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
1、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2、鲁肃答应了,并按诸葛亮的要求把东西准备齐全。两天过去了,不见一点动静,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请鲁肃一起到船上去,说是一起去取箭。鲁肃很纳闷。
3、(2)(2019年江苏(A)真题)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4、苻坚自认为能速战速决,并派已是前秦尚书的朱序前去劝降谢石,朱序却私下提示谢石宜先发制人,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谢石听了朱序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5、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刘邦却推辞说:“如今天下大乱,各路纷纷起义,英雄豪杰一起举事,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一败涂地,不可收拾。希望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6、B项:错误。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最终大破秦军。即破釜沉舟的典故。这是发生于起义军和秦国的战争,而不是楚汉相争时期。
7、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8、(兵连祸深):兵:指战争。战争连年不断,灾祸持续相结。
9、在这之前,来援助赵国的各路诸侯虽然有几路军队在巨鹿附近,但都不敢与秦军交锋。楚军的拚死决战并取得胜利,大大地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10、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
11、在巨鹿之战中,项羽之所以能以少胜多,除了他懂得以身作则去激励士气以外,还有他自己反秦的坚定信念。由于他严以律己地贯彻实行,使所有的兵士都对他产生敬仰之情,从而才能发挥各自的潜力全力以赴、超常发挥。这也证明,有时候,没有退路,便是最好的路。
12、(3)根据图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3、它直接诱导了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打乱了秦王朝的统治秩序,加速了残暴的秦二世的统治的灭亡并最终使其走向灭亡;它同时也间接影响了自此以后的历次农民起义,为后世农民起义树立了光辉的形象。
14、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15、韩信出身贫寒,小的时候常常饿肚子,到他青年时期,虽心怀大志却四处碰壁,满怀壮志无处抒发,满身本事无地舒展,这让韩信十分郁闷,而这段时期围绕韩信的成语也多与他美好的品德有关。
16、导语:战争是一种集体和组织互相使用暴力、虐袭的行为,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领土的完整性等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战斗。由于触发战争的往往是政治家而非军人,因此战争亦被视为政治和外交的极端手段。今天我悉心整理了关于战争的成语,供大家学习!
17、但是,人的野心是会随着权力的增长不断变大,在项羽的兵力不断强大后,心高气傲的项羽便违背了曾经的约定,自封西楚霸王。
18、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内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鲁肃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二十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19、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赢政,演出悲壮的一幕。荆轲告别太子丹时,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到了秦国,荆轲以重金收买秦王宠臣,得见秦王。荆轲假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赢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20、(久经沙场):指长期经历战争的考验。
二、有关战争的成语故事有哪些
1、一天一个成语各位亲,我们是不是该修炼一下自己说话的能力。有些人不喜欢的圆滑世故长袖善舞,在古代竟然还是一种美德
2、D项:正确。“草木皆兵”出自《晋书·苻坚载记》,讲的是:东晋时,前秦统治者苻坚亲率大军攻打东晋,先头部队被打败,他趁夜去前线视察,看到晋军阵容严整,连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不久,前秦军在淝水决战中被彻底击溃。“草木皆兵”也用来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3、太阳出来了,雾要散了,诸葛亮令船赶紧往回开。这时船的两边草把子上密密麻麻地插满了箭,每只船上至少六千支,总共超过了十万支。鲁肃把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时,周瑜感叹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不如他。”
4、《战国策》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因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地方都显得有一定的牵强,其可信性值得怀疑。《战国策·齐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处,以上的事件未必没有添油加醋之嫌,具体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别了。
5、乐书认为他们言之有理,于是传令军队做好撤退的准备。这时有人提出异议:“六军中共有十一位卿佐,反对出战的不过这三人而已,这说明大多数将士更愿意与楚军作战,您为什么不考虑多数人的意愿?”
