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借荆州
1、从刘备的角度来看,他没有向孙权“借”荆州,荆州本来就是刘备等人拥有的地盘,此次不过是重新拿回罢了。
2、尤其是明代《三国演义》横空出世,刘备,诸葛亮俨然成了三国的唯二主角。不过,一向以“仁义”示人的刘备,其实也做过几件亏心事。比如说,偷袭自己的兄长刘璋;再比如说“借荆州”。
3、油江口是长江南岸的一个小地方,属南郡,位于江陵沿江而下约百里的地方,归南郡太守周瑜管。南郡有三分之二在江北,三分之一在江南,在江南的部分,至少五分之四是荒无人烟的山区,孙吴一连得了3个郡,作为另一个战胜方,刘备只得到了小半个南郡,他这个荆州牧也就在油江口一带说话管用,确实不公。
4、只是,由于江陵在孙权手中,刘备向益州发展就无路可行,这才是刘备借荆州的最大目的(当然还有其他好处)。
5、心有不甘的孙权,开始打起了江陵的主意。说妹夫啊,这益州你也拿了,南郡该还我了吧?刘备心想,大舅子你可想多了,咱凭本事借的,为什么要还?
6、5篇介绍湖北荆州古城墙的导游词范文
7、刘备借荆州是歇后语,语底为有借无还、一借不还。解释为:《三国演义》上说:刘备在起事之初曾向东吴暂借荆州立足,后来刘备羽毛丰满与魏,吴成鼎足之势,也终未归还荆州。比喻借故占用,拒不归还。《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该作品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8、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江夏郡和南郡,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发展,便向孙权两次提出借荆州的南郡,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北抗曹操,东和孙权,得益州(今四川),建立了蜀汉基业。后来,刘备得到蜀川后并没有交还南郡,故此在孙权发兵的压迫下,在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交还,但只将长沙、桂阳两郡当作南郡还给了孙权。
9、后来社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沿用“登门槛”的说法,用来泛指在提出一个较大要求之前,先提出一个小的要求,从而使别人对较大要求的接受性增大的现象。
10、关羽听了这话,无言以对,关羽手下有人说:土地只有仁德之人才能安居。反而被关羽喝斥,最终刘备也率领5万士兵到荆州与东吴军队对峙,正在这个时候,曹操南下攻打汉中,因为汉中与益州交界,又是益州的北大门,刘备担心曹操会借机攻打益州,于是妥协了,双方以湘水划界,湘水以东归孙权,湘水以西归刘备,刘备将长沙郡与桂阳郡割让给孙权,这就是历史上的湘水划界。
11、“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是一句民间歇后语,来源是三国时期的一段历史故事。
12、后来,曹操重心偏向西北,东吴抽出手来,以“借荆州”之名向刘备讨要整个南郡和荆南4郡,讨要半个南郡要“还”整个南郡外加四郡,刘备当然不答应,孙权于是发兵攻打刘备、在关系紧张的情况下交还部分,即只将长沙、桂阳两郡当作南郡还给了孙权。
13、三思而后行,不啻是谨慎处事、大胆创新的法宝。
14、而孙权一方面是忌惮周瑜功高、一方面是顾及江东豪族之述求,其采取鲁肃之连刘抗曹法,据曹操、图发展,战略方向比较混乱。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让之上也最后周瑜赌气出征,旧伤复发,死在了西去益州的道路上,这南郡边空了出来。没有了周瑜,东吴实力大损,在南郡的对峙上,由攻变守,压力山大。最惨的是东线的压力越来越大,那边可是孙权老巢啊,必须得保啊。但现在分身乏术,不知如何是好。
15、曹操知道,这是鱼归大海了。
16、曹操占有南阳郡的全部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并派大将曹仁镇守江夏郡;之后东吴在江夏郡和曹仁死磕,攻下了江夏郡,曹操势力退出江夏郡,退守南阳郡(包括如今的襄阳市),曹仁大军驻守襄阳和樊城,曹操只占有南阳郡;
