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夫卡变形记
1、卡夫卡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主题,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有人认为《变形记》的主题是:表现人对自己命运的无能为力,人失去自我就处于绝境。也有人认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无利于人,自行死亡;一家人重新工作,走向新生活;存在就是合理,生活规律是无情的。
2、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早上醒来后变成了甲虫,这一变故对其本人和家庭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格里高尔彷徨惊慌,忧郁无助。而此时并未得到帮助的他被激怒的父亲大怒赶回自己的卧室;
3、接受与影响——《变形记》在国内的反响
4、尽管格里高尔一直保持着人类的心理活动,但他很快就丧失了人类的语言能力,生活习惯也逐渐向甲虫靠拢,最重要的是,所有见过格里高尔的人都认为自己看到的是一只大甲虫。从他变形那一刻开始,他就再也没有走出过家门。大部分时间里,格里高尔被关在自己的卧室中,丧失了人的一切权利,而走出房门的努力,最终导致了他的死亡。
5、而在那部令卡夫卡名声大噪的作品《变形记》中,这种面对父亲又爱又惧的感情得到了更加充分的体现。
6、谁若弃世,他必定爱所有的人,因为他连他们的世界也不要了,于是他就开始察觉真正的人的本质是什么,这种本质无非是被人爱,前提是:人们与他的本质是彼此相称的。
7、书商们真会码词儿,其实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收到任何一个爬上阳台、楼顶或者天花板的人发出的“心灵信号”。假如你面对这样一个人,你一定会说:“你的钱已经在路上了,一会儿就到,慢点儿下来。”或者“你女朋友一会儿就到,多大点儿事儿啊。”或者“你是一只虫子?噢,你是最棒的虫子,你是虫子我们也爱你。”诸如此类。
8、而面对父亲这样一连串异常的举动和莫名其妙的判决,格奥本格丝毫没有反抗,而是「快步跃出大门,穿过马路,向河边跑去」,最后跳入河中。
9、「最亲爱的父亲:最近您问起我,我为什么畏惧您。同往常一样,我不知如何回答,一来是我确实畏惧您,二来是要阐明这种畏惧的根源涉及到太多细节,我一时也无法说得清楚。」
10、格里高尔失措无助,惊慌不已,然而却没有人关心他,父亲愤怒的将他赶回到卧室之中,母亲和妹妹的温情在时光的流淌之下,渐渐被冲刷的淡泊,格里高尔从一开始的期盼,渐渐放弃了挣扎。
11、卡夫卡文学作品中的「儿子」形象,通常带有其自身的投影。他们既崇拜父亲,又诋毁父亲;既依赖父亲,又渴望独立;既赞叹父亲的强大,又憎恨因此给自己造成的不自信……但是,诸多复杂的感情在面对「父亲」的时候,都化为泡影,只剩下绝对的服从与恐惧。
12、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博尔赫斯评论卡夫卡:“最初我认为卡夫卡是文坛前所未有的,独一无二的。看了他的作品以后,我觉得在不同的国家,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能辨别出他的声音,或者他的说话习惯!”
