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囫囵吞枣的意思
1、我们平时吃的枣,主要是红皮的干枣和绿皮的新鲜大枣,相信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见过这些枣。
2、描述人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就笼统地接受。
3、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4、我在小城听雨,雨落青石,似你举棋落子那清脆一击。
5、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6、客人看了,十分无奈,哎呀,拿你这个傻瓜真没办法,你简直是囫囵吞枣。
7、8)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8、家乡清晨的空气总是这样的清纯几净!金黄的原野,清脆的歌喉,还有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
9、(反义词):浑厚、沙哑
10、艺术从来都是见微知著地考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陈述。
11、学生们:先生?我们可从来不会整个儿把大枣吞下去。就是就是,我们才不会呢。
12、囫囵吞枣,汉语成语,拼音hú lún tūn zǎo,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出自《湛渊静语》。
13、淘气学生:诶,你们笑什么呀?难道我的办法不好吗?
14、(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15、从今天起,每周五将会更新一个新专栏——《成语故事》。选取了一系列日常成语,同时附上了故事讲解。家长可以放给小朋友多听一听,多积累,多学习,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16、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17、《朱子语类》卷三四:“道理也是一箇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如老庄所谓恍惚者。”囫囵,一本作“鹘沦”。
18、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9、一天课余时,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枣子和梨大吃了起来,这个时候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个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使劲嚼着梨和大枣,就劝他们说,孩子们,虽然梨有益于牙齿,但是吃多了也会伤胃的。而枣子呢,是有利于胃的,它是温性的水果,可是吃多了会损坏牙齿,因为它太甜了。
20、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二、囫囵
1、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2、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3、你看,我可以把枣子整个儿吞下去,说完,傻瓜就使劲地吞,枣子一整个儿一整个儿地吞,吞得他直翻白眼。
4、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成语故事叫做囫囵吞枣。
5、有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梨和枣子的药性是“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他想了一会,就得意地说:“我明白了!以后吃梨时,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只咽不嚼。那就既不伤牙齿,亦不伤脾胃。”旁人笑道:“吃梨只嚼不咽还可以,吃枣却难了,囫囵吞枣,怎么受得了呢?”从前,有个医生向病人介绍梨和枣的性能时说:生梨对牙齿有好处,但对脾有坏处。而红枣正好相反,能健脾,却伤牙齿。这时有个人说:我有一个好办法,吃了这两样东西有益而无害。在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吃枣的时候则不嚼一口将其吞下去。这样以来,既不伤牙,又不伤脾,能一举两得。囫囵:整个儿。这个成语比喻学习时不深入理解,生吞活剥。也指对事物不加分析,含糊了事。
6、客人:你把大枣整个儿吞到肚子里,你还能知道大枣的味道吗?
7、囫囵吞枣,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后引用为成语。本义是指把枣整个咽下去,比喻理解事物时,不加以分析,模糊理解。我们学习知识时不能囫囵吞枣,首先把要学的知识理解清楚,然后再认真去掌握它。如果学知识只是笼统地学,就不会学到真正的知识。
8、(解释)不思考仔细,笼统的接受。囫囵:整个儿。
9、囫囵吞枣: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0、②做事不能囫囵吞枣,要静下心来慢慢做,否则欲速不达。
11、(语法)用作褒义。多用在学习上。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12、(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13、囫囵吞枣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吧:说是古时候有个人吃梨怕伤脾胃,吃枣怕伤牙齿,于是乎他吃枣把栆整个咽下去,吃梨只在嘴里嚼。百度曰: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把栆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
14、(正音):枣;不能读成zhǎo。
15、(示例)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16、山上传来了清脆悦耳的歌声。
17、囫囵意思是:整个儿,完整的。基本释义(húlún)整个,完整的,引申为含糊,糊涂。
18、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做到事事认真,不仅在学习上,同时还在生活上对自己严格要求,做好每件小事,不要成为那个“囫囵吞枣”的张三了。
19、同学们,现在我们知道了,原来就是这个自作聪明的张才会把整个枣子不加细嚼的吞下肚子的。
20、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清脆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中文):清脆
三、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道理
1、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地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2、(近义词)不求甚解、生吞活剥、走马观花
3、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
4、淘气学生:这不就能多多地吃,但是又不会伤害身体了吗?
