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简介
1、《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小说的主题思想:
2、米兰·昆德拉,捷克裔法国作家,生于捷克布尔诺市。50年代初,他作为诗人登上文坛,出版过《人,一座广阔的花园》(1953)、《独白》(1957)以及《最后一个五月》等诗集。但诗歌创作显然不是他的长远追求。最后,当他在30岁左右写出第一个短篇小说后,他确信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从此走上了小说创作之路。
3、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4、知道人为何总是不能幸福吗?因为幸福是对重复的渴望,而人,是讨厌重复的,我们喜欢新鲜。
5、昆德拉问题研究的重要特征是拒绝得出结论,他认为是塞万提斯让人知道世界没有绝对的真理,只有一大堆相对的问题。昆德拉在书中提出轻、重、灵、肉、记忆、虚弱、晕眩、牧歌、天堂等一系列的生存暗码,并与人物一一对应,支撑起各自的生存状态,展现了心灵与肉体的两重性。
6、《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描述了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普通知识分子命运多舛的复杂故事。小说描写了托马斯与特丽莎、萨丽娜之间的感情生活。但是,它绝不是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的三角恋爱故事,它是一部哲理小说,小说从“永恒轮回”的讨论开始,把我们带入了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中,比如,轻与重,比如,灵与肉,它带领着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人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7、阅读是我们离美最近的时刻
8、加入我们,成为好书共读进阶成员。
9、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联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10、该书描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11、托马斯:亲爱的特丽莎,甜美的特丽莎,我正在失去你吗?每一夜你都梦见死,好象你真的愿意告别这个世界……
12、欢迎大家积极点赞和转发
13、《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
14、在我看来托马斯是一个极其矛盾的人,他是本书唯一的男主人公,是“轻”的代表。他的名字取得很随意,是《圣经》中的一个不起眼名字。他高尚的医生身份与其背后人格的矛盾,他对于爱情的忠贞与生活糜乱的矛盾,他正经的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他是特蕾莎与萨比娜的综合体,集中体现了人性的善恶。或许他终其一生也未能明白自己真正追求的、在乎的是什么。但他的故事却给了后来者更多关于生命的启发。在他的一生中一直秉持一个“轻”的原则,为此他错过太多也做错太多,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才明白生命之“重”才是最宝贵的。托马斯这个人物的意义,就是启发读者:只有勇敢地承担起“生命之重”,才能真正获得“生命之轻”。
15、她却和托马斯有着本质的区别,她只是想证实托马斯告诉她的做爱和爱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显然她得到的是肯定的答案。可以说特蕾莎的爱情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托马斯的放纵。
16、“EinmaliStKeinmal”,托马斯自言自语。这句德国谚语说,只发生过一次的事就象压根儿没有发生过。如果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当然也可以说根本没有过生命。
17、他领了箱子(那家伙又大又沉),带着它和她回家。
18、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著的义务。
1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书评·经典语录
20、表面是清晰明了的谎言,背后却是晦涩难懂的真相。——摘自电子书
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内容简介
1、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曾经是托马斯的情妇之也是特丽莎妒忌的对象。萨宾娜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2、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生命的存在与价值的问题,生命只是一个过程而已。
3、爱上一个人,有时候是从一个比喻开始的,一个女人以一句话印在男人心里的时候,那是爱的萌发。但你永远无法知道这种爱的纯度有多高,因为爱中始终有二者实力的较量和无休止的欲望冲突。
4、我们始终相信阅读的力量!
5、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正是提出了这一问题。她看到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
6、现在他站在窗前,极力回想那一刻的情景。却无法回答那一切究竟是出于疯,还是爱。
7、书中昆德拉奏响了他的四重奏:托马斯,特瑞莎,萨宾纳与弗兰茨。通过各个人物的角度讲述了了一个存在主义的主题,重还是轻?政治对人生命的扭曲程度到底有多大?昆德拉借萨宾纳的口说出了“我不是反共,我是反对媚俗!”借此表示了他自己的取向。
8、“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象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摘自电子书
9、当他们裸着身子并排躺在床上时,他问她住在哪。
10、该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美国奥斯卡金像奖、美国金球奖提名,1988年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导演奖、英国学院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等奖项。
11、没有比较的基点,因此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何种选择更好。
12、她同他呆在一起直到康复;然后回她离布拉格一百五十英里的镇子上去。
13、为什么他对这个孩子比对其他孩子要有感情得多?