13、最后,作者安排,只有冷眼看世界才能看清社会残酷的本质,而作者和我们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来看待金钱社会、
14、光勤劳是不够的,蚂蚁也非常勤劳。你在勤劳些什么呢?有两种过错是基本的,其他一切过错都由此而生:急躁和懒惰。
15、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16、多么温暖的故事,《变虫记》腰封上还写着“我们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却常常忽略掉孩子内心的真正渴求,这是孩子托卡夫卡发出的心灵信号。”
17、小说中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莎变成甲虫之后,时刻面临着被父亲一脚踩死的危险。当他听到家人拒绝承认自己,并用「它」来指代自己的时候,当他被父亲用苹果砸伤,领悟到父亲那句「如果他能懂得我们的意思」言外之意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厌恶和对父亲、家庭的罪恶感达到极点。
18、该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格里高尔由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反映了世人唯利是图、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真实的社会生活。
19、卡夫卡的《变形记》主要内容是:
20、家里闲置的房子被租出去了,生活的压力倾泻在这个家庭身上。虽然格雷格尔的身体已经变成了虫子,但他仍然有人类的意识,这是他最痛苦的事情。但是,这家人对格里高尔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开始觉得格里高尔是个负担,因为格里高尔再也不能挣钱养家了,父亲甚至开始打击他。有一次,一个苹果被砸到了格里高尔的背上,从那以后,苹果就一直留在他的背上,慢慢腐烂,每个人都想尽快摆脱他。
二、卡夫卡变形记思维导图
1、相比之下,卡夫卡的母系洛维家族,则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子。他们之中不乏学者和冒险家,大都爱幻想、好猎奇,普遍拥有比较古怪的脾气和「神秘羞怯」的性格。
2、卡夫卡的变形记人物有: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格里高尔的父亲和母亲,格里高尔的妹妹,以及女仆。基本情节是:格里高尔在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甲虫,家人对其越来越视为累赘,最好格里高尔悲惨的死去。
3、第三部分,为了能够继续生存,除了格里高尔全家人只能打工挣钱,对变为甲虫的格里高尔忍无可忍。妹妹提出将自己的亲哥哥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在亲情冷漠的情况下饥寒交迫,并且患病在身,但仍心系家人,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 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4、作者:[奥]弗兰兹·卡夫卡著
5、由“人”变成“虫”,这种极具想象力的异化,不得不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人类社会自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之后,物质的丰盈却使人与社会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不再是社会的主人,人的尊严被凌驾,在卡夫卡的笔下,他把那时的“人”隐喻成“物”、“动物”、“异类”。正如马克思给“异化”所下的定义那样:“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
6、卡夫卡将写作视为生命。1913年1月2至3日,卡夫卡写给女友菲利斯的信中直率地表达了自己和创作的关系:他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维系生命。
7、最后,甲虫格里高尔无声无息地死了。
8、我知道的有两本,一本是古希腊作家奥维德写的,主要写的是神话故事;一本是捷克作家卡夫卡的,这本似乎更有名
9、谁也不再和他说话,还把房里的家具全部搬走。格莱戈尔满身灰尘,终日挨人咒骂,最后是父亲盼他早死,母亲不再抱希望,妹妹的照料敷衍了事,终于在寂寞孤独中死去。全家为摆脱了累赘而感到轻松愉快。
10、弗兰兹·卡夫卡,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11、(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12、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综艺节目《变形计》,今天小图就给大家推荐一本名为《变形记》的书。《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中篇小说。《变形记》完成于1912年,1915年首次发表在月刊《白色书刊》10月号上。
13、弗兰兹·卡夫卡于1883年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岁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出自一个农村家庭,在服完兵役后,在布拉格开始慢慢累积财富,成为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但是他对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半点温柔可言,他只关心自己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并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赫尔曼对子女威严的管制方式对本就内向孤独的弗兰兹而言,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14、他的母亲被当场吓晕了过去,他的父亲用苹果打他,仅仅过去了一个晚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5、如果就一直这样下去,或许他可以波澜不惊的过完一生,然而一觉醒来,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了原本的平静。
