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荀子劝学高中课本原文
1、跪:脚,蟹腿。
2、⑤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3、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4、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6、参(cān)省(xǐng)
7、D.“假舆马”“假舟楫”等比喻,说明学习可以增长才干,弥补不足。人的资质本来差距很大,但通过学习可以补齐。
8、闻者zhāng()假yú()马者
9、D.师德喻国威信喻:表达,说明。
10、(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并列关系,而且)
11、水:指游泳。名词,用作动词。
12、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
13、人们历来习惯于把《劝学》指向励志这一目标,至于学什么和为什么学,在高中课文的节选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答案。但是纵览整篇文章里,就可以从中折射出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是从 “性恶论”这一哲学命题,倡导人们学 “礼”荀子提出“礼”这一核心思想,是源自于他提出的“性恶论”这一哲学主张。
14、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西汉时为避汉宣帝刘询讳,又称孙卿,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县)人,先秦儒家后期的代表人物。
15、④佛印绝类弥勒(《核舟记》)(非常)
16、古义:指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黄金的简称
1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18、我曾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不如登上高处能够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19、表修饰关系。《劝学》:“吾尝终日~思矣。”
20、所以从积跬步到至千里,从积小流,到成江海,字面看强调的是不舍之力,而实际上正是通过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才使人们认清了努力的终极目标,增强了不舍的动力。从实践论出发,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荀子强调“闻之”、“见之”、“知之”,但更强调“行之”,认为只有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将认识用于规范和指导自己的实践,这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二、荀子劝学高中课本原文第三段
1、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被雕刻)
3、C.驽马十驾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
4、輮使之然也(輮:动词做名词,使弯曲的作法)
5、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6、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
7、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8、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劝学》)
9、③以为妙绝(《口技》)(极点)
10、⑷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词间,无实义。不如须臾之所学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13、D.金石可镂:镂:雕刻。
14、②博闻强志(《屈原列传》)(见闻、见识)
15、用心一也:(这是)因为用心专一(的缘故)。用,以,因为。
16、在说理文中,巧妙地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论述,这是《劝学》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有时作品集中了好些并列的比喻,从同一角度反复地说明问题。这种手法,在修辞上叫做“博喻”,不过一般大都是用来辅助景物描写。而荀子作品中的博喻都是用来说明事理。
17、由于具备以上一些风格特点,荀子的哲理散文,有它好读的一面;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情况。就以这篇《劝学》为例,通假字就用了十几个之多,而且其中有些是不很常见的。
18、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19、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蓼(liǎo)蓝:一年生草本植物,茎红紫色,叶子长椭圆形,干时暗蓝色。花淡红色,穗状花序,结瘦果,黑褐色。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于:从
20、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
三、荀子劝学高中课本原文拼音
1、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2、致:到达,情致,献,成就。
3、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例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5、须臾:片刻,一会儿。
6、别人怀宝剑,我有笔如刀。
7、下列成语中的“备”字意义与“圣心备焉”的“备”相同的一项是()
8、参(cān通“叁”)省(xǐng)
9、荀子认为,学习首先需要修养品德气质,保持专一的品质,专门学习一门技术才能速成(学一速成),然后保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正确的学习方向;要善始善终,切忌半途而废,以期达到完全而纯粹的精神境界。
10、(1)鞣(之)以(之)为轮(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
11、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1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14、④师德喻国威信,开陈利害,虏为畏悦。
15、C.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比喻都用来论证学习能够弥补不足。
16、积土成山(jītǔchéngshān),风雨兴焉(fēngyǔxìngyān);积水成渊(jīshuǐchéngyuān),蛟龙生焉(jiāolóngshēngyān);积善成德(jīshànchéngdé),而神明自得(érshénmíngzìdé),圣心备焉(shèngxīnbèiyān)。故不积跬步(gùbújīkuǐbù),无以致千里(wúyǐzhìqiānlǐ);不积小流(bújīxiǎoliú),无以成江海(wúyǐchéngjiānghǎi)。
17、輮(róu):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的一种工艺。
18、他列举了“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和“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蚯蚓,能在地下来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却连一个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这就表明,“积”与“不积”所产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学思想中,“积”字是一个重要观点。
19、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0、“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中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四、荀子劝学高中课本原文朗读
1、用心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
2、●QQ头像还不错的头像,qq头像
3、致古义:达到(而致千里)
4、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
7、数词作形容词(一说是数词作动词)
8、(链接)《劝学》(节选)标准朗诵
9、(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
10、(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
11、答案:D(没有夸张。)
12、名词用作动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13、青取之于蓝:靛青,从蓝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种染料。蓝,蓼蓝,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含蓝汁,可以做蓝色染料。
14、木直中(zhòng)绳
15、虽有槁暴: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晒干。槁暴,枯干。
16、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对。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对,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
17、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18、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19、《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也是荀子的名篇,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如何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荀子的哲学思想,在《劝学》篇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20、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五、荀子劝学高中课本原文逐句翻译
1、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2、例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润泽,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4、强:强劲,力量大,力量大的弓,多,勉强。
5、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6、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7、荀子(约前313-前238),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名况,当时人尊称他荀卿。汉代著作因避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赵国人。游学于齐,后三为祭酒(学长),继赴楚国,由春申君用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兰陵镇)令,后终老其地。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他虽属儒家学派,但也受到各家的影响,成为先秦时期的一集大成者。批判和总结了先秦诸子的学术思想,对古代唯物主义有所发展。反对天命、鬼神迷信之说,肯定“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即自然运行法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
8、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9、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回答;前来诉说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追问;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
10、⑼蟹六跪而二螯(连词,表并列)
11、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善于走路,却可以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12、我曾经整日思索,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跟眺望,却不如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于外物罢了。
13、名词作状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14、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15、(1)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水。”
16、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7、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18、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19、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0、规:圆规,画圆的工具。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