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虽然顾炎武的分权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中,三权分立有着本质的却别,但是在晚明封建君主统治的时代,顾炎武能产生任何形式的分权理念都是难能可贵,说其政治改良方案带有一些资本主义的色彩,也是对他思想超前和先进的一种肯定。
2、http://www.wenmind.com
3、(1)黄宗羲: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4、其始厌恶科举之学,而疑世之尊程、朱者皆束于功令,未必果当于道。及其久,意见益偏,不复能深思熟玩于程、朱之言,而其辞遂流于蔽陷之过而不自知。近世如休宁戴东原,其才本超越乎流俗,而及其为论之僻,则更有甚于流俗者。文后集一程绵庄文集序
5、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情况,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总体难度偏高。
6、讲座以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启引,深入浅出的分析了顾炎武思想的成因、发展及其治学方法,介绍了顾炎武的生平及学术著作。
7、第保障私有财产,取消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的税收政策。他认为,不仅当代之君不得侵犯和剥夺人民的私有财产,即使是被前代之君所剥夺的私有财产,也得无条件地归还给人民:“《隋书·李德林传》:‘高祖以高阿那肱卫国县市店八十区赐德林,车驾幸晋阳,店人上表,称地是民物,高氏强夺,于内造舍。上命有司料还价直。’则是以当代之君而还前代所夺之地价,古人已有之矣。又考《后汉书》:‘谯元子瑛,奉家钱千万于公孙述,以赎父死。及元卒,天下平定,元弟庆诣阙自陈,光武敕所在还元家钱。,则知人主以天下为心,固当如此。”他认为“以天下为心”,既不应是一句空洞无实的漂亮话,也不应当是把天下据为己有的代名词,而应落实到保障私有财产上。
8、植之既为商兑,阳湖李申耆兆洛贻书讨论,谓:
9、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或许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10、为了解决“今日盐利之不可兴,正以盐吏之不可罢”的问题,顾炎武坚决主张食盐的自由贸易,力主撤消设置“盐吏”的“掩耳盗钟之政”。他认为商品的流通有其因“地利之便”的自然规律,不是国法所能禁止得了的;改变由国家垄断食盐贸易的局面,不仅有利于国计民生,而且有利于澄清吏治。
11、对晚明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认识
12、百年国学,沧海桑田;沉浮升降,几盛几衰。国学之知识,不可不知;国学之魅力,不可不悟;国学之精髓,不可不察。学国学,可明得失、鉴是非、知兴替、辨善恶,提高人文修养和德性素养。为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国学,特建此公共平台,旨在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对国学的温情、敬意、尊重和认同,知古鉴今,温故知新,彰往察来,见微知著,为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尽绵薄之力。
13、(解析)本题考查王夫之的思想,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依据“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可知王夫之重视实践的知行观,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排除。故选A。
14、人聚于乡而治,聚于城而乱。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聚于城则徭役繁,狱讼多,欲民之有恒心,不可得也。卷十二人聚条
15、「著书不如钞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文集卷二钞书自序
16、其正声厉色如此。又曰:
17、A、具有唯物主义观点;
18、要之亭林论治之见,其是非可无论,至其经世之志,为日知录一书之本干者,其后亦未为清儒所绍续,则即此可见也。何义门菰中随笔序,谓「亭林身后遗书,悉归其甥东海徐氏,然不知爱惜,或为人取去」。亭林有区言五十卷,皆述治天下之要,何氏于徐处见一帙,言治河事,皆细书,不识能宝藏否。若遂付之鼠啮虫穿,不惟有负亭林,而亦重生民之不幸矣!今其书已失。又钱氏十驾斋养新录,大旨似日知录,而经世时务之略,概不一及。即此可征学术精神之转向也。
19、有明一代,囿于性理,汨于制义,无一人知读古经注疏者。汉学师承记卷八
20、主讲人:林辉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二、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2021年9月25日)
2、顾炎武曾经五次来到陕西关中。在此,他结识了不少朋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富平的李因笃、周至的李颙(二曲)、华阴的王宏撰(山史)。
3、自今以往,当思中材而涉末流之戒,处钝守拙……务令声名渐减,物缘渐疎,庶几免于今之世矣。若夫不登权门,不涉利路,是又不待老夫之灌灌也。文集卷四与潘次耕书
4、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
5、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6、明清之际,黄宗羲提出振聋发聩的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工夫之则猛烈押击“孤秦”、“陋宋”。上述思想()
7、B.不能随意地因革制度C.重视古制的内在价值
8、历年渐远,读先生之书者虽多,而能言其大节者已罕。且有不知而妄为立传者,以先生为长洲人,可哂也。此即指李光地……及读王高士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沈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安得不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鲒埼亭集卷十二亭林先生神道表
9、顾炎武曾把创作《日知录》比作“采铜于山”。他自言,这时代的人写书,就像这时代的人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作废铜铸钱。这样铸出的钱,既粗恶,又把古人的传世之宝毁坏,两边都没好处。顾炎武注重收集第一手资料,在治学上严谨扎实,堪称楷模。这在《日知录》中表现得尤其突出。
10、一治一乱,拨乱世,反之正,岂不在于后贤乎?以上俱见日知录卷十三
11、黄宗羲认为,上古君王“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后世君主则“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古之君王,受到人们爱戴:“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而今之帝王。则人民“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大”。据此可知,黄宗羲()
12、A.西周形成的礼乐制度影响深远B.古代法制深受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C.历代王朝都以孝廉为选官标准D.明清时期道德与法律开始融为一体