6、11月15日午后消息传来,日军第五师团主力在钦州湾登陆,击破海防部队新编第19师以后,兵锋直指南宁,于是巢威奉命放弃北海增援南宁,这座古城最终躲过一场浩劫。而巢威上校不计个人安危的担当,力保桑梓不成为一片焦土的所做所为,着实令人感动。
7、战后,曹操亲自写了一封表彰信,派使者送到徐晃军营。信中写道:“我为将三十余年,所听闻的古代通晓兵法的人中,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像将军一样,长驱直入,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所向无敌,令敌人闻风丧胆。”
8、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9、之后,徐晃率军乘胜追击,一路杀进了关羽大军在樊城城下设下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大军从外向里布下了十重防御,而且在阵中密布陷坑和鹿角(用削尖的树枝组成的鹿角状防御物)
10、经过反秦将士的浴血奋战,秦朝的天下眼看就要结束了。项羽和前来投奔他的刘邦带兵杀死了秦朝的大将李由。秦将章邯见形势危急,赶快请朝廷派援军,乘着项梁得胜后骄傲自满、防范松懈的机会,偷袭定陶,并杀死了项梁。
11、A项:正确。公元前203年,刘邦出兵攻打楚国,项羽粮缺兵乏,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从此就有了楚河汉界的说法。
12、而苻坚这才慌了手脚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寿春城上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晋军驻扎在八公山上,隐隐约约间,草木丛中也像是有许多士兵。这时,苻坚有些后悔自己轻敌了。苻坚没想到对方竟然有这么多的兵士,心头便蒙上了一些不祥的阴影。为了获得胜利,他命令部队紧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依靠地理环境来扭转局势。
13、宫之奇见忠言不被采纳,无奈之下率领族人逃往国外以求自保。他在路上感慨道:“虞国就要大祸临头了,只怕到不了新年就会沦为晋国的附庸。”
14、刘备带领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冲入曹军,杀出一条血路,进入徐州城内。
15、果然,章邯回到秦国,在赵高的怂恿下,秦二世要惩办章邯。这可气坏了章邯手下的将军们。有个将军叫司马欣,就劝说章邯:“我们在前方拼死血战,还要受罚。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胜败乃兵家常事。我们不如向楚军求和。”于是章邯就派人与楚军交涉投降事宜。项羽和章邯在“洹水南,殷墟上”缔结了“洹上之盟。”章邯投降了项羽。
16、正是公元前592年的春天,晋国正卿郤克来到了齐国国都,齐国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正当郤克登上高台,接受齐顷公的接见时,忽然大殿里传来一名女士的笑声,好像是嘲笑郤克走路一瘸一拐,其画风和庄严的外交场合很不协调,这是怎么回事?
17、亲,宗家人高高兴兴地张罗着这件事。可是婚礼当夜,宗家突然闯进了十几个强盗。家人全都慌乱不已,纷纷四处躲避。这时,宗慇英勇地站出来保卫家人,把那群强盗赶跑了。
18、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19、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20、项羽杀宋义的事,震惊了楚国,并在各国有了威名。他随即派出两名将军,率2万军队渡河去救巨鹿。在获悉取得小胜并接到增援的请求后,他下令全军渡河救援赵军。
三、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
1、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是多年积累的结果。他是一个全才,一个有准备有计划的人,他通晓天文地理(气象条件),懂得识人看相(对手的性格);他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所以他能够成功。我们要做一个全面的自己,就要多学习各种知识,博采众长,积累经验,沉着冷静,才能在复杂多变的条件下,抓住有利时机,一举成功。
2、(3)曹操和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副参谋总长、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
4、刘备认为这个建议不错,便说:“我先给曹操写封信,劝他退兵,要是他不同意,再同他交战也不迟。”
5、后来,子期不幸去世,伯牙悲痛欲绝,认为子期是唯一能听懂他琴声的人,而现在这唯一的知己也离开了。于是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最心爱的琴,并终生不抚琴,以谢子期。
6、(2)根据图请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
7、然而,项羽的土地分配法,还是遭到了人们的强烈不满。但是碍于他的军力,谁也不敢轻举妄动地报复。刘邦自然也有独霸天下的雄心壮志,他更加不满意项羽对自己的安排,但他却没有立即发难,而是在去领地的途中,将一路西上的栈道都烧毁了。
8、一次,街市上的一名屠夫嘲笑韩信虽然长得高大,还总喜欢带着刀,其实心里胆小怕事。屠夫还挑衅韩信,若是有本事,就用佩剑刺死自己,若是不敢就要从自己的胯下钻过去。
9、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上有记载的呀。”
10、晋军将领谢玄见此情形,他分析了敌情后及时抓住机会,向苻坚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则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之机,给他们来个突然袭击,于是假意同意了谢玄的请求。谁知,他刚下完后退的命令,秦军便被晋军很快击溃了。晋军又趁势追击,把秦军杀得片甲不留。
11、楚王镇地处内黄县、安阳县、河北魏县三县交界的地方,是内黄县最大的集镇,濒临卫河,自古是水旱码头。卫河也叫御河,水运十分繁忙。清朝在这里设有漕运官,专管水运。楚旺民间流传民谣说:金彭城,银水冶,赶不上楚旺一斜街。乾隆皇帝在南巡途中,经过楚王镇,看到这里车船攘来熙往,商贸兴隆,田园一派繁忙景象,就把楚王镇改为楚旺镇了。
12、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却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原话中为背城借一)。鲁、卫两军主将,都劝告却克与齐停战求和,晋终于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13、(1)图一反映了三国时期的什么历史故事?主要突出了主人公的什么精神品质?