17、首先,在《三国志》等正史中,荆州一主要有七个郡(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长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阳郡),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对于曹操来说,虽然迟到了赤壁之战的败仗,但是,其依然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所以给孙权和刘备带来了比较大压力。对于孙权来说,只得到了江夏郡和南郡,也说说法孙权得到的是半个南郡和半个江夏郡。与此相对应的是,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郡、零陵郡、桂阳郡、武陵郡),还有说法刘备获得了半个南郡和半个江夏郡。
18、孙权占有江夏一部分及长沙一部分(都是它们的东部),另外还占有南郡首府江陵(即现荆州市)。
19、王叡死,刘表代王叡为荆州刺史,此时孙坚被袁术举荐为豫州刺史,但袁术又忌惮孙坚,所以又委派周喁为豫州刺史,并令孙坚攻打荆州,结果孙坚被刘表手下所杀。建安十三年,曹操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改任青州刺史,曹操乘机南下欲一举拿下江南,正当曹操春风得意之时却兵败赤壁,荆州也就慢慢回到孙刘手中。赤壁之战后,刘备表刘表长子刘琦为荆州刺史,不久刘琦病死,《孙权传》曰:十四年,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领徐州牧。备领荆州牧,屯公安。《周瑜传》说: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根据以上记载,自刘表、刘琮、刘琦之后,刘备是实际上荆州的所有者,既然刘备任荆州刺史,按理荆州应该属于刘备所有,可又为何有借荆州之说呢?史料中关于借荆州的资料甚少,只能推而论之。
20、吕思勉、易中天等人认为即便是借,也只是南郡一处,而不是整个荆州。因为荆州大部分地方是由刘备掌控的,不属于孙权。《三国志·刘备传》中有记载,“先主(表)为荆州刺史,又南征四郡,武陵太守金璇、长沙太守韩玄、桂阳太守赵范、零陵太守刘度皆降。”
二、刘备借荆州的故事简介50字
1、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击败曹操,随即又爆发南郡之战。几番大战下来,东吴方面搭上了周瑜半条命,才把南郡打下来。此战中刘备出力不小,关羽多次阻击曹军南下,周瑜才能成功夺取南郡。为了安抚刘备,孙权把长江以南的江油借给他,让他安家。
2、吕蒙背刺是没头脑的举动
3、其次,东吴在周瑜之后一直由鲁肃统领。他沿用了周瑜“联蜀抗曹”的政策,并将这个政策发扬光大了。因为鲁肃知道,荆州的地理位置处于“抗曹最前端”,一直以来是与曹操的地盘相接壤的。如果曹操自北向南发动攻击的话,最先受冲击的就是荆州了。把荆州借给刘备,能让刘备顶在东吴和曹操中间,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这样一旦战争爆发,最先遭殃的会是刘备。鲁肃将荆州借给刘备,一来可以博得好名声,二来又不用日夜担心东吴遭受曹操的攻击,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刘备要借,鲁肃愿意给,二人一拍即合荆州就这么借给了刘备。鲁肃
4、这话的意思是:刘备到京口拜见孙权,请求都督荆州,只有鲁肃一个人劝孙权借给刘备,共同抗拒曹操,而曹操听到孙权拿土地资助刘备的消息时,正在写信,震惊得把笔都掉在了地下。
5、荆襄九郡都不知道,你还好意思发文还有襄阳,江陵郡呢,被你吃掉了吗?刘备为看管刘璋,将油江口改为公安,设郡,成为十郡。
6、《三国志鲁肃传》: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於地。
7、孙权原本是讨要三个郡,现在湘水划界,刘备还了2个郡,少了一个郡,而且这三个郡都是吕蒙率军攻下来的,等于吕蒙占领了三个郡,后来又把零陵郡还给了刘备,孙权自然对湘水划界的结果是不满意的,但是孙权也看到了刘备的野心和目的,这也为日后孙刘二家的反目为仇埋下了伏笔。
8、当然了,不能光说刘备有啥问题,还要替刘备解决问题。刘备必须要解决占据荆州的合理性问题。方法有二。
9、其次,孙权一方害怕曹操嫉恨,想让刘备在前方顶住曹操的报复,所以才将南郡交于他守御;