16、他第一次充满希望的婚约终究没能逃脱父亲权威的干扰,而「失败得尤其宏大」了。
17、《变形记》主题思想是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当人的“个体性”与自我心灵被忽视时,就不可避免与人产生“公共性”矛盾而导致命运毁灭。
18、曹国臣:《论卡夫卡的创作与现代小说美学》,《外国文学研究》,1989年第4期。
19、也许,在卡夫卡痛苦离世之前,他终于体会到了那种从未有过的幸福。他也终于能够在天堂里,实现「回到父亲那里去,美妙的和好之日」的愿望了。■
20、崇庆余、姜建国:《〈变形记〉——现实主义杰作》,徐州师院学报,1989第3期
三、卡夫卡变形记原文
1、全家都因此惶恐。并且格里高尔也因为这一奇怪的遭遇,经历了家人从震惊、恐惧到冷漠、厌烦的现实,虽然他的母亲和妹妹都试图用剩余的一丝对他的爱来照顾他,但是还是被他那可怕的样子所疏远,而他父亲更是对他深恶痛绝,屡次攻击他,伤害他,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2、《变形记》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深刻地揭示了20世纪人类的生活状态和人与人的关系,其主题是现代社会中人的孤独感和人的异化;小说“最早地运用表现主义手法表现了异化的悲剧”,“尖锐地接触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它是20世纪西方文学中一篇重要作品,因为它尖锐地触及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许多带本质性的问题,如异化现象、人的灾难感和孤独感。《变形记》表现了卡夫卡对社会的批判和对自我批判的对立统一。作家将“异化”的批判与由于一种深沉的愧疚感和自觉的负罪感所引起的自我批判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3、「你应该仔细体会一下,一个魁梧的男人手里牵着一个小小的、畏怯的骨头架子是什么样子,体会一下比如说我们在小更衣室内怎么在暗中脱衣服,然后他怎么拽我出去,因为我感到害羞,他怎么想要把他所谓的游泳本领教给我,等等。可是在此之后有啤酒喝!」
4、正象另一位评论家A·瓦伦所指出的,在《变形记》这类故事中,“反常的东西伸展到自然界的正常秩序中去”,“故事主要令人恐怖之处,也许就在于故事中的人物并不认为所发生的事是‘不可能的’。
5、卡夫卡在信的开篇便说道:
6、最终,格里高尔怀着对家人的爱意,坚定了「消失」的决心,悄然死去。
7、在卡夫卡的童年记忆中,父亲很多类似的「教育」行为令他无法理解,其中印象最深的,当属那次卡夫卡因喝水而为自己招来的「祸患」。
8、今天我想分享一篇我写的关于卡夫卡《变形记》的分析。
9、象征与荒诞的手法也暗示了作品的主题,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悲观的情绪。明显地体现了“卡夫卡式”的艺术风格。所以,卡夫卡某种程度上改革了小说的叙述艺术。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卡夫卡是智慧的。又是天真的。智慧在于他把握住了我们所有人扭曲的笑容,天真的是,他竟然让我们意识到了自己的无助和愚蠢。
10、一天,妹妹和母亲商量着替他搬走一些房里的家具,让他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身体,而格里高尔为了留下一张他喜欢的画像,就爬到墙上,紧紧地抱着那张画,母亲壮起胆子走进了他的房间,一眼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父亲见了,气得不断地向他扔苹果,把他往房间里赶,其中一只击中了他的后背,深深地陷了进去,并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
11、一只苹果“打中了他的背并且还陷了进去”,从此以后腐烂的苹果就和格里高尔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一直到他生命的结束。
12、“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害虫,硬如铁甲的背贴着床。”
13、父亲对此十分恼火,用苹果去掷他,留下伤痕累累;母亲悲伤不已,只有妹妹表示同情和关心,给他送饭食,照料他的生活。他无法去上班,公司不久就辞退了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累赘和负担,家里人也由同情变成讨厌和憎恨。
14、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5、他的一生短暂而普通,没什么英雄事迹,也没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他在社会混得不好不坏,不是一帆风顺、也没有穷困潦倒。
16、只是由于格里高尔好转无望而家庭又处于极端困顿时,才逐渐对他厌恶起来。
17、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8、格里高尔的家人见到大甲虫,立刻表现出惊恐、厌恶的态度。
19、与此同时,作品还告诉读者,格里高尔的家人并不是过分见利忘义的坏蛋,都是普普通通的正常人,他们甚至还不乏善良的心肠。
20、这些偶有的温情,在父亲那从未消失的「绝对权威」的映衬下显得尤为珍贵,以至于卡夫卡一想到这些时刻,都激动得要落下泪来。
四、卡夫卡变形记
1、他的困境,就是每一个现代人的困境。每个尝过生活的苦的成年人,都应该读读卡夫卡的《变形记》!
