙复(992~1057)曰:“儒者,长世御俗,宣教化之大本也。”
12、以上所论,即是吾人自读经而至学儒多年,针对当下儒学自身以及儒学与社会各方面问题,长年学习思考的一个总结概要,也是各种思想的集中表述,愿此文对厘清当今各种观念,澄清各种是非,有所裨益,进而能对当代儒学复兴助一臂之力,吾人之愿也。因学力所致,难免有所不足,亦就教于大方之家。
13、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社会内部不可调合的矛盾引起的深重危机,摇撼了传统文化的权威性。
14、存在即有合理性。炎黄孙子可以自信的说,儒家学说”有用”而且”有大用”。
15、国家的繁荣昌盛,政通人和,人民安居乐安。
16、“亚洲四小龙”以韩国为例:韩国权威教育机构“成均馆”馆长崔昌圭说:“孔子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韩国有将近80%的人信奉儒教或受过儒教思想的熏陶。”韩国强调的“和衷共济的团队精神”,正是儒家“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思想的体现。韩国甚至直接用儒家“五典”维持企业成员之间的和谐。“重教尚贤”的人才观念也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理念。
17、2013年5月在岐山周公庙
18、在这种思维逻辑下,奉天承运、替天行道、天降伟人、神道设教的天道天理伦理下,几千年国人都不敢质疑孔子从事伦理命令的合法性,到底是来源于基督教的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普世博爱呢?还是现代工商契约精神?还是民主宪政,社会以人为本,主权在民,权为民赋,权为法定的文明法理呢??
19、海德格尔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存在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那么,存在当然也是先行于此在(Dasien)的,因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但另一方面,探索存在却必须通过此在这种特殊存在者,即唯有“通过对某种存在者即此在特加阐释这样一条途径突入存在概念”,“我们在此在中将能赢获领会存在和可能解释存在的视野”。如果这仅仅是在区分“存在概念的普遍性”和我们“探索”“领会”“解释”存在概念的“特殊性”,那还谈不上自相矛盾;但当他说“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那就是十足的自相矛盾了,因为此时存在已不再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了。
20、在此所展开的一系列的伦理历经时代变迁,必然会漏洞百出。历代的儒棍儒粉们加油添醋,律上加律,例上加例,这里一点,那里一点用谎言堆砌出一个理论碎片的纸糊的大神。
四、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1、在这种有毒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等等成为世界上续朝鲜之外第二个奇葩国家。
2、2012年4月在北京先生住处
3、上文说了,儒家文化为做人的文化,这种文化必定会受到其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制定,比如男女职责的细化分工,再比如一些丧葬文化,皆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应综合分析,权衡利弊。
4、这种文化的影响的深远,而非常可怕,从而产生灾难的后果!黑格尔认为中国没有历史,因为这个民族从来与永恒的价值没产生过交集,只是时间的流淌与罪恶的轮回!