13、顾炎武毕生多次入陕,两次到富平讲学,晚年又定居华阴,并与王宏撰在华山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还捐资重修了“镇岳宫”“朱子祠”“九贤祠”。
14、巡检,即古之游徼也。巡检裁则总督添矣。何者?巡检遏之于未萌,总督治之于已乱。同上
15、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16、基于对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考察,顾炎武认识到“民享其利,将自为之,而不烦程督”的经济规律,从而鲜明地提出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近代经济学命题。他说:“天下之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又说:“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他认为,只有让人民“自为”,而不是让那些口称“为天子为百姓”的官员们来“程督”百姓们如何作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们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
17、论国家权力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
18、(2021年10月16日)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李贽深刻揭露那些道貌岸然的道学家,“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打破了对封建时代最高的思想权威孔子的迷信,认为道学的一切祸害均源于孔子,因此决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为是非。他辛辣地嘲笑道学家对孔子的项礼膜拜,是一犬吠影,众犬吠声。李贽又对儒家经典进行批判。他指出:“六经、《语》《孟》”,“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20、顾炎武提倡“利国富民”,并认为“善为国者,藏之于民”。他大胆怀疑君权,并提出了具有早期民主启蒙思想色彩的“众治”的主张。他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深远,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奋进的精神力量。他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注意广求证据,提出“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三、顾炎武的思想主张评价
1、晚明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出的首要课题是,如何使社会经济生活最大限度地摆脱专制主义的行政权力的干预,使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摆脱专制国家的超经济强制式的掠夺,使私有财产得到保障,使人们得以在法律的保障下自由地从事生产和贸易活动,以推动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正是在这一问题上,顾炎武深刻阐述了“为天子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的自由经济思想,为中国社会的近代转型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2、第二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家国情怀
3、主要主张:A抨击封建君主专制;
4、(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献章的思想主张及其背景。
5、(解析)依据材料“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可知A解读正确,不合题意。故排除A。依据材料“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可知BC解读正确,不合题意。故排除BC。题干强调“古道”的重要性。故D解读错误,合题意。故D正确。故选D。本题实际考查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有: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材料设置有一定难度,属于否定式选择题,可以用排除法解决问题。
6、第一讲经师与人师:一代通儒顾炎武
7、影响: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8、尝谓今人纂辑之书,正如今人之铸钱。古人采铜于山,今人则买旧钱,名之曰废铜,以充铸而已。所铸之钱既已粗恶,而又将古人传世之宝,舂剉碎散,不存于后,岂不两失之乎?承问日知录又成几卷,盖期之以废铜。而某自别来一载,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釆山之铜也。与人书十
9、第(4)问,要概括材料回答,学以致用是顾炎武思想最大特点,体现时代责任感的是他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第十二讲顾炎武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
11、顾炎武在政治思想方面,认为皇权不应至高无上,甚至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分权口号。用“国”和“天下”来区别亡国与亡天下的不同。
12、(解析)A项符合题意,材料中黄宗羲的观点主要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地方自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B项不符合题意,黄宗羲并未提出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只是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不具有近代西方代议制度的特征;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奠定了近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基础;D项不合题意,材料只是提出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并未提出学校议政的方式;故选A.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黄宗羲的思想有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认为学校是决定是非的唯一机构、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本题考查了黄宗羲的思想,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材料“地方发展,犹如诸侯,有相当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分析.