2、第二部分,格里高尔变了,养成了甲虫的生活习性,却保留了人的意识。他失业了,仍旧关心怎样还清父亲欠的债务,送妹妹上音乐学院。可是,一个月后,他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对他改变了态度。
3、于是,卡夫卡就这样从与父亲「共识」的美好想象里,毫无反抗余地地陷入了「污秽」之中。
4、在人类文学史上,《变形记》是一面镜子,观照着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那只被认为是卡夫卡化身的甲虫,成为无数被压抑灵魂的避风港。
5、如此荒诞离奇的情节,如此冷漠的人际关系。卡夫卡究竟想表达什么,为何又要通过“变形”这一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来表达呢?《变形记》对“变形”的真正指向,绝不是人变成虫的意象,而是在格里变形之后给这个家庭每个人带来的生活上思想上的变形。再深入点说,是对这些人生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观、存在主义的变化扭曲的透视。
6、卡夫卡用夸张的手法刻画了人变为甲虫后所经历的种种人世间的变化,来反映出在当时第一次世间大战后当时经济萧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人情的冷漠,亲情的淡然,及当时社会在经历变革后将人心里烙印上的那些痛楚回忆。着眼于现在,对于《变形记》所要表现的内涵,每人都不为之警醒和反思。
7、人的“非人的”思想变形。
8、(收录于马克斯·勃罗德著《卡夫卡传》,叶廷芳译,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9、萨姆莎先生:专横独裁,不满意儿子,他因为儿子变成甲虫而不能养家而厌恶他,踢他,用苹果砸他,其中一个苹果嵌入了格里高尔的背上,成了他的致命伤。于是萨姆莎先生成为了社会残暴的代言人,但是他也会维护自己的家人,保护他们不受别人的伤害。
10、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11、因此,卡夫卡称自己是一个「有着某种卡夫卡气质的洛维」。他软弱、羸小、瘦削……总之一切都显得与父亲背道而驰,而与母系家族诡异和怪癖一脉相承。
12、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早晨醒来之后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甲虫,然而这一变化并没有得到家人的同情,反倒而来的是无限的厌恶与唾弃。虽然如此,格里高尔还是心系家庭,想着怎样维系生活,怎样偿还债务以及帮妹妹上音乐学院。但这个家庭失去了唯一的经济来源,其他三人只能打工挣钱,并对格里高尔忍无可忍,甚至提出将他赶出家门。饥寒交迫的格里高尔又患病在身,带着内疚和不幸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13、▲弗朗茨·卡夫卡 1906
14、主人公变成甲虫,揭示了人们的生活压力很大,而且整天忙碌,因此,人变成甲虫也是人类精神世界遭致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及其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巨大的甲壳下包着毫无伤害的躯体,也映衬了当时社会人们的一种生活状态。
15、提示:本号作为同好学习平台,尽量提供高质素语音课件,相关知识内容均来自网络,经编辑发布共享,有可能触动某些群体利益,不确保不被删除,过往被删节目已不复存在,编者不作一一回复,还请诸位谅解!
