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有哪些经典故事
1、那孩子眨了眨眼睛说:“从古到今,只听说车子躲避城,哪有城躲避车子的道理呢?”
2、有一天,孔子把伯鱼叫到身边,问他说:“《诗经》中的《周南》、《召南》这两部分你学过了吗?如果不学这两部分,就如同面抵墙壁时走路,根本迈不开步子一样啊!”伯鱼连连称是。
3、大多数的人根本不了解对方的立场与困难的时候,就已经给了对方下评语了,更何况是在有利益冲突下的场合。
4、我仔细一看,发现她右脚有一点不方便,才了解老公为何不请她让出位子。
5、这可是一个奇怪的“条件”,孔子就是在这种“条件”之下,一方面在天地间饱览壮美河山,感受大自然所赐予的妙趣横生的景致,一方面又不间断地读书学习,让自己的理想不断地向前迈进。
6、李振从小生活在历史文化广博的中原大地,感受着华夏文化的熏陶,他的古代人物画作品《孔子周游》描绘了春秋时期的历史景象,笔墨线条清晰,画面施以淡彩,突出人物红色部分的衣着,对人物的神态刻画的十分细致,通过对墨色的细致渲染和烘托,使人如临其境,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画家把心中对孔子的景仰之情渲于画幅,透过艺术家的笔墨感受那古意悠悠、清韵淡雅的朴素之美。
7、九孔子在混乱的鲁国中的寂寞/32
8、“那好,我出一个问题,如果你答不出来,你就给我们让道。”孔子思忖,要以“礼”服人,对小孩一视同仁。
9、孔子抚摸着一个俊俏的小男孩的头,和颜悦色地说:“小公子,请你们将石块搬开,让我们过去行吗?”
10、如果划界的话,这样划界自然也可以。但是这当然不是说历史是可以截然划开的。而这样的划界,我觉得还不如把春秋战国当作一个整个过渡期,因为这样对一些学术思想的演变要好解释些。只是孔子所处的时代还是奴隶制时代而不是封建社会,在这点上,我是同意郭沫若先生的看法的。
11、从前有个书生,和未婚妻约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结婚。
12、书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丝不挂地躺在海滩上。
13、我们不会在三分钟内成功,但也许只要花一分钟,生命从此不同。
14、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5、听到子贡与小孩发生争执,孔子无奈只得亲自下车瞧个究竟。见到仪表堂堂、儒衫飘逸举止优雅的一位长者,小孩们毫无惧色,不以为然,继续用石块垒筑他们的“城池”。
16、“我平常对颜回已最信任,但仍然还会怀疑他,可见我们内心是最难确定稳定的。弟子们大家记下这件事,要了解一个人,还真是不容易啊!”
17、第二则是讲,有人掉进水里,亲人在岸上喊,如果能救上他的,就送恩人一头牛以作报酬,子路听到马上跳下水救起那个人,高兴地接受了报酬。其他人觉得子路贪小利。孔子却表扬了他。说你为大家做了一个榜样,今后再有人遇到险情,大家都会奋不顾身,整个国家就会有许多人因此而得救。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既然行善,没有必要害怕获得相应的权利。
18、有多少人,因为自己的“亲眼所见”,尤其是亲密关系里,从此耿耿于怀,甚至怀恨在心……可悲的是,到死都不知道,其实是自己“看错了”。
19、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20、如果只凭所见与经验,同样的事件却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结果。对“人”无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事”可能因目标错误而功亏一篑。
二、孔子十大经典故事
1、这两位在田间耕作的农夫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人各有志,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因为孔子曾在此地使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不桀溺畈。
2、人人都是服务员,伟大都是不断先从服务别人开始的,一个人服务别人的能力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
3、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互相扯皮、争斗,只能是两败俱伤,唯有互相配合、相互欣赏、相互团结、相互支持、相互信任、相互珍惜,方能合作共赢。
4、“行,请驾好马车,都上船。”船夫用竹杆吃力地撑着,马儿在水中随着木船过河,马儿会游泳。
5、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6、当你要对一个人下结论的时候,想想:真的你所看到的才是事实吗?还是你只从一个面,一个点,去观察一个人呢?