14、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
15、四面楚歌指四面八方皆响起楚地的山歌;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定语
16、A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后来他接替廉颇为主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17、(拼音):pòfǔchénzhōu
18、在西周末年,昏庸的周幽王为博得王妃褒姒一笑,竟不惜在城中演出以烽火向诸侯求教的闹剧。结果,少数民族犬戎进攻西周,再起烽火时,诸侯无人来援,幽王被杀,西周结束。从此周天子的权威一落千丈,出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的局面。
19、唐宪宗派大将李愬担任唐州节度使,剿灭吴元济。李愬到任,放风麻痹吴元济。散布说,我是个懦弱无能的人。朝廷派我来,只是为了安顿地方秩序。至于攻打吴元济,与我无干。吴元济观察了李愬的动静,见他毫无进攻之意,也就不把李诉放在心上了。
20、(赤地千里):赤:空。形容天灾或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凉的景象。
四、关于战争的成语大全
1、从下就在漂泊中长大的韩信明白,自己现在身单力薄,如果刺死屠夫,就会落入泥潭无法翻身。于是,韩信决定忍辱负重,从屠夫的胯下钻了过去。
2、一次产生四个成语典故的伟大战役
3、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主持朝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4、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越王勾践受尽屈辱。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雪耻,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5、故事:《史记》载: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咸阳,“守函谷关,项羽至,不得入。”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形势,由此可见。古代,还有几个与函谷关有联系的成语故事。
6、田单这场翻身仗打得可谓精彩之至,先使反间计逼走乐毅,又利用燕军激起齐人的斗志,再故意示弱让燕军懈怠,并利用火牛阵突袭燕军,率领愤怒的齐人,杀死燕军主帅,收复齐国城池。没有了乐毅的燕军,在田单层出不穷的妙计下,即使躲得了初也躲不过十五啊!
7、项羽在全军渡河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行动:把所有的船只凿沉,击破烧饭用的锅子,烧掉宿营的屋子,只携带三天干粮,以此表示决心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8、韩信的父母早年去世,韩信主要靠钓鱼维持自己的生计,一来二去,常在河边钓鱼的韩信便于在河边漂洗棉丝的老人熟络起来。老人心疼韩信年纪轻轻就要为生计奔波,于是便常常接济韩信,这一举动却引来了周围人对韩信的歧视。
9、出自《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春秋时,晋楚决战之前,晋文公的谋臣,他也是晋文公的舅舅子犯劝文公参加决战,他认为即使仗打败了,凭太行山和黄河之险,也可固守无虞。原话为:“战也。战而捷,必得诸侯;若其不捷,表里山河(指晋国外黄河而内太行山,地理形势使国防极为稳固),必无害也。”后世常用“表里山河”说明地理国防之固。而元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中: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者,意踟蹰。中的“山河表里”即用此事,一方面说明潼关形势的险要;另一方面反衬诗人一路所见秦汉宫阙的破败,百姓处于战乱之际的无边苦难。
10、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11、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12、A.涿鹿之战:草木皆兵
13、刘邦本来对着一个没什么名头的年轻人也不怎么在意,后来,萧何写信给刘邦,强调韩信这个人“国士无双”,这才使刘邦开始重新看待对待韩信的态度,而韩信也正式走上了人生的上坡路。
14、(拼音):cǎomùjiēbīng
15、一天一个成语5——指鹿为马(秦朝)
16、待将士情绪稳定一些后,李愬开始暗暗训练军队、整修兵器,并制定了实行了优待俘虏及降军家属的政策,对于一些降将委以官职,并通过他们逐渐摸清了淮西军的军情。五月,李愬夺取蔡州的一些外围据点,并占领蔡州以南的白狗、楚城等地,切断了蔡州与申州和光州的联系。五月二十六日,李愬军攻打朗山,淮西军迅速救援,李愬军遭到夹击而失利。随后,李愬安抚疏导失败情绪,招募了敢死勇士3000人,早晚亲自训练,增加军队的突击能力,为袭击蔡州做准备。