16、初见《变形记》三字,本以为是一个有趣的故事,阅读时才发现与自己的想法大相径庭,合上书后是对格里高尔的同情和对其家人的厌恶。与其说“变形”的是格里高尔的外形,不如说变的是其家人的人性,在格里高尔的那个年代,社会充斥着的是拜金主义,金钱至上,扭曲了他们的心理。但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卡夫卡用荒诞的手法向我们抛出了一个问题:“爱到底存不存在?”格里高尔爱他的妹妹,夸奖她,愿意为她支付高昂的学费,妹妹是第一个提出要照顾他的人,但也是第一个提出抛弃他的人,此类情节看似矛盾,实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变形记》中人性的扭曲、亲情的冷漠正是作者卡夫卡的亲身遭遇,这样,内心的悲凉感又会加重一分。
17、妹妹说:“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我不想在这只怪物面前说出哥哥的名字,所以只说:我们得摆脱这东西。”
18、链接:https://pan.baidu.com/s/17Awy3dN8GmXtHjVpP51g9w提取码:bemy书名:变形记:卡夫卡小说精选
19、▲卡夫卡肖像 黑白补色版
20、将父亲视为至高权威的卡夫卡,始终与父亲保持着相当的距离(当然,很大程度上也是被迫的),他们无法敞开心扉交流,卡夫卡只能默默地用自己的软弱自卑来一次次反衬父亲的强大与正确。
五、卡夫卡变形记读后感
1、第二天早上,卡夫卡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不是虫子了。他伸伸胳膊,伸伸腿,赶紧爬下床,穿好衣服,站到镜子前。
2、所以他尝试寻找尚未被父亲的阴影笼罩到的缝隙与角落。其中他最勇敢的尝试,莫过于婚姻了。
3、《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一部作品,主角因变成一只大甲虫而被伤害,不管是心灵还是肉体。父母:把孩子当作挣钱的工具,不理会痛苦。妹妹:开始关心哥哥,但后因哥哥成了一家的累赘而由爱变恨,尤其是当几个租户知道他们和一只大甲虫生活在一起而退租时。一家人开始恨他,憎恶他。妹妹开始给他送饭,用音乐抚慰他,但那时她大声叫他是累赘。结尾并未写主角死后一家人的痛苦,而是写一家人的快乐——甩掉了一个累赘。写出人情的冷漠。哎!
4、馆藏地点:图书馆三楼文学库
5、也许你会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太过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是社会的现实,现在,人们都被物质世界冲昏了头脑,为了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地破坏我们的世界,沙尘暴的侵袭,荒漠化的逐渐扩大,滥砍滥伐,毁林开荒,人类正用自己的行动一次又一次的将这种卡夫卡式的无奈、痛苦、忧郁延续反而愈加严重。
6、《变形记》有趣的地方在于,从表面上看,变形的当然是从人变为虫的格里高尔,然而,格里的精神世界,他的责任感,以及对家人的尊敬,特别是对妹妹的爱,是由始至终都坚毅不变的。反而是家庭的另外三个成员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起伏的思想变形。
7、格里高尔:变成甲虫——成为累赘——绝望而死
8、描写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来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
9、然后他的头就不由自主地垂倒在地板上,鼻孔呼出了最后一丝气息,带着满腹的担忧和内疚看着家庭的不幸,而更不幸的是他终遭社会和家庭的唾弃,在无声无息中死去。
10、小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的、荒诞的情节,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的真实的心里状态.表现 那个时代小人物为了生存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和非理性的生存环境。
11、《变形记》在整体上是荒诞的,这个看似荒诞古怪的故事正是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写照。
12、《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1912年创作完成的中篇小说。故事共分成三部分:
13、「您的干涉让我们很不愉快,因为我们的需求完全不同。深深吸引我的东西,您总是无动于衷,反之亦然;您认为清白无辜的事情,在我这儿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反之亦然;在您那儿毫无作用的东西,也许就是我棺材上的最后一颗钉。」
14、「倘若这个世界仅仅由我和您组成『这是我常有的假想』,那么世界的纯洁便到您而结束,而由于您给予的忠告,污秽便从我开始。」
15、《变形记》卡夫卡甲虫特征:
16、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17、我所写的一切都是关于您
18、于是,「恨屋及乌」就几乎成了必然。父亲会不留情面地贬损从未见过的卡夫卡的朋友。他们之所以该骂,只因为他们是卡夫卡的朋友,因为「谁和狗躺在一起,起来之后便有了跳蚤」。
19、《变形记》是卡夫卡一次苦涩的尝试,也是他最好的墓志铭。他不是投向病态社会的匕首标枪,它没那么有力,但它是一面可怕的镜子:夜阑人静时我们拿起这面镜子,无一例外会从中看见一只哭泣的甲虫。
20、类似的情节还有很多,比如在小说《审判》中,一身清白的主人公被莫名逮捕。没有人告知他犯了什么罪,他也不曾想为自己辩白。在这黑暗权威的笼罩下,尽管他尝试聘请律师,但这种努力在邪恶阴森的大环境中显得微不足道,终于被击垮。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