7、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劝学里得名句。故事由来是孔子告诉自己的弟子学生学习要有好的态度和好的学习方法。学习如果不思索不动脑筋,那么所学知识就不清楚迷迷糊糊,而只是想不主动去学习那么就会变得懒惰懈怠
9、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说呢?
10、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
11、多为别人着想时,路才会走得更远。
12、故事感悟:因材施教的故事好像与我们学习为人处事关系不大,实则不然,只有老师对每个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因材施教,才能让我们各尽其材,有所进步。所以这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要求进步的学生对自己的要求,要按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去学习,才能更有效率地得到收获,获得进步。
13、可是读者中也许有人要追问我究竟对于孔子是怎样的看法。我在这里,也就把我极不成熟的看法谈一下。谈得不对的地方也一定有,还是诚恳地向读者讨教!
14、Confucianism
15、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16、颜回爱学习,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 他上前一问,才知道是买布的跟卖布的发生了纠纷。
17、“胡说!”母亲颜徵打断了儿子的话,“小小年纪,就这样骄傲自满,竟然连先生也不放在眼里。”
18、随后,孔子师徒落坐于两丈多长的长石上,稍事休息,以等书晒干。子路回想起近段的行程,种种不幸,不禁发起牢骚,口里念叨: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习礼时,宋司马桓魑欲杀师傅;在于野被陈蔡大夫围困三日,粒米未进,很多人都饿病了;上午在旧街让项橐毛孩戏弄,下午又人车落水,真是不幸,可谓“风刀剑树严相逼”。
19、马说:其实在我去西天这段时间,您走的路一点不比我少,而且还被蒙住眼睛,被人抽打。其实,我是怕混日子更累。
20、富翁为这个侍者买下了一座大酒店,并深信他会经营管理好这个大酒店。
三、孔子有哪些经典故事200字
1、依据《史记》,把绝对的年代定在周元王元年,即纪元前475年。在这之前的春秋作为奴隶社会的末期,在这之后的战国作为封建制的初期。
2、教学相长就是是教与学相辅相成。出自《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孔子带学生周游列国,在教学的过程中,互相学习,互相进步,这也是教学相长的最好例子
3、“明知不可而为之”, 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4、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二○孔子停留在陈国/68
6、即便是这样,母亲也不同意儿子请求,她心平气和地对孔子说:“不上学怎么能精通‘六艺’呢?不精通‘六艺’,将来何以能出人头地呢?”
7、颜回同学体会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他的孔老师几乎是神出鬼没的武林高手。孔子评价宁武子,“其智也可及,其愚也不可及”,孔子自己的“为反为诎为怯为同”,或许正是弟子们捉摸不透进而死心塌地追随他的原因?
8、有一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之中,伯鱼从孔子旁边快步走过,孔子忙叫住他问:“你学了《诗》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孔子就教导他说:“不学《诗》,你就无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别人就无法明白你的意思。”伯鱼退下去后就遵照父亲所说的话,开始专心学习《诗》了。
9、他正准备带客人去见孔子,恰好孔子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学生向前问道:“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看了客人一眼,说:“一年有三季。”这个学生惊呆了。客人马上说:“磕头,磕头!”学生没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个头。
10、颜回涨红脸,嗫嗫地说:“刚才在煮饭时,不小心掉了些染灰在锅里,染灰的白饭丢了太可惜,只好抓起来先吃了,我不是故意把饭吃了。”
11、我们讲孔子的故事,主要是想使大家看一看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各式各样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我们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进步性,但是正如嵇文甫同志所说:“承认孔子有一定的进步性,并不是要提倡尊孔读经。”
12、可项橐却理直气壮地对他们说:“我只听过马车饶着城走,没听过拆城让马车过的道理。”孔子听了小孩的话,决定考考他,没想到多次的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之后,孔子再次败下陈来。于是孔子诚恳地说,“后生可畏啊,我愿意拜你为师。”于是,7岁的项橐就成了大圣人孔子的老师,传为佳话。
13、故事二:我们只不方便三小时
14、一没落的贵族和孤苦的幼年/5
15、孔子说:“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孔子说:“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恶而亡国的。
16、小孩很认真地回答:“激烈的打闹能害人的性命,拉拉扯扯的玩耍也会伤人的身体;再退一步说,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什么好处。所以我不愿和他们玩。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17、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18、孔子博学多才是众所周知的,连他都觉得后生可畏。这就足以说明孔子在对待知识的问题上,是极其谦虚的。因此,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年轻人要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哪怕对方比自己年轻,资历比自己浅,只要别人在某些地方比你强,就应该放下“面子”,谦恭地学习别人的长处。
19、你总在和“你以为的他”交流,你知道“真正的他”的想法吗?