14、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15、特蕾莎把托马斯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但每一次逼迫托马斯的追随,其实不是因为深爱,而是出于考验。而托马斯总是在一次次想要彻底摆脱特蕾莎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对她的同情之爱,已经彻底不能离开她。“他们的爱情是一座不对称的奇特建筑:它建立在托马斯对特蕾莎之忠贞的绝对信念上,就像一座庞大的宫殿仅基于唯一的一根圆柱。”
16、移居法国后,他很快便成为法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他的绝大多数作品,如《笑忘录》(1978)、《不能承受的存在之轻》(1984)、《不朽》(1990)等等都是首先在法国走红,然后才引起世界文坛的瞩目。他曾多次获得国际文学奖,并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17、而萨宾娜背叛了许多人,她背叛了自己的父亲来到布拉格学习画画,又嫁给了一个演员丈夫,但她抛弃了她的丈夫,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叫做弗兰茨的情人。
18、米兰·昆德拉(捷克语:MilanKundera,1929年4月1日-)是捷克著名作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布尔诺。1975年流亡法国,1981年归化为法国公民。他在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称自己为法国作家,认为自己的作品应归类为法国文学。
19、大写的牧歌是指的一种古朴自然的纯净生活状态,一种大同的状态,是欧洲古典小说的重要主题。但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是对它的摧毁,并在最后一章重建了一种牧歌,也是大写的牧歌,但是不同于社会主义。其实作者的意思是:社会主义是对古老的大写的牧歌变形重现,但是他也像古老的大写的牧歌一样难以实现。小写的牧歌则是不同的个人与个人的和谐。
20、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内心的防线终于崩溃,她从苏黎世回来了布拉格,她悄无声息的离开了托马斯,因为托马斯的鬼混与浪荡让她终于受不了了,可特丽莎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托马斯会回来找她的。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介绍
1、没有任何方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
2、昆德拉从一两个关键词以及基本情境出发构成了小说的人物情节。他以一个哲人的睿智将人类的生存情景提升到形而上学的高度加以考虑、审查和描述;由此成功地把握了政治与性爱两个敏感领域,并初步形成了“幽默”与“复调”的小说风格。
3、本次推荐阅读时间为20分钟左右,覆盖原书的第1页到第15页。
4、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主要是情感的苦,比如深深的爱一个人,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不能承受之苦!
5、本书探讨更多的是人生的意义所在,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在任何欲望之下,每个人对于各类型的爱皆有自由抉择的权利,自应负起诚恳执着的义务。
6、他再也无法明白自己要什么。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既不能把它与我们以前的生活相比较,也无法使其完美之后再来度过。
7、每次托马斯去看孩子,孩子的母亲总是以种种借口拒之于门外。他很快明白了,为了儿子的爱,他得贿赂母亲。而自己的思想没有一处不与那婆娘格格不入,试图对孩子施加影响也不过是堂吉诃德式的幻想。
8、而不会照镜子、不寻求意义、每天重复几个简单动作就知足,遇到就会认定主人一生的动物,这种简单的二元论世界却可以有大把大把的幸福。而特蕾莎自己的一生,纵然一直为一个男人疯狂的费尽心机,辗转难眠,到头来真正完全拥有他的时候,却只能是坟墓那头的一堆尸骨。
9、“命运”,两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字眼,道出了无人可左右的无奈。生命之中尽是无奈之事,人们所经历的事物,绝非完美,也绝非错误。因而脆弱如浮萍的人类面临选择时,究竟该选择一望无际的、虚无缥缈的重,还是乐在当下、轻松愉悦的轻?
10、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不会像她一样一次次地背叛良知与道德,但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完全不被生命之轻所压倒,且转身投向看似充满鲜花和果实,实则未知且肮脏的一切呢?这个问题,或许没有答案。因为人生最确定的就是她的不确定性。但有一点我们或许可以明白:追求自我并没有错,错的是斩断与世界的联系,背叛良知,活在专属自己的虚无之中,真正的失去了自我。
11、人只有一次生命,绝无可能用实验来证明假设,因此他就永远不可能知道为自己情感所左右到底是对还是错。