10、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这是一句我们非常熟悉的三国歇后语,但是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刘备变成了无赖,借了孙权的荆州还不还,那借荆州的真相真的是这样么?其实这件事真的被我们误会了千年,刘备当时还了荆州但还被孙权来了一手偷袭,直接导致关羽和刘备相继去世,蜀国至此走上了衰败之路。所以这次大家可能真的误会刘备了。
11、在最初,荆州是归刘表所有,也是汉室宗亲,和孙权一方非但没有友好交往,反而有着杀父之仇。
12、而刘备则成了大赢家,赤壁之战打了下酱油就拿了荆南四郡,虽然相对于其他三郡,穷了点儿,人少了点儿,好歹是块地啊,总算不用到处流浪,寄人篱下了。
13、当时对于刘备来说,南郡依然时不可缺失的战略重地,益州是拿了,但是北伐打长安还需要从这里走啊,人家诸葛亮可是早就安排好了。
14、这次只能算是交换,只不过刘备只牺牲了一小部分江夏郡,却换回了利益巨大的南郡,算是一笔合算的买卖,所以说刘备借南郡,是说得通的;而获取南郡的刘备也确实后期攻入益州,取得了丰硕的好处。孙权为什么会借南郡?南郡既然军事这么重要,又可以进攻益州,为什么孙权要借南郡呢?其实孙刘联盟是一个因素,当时东吴的军事负责人是鲁肃,鲁肃是坚决主张联盟抗曹的,所以,在鲁肃的撮合下,借南郡得以顺利实施。
15、无私援助往往可拉近心灵距离,增进彼此友情友谊。而“借”与“还”却常常伴生着尴尬、无奈、冷漠和背叛,许多事实都一再证明这个不是规律的规律确有实在的现实性。
16、刘备是赤壁之战前,在当阳失败后由鲁肃带领投奔孙权,在周瑜手下,209年周瑜准备攻打益州,在巴丘暴亡后。刘备是接手周瑜的兵马。
17、是岁,曹公定汉中,张鲁遁走巴西。先主闻之,与权连和,分荆州、江夏、长沙、桂阳东属,南郡、零陵、武陵西属,引军还江州。——《三国志》本来这事儿就算是完了,孙权虽然心有不甘,但也知道审时度势,当时的刘备,他惹不起。
18、孙权采纳周瑜的建议,不仅不借荆州,反而利用吴蜀联姻软禁刘备,使50多岁的刘备作了东吴的娇客。公元210年,周瑜病故,鲁肃继任。
19、一般来说是:江陵,南阳,南郡,江夏,长沙,武陵,零陵,桂阳。(三国演义中就没交代清楚。)
20、迫于曹操南征重心偏于淮南的形势,
三、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意思
1、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让之上也
2、在这桩历史陈案里刘备显然吃了大亏,最后竟然还落下信誉不好的名声。
3、分析到此,可以清晰看到,“刘备借荆州”典故能为我们“借”来不少宝贵启示:
4、不过,因为后来刘备和曹操已经在汉中对上了,势必会有一场宿命之间的决战,当年那句“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必须要有个胜负出来。
5、这就是所谓的“借荆州”,实继就是拿了半个“南郡”。双方各取所需而已,刘备拿到了出海口;孙权甩掉了大包袱,符合各自的利益。“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普复还领江夏。”(《三国志》程普传)当时孙刘还是蜜月期,孙权把妹妹嫁给了刘备,成了一家人。
6、由于荆州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刘备早有图谋,欲凭此为立足点,既可北抗曹操、西取益州,还能东击东吴,为蜀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铺下关键的伏笔。
7、历史上并无借荆州之事。在曹操重心偏向西北的时候,东吴抽出手来,以“借荆州”之名向刘备讨要整个南郡和荆南4郡,讨要半个南郡要“还”整个南郡外加四郡。
8、曹操南下,刘表死、刘琮降,荆州的格局发生了改变,孙权的势力未变,其余尽归曹操所有。之后发生了赤壁之战,曹操虽战败,但并不意味着荆州7个郡归了孙刘,因为曹操仍占据整个南阳郡以及南郡、江夏郡的大部,江面四郡处于“自治”状态,孙刘控制的地方十分有限。
9、《三国志程普传》记载:"领江夏太守,治沙羡,食四县。……周瑜卒,代领南郡太守。权分荆州与刘备,复还领江夏,……。"
