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写法借鉴。『puXuewang.com』
3、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4、十二岁的周恩来当然不能完全明白伯父的话,但是“中华不振”四个字和伯父沉郁的表情却让他难以忘怀。
5、说得真好,这是谁说的话?
6、周恩来从小学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南开学校毕业时与同学们互赠“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的留言,到日本留学又回国参加五四运动,再到欧洲勤工俭学又回国投身革命……就一直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
7、在沈阳求学的周恩来14岁时,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剧烈变动的时期。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并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1)抓住“惩处”“训斥”,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
9、这位同学是谁呢?他就是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10、少年周恩来立誓:“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李大钊自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伟人们在年轻时心怀天下,怀寄中华,所自觉承担的历史责任。他们之所以完成了历史重任,其重要原因是他们能够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有着远大的志向抱负,历经磨难,从不轻言放弃。
11、却有十里长街百万群众洒泪送别
12、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13、当了总理之后他曾经说“我住过的房子(淮安老家),要塌就让塌掉,塌平了最好,不许翻盖维修,更不允许搞什么纪念馆组织群众参观。我平生最恨的就是封建主义的那一套: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只要活着,就不许搞”。
14、表示他决心钻研社会科学,挽救国家的危亡。 周恩来在沈阳读书的时候,只是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他学习非常勤奋、刻苦,常常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自己在阅读书报时思考的问题.当时他们讨论得最多的是怎样救国和宣传救亡的问题.
15、这也是已知,但是放在这里特别合适。
16、他年少奋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7、这句话是一句过渡句,它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的起因。
18、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19、他把人民放在心里,把个人置之度外
20、默读,尝试把握主要内容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1、如果我是一棵小树,那么书就是灿烂的阳光,它照耀着我;如果我是一条小鱼,那么书就是清澈的溪流,它滋润着我;如果我是一只小鸟,那么书就是碧蓝的天空,让我自由的飞翔!可是,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的吗?
2、(3)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15~17自然段)。
3、大家好!我是三(7)班的梁婉悦,我是马颢铭。今天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题目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会认、认写本课生字,读通课文。
5、生默读,带着问题读,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6、生读出生于12岁那年的那部分
7、2我认为修身课上是第一件事;第二件事就是他的第三件事
8、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要做到:一是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
9、(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
10、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弄清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原因。
11、其次,树立远大的志向。有了理想,才能为之拼搏奋斗而不懈努力,犹如船之有帆方能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
12、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周恩来在机场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出访未建交国家的总统。尼克松知道周恩来手臂受过伤,亲自帮周恩来脱外套。尼克松曾说:“我个人很敬佩周恩来总理。他举止优雅,姿态从容。‘恩来’译成英文是‘恩惠降临’之意,他的名字容括了他的风度和气质。”
13、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然有如此的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14、辛亥革命爆发后,周恩来带头剪去辫子,并接触进步书籍,他读光复会领袖章太炎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无论是章太炎难懂的古体文,还是梁启超的近体文,周恩来都认真阅读。
15、回顾全文,畅谈感受。
16、加油吧!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我们在国旗下的讲话结束,谢谢大家!
17、生自读第二部分的生字词
18、听重庆小语教研员郭蕾老师上了一节课,很有启发。我的感受是,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很真实,能看见小朋友活生生地成长,能听见拔节的声音。
19、我们的国家还不是很先进,在诸多方面有着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我们还需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习是我们的一项基本义务与基本责任,是我们所必需履行的。就像公司里的成员都会和公司有一个目标,这个公司才会很好的发展。我们只有和国家有同一个目标,为国家的未来努力,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不是嘛?ps:原创!
20、这句话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的所见所闻而切身体会到的“中华不振”的含义。所以他“常常沉思”。通过后来修身课上,周恩来的发言,让我们感受到正是由于周恩来从小耳濡渲染,切身体会,他的民族自尊心受到强烈的震撼,使得他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1、( 疑)( 惑 )不解 ( 风 )和(日 )丽
2、(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举个例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几件事?这个问题应该不难吧。可是,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的小朋友脑子迷迷糊糊的;有的说2件,有的说3件。为什么会这样呢?
4、生尝试归纳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的人。
5、你看,第一部分,时间,地点,什么事儿,很清楚。你带着这样的思考看看,后面的事,你有什么发现?
6、谁能把第一件事说清楚?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8、我相信,全体同学一定心有梦想,一定会朝着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地奋斗,到2035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你们一定是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我们的民族一定会再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9、能结合预习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吗?