5、儒家学说对当今世界的启发和贡献如下:
6、另一方面是因为儒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改变面目。先秦儒家没有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甚至还遭到了秦始皇毁灭性的打击,这是由先秦儒家初创时自身的理论缺陷导致的。
7、儒家没有终极关怀,也就是说没有永恒的观念。“子不言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的思维方式让千百年来的儒家思想一直不能突破对永恒的思考与探索。只能停留在物欲的,现世的,局限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上,而形成一套家常伪伦理。
8、儒学,若就汉武帝用董仲舒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的历史来说,其为历代封建王朝扼杀中华儿女的自我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工具,是一种统治老百姓思想之学,阻碍了中华文化前进的历程,这一点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就不多作论述了。(尽管其中也有不少可贵之处,特别是王阳明之学。)至于儒家创始人孔子之学,则因《论语》中有一些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需要做点说明和分析。
9、儒学确有弊端,但是你们看到荀子了吗?荀子的发展之道无论在何时都是先进的,好好读读《劝学》吧
10、其实在汉武帝之前,利用这种“天人感应”来“安抚”民众的方法就已经存在。汉文帝、汉景帝多次在日食、地震、水灾等自然现象发生后做“深刻”的自我批评,并且发布相应的惠民诏令,如减租减赋、赐食等等。
11、少正卯(?~前496)是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官至少正,能言善辩,是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为“闻人”。少正卯和孔丘一样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丘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丘在55岁的时候任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以仁义治天下的孔子开因为学术之争而杀戮异己之先河。
12、同样,我今天在这里批判儒家思想的种种不是,首先我得益于我们这个信息量巨大和信息互享的时代,我可以轻松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不必去查看完所有的儒家经典,只需每天我的眼睛观察到的事情,每天和我排队挤地铁过红绿灯吃饭看电视上厕所扔垃圾的中国人,我总是在想,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做,他们是怎么想的?慢慢地我摸索到了儒家思想原来是根源问题。
13、人是感性的动物,是社会的存在,是政治的动物,是历史的存在,还可以再加上一点,就是人是追求永恒价值或意义的存在。我曾用五经来概括人的多样性,很不准确,只是“方便法门”:《诗经》体现了人是感性动物,《尚书》体现了人是政治动物,《礼记》体现了人是社会动物,《春秋》体现了人是历史动物,《易经》体现的人是追求意义的动物。这是一种举例子的方法,因为是举例,就不免有所夸大,比如说还有《乐经》、《孝经》等等。简单来说,这是把人当成一种综合的存在,这是可以站得住的,就是把此时此的活生生的人都有的特点作为哲学运思的起点。这种方法在西方哲学是大忌,特别是康德哲学,一定要把一切去掉,不能把人的问题局限在活生生具体的人。
14、到了汉代,董仲舒将以前的概念模糊的儒家变花样的炒出“天人合一”的这种人神不分的奇怪理论,从而将上帝的权力剥夺后赋予那些帝王,帝王也成了半人半神的怪物,政权也成了政教合一的政权!
15、儒家最大的缺点就是:只主张下对上的服从,不讲对错。比方说:只强调子女服从父母、学生服从老师、下级服从上级,而不强调:如果父母、老师、上级是错误的,怎么办?!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呀。也就是说:“上梁不正“怎么办,儒家就不说话了!所以说,儒家是溜须拍马、不讲理、势利眼之徒!
16、中庸之道导致思维僵化
17、弊端一:儒家思想仅仅是宣扬德治,而没有法治,说白了就是,它仅仅是从道德层面上告诉你作为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应该要怎样做,而没有说如果你不这样做,我会怎么惩罚你。重视德治和人治,没有法治,这应该就是儒家思想最大的缺点。这个缺点遗传了几千年,直到今天还有很深的影响。弊端二:儒家思想有故步自封、墨守成规的传统,这一传统是从孔子那里就开始的。孔子法先王,从周礼,他的思想有很浓重的复古倾向。不重视或者说是抵制创新思想,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弊端三:鄙视劳动。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远庖厨”,而实际上他也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知识分子脱离生产实践,那就完全谈不上发展科技。这也是造成中国古代科学发展极其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18、学习方法的优劣直接决定学习的效果。孔子教大家对于学过的知识、技能,要经常的温习、练习。
19、儒家学术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颜子、朱子等,孔子为儒家派创始人,孟子得孔子真传,让儒家思想得以发展,荀子儒家思想的传扬者之荀子所著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时常被人拿来比较。颜子是孔门72贤之首,他也是儒家派的代表人物之朱子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儒家学的代表人物,被评为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20、儒家学说的经济思想内涵。
五、儒家主要思想概括
1、日本,许多企业把儒家思想视为“圣经”,管理艺术中注重忠诚,注重修养,注重“和为贵”,正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2、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是这种仁,是有等级的。孔子认为贵贱有序,亲疏有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是恒定不可打破的。这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劣根性。所以统治阶级才会把孔子的儒家思想奉为正统思想,是愚民的思想武器。
3、甲骨文中有儒帝子、儒人、儒师、子儒的记载。由这些名词可见,殷商时代(约前1600~约前1046),儒已经是高贵的文人职称,往往和帝子、公子、国师联系在一起。说明在中国的古代社会,最晚到了殷商时期,已经有了熟悉诗、书、礼、乐,非农非商非工亦非武士,专门为国家机器和贵族服务的文人阶层,最初指的是在冠婚丧祭时司仪的祭官。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称为术士。
4、法家呢,他们的思想本身就不为世俗所容,老百姓都非常不喜欢他们,文人更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群起而攻之,
5、(2)《孝经·士章》:“以孝事君则忠。”李隆基注:“移事父孝以事于君,则为忠矣。”又《孝经·广扬名章》:“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邢昺疏:“言君子之事亲能孝者,故资孝为忠,可移孝行以事君也。”
6、“君权神授”让民众更安于封建帝王的统治
7、从现实的角度来看,道家与儒家各有所长,各有弊端。
8、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9、人类所有的社会活动都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健康和长寿,人类文明的终极追求也是为了人类的生存、健康和长寿。人类自然寿限为125—175岁,平均为150岁,而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现代人的平均寿限则为75岁,足足少了一半!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西方生命科学和现代营养学都是从“动物是机器”的生命哲学视角出发进行研究的,没有本原的奠基自然无法承载人类生存、健康和长寿的梦想!
