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名言
1、当把地球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地球静止人在动的意象;当把人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人静止地球在动的意象。把虚空某一点作为静止的参照物,就会产生人、地球二者都在动的意象。不同的参照物就有不同的意象,即不同的世界(现象)。把什么作为参照物是思想过程,是分别、选择过程,即是心动过程!不同的心动导致不同的意象,导致呈现不同的世界,导致看到不同的世界。无意识选择物质的参照物时,只能看到物质的世界,并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了,并得出世界是物质的结论。
2、遂别真徒侣,还来世路衢。题诗叹城郭,挥手谢妻孥。
3、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人人都知道做事先做人,做人成功,哪怕做事暂时不成功也无妨,因为迟早会成功!
5、29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6、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
7、良知就是行事的“头脑”,支配人的行为。遵循良知而行事,以不变应万变。不在于受与不受这个行为,而在于受或不受的道理。该受的时候就受,不该受的时候就不受,看你心里明不明白这个理。
8、把天书玉篆,留与世人崇奉。垂手入廛长是醉,醉则从教懵懂。
9、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10、何为第一等事?当读书做圣人耳。
11、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12、稻盛和夫:彻底喜欢自己的工作,是通过工作丰富自己人生的唯一的方法
13、贵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问望贤丞相,仪形美丈夫。
14、阳明心学爱好者的集聚地
15、智慧之光集团总裁,王阳明心学终身践行者,一位立志于将阳明心学传播给更多企业家的智慧导师!
16、所谓良知,即心之本体。
17、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
18、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19、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20、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
二、曾国藩最经典名言十句
1、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2、横额:真三不朽。谁能帮我解释一下王阳明心学名句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3、4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4、似木吴儿劲,如花越女姝。牛侬惊力直,蚕妾笑睢盱。
5、(以上书籍来源于/wym/xsyj.htm)
6、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思是良知之发用。若是良知发用之思,则所思莫非天理矣。
7、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8、钵龙降处云生座,岩虎归时风满林。最爱山僧能好事,夜堂灯火伴孤吟。
9、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
10、然天理亦自有个中和处,过即是私意。
11、大意:悔悟是去病的良药,贵在改正。如果把悔恨留在心里,那又是因药而生病了。
12、当今社会,作为医者是极其难的既要入世:有医者仁心的本心,有普救苍生的情怀又要出世:不被普罗大众各种情绪干扰的职业精神,不被功名利禄诱入歧途的定力可谓非圣贤不可为医医者仁心。笔者。。
13、大意:用言语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4、27是有意于求宁静,是以愈不宁静耳。
15、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16、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17、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18、(大意)身体的主宰是心,意在强调心的主导地位,心正则身修。性为天之原,性为心之体,心即为身之主宰。进一步的,心之所想,心之所发便是意。
19、明朝哲学家王阳明《心学经典名言》100句
20、致良知书院|修一颗光明心
三、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
1、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义,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
2、10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3、但是其他太监看王守仁不顺眼,要他下场比划比划,你个文人怎么擒贼。王守仁徐徐起身,三发三中,方才镇住这帮去势之徒。嘉靖即位,王守仁屡遭排挤,平叛有功但不能受赏,五十七岁郁郁而终。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者。
4、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
5、感悟:当今社会,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是手忙脚乱、越忙越乱,把事情弄得一团糟,自己也困顿不已、狼狈不堪。为什么会这样?
6、每天学习一点,每天进步一点!