10、(2)重点句: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
11、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周恩来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的原因。
12、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体会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ReadingfortheriseofChina英(raiz)美(raɪz)vi.上升;增强;(数量)增加;休会;n.(数量或水平的)增加;兴起;(数量、价格、价值等的)增长;(日、月等的)升起;vt.使…浮上水面;使(鸟)飞起;复活;发酵;
15、“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先生12岁读书时立下的宏大志向,表现了他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个时期的中国虽然处于腐朽落后的时期,但是有一大批仁人志士,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承担起复兴国家和民族的责任。1910年,12岁的周先生在学堂读书,一天,先生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有的学生回答为了知晓道理而读书,也有人回答是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还有人说是为了赚钱继承家业而读书,只有周先生严肃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6、(关注学生情况)脑子乱哄哄的,两件事的,三件事的?
17、关键词:不惩处、训斥、紧握拳头、劝慰。
18、第一是他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三件事是他的前面
19、只有把这件事告诉他,他心里才会( 安然 )。
20、诸生:这里是敬辞,总称教室里的所有学生。“诸”是“众、许多”的意思,类似的用法还有“诸位”等。
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谁说的话
1、他们三件事都是因果关系
2、时间不够,主要内容只没有来得及多请人讲述。
3、焦点:比喻引人注意的集中点。这里指当时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点地区,是民族危机极其深重的地方。
4、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5、青年时期,沈阳东关模范学校魏校长问同学们读书是为了什么?于是有人回答说:“是为了家父读书。”有人回答:“为明礼而读书。”也有人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当魏校长点名要周恩来回答是,坐在后排的周恩来站起来,庄重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6、到了四年级,小朋友的预习情况也不一定很好。老师通过一部分一部分检查的方式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难点。在课堂上能看到学生真实的情况,也能看到生长。课堂上是需要琅琅的读书声的。(光耀门楣)的选择,很不错,关注了学生的难点。
7、生读“有志者当效此生”
8、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行走的是巡警。
9、新学年开始了,修身课上,沈阳东关模范学校的魏校长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为什么而读书?’
10、交流反馈,自主思考。
11、有位同学一直默默地坐在那里,若有所思。魏校长注意到了,他打手势让大家安静下来,点名让那位同学回答。
12、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
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4、第二件,第三件事,你可以学着刚才的方法,把干扰的信息去掉,练练主要内容,同桌说说
15、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16、(1)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
17、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
18、繁华—繁荣驱使—命令踊跃—积极
1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20、这一节很有意思。小朋友在选择几件事的时候根本弄不清楚。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多音字“背”没有理解意思。如果是背着伯父去了租界,那不就变成两件事了吗?小朋友的世界真有意思。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评课
1、(3)联系第11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
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课文讲了三件事。第一件是作者初到沈阳,听闻伯父说“中华不振”,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二件是疑惑“中华不振”;第三件是目睹国人备受欺辱的事实。《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主要内容:课文写作者少年时代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作者少年时期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周恩来站起来,大声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说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兴盛,像巨人一样挺立在世界而读书学习.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5、他日理万机,为让世界认识中国而奔走
6、看来,大家没有查字典,我来告诉你,门楣是大门上的横栏。想想光耀门楣是什么意思?
7、1913年,周恩来进入天津南开学校学习。因表现优异而为学校创办人严范孙、张伯苓所器重,视之为“宰相之才”而特别免除其学杂费,这也是南开当时唯一的一个免费生。1917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毕业。毕业时,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中对他的评语是:“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
8、后半生,忠情于“总理”二字,病魔都自感无奈随他日理万机,毫无保留地把毕生奉献给人民的优雅君子,虽瘦骨嶙峋,却铁骨铮铮。
9、灯(红 )酒( 绿 )热闹( 非 )( 凡 )
10、清晰—清楚欺凌—欺侮惩处—惩罚
11、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12、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
13、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14、答: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使他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他想努力学习使中国强大,因此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15、此时的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这四个字的沉重分量。怎么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和屈辱中拯救出来呢?这个问题像一团烈火一直燃烧在周恩来心中。所以,当修身课上魏校长提出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时,就有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
16、(2)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1~14自然段)。
17、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
18、最后祝同学们国庆快乐!让我们大声地说:
19、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
20、学生初读课文时,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写作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深入阅读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并联系全文深入思考周恩来立下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