13、顾炎武主张,重启封驳制,利用封驳来制约君主的权利,以此避免君主滥用私权。封驳制度起源于汉代,实际上是一种检查制度。其最初设立的目的是,对皇帝颁布的失宜诏命,进行封还并署列理由或者意见。
14、晋、宋以来,尤重流品,故虽蕞尔一方,而犹能立国……自万历季年,搢绅之士不知以礼饬躬,而声气及于宵人,诗字颁于舆皂。至于公卿上寿,宰执称儿,而神州陆沉,中原涂炭,夫有以致之矣。
15、然亭林单标「行己有耻」,而深斥讲学,意亦可商。亭林尝以论学书示张蒿庵,蒿庵颇持异见,谓:
16、(2021年8月14日)
17、“居民大半工技,金阊一带,比户贸易,负郭则牙侩辏集,……滨湖近山小民最力穑,耕渔之外,男妇并工捆屦、䌟麻、织布、织席、采石、造器营生。”“吴民不置田亩,而居货招商,阊闤之间,望如绣锦。”“东洞庭……编民亦苦田少,不得耕耨而食。并商游江南北,以通齐、楚、燕、豫,随处设肆,博锱铢于四方,以供吴之赋税,兼办徭役,好义急公,兹山有焉。”(《天下郡国利病书》)
18、《日知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内容很丰富,包括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的观点内容。
19、有亡国,有亡天下……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20、(解析)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故C正确.A是孔子的思想,故排除.B出自《周易》,与题干无关,故排除.D是屈原的名言,故排除.故选C.顾炎武在《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载:“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四、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故事
1、主讲人:王杰(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2、(3)(明末清初)顾炎武
3、主讲人:董平(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4、三大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5、有学者认为:“被满洲人征服的震惊,使中国知识分子重新思考政治合法性的整个基础.最惊人和富有创造性的是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发生.”下列各项,“类似于西欧人民主权思想的”是()
6、在顾炎武看来,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其内部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而造成的。在明清时期反理学的浪潮中,顾炎武以高扬经学的大旗为其重要特征。他对宋明理学的“性与天道”不以为然,认为不讲辞受、出处,而终日陷于论辩之中,绝非孔孟儒学正统。他说:“命也、天也,夫子之所罕言也;出处、去就、取之、辩之,乃孔子、孟子之所恒言也。”因此,顾炎武一生为学,始终以国家治乱之源,生命根本之计为出发点,切实去探索“六经之旨”、当世之务。
7、关于写作此书的目的,顾炎武本人说得很明白,他说:“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有王者起,将以见诸行事,以跻斯世于治古之隆。”撰写《日知录》,“意在拨乱涤污,法古用夏,启多闻于来学,待一治于后王”。《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言:“书前有自记,称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盖其一生精力所注也”。
8、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指出:“夫为政之患,闻古人之效而悦之,不察其精意,不揆其时会,欲姑试之,而不合,则又为之法以制之,于是法乱弊滋,而古道遂终绝于天下。”对材料信息的解读错误的是()
9、吴门顾宁人,家传诗学……一日,出其所著诗本音示予,喟然为之叹服……往者吾乡陈君季立,依吴才老之书,为毛诗古音一编,焦澹园先生以为独得古人之传。而一字数音,未有条理。至宁人则秩然不紊,而博学旁通,至当归一。
10、②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11、“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十九。转他郡粟给老幼,自桐江,自饶河,自宣池者,舰相接肩相摩也。……中人之家,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商贾虽余货,多不置田业。”(《天下郡国利病书》)
12、顾炎武是昆山先贤的杰出代表,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文化名片之是中国最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之一。
13、顾炎武之所以会否定君主高高在上的地位,拉近君臣关系,是因为随着朝代的更替,君主的权利也被无限的放大和集中,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也被无限的太高,到了晚明,千年的君主专制可谓将做到了极致。
14、顾炎武作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大儒,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引用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警句,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系统讲述顾炎武及其主要思想,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
15、进入山东公共文化云网站首页→地区切换(山东省)→(活动直播)→下拉至精彩预告→即可观看
16、顾炎武为学以经世致用的鲜明旨趣,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创辟路径的探索精神,以及他在众多学术领域的成就,终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顾炎武被称作是清朝“开国儒师”、“清学开山”始祖,是著名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建树了承前启后之功,成为开启一代学术先路的杰出大师。他继承明季学者的反理学思潮,不仅对陆王心学作了清算,而且在性与天道、理气、道器、知行、天理人欲诸多范畴上,都显示了与程朱理学迥异的为学旨趣。请采纳