20、“这是为什么?”颜徵吃了一惊,脸上的笑容顿时消失。
四、孔子有哪些经典故事 孔子与他的弟子的对话
1、学生很高兴的说:“可以呀!”他心想:“你大概要提什么奇怪的问题吧?”客人问:“一年到底有几季啊?”学生心想:“这种问题还用问吗?”于是便回答说:“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摇摇头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2、我们是不是也常常因为“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对他人产生了某种印象,从而为他人打上某种“标签”呢?孔圣人可以当下就用智慧,轻易了解真相,消除误会,可是我们呢?
3、冯梦龙《古今谈概》里有个故事,就是把父亲“孝”得受不了:常熟周木尝朝叩父寝室。父问谁,曰:“周木问安。”父不应。顷之,又往曰:“周木问安。”父怒起,叱之曰:“老人酣寝,何用问为?”
4、《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5、公元前6世纪时,在中原地区和淮水、汉水、太湖流域广大的地域里,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家,这些诸侯国家名义上是周天子的属国,其实是一些自主的或半自主的独立国。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各国诸侯、卿、大夫为代表的贵族,彼此为了争夺土地或劳动者,不断地发生兼并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许多国家灭亡了,许多贵族没落了,也有一些原来不是贵族的人,由于依附胜利的贵族而上升了。没落的贵族和原来的下层贵族以及上升的人逐渐形成了“士”这一社会阶层。这种“士”,在频繁的战争中间,在各种军事、外交、政治活动中间,获得了广泛的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在当时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化过程中,曾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而孔子,正是“士”这一阶层的最早的重要代表人物。
6、大致讲述了孔子治理中都、夹谷盟会、堕三都失败、问道老子、被迫出走、流亡卫国、会见南子、陈蔡绝粮、齐鲁决战、归国等故事。其中,颜回、子路、子贡、冉求等弟子会有相关“戏份”,有的“弟子”是集合了多人的个性与经历的。
7、两个人交流时,其实是六个人在交流:你以为的你,你以为的他,真正的你;他以为的他,他以为的你,真正的他。
8、《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的对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记录。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9、那个难倒孔圣人的小孩乃是项橐。《战国策?秦策》云:“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俗文学作品《孔子项橐相问语》流传神州大地,也在很早的时候就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俄罗斯等国。《三字经》中亦载:“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好学。”
10、约一个小时后,马车修好了。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继续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踌躇岸边,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颀硕的男子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便叫子路去问渡口之处。
11、他的教育故事,基本上或者说大部分都来源于《论语》,其他的野史部分,不够权威,许多人也不认可,再说了,野史部分以教育为主题的也不多。
12、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13、孔子的学生子路曾向他提建议,“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矣”。孔子通过国家的藏书,了解了虞、夏、商、周四代的典章制度和历史。
14、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也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15、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16、此刻女子自责、感动得热泪盈眶,将那小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
17、你若想被爱,就要先去爱人;你期望被人关心,就要先去关心别人;你要想别人对你好,就要先对别人好。这是一个保证有效的秘方,可以适用在任何情况。
18、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
19、二八弟子颜渊和子路的死/114
20、所谓知人难,相知相惜更难。逢事必从上下、左右、前后各个角度来认识辨知,我们主观的了解观察,只是真相的千分之单一角度判断,是不能达到全方位的观照的!