5、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6、整体的,完整的。完整;整个儿。含糊;糊涂。
7、先生:你是大夫,你说说看,这两样水果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害处。
8、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嗓子,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嗓子。”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嗓子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成语造句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9、(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第一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蹊跷,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10、给我们加星标,永不失联哦
11、(释义)把枣子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经消化理解,笼统接受。
12、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13、宋·圆悟禅师《碧岩录》:“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山仑吞个枣。”
14、生活好比一本书,你要用一辈子去读,有的人读这本书读的囫囵吞枣,有的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到最后你会发现,前者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来到这着世界,后又轻轻地离开,没留下一丝痕迹。后者好比一朵花,虽然只是一刹花火,但在这个世界他起码留下了自己的芳香
15、谈恋爱的感觉就像是吃一块椰丝蛋糕,细细品味只不过是自早麻烦,可囫囵吞枣却又失其本味。
16、有个人曾经对人们说:“吃一点梨,对人的牙齿有好处,但是吃多了,会伤脾的;枣呢,正好与之相反,虽然可以健脾,但吃多了会对牙齿有害。”听的人中一个人听了,想了想,说:“吃梨时,只嚼不咽,还会伤脾吗?吃枣时,我不嚼,一口吞下去,这不就可以保护牙齿了吗?”另一个年轻人听他这么一说,就想开个玩笑:“你这不是囫囵吞下枣吗?”周围在场的人都笑了。
17、举一个例子能知道三个;听说一能知道十;于是学者用功之深;穷理的成熟;然后能融会贯通;才落到这一步。
18、(成语拼音)húlúntūnzǎo
19、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20、所以,之后我们用囫囵吞枣这个成语,比喻这些不动脑子的人。
四、囫囵的意思解释
1、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2、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qiú shèn jiě,意思是指只领会全文大意不在字句上过分追究。现多含贬义,形容用心不专。
3、húlúntūnzǎo
4、学生们:说说吧,说说吧!
5、关注洪恩+新媒体,更多好文,更多福利
6、窗外摇曳着紫色的风铃,像你清脆在耳边的声音。我说对你的爱已经远去,你会不会也相信。
7、囫囵吞枣最简单,没有消化吸收过程,进出一个样。鹦鹉学舌也很简单,不必有任何创新。照猫画虎也不难,邯郸学步知道模仿就可以了。唯有创新最艰难
8、近义词:走马观花、生搬硬套、一知半解、生吞活剥、不求甚解等。
9、③学习要靠平时的慢慢积累,不要到最后情急之下囫囵吞枣,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囫囵吞枣的成语故事:从前有个人看书的时候,不是静悄悄的看,而是将书中的文章大声念出,并且,他从来都不会动脑筋想一想书中的道理。
10、这一天,天气很晴朗,张三来到集市里闲逛。他看见几个卖水果的摊子,于是就停了下来,想买些水果。
11、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2、读音qiān cháng guà dù,汉语成语,形容十分惦念,放心不下。出自《冤家债主》。
13、(解释):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14、给我们加星标,永不失联哦!
15、(反义词):含英咀华、条分缕析、融会贯通
16、(解释)犹言融会贯通。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17、人生中最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最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最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最苦恼的是委屈。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18、先生:吃吧,想吃哪样吃哪样。
19、(出自)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20、(拼音):húlúntūnzǎo
五、囫囵吞枣的意思和造句
1、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示例):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或走马看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论诗学门径》
2、囫囵吞枣,汉语成语,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成语出处: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3、“吞”一共七画,部首是口。主要有两个解释,第一个是不嚼或者不细嚼而咽入。我们成语中的“吞”就是咽、嚼的解释。第二个是兼并、侵占的意思,例如吞并。
4、囫囵吞枣的囫囵是:整个的、完整的。比喻理解事物笼统含糊或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囫囵吞枣的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个老先生,身边教了很多学生。一天课余时间,学生们拿出新鲜的梨子和大枣吃了起来。这时,先生家里来了一位客人。这位客人是个医生。他看到学生们都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枣,就劝他们说:“虽然梨子有益于牙齿,但吃多了却会伤脾;大枣是有益于脾,可是吃多了就会损坏牙齿。”听了这位客人的话,一个愚钝的学生想了很久才说:“那我吃梨的时候光嚼不咽下去,这样就不能伤我的脾了;吃枣就整个儿吞下去而不嚼,也就伤不了我的牙齿了。”客人说:“唉,真没办法,你整个儿一个囫囵吞枣呀!”
5、囫囵吞枣囫囵的意思是整个儿,完整的。囫囵吞枣,汉语成语,拼音húlúntūnzǎo,意思是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成语出处:元?白珽《湛渊静语》:“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个枣也。”
6、一切准备就绪后,进行手术了。手术非常顺利,在打开肛周包块的那一刹那,正如王主任所料,看到了一枚长约3厘米的大枣核儿。
7、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8、她们的微笑像夜空中的花朵一样温柔,她们的声音像手镯的闪光一样清脆闪耀。
9、然后脸涨红了,脖子的青筋也爆了起来。
10、学生们:我们明白了!吃饭要嚼碎,看书要仔细!
11、(反义词)举一反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
12、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13、反义词则有“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细嚼慢咽。
14、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5、2)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16、反义词:举一反融会贯通、贯通融会、含英咀华、细嚼慢咽、穷原竟委、寻根究底、咬文嚼字等。
17、囫囵吞枣的意思是指:吃枣的时候不嚼,整个吞下去。喻指学术不精,只了解了个大概,没有分析和思考。在汉语言里偏正式,可用作谓语、宾语和状语,属于贬义词。
18、囫囵吞枣,(拼音):(húlúntūnzǎo),汉语成语,出自《碧岩录》。囫囵吞枣,原指把枣儿整个吞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后用来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成语出处:宋·圆悟禅师《碧岩录》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浑仑吞个枣。”
19、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
20、比如:张累极了,刚往床上一歪,就囫囵个儿睡着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