10、刘备借荆州(歇后语)答案:有借无还。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的真相: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给世人的印象是,刘备在耍赖,借东西不还。人们错认为他借的是整个荆州,事实并非如此。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这里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经济文化都比较发达。而且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向西可以进取益州,向东可以进击江东。刘备借荆州,是三国历史中的著名事件。作为一个历史典故,还演化成一句著名的歇后语:“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家喻户晓。又由于《三国演义》的影响,一般给人的印象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孙权处“借”来的。《三国演义》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
11、为让刘备顶替东吴在荆州方面面对曹军锋芒,
12、当时的荆州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辖九郡(荆襄九郡)亦有七郡八郡之说。
13、江东内部对此事的看法出现严重分歧,身在江陵的周瑜听说刘备到了京口,写密信给孙权说:“刘备是个枭雄,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不会久居人下。我建议把刘备留在吴地,给他修宫室,让他整天吃喝玩乐,使他与关张二人分隔起来,我趁机发起挑战,大事可定(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14、据《三国志·甘宁传》:宜先取黄祖。……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其实都是想要划江而治。
15、赤壁战后,曹操占南阳,以及南郡北部的襄阳等地。
16、这一事件的关键就在于,刘备得到荆州到底是不是“借”的。刘备没有“借”荆州,更不用“还”荆州什么是“借”?将所拥有之物暂时给予他人,这才是“借”,孙权一方其实并没有荆州的所有权,那么何谈“借”呢?
17、曹操后院儿起火,无心南下;但依然在南阳屯有重兵、虎视眈眈!而且当时张辽等人在谯县、寿春、合肥等地对东吴的东线正在筹划着新一轮攻势。
18、在周瑜看来,如果割地给刘备,刘备必然如蛟龙得云雨,一定不是池中之物。周瑜的看法得到时任彭泽郡太守吕范的支持,他建议孙权趁机把刘备扣留,不要放他走(范密请留备)。
19、在赤壁之战之后,这个荆州就是刘备和孙权吵架的一个原因,两个人都要三分天下嘛,所以喽,这个荆州谁拿下算谁的。
20、刘备不是借荆州,而是换荆州,具体如下:
四、刘备借荆州故事梗概
1、借半个南郡被夸张成“借荆州”
2、刘备上了黄鹤楼——胆战心惊;战战兢兢
3、刘表病逝后,魏、蜀、吴爆发赤壁之战,分瓜了无人管辖的荆州七郡。
4、《三国志》吕蒙传:“(鲁肃)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其二长也。”
5、同月,孙权将该计划通报于刘备,刘备极力反对。但是孙权没有理理睬。
6、所以,当时其实是“三分荆州”。在历史上,荆州为东汉十三州之下辖七郡,分别为南阳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武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其中在赤壁之战前呢,曹操已经占据了最富庶的天下第一大郡南阳郡,以及搞定刘表之后,拿下了南郡大部以及江夏郡的一部分;孙权则是具有江夏长江以南,刘备当时没啥地盘儿,只能是缩在夏口,至于荆南四郡那就是高度自治了。
7、实力论。曹操赤壁大败后,刘备趁机占据荆州。所以,刘备可以这么说:“乱世之中,能者为王。我军奋力死战,才夺得此弹丸之地,岂能轻让?你军大都督周瑜,趁曹军新败,士气衰落之时,尚不能攻取江陵一城,又有何能力占据荆州?”当然了,为了让这番话更有说服力,刘备甚至可以和孙权发生点小小的争斗,以打促谈,只要不伤及吴国根本,孙刘两家几乎不可能彻底翻脸。毕竟,孙刘两家都没有能力单独打败曹魏。
8、所以,孙权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将势力范围扩展到荆州地区,不仅仅是为了进取,也是为了自保。
9、210年12月,周瑜占领江陵已经一年,局面比较稳定。于是建议孙权攻取益州。孙权批准了这个计划,由周瑜和孙瑜共同执行。这时由于沿江各战略要点均在周瑜手中,所以周瑜的攻益州计划中根本没有要刘备参加的内容。