12、音频制作:上官文露声音工作室—昊泽
13、特丽莎甚至去见了托马斯最喜爱的情人——画家萨宾娜,在萨宾娜的画室里,托马斯的情人和托马斯的妻子在互拍裸照,最后她们放声大笑,穿衣离去。这就是托马斯的魅力,他能让他的妻子和情人不自觉的臣服在自己脚下,忠诚听话。
14、特丽莎的生活完全以托马斯为中心,她依附于托马斯,但她又害怕托马斯会抛弃她,特丽莎整日里活的战战兢兢。可当特丽莎面对着将仙人球比做托马斯的摄影师时,特丽莎还是很愤怒,她不允许任何人去诋毁托马斯对自己的爱。
15、又一个星期天,孩子的母亲再次取消他对孩子的看望,托马斯一时冲动就决定以后再也不去了。
16、而每个关键词都是人物不同可能性的侧面。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而生命由于缺乏绝对的意义,变得没有依凭与支撑,甚至不如随风飞舞的羽毛那样有确定的方向。
17、这种永劫回归观隐含有一种视角,它使我们所知的事物看起来是另一回事,看起来失去了事物瞬时性所带来的缓解环境,而这种缓解环境能使我们难于定论。我们只能凭借回想的依稀微光来辩释一切。
18、在这天晚上,托马斯带着巨大的胃痛进入了梦乡,他梦到了一个体型庞大的赤裸女人和他自己做爱,在这场梦中,托马斯挣扎在选择无尽的性爱徘徊于众多情人之间和选择特丽莎中,可托马斯也突然发现了他对特丽莎的爱是与众不同的,是与性爱不同的。他静静的看着特丽莎,因为他发现自己对特丽莎的爱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了。
19、指导老师团队|杨尧均候雅贤崔浙钘
20、托马斯之所以深深理解着萨宾娜,是因为他们都是媚俗的自觉抵制者。媚俗用作者的话就是“它是掩盖死亡的屏风”。托马斯,一个用外科手术的思维来对待人生的一生,他的生存目的就是要反抗从众。直到他被特蕾莎以爱之名的裹挟,不断缩小着生活的半径和精神驰骋的疆域,他垂老的手再也拿不住手术刀,他依然在抵抗,不是对特蕾莎爱的抵抗,而是对整个媚俗不堪的时代。
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简介200字
1、作者:(捷克)米兰·昆德拉
2、对于弗兰茨而言,他一直都没有意识到,更能迷住萨宾娜的不是忠诚,而是背叛。因为他自己认为,忠诚在种种美德中应占最高地位,忠诚使众多生命连为一体,否则生命将分裂得支离破碎。忠诚,是他的“真实”,也是他的生命之“重”,他虽然会因为偶尔“轻”的出现感受到一些放纵的快感,但总体而言他更习惯于“重”的状态。因此,当萨宾娜不辞而别消失在他的生活中之后,弗兰茨意识到——
3、#711一句话笔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4、但凡识字的人,总得读一本米兰·昆德拉的书吧。出版近40年中一直享有盛名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就成了很多人的首选。这本披着情色外衣的小说其实很认真的在讲一个漫长又悲伤的爱情故事,顺便抛出了一连串的人性拷问、哲学概念、政治批判、道德伦理……这些概念像冬日狂风的列车外,无心擦过且却尖锐锋利的落叶,摧毁人的面具盔甲,让他们忽然像群体裸奔一样可笑尴尬。
5、特丽莎经常在极度不安的梦魇中醒来,经常猜忌并怀有恐怖想象。此时捷克政治动乱不安,在苏黎世一位权威医生希望托马斯去那里发展的呼唤下,两人于是决定去那里生活。但是面对陌生环境的不安与丈夫仍然与情妇私通,特丽莎决定离开,回到祖国。
6、特丽莎:我毫无办法,托马斯,呵,我明白,我知道你爱我,我知道你对我的不忠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7、每一次阅读都是独一无二的经历
8、《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里莎是爱着托马斯的,她无法理解托马斯在爱着她的同时与无数的女人做爱。这是特丽莎,她坚持着道德与良知,拥有生命的重量。托马斯同样是爱着特丽莎的,在他心目中特丽莎是与众不同的存在,所以他给了特丽莎婚姻。可他同样也很痛苦,他在有着妻子的情况下与情人做爱,这是对妻子的秘密背叛,可他又坚持灵肉分离,不谈爱情。
9、《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作家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4年。该书于1988年改编成电影《布拉格之恋》。
10、特丽莎:我丈夫是我的生活,仙人球不是。
11、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12、也许自本书中,我们可以窥知一二。该书主要讲述一九六八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的背景之下,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比娜之间的感情生活。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一篇无厘头的三角恋性爱小说,而是以三人的感情发展为载体,揭示生命真谛的一部哲理小说。下面以分析人物为线索来记录我对本书的微薄感受。
13、托马斯、特蕾莎、萨宾娜和弗兰茨是小说中的四个主人公。
14、对萨宾娜来说,隐私是每个人所必须妥善保管的私物,放弃自己隐私的人就等于放弃了一切,而保守着隐私,才能生活在她所认为的真实之中。一旦她的爱被公开,爱就会变得沉重起来,而无法承受。这也正是她和弗兰茨最终分手的直接原因。
15、但哪一方是积极?沉重呢?还是轻松呢?