17、陶谦请刘备进入府衙,拿出徐州印信交给刘备说;“如今国事纷乱,朝纲不振。你是汉朝宗亲,正该力扶社稷。我年老昏庸,愿将徐州相让。”
18、(甘为戎首):甘:情愿,甘愿;为:做;戎:军事,征伐;戎首:挑起战争的人。甘愿当战争的主谋。
19、但是军中将领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一起劝阻他:“楚军退而复来,定是一心求胜,我们不能轻易迎战。况且他们只有两县的兵力,我们如果与之对敌,就算赢了也不光彩;若是输了,却是莫大的耻辱。”
20、(干戈满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五、关于战争的成语典故大全
1、来自寓言的成语故事5篇
2、田单又心生一计,将城中百姓每日摆放祭品,引得鸟儿时常盘旋在即墨的上空。燕军感到奇怪,田单扬言是神仙下凡要助齐人反击燕军。接着,安排一位士兵冒充神仙,先后放出两则预言。燕军信以为真,先是割掉齐人的鼻子,放在队伍前列,齐人害怕受此刑罚而全力守城;然后又掘坟焚尸,齐人个个义愤填膺,请求出战。
3、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
4、(1)影片所示的“春秋”时期属于哪个朝代?春秋时期有哪些诸侯先后成为中原霸主?春秋战国的纷争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祸根?
5、出自《庄子·盗跖》屋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而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6、(兵革之祸):兵革:兵器战甲,引申为战争。指发生战争。
7、这个时候,楚国与晋国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楚欲称霸必须向北进,而晋又如何肯向楚国低头。公元前633年。楚攻宋,宋虽然不失为一个二等强国,但也绝非是十七正盛的楚国的对手,宋向晋求救。这个时候,晋国出了个公子重耳,他在王位的争夺中败下了阵来,无奈之余。晋国并未派出大军与楚国正面交锋,而是攻打了楚国的附庸国曹和卫。楚国于是派并前来与晋决战,战争初期,楚占据上风,晋却使用灵活的外交手段,使得秦齐皆助晋国。此时,楚成王见局势对己不利,便下令撤退。但是楚军主将子玉一心与晋决战,于是带领部队前来与晋军交战。
8、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9、C.赤壁之战—投鞭断流
10、出自《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春秋时期,齐国自齐桓公称霸之后,因为后继不力,退出了霸主地位。在整个中华大地,一个新的霸主呼之欲出。而楚、秦、晋都是有力的争夺者。
11、秦汉两朝时,我国封建社会首次进入大一统时期,但由秦入汉,发生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战争。让我们回顾历史,走进这场战争。
12、曹操看完信后大发雷霆地说:“刘备是什么人,竟敢来教训我!把送信的人拖去斩首,我倒要看看刘备到底有什么能耐!”
13、③()率兵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他投降。
14、(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15、古人云:“善战者,见利不失,遇时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战机,乘隙争利。当然,小利是否应该必得,这要考虑全局,只要不会“因小失大”,小胜的机会也不应该放过。
16、燕惠王马上中计,便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害怕遭到燕惠王的报复,便投奔赵国去了。燕国的士兵都为乐毅感到忿忿不平,连大将乐毅都这样的下场,谁还愿意为燕惠王卖命呢?田单的这招反间计既逼走乐毅,又动摇了燕国的军心。
17、出自《左传·成公十五年》:春秋时,晋伯宗(晋大夫孙伯纠之子)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讳,妻子常劝他说:“盗憎主人,民恶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难。”后来伯宗果然因为结怨过多而被杀。“盗憎主人”是说盗贼憎恨被他盗窃、抢劫的主人,后来就比喻坏人怨恨正直的人,无道恨有道,恶恨善,丑恨美,坏人恨好人。
18、C项:正确。琵琶曲《十面埋伏》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
19、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20、D.淝水之战—草木皆兵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