1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18、汉、宋纷纭,亦事势相激使然。明代以八股取士,学士低首束缚于集注之日久,久则厌而思遁。一二才智之士,凿空造奇,一遁而之子,再遁而之史,然皆不能越集注范围。汉学兴,于是乎以注攻注,以为得计,其实非为解经,为八股耳。
19、评价材料中汤一介教授关于明末反对封建礼教和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政治上:专制政治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五、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在《读宋史陈遘》一文中,顾炎武借评说宋代史事和总结宋朝灭亡的教训,对专制统治者摧残民间工商业的税收政策予以谴责,认为宋朝之所以灭亡是从对民间工商业者实行横征暴敛开始的。他说:
2、此则谓汉学之兴,全从八股反动,较之方说,似为偏举,然视今日全以清初学术为王学反动者,犹为得之。且李氏此意,桐城姚鼐姬传已先言之曰:
3、吾读《宋史忠义传》至于陈遘,史臣以其婴城死节,而经制钱一事为之减损其辞,但云天下至今有经总制钱名,而不言其害民之罪。又分其咎于翁彦国,愚以为不然。《鹤林玉露》曰:‘宣和中,……命陈亨伯以发运使经制东南七路财赋,因建议如卖酒、鬻糟、商税、牙税,与头子钱、楼店钱皆少增其数,别历收系,谓之经制钱。其后卢宗原颇附益之,至翁彦国为总制使,仿其法,又收赢焉,谓之总制钱。靖康初,诏罢之。军兴,议者请再施行,色目渐广,视宣和有加焉。以迄于今,为州县大患。……其后叶正则作《外稿》,谓必尽去经总钱,而天下乃可为,治平乃可望也。’然则宋之所以亡,自经总制钱,而此钱之兴,始于亨伯。”
4、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5、声明:新媒体“天下成均”推文,或源于报刊、新媒体,或来自作者授权,纯属作者的立场和观点,不代表“天下成均”的立场和观点,也不表示支持或反对作者的观点。所有观点,仅供参考。他者据此实践,风险请自担。
6、则即谓清初考古博雅之风,乃有激于当世之时文举业而然,亦不为过。集注束缚人既久,而八股亦遂有不依注以为高者,此风盛于明末。清初如吕晚村、陆稼书盛唱尊朱,其实只求为八股者一字一句反之朱注,与亭林诸人之求反之汉、唐注疏者,取术虽不同,其为针对当时时文八股之风尚习俗而发则一也。
7、故亭林治经学,所谓明流变,求证佐,以开后世之涂辙者,明人已导其先路。而亭林所以尊经之论,谓经学即理学,舍经学无理学可言,求以易前人之徽帜者,亦非亭林独创。考证博雅之学之所由日盛,其事亦多端,惟亭林以竣绝之姿,为斩截之论,既谓经学即理学,因以明经即明道,而谓救世之道在是。至欲一切反今以复之古,其于音韵,至谓「天之未丧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淳古者」,此何以免「迂而难行」之诮?四库提要评日知录语。归玄恭遗着有与顾宁人书,亦谓:「友人颇传兄论音韵必宗上古,谓孔子未免有误,不亦迂怪之甚!」此则尤评骘亭林学术者之所当知也。
8、D.提出了学校议政的方式
9、三是政治腐败,官商勾结,垄断市场。顾炎武认为,在阻碍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健康发展各种非经济因素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政治腐败。在晚明中国,有一大批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资源来从事商业活动、与民争利的官员,有一大批具有官场背景、并在这种背景下从事不公平竞争的商业活动的豪绅:“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这一势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垄断了市场,严重阻碍了民间的自由贸易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10、王夫之曾指出,“凡知者,或未能行,而行者,则无不知”,“如‘明明德’(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者,行之极也,而其功以格物、致知为先焉”。这集中体现了王夫之
11、陈建林会长还结合当前形势,围绕“顾炎武思想最重要的成因——始终坚持文化自信”进行重点解读。
12、故曰:匹夫之心,天下人之心也。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13、顾炎武通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考察,清醒地意识到,正是每一个人追求其合理的私人利益的欲望,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直接的动力。在顾炎武的笔下,中国东南沿海的商人也有如同西欧商人那种明知航海危险也要冒死以往的精神:“海滨之民,惟利是视,走死地如鹜,往往至岛外区脱之地曰台湾者,与红毛番为市。……官府即知之而不能禁,禁之而不能绝”,“异时海贩船十损二及循习于常,所往来,舟无恙,若安澜焉,盖海滨民射利如此。”(《天下郡国利病书》)
14、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昆山人(今属江苏省)。他出身名门,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15、第六讲“行己有耻,以礼为教”:顾炎武的礼学思想
16、顾炎武说:“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黄宗羲也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这说明他们都()
17、其志意之切挚,风格之严峻,使三百年后学者读之,如承面命,何其感人之深耶!(亭林与潘次耕师弟子之切磋)次耕为亭林门人,其与亭林书,亦劝无入都门,及定卜华下。师弟子以道义相劝勉,可谓两难矣。(亭林评当世风俗)亭林自守既卓,评人亦严,尝为朱明德广宋遗民录作序,有曰:
18、(2021年11月13日)
19、崇尚创新的独特见解。
20、纪念王船山圣诞400周年新造“王船山圣像”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