10、德国启蒙思想家沃尔夫(1679—1754)在哈雷大学演讲“中国的实践哲学”,指出中国的“治国之术……超过了所有别的国家”,使儒学名声大噪。
11、这种情况到了大变革的战国时代显得尤为突出,因为人们在崩塌的旧世界废墟上已经依稀看到了冲破旧尊卑等级束缚的新时代的曙光。
12、科举的失败不等于儒学的失败,如同苏联模式的失败不等于社会主义的失败。
13、半个多世纪以后,对于孔子及其学说,黑格尔(1770~1831)却投以鄙薄的态度。儒家经典《论语》从内容上看,孔子要求臣对君、子对父以及兄弟之间尽义务,黑格尔认为:“这种义务的实际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从表达形式上看,《论语》充满警句箴言,“毫无出色之点”。黑格尔甚至说:“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14、从春秋时代上溯到姬昌氏推演《周易》僭越者的僭越思维开始,中国特色的文化孕育出模糊的思维来。就连国人重大的理论重大的概念,却无法进行精确的定义。例如道,阴阳,中庸之道等概念如同雾里看花盲人摸象。
15、你说儒家大师会怎么黑法家?
16、上文是为了引出儒家的“三从四德”思想,“三从”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现代人攻击“三从四德”,大多是觉得女性被小看了,地位下降了,变得不重要了,实则不然,我们上面说到了冷兵器时代男女属性上的不同就决定了男女的分工不同,并不存在哪一方无足轻重的说法,就比如现代社会,当官的重要,清洁工的同样重要,社会职位不同,只要各司其职就好了,当然了如果当官的觉得压力大,可以去当清洁工,清洁工想一展宏图,也可以去当官,有人会说了,你这是痴人说梦,目前文化下当然是痴人说梦了。
17、在西汉晚期,社会的最大矛盾就是土地兼并导致的地权分配不均问题。因为汉成帝、汉哀帝的昏庸,这个问题始终无法真正解决(汉哀帝下过《限田法》的诏令,可效果不好,他死的又太早)。整个士大夫阶层都希望有个人能站出来挽救国家,挽救民众。
18、假大空从古便开始了,严重匮乏一个(真)字.没有信仰的民族是没有罪恶感羞耻感的,而很多国人却把那停留在纸片上的空话说成是什么优秀文化,可笑至极!
19、*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对中国的访问失败后。表面是磕头不磕头的礼仪之争,而深层问题则是双方完全不同的国际秩序和思想文化。此次出访的失败,让中国失去了一个学习西方、追赶西方的大好机会,更让英国和其他欧洲列强(就是当时八国联军)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想法。僵化封闭的儒家思想,使得中华文明陷入了长久的停滞,导致了近代以来的百年国耻。
20、中国的一切美好词汇全部停留在纸片上。现实是篡权、杀父弑兄夺位、吃人、厚黑权谋、尔虞我诈、斩草除根……什么仁义道德、礼义廉耻都是虚伪的空话。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