10、后来,刘备凭借着在荆州打下的家底,往西边儿拿了益州,成为了势力足以比肩东吴的大军阀。与此同时,曹操把北边也收拾的差不多了。两大对手的势力壮大,让孙权压力倍增,所谓的联刘抗曹,最终吃亏的却是自己。
11、赤壁之战后,兵家必争的荆州七郡被刘备、曹操、孙权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孙权得到半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刘备得到半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以及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12、曹操南征,刘琮等人一时害怕,就以荆州为资本,投降了曹操,一班文臣武将也都成为了曹操手下的人才,比如中了反间计而被杀的水军首领蔡冒等人。
13、根据《三国志鲁肃传》的记载,刘备夺取益州后,孙权就向刘备讨要长沙郡、零陵郡和桂阳郡,刘备不肯给,于是孙权命令吕蒙率军攻打这三郡,这在《三国志先主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
14、所以说刘备的这种行为就不能被称为借荆州,因为刘备仅仅得到了半个南郡,而是还是用手中的江夏郡换的,至于荆州南部的四个郡是刘备自己打下来的,根本就与孙权没有关系,又怎么能说是借呢?荆州是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借的,真实历史上准确说应该是刘备换南郡。
15、但事实上,当时还远没有达到三分天下的地步,像益州的刘璋、汉中的张鲁、凉州的马超,那都还算是大军阀,其实力甚至在刘备之上。
16、这种印象的形成,主要源自《三国演义》和三国戏剧对后人的影响,它给人灌输的是,整个荆州都是刘备不劳而获,从孙权处“借”来的。
17、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18、同月,正好周瑜病死,孙权命程普代理南郡太守,鲁肃接管周瑜的部队,负责整个荆州地区。亲刘备的鲁肃接任,乃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孙权同意了。
19、偏安东南只能逐渐灭亡,被历史证明了无数次,无论是晋朝的永嘉南渡,还是宋朝的靖康之耻,亦或者是南明的建立,历次南渡都无一北还,很能说明偏安江南地区是不足以成就王图霸业的。
20、东汉末年,刘表占据荆州。荆州地处长江中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一共有七个郡,赤壁之战后被魏、蜀、吴瓜分。曹操得到北边的南阳、襄阳两个郡,孙权只得到半个江夏郡和半个南郡,而刘备得到半个江夏郡、半个南郡,而且又得到江南四郡——长沙、武陵、零陵、桂阳。
五、刘备借荆州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江表传》:“周瑜为南郡太守,分南岸地以给备。”
2、很简单,一旦刘备承认荆州是“借”来的,那么刘备占据荆州就丧失了合理性。既然是借,刘备是负债人,孙权就是债权人,欠债还钱,长久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刘备在日后数次遭遇到孙吴讨要荆州,刘备只能一推再推,不停地用“荆州是刘琦的地盘”、“打下西川就还”、“打下东川再还”来推诿。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赖账中,孙吴的耐心逐渐耗尽。孙刘联盟之下的火药桶越积越多,爆炸就是迟早的事。
3、退一步讲,曹操是名义上还是大汉丞相,刘备是汉室宗亲,他们占据荆州都有道理可说,孙权不过一军阀,拿什么来“借”荆州?在大义上这也说不通。
4、当初孙刘联合抗曹,以东吴力量为主,周瑜设计谋火烧赤壁大胜曹军,诸葛亮却趁机夺了荆州。东吴派人来要,刘备听从诸葛亮建议,借口暂借荆州,等谋取西川以后就归还。但夺取西川以后,却一直让关羽守护荆州,并无归还的意思。这就是“刘备借荆州 有借无还”的由来。其实荆州本是刘备同宗兄长刘表的地盘,当初刘表让刘备,他却不肯要。认为从别姓手里夺回才名正言顺。