五、孔子的十二个著名故事
1、这些都是自然的事,有什么大小可言呢?”孔子不由感叹他说:“好啊,我现在才知道少年人实在了不起呀!”孔子经典故事篇11子夏问于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信贤于丘。”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敏贤于丘。”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何为事先生?”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信而不能反,赐能敏而不能诎,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者之有以易吾,弗与也,此其所以事吾而弗贰也。”
2、孔子博闻多识,他在鲁桓公庙虽然第一次见到宥坐,却早已知道它的特点,且立即让学生当场实验和讲解施教。这件事不仅反映出孔子知识渊博,同时映了孔子重视实践教育,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孔子的小故事篇10在孔子被围困于陈蔡之地时,太公任去看望他。太公任一针见血地指出:“你的用心是装扮得很有才干以便惊吓普通的人,注重修养以便彰明别人的浊秽,毫不掩饰地炫耀自己就像举着太阳和月亮走路,所以总不能免除灾祸。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不求闻名于世,你为什么偏偏喜好名声呢?”
3、七孔子在齐国政治活动的失败/23
4、有一天,子路对孔子说:“先生所教的仁义之道,真是令人向往!我所听到的这些道理,应该马上去实行吗?”孔子说:“你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能听到这些道理就去实行呢!”过了一会儿,冉有也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却说:“应该听到后就去实行。”这时,站在一边的公西华被弄糊涂了,不由得问孔子原故。孔子说:“冉有为人懦弱,所以要激励他的勇气;子路武勇过人,所以要中和他的暴性。”冉有与子路二人,后来从政都有成就,多亏孔子的教育有方啊!
5、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6、一头马、一头驴听说唐僧要去西天取经,驴觉得此行困难重重,便放弃了;而马却立刻追随而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
7、一○孔子继续从事教育事业/35
8、子路虽然跟随孔子多年,但一时却不知怎么回答,就没有作声。
9、以后,孔子知道了这事,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回答他:‘孔子的为人呀,努力学习而不厌倦,甚至于忘记了吃饭,津津乐道于授业传道,而从不担忧受贫受苦;自强不息,甚至忘记了自已的年纪。’这样的话呢?”
10、一五在卫国受到监视/52
11、孔子是中国古代有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的故事》是李长之先生的经典代表作,是写给青少年的名家故事。李长之先生以简约而深刻的文字、睿智而风趣的语言,用一个个精彩的故事串联起孔子上下求索的坎坷一生,让小读者认识了孔子在当时是怎样生活着的,以及当时的人是怎样看待孔子的。
12、有一个人掉到水里去了,孔子的一个学生跳下水去,把人救起来了,家属感谢他,给他一头牛,他就收了。别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孔子知道了,表扬这个学生,说这个学生做得对,这会使更多的落水人被救。
13、缰持了一会儿。小孩自知理亏,便问道:“你们有什么要事吗?”“周游列国,传道授业啊。”孔子说。
14、画家李振描绘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场景,孔子带着他的众多弟子,在辗转于各国的途中,孔子与弟子们仍旧讲学释疑,在生活上则相互扶助,孔子周游列国的队伍,是一个温暖的小家,也是一个流动的课堂。
15、孔子一听就说:不可以,子夏这个人比较吝啬,我借的话,他不给我,别人会觉得他不尊重师长;给我,他肯定要心疼。
16、他所收藏的图书主要以《诗》、《书》、《礼》、《乐》、《春秋》等。《公羊解诂》载孔子“使子夏等十四人救周史记,得百二十国宝书”,说明在编定《六经》时,广泛搜集各国典籍。故后,“所居堂弟子内,后世因庙藏孔子衣冠、琴、车、书。”
17、但是她最终要报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个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现在的丈夫。
18、一天,颜回好不容易要到了一些白米煮饭。饭快煮熟时,孔子看到颜回掀起锅盖,抓些白饭往嘴里塞,孔子当时装作没看见,也不去责问。
19、民间有谚:孔夫子搬家??全是书。孔子一生发奋好学,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走到哪儿都携带着很多书。
20、颜回顿时慌张起来说:“不可以的,这锅饭我已先吃一口了,不可以祭祖先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