7、惟天下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
8、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9、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10、动亦定,静亦定。
11、1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12、诚于己|明于事|信于人
13、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14、在“立志”篇中,阳明先生首先就来了一声棒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这一论断,实质上是将立志的重要性推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在他看来,志向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就像舵对于船的重要性一样,就像马嚼子对于骑马之人的重要性一样。一个无志之人,就像一艘在汪洋大海里的无舵之船,随风飘荡,随波沉浮,最终靠不了岸,最终会遭于倾覆。
15、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16、这四句,是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表述,关系阳明思想的终极关怀和基本宗旨。阳明哲学以“心学”而在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心学”弥补了中国传统哲学只研究客观世界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一空白,对后世中国人文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17、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18、耶溪岸回合,禹庙径盘纡。洞穴何因凿,星槎谁与刳。
19、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20、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四、王阳明100句心学语录解释
1、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2、道无精粗,人之所见有精粗。
3、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夫学贵得之于心。
4、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5、(大意)所以说,立志,是学习的动力;学习,是为了实现所立下的志向。引申意义是指,没有目标的努力是空谈,但是没有努力的过程,仅有目标也是空谈,与没有目标无异。
6、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7、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8、30这良知人人皆有。圣人只是保全无些障蔽,兢兢业业,亹亹翼翼,自然不息,便也是学。
9、诗的开篇便仪态潇洒,表现了世间荣辱,淡然处之。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后来解放了无数人的心灵,打破了数百年来理学家对人性的钳制。
10、黄金印,吾何用。云衢高策青鸾鞚。
11、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12、阳明之学,盛于明中后期,清乾隆初年成绝响。儒家学问,推究到深处,本质上是内圣外王之学。比较《尚书》“四句”、横渠“四句”与阳明“四句”的差异,甚有利害处。前两者以“理”“道”先行,心性融之,主敬诚执著,精一沉博,或出之简易,或出之弘富,其旨终在化用生民,以利社稷;后者以“心”以“情”融“理”“道”而主自主自由,随我而化,无我而无内外,内简易而外张弘,其功在与万有一体,仁之至处无善无恶,成就一大写自己。功用主在人间,以治世为圣道要务,则必就朱程而参陆王,反之,以修己乐天为性命圭旨,则必乐陆王而挽释家,拒实学而务游心。此中进路,皆以生命安放为转移,亦是理学与心学不能不说的分野。我以为,这样的角度,会客观平实,少些意气用事。
13、《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14、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5、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16、王阳明:有这么一种人,不是败于懒,而是死于忙!
17、要想抵达“真善美”就必须学会养心养德,从小事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18、王阳明认为,圣人所传的学说只有一个,就是将认识与实践合而为知与行是一事两面。做到知行合知而能行,才能在实践检验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19、学禅超后有,观妙造虚无。髻里传僧宝,环中得道枢。
20、朱明洞里得灵草,翩然放杖凌苍霞。岂无轩车驾熟鹿,亦有鼓吹号寒蛙。
五、王阳明心学100句经典语录
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2、19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3、16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4、立学、立言之著,立德、立身之典。
5、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
6、别在打扮自己上花费太多时间
7、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
8、10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9、反之,一个人如果立定了志向呢?那就是“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10、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11、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一个真实的自我可以让人有效地应对真实的世界,从而完整地把握世界。一切皆因思想而异。如欲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如欲改变自己,首先磨炼内心。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没有一劳永逸的制度,制度是有保质期的,只有不断地修补、革新,才能保证社会机器的良好运转。改革固然会伤及既得利益团体,固然会出现波折动荡,但不改则必死无疑。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12、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
13、明代大师王明阳的学术,是秉承陆象山先师的“心学”启示而发展起来的心学理论,这个学派和禅宗的说教很接近,都是讲究“悟性”。故此,王明阳的“心外无物”观点与心学理论,被后人称之为禅学分流。 王明阳有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也就是说,摧毁有形的东西容易,摧毁深藏人心中的无形东西就很难了。因此人们常说,要改变人的思想模式,必需触及灵魂。 禅宗是佛教的一支流派,以顿悟为特色,以心传心,不立文字,无迹可循。王明阳“致良知说”是心学成熟的表征形式,与以《六祖坛经》为代表的禅宗正统基本精神,具有内在一致性,不但在教化方式上精神相通,而且两者的教化流变形式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1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边寻。(《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15、山空仙骨葬金椁,春暖石芝抽玉芽。独挥谈尘拂烟雾,一笑天地真无涯。
16、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
17、感悟:谦为什么是众善之基?因为一个能谦虚的人,他的心必定是宽容的,他的人必定是有涵养的,他的行为必定是有教养的。那么他的一举手一投足、一言一语,必定都是合乎仁义礼仪的,自然都是善的。
18、感悟:对于那些不地道的人,讲理是没有用的,因为他们满脑子的歪理邪说,永远能拿来跟你胡搅蛮缠,要说服他们等同于改造他们的整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可能!
19、糖霜不待蜀客寄,荔支莫信闽人夸。恣倾白蜜收五棱,细劚黄土栽三桠。
2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之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阳明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王阳明人须事上磨练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传习录》下)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