5、吕蒙接任鲁肃后形势急转直下,吕蒙的策略是,孙权虽为徐州牧,但徐州在曹操势力范围,今天攻下明天就会失去,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为了全据荆州,吕蒙使尽浑身解数,先用“美人计”,继而“瞒天过海”,接着“远交近攻”、“暗度陈仓”白衣渡江,最后“浑水摸鱼”、“釜底抽薪”三十六计几乎用尽阴谋伎俩几乎耍绝,终于使关羽败走麦城父子被杀。为夺荆州,孙权不惜卖身求荣,主动向曹魏称臣,但他哪里知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最后还是中了曹魏的“借刀杀人”之计。荆州之争虽然尘埃落定,但它的意义及其巨大,荆州之争看似局部战争,却使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成为三国缩影。
6、在孙权与曹操激战的同时,刘备南下攻取了荆南四郡,也就是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和桂阳郡,并壮大了势力,也就是刘备占有荆南四郡加上江夏郡的一部分。荆州七郡分布图
7、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8、209年12月,曹仁放弃江陵北撤,周瑜占领战略要地江陵。孙权任命周瑜为代理南郡太守(治江陵),程普为代理江夏太守(治沙羡)。
9、曹操由赤壁退到了南郡的郡治江陵,而不是向北方逃跑,说明他不想放弃荆州,但孙权、周瑜、刘备动作很快,迅速扩大战果,周瑜、刘备指挥孙刘联军追到江陵,孙权同时又走出一步好棋,于建安十三年(208年)12月亲自率队开辟了东线战场,出击曹军控制下的合肥。
10、但是,当刘备拿下益州,孙权讨要三郡时,刘备又不认帐了,说拿下凉州才归还三郡,于是孙权很生气,派出吕蒙率军攻打三郡,同时派鲁肃与关羽在益阳对峙,从鲁肃责问关羽的话来看,确实是刘备违约了,当时鲁肃是这样责问关羽的:
11、刘备没有借兵不还,而是借荆州,最终吕蒙白衣渡江,关羽大意失荆州,荆州被东吴夺取。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又失败。最终在白帝城死去。
12、最后,也一定会因为利益关系而破裂。
13、正史对“借荆州”也多有描述,《三国志》鲁肃传、吕蒙传多次提到荆州是“借”出去的,刘备传等提到孙权要讨回荆州,不过这些记载往往又比较含糊,既没有详细说明刘备是怎么借到荆州的,更没有具体指出这个“荆州”指的是什么。
14、眼下不能和孙权弄僵,联手抗曹还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为此,刘备赶紧表奏刘琦为荆州刺史,为了不与程普争锋,把自己原来驻扎在夏口一带的人马也全部撤出。《江表传》说,孙权和周瑜给刘备指定了一个叫油江口的地方,让他在这里驻扎。
15、这样说来,刘备不仅还掉了一郡,而且还让出了一部分,虽然还掉的不是南郡。尽管如此,说刘备“借”整个荆州也是无稽之谈。
16、东吴轮到吕蒙做统帅了,这时一切都变了样。吕蒙一上台就全盘否定原先的东吴与蜀汉之间的联盟,将盟友变成敌人。将一盘活棋变成了死棋,将蜀汉连同自己推向了灭亡,亲手摧毁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17、《资治通鉴卷六十六》记载:"十五年(210年)十二月,……备以周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容其众,乃自诣京见孙权,求都督荆州。……权以鲁肃为奋武校尉,代瑜领兵,令程普领南郡太守。鲁肃劝权以荆州借刘备,与共拒曹操,权从之。……复以程普领江夏太守,鲁肃为汉昌太守,屯陆口。"
18、那么看荆州的瓜分情况:曹操占有1郡(南阳郡)、孙权占有5郡(江夏郡一部和南郡)、刘备占有5郡(江夏郡一部和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刘备没借荆州,只借了南郡当时孙刘处于联盟期,而刘备占有的荆南四郡地处山区,经济薄弱,原没有北方三个郡繁华,更重要的是江夏郡、南郡占据长江航道,而荆南四郡几乎没有发展空间。荆州七郡形势图
19、最后周瑜赌气出征,旧伤复发,死在了西去益州的道路上,这南郡边空了出来。没有了周瑜,东吴实力大损,在南郡的对峙上,由攻变守,压力山大。最惨的是东线的压力越来越大,那边可是孙权老巢啊,必须得保啊。但现在分身乏术,不知如何是好。而刘备则成了大赢家,赤壁之战打了下酱油就拿了荆南四郡,虽然相对于其他三郡,穷了点儿,人少了点儿,好歹是块地啊,总算不用到处流浪,寄人篱下了。
20、刘备作为弱势的一方博得了同情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