16、那以后,没有一天她不对他的秘密生活有新的了解。一夫多妻式的生活方式丝毫也没有使托马斯背弃对她的爱。他前后矛盾,先是否认不忠,接着又努力为不忠之举辩护。
17、从整体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叙述节奏主要由省略、概述和扩述构成,对不同速度的选择和并置不仅反映了音乐发展的逻辑,也反映了昆德拉的小说理念。例如第一章《轻与重》中,托马斯与前妻两年的生活却只用一句话“他和妻子共同生活不到两年,生了一个孩子”来概述,显示前妻在托马斯生活中的轻。
18、昆德拉借托马斯之口表示:历史和个人的生命一样,轻得不能承受,轻若鸿毛,轻如尘埃,卷入太空,明天不复。在这样一个宏观的永恒轮回的观念下思考生存的意义,我们需要关注的只是现实这个感性的世界,而不是去指望什么不存在的天国或灵魂的转世;只需要关注生存的瞬间,“存在开始于每个瞬间”,过去的已经不存在了,未来的还没有到来,真正存在的只有当下这一个瞬间,任何一个瞬间都已经寄托了所有的过去与所有的未来。所以,要活在当下,要执着人生,要在现在时中把握生命。
19、多少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我看见他站在公寓的窗台前不知所措,越过庭院的目光,落在对面的墙上:
20、除小说外,昆德拉还出版过三本论述小说艺术的文集,其中《小说的艺术》(1936)以及《被叛卖的遗嘱》(1993)在世界各地流传甚广。昆德拉原先一直用捷克语进行创作。但近年来,他开始尝试用法语写作,已出版了《缓慢》(1995)和《身份》(1997)两部小说。
五、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1、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2、两个星期以来他总是犹豫;甚至未能说服自已去寄一张向她问好的明信片,而现在怎么会突然作出这个决定?他自己也暗暗吃惊。他在向自己的原则挑战。十年前,与妻子离婚,他象别人庆贺订婚一样高兴。他明白自已天生就不能与任何女人朝夕相处。可这一次,他在她的身边睡着了。
3、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4、特蕾莎是昆德拉笔下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人物,也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个女性形象。在作者男性话语笔下的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传统女性的一般特点,即认为灵与肉是不可分的。这正是特蕾莎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5、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
6、特蕾莎的软弱是以假乱真,她是真的强大,她在下一盘自己都没看穿的棋,但是结局她会彻底放下恐惧;而萨宾娜的强大是倒逼出来的力量,她是真的需要一个爱她的男人,成全她那份最真实的柔弱。有些人浑身带刺,往往不是为了伤人,而是保护自己。萨宾娜一生有两个重要的男人,弗兰茨爱她,崇拜她,却不能理解她。托马斯理解她,依赖她,却并不爱她。
7、像欣赏古典音乐一样去体味所有的人性故事,其实不一定要懂,也能有感动。一切的人物都是动机、主题、旋律、变奏和尾声。
8、深意: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编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
9、那我可否理解为,苏轼的那首词里写着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10、作者简介:米兰·昆德拉,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一九七五年起,在法国定居。
11、——生活的挑战,在于学会了辨识,看清真相后,还得勇敢地去拥抱他们。
12、但是,在他遇见女招待特雷莎之后,他的原则被倾覆,他在他们彼此的纠缠折磨里享尽快乐,又在快乐里受尽分离与嫉妒的痛楚。
13、“如果永劫回归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能以其全部辉煌的轻松,来与之抗衡,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14、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谢靖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阅读随笔吧
15、这和萨宾娜对于未知的向往,多多少少有些自相矛盾的地方,毕竟未知和黑暗,很多时候是如影随形的。这也许说明了,萨宾娜对于“可感知”这一点的要求非常高,即使是“未知”也不例外。再回到上一节里讲到的——死亡,是对生命的终极背叛。既然如此,为何萨宾娜不早早结束自己的生命,以便从“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里解脱出来呢?我猜想,答案也许正是萨宾娜对于未知和黑暗的些许自相矛盾之处。在萨宾娜看来,黑暗,意味着对事物的否定;死亡,代表着无穷的黑暗,因而意味着对存在的否定(这点在“永劫循环”里也有印证)。所以,萨宾娜会欣赏墓地,但不想早早将自己埋葬于墓地。换言之,萨宾娜明白,生命的终点是虚无,一切背叛的挣扎都将归于虚无。但早日奔向虚无,并非她存在的意义。
16、在每一个时代的爱情诗篇里,女人总渴望压在男人的身躯之下。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
17、他从不与其他人一起过夜。
18、(思考)闭上眼睛,你能看到什么?是无边无垠的广阔天地,还是漆黑一片的幽闭空间?
19、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20、1967年,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玩笑》在捷克出版,但好景不长。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后,《玩笑》被列为禁书。昆德拉失去了在电影学院的职务。他的文学创作难以进行。在此情形下,他携妻子于1975年离开捷克,来到法国。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