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精髓及解释
1、07:刘骐胜,永珍华匠,中国的匠人之心
2、王阳明心学精髓: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3、格物致知,对这个词的理解,朱熹和王阳明,有着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的背后,是王阳明、朱熹对成圣之路的方法论的分歧。王阳明和朱熹,隔着342年。不同时代的儒家,或不同的思想大家,他们之间的理解也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是朱熹和王阳明之间的分歧所在,并集中体现在对“格物致知”的理解分歧上。
4、王阳明思想的要点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其中,“心即理”是王阳明思想的支柱和逻辑起点。所以“心即理”,这是知行合一的逻辑前提。王阳明说,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心理统言行统按照自己的心意做事,不欺骗自己。我们现在把王阳明归功于陆象山学派,它被称为“研究”。事实上,被公认的思想家唐军毅,指出:“陆象山,的阳明,研究实际上是在朱子"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王阳明思想是在明代历史背景下对程、朱理学的修正。在程和朱理学中,“格物”是已知的,“格物”是致力于对外在事物的探索,对一切事物的探索都是为了追求这个“理”。也就是说,程和朱理学把“知”和“行”分开了。
5、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灏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号阳明,下文王阳明即此人)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6、实际上,这正是心学的特点,因为真正的哲学,它是以解放人,滋养人,引领人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束缚人,规训人,指定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给人力量,让人自我觉醒,是反诸求己的,但是这种哲学就不利于组织,不利于统治,不利于进行说教,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教条的东西告诉你这么做,这么想,就会一定怎么样,因此这样的哲学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这就要求它必然是有教无类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哲学的学习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要真正诚实的对待自己,然后去理解它,如果只是学几个术语,搞几个名词,那你搞不好就万劫不复,有些人甚至转过头来生气,大骂心学,认为这种东西忽悠人,道理就在这里。
7、仕途的不顺并没有对王阳明产生太大的影响,反而让王阳明磨炼了心智,他曾对学生们说:
8、我们整天要考高分,要赚多多钱,这些都是“刻意”的要,人一旦“刻意”,就听不到“心”声了。
9、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10、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11、要祛除声色货利的私欲,就要在静坐时把那些好色好名好利的祸根都搜寻出来,然后祛除。
12、(明心见性,是佛学的功底。)王阳明所倡导的知行合一也便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知和行是一体的,单纯的知道而没行动不能说是知,必须作出真正的行动才是真知。
13、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以这颗纯洁无私的心去做任何事都是天理,事父便孝,事君则忠,交友则信,治民则仁。所以只要在心上修习,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14、这就是观察。很多人想必都看过这个故事,大多数的解读就是平常心就是得道云云废话。其实这里面的深意是对我的观察,因为什么是平常心呀。我得道干嘛呀,我是要度世人吗?不度。我不度世人吗?那也不是。平常心本身就是虚妄的东西。
15、没有人的一生是顺风顺水的,圣人王阳明也会有痛苦纠结,但是面对这些“懊悔”,一定要懂得放下,你越在意,心里就越乱,整个人反而被情绪控制。
16、世人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7、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18、首先,如果你接受了知行的必然性。你就知道你所有的行为都有其必然性,当然这个话题你如果你要仔细探究为什么的话,我还有很多话要讲。这里就不多谈了。总之如果你接受了自己行为的必然性,你自然就会去想,到底是什么导致了你这个必然。你喜欢吃梨子,我喜欢吃苹果,但归根结底我们都喜欢吃水果。水果就是这个必然,梨子和苹果就是自由。
19、“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说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义为不知结果做了也相当于不知。
20、这四句话非常精妙,说玄乎一点,我们可以从这四句话当中看出,王阳明的文治武功已经进入化境,不然这四句话是讲不出来的,因为它几乎囊括整个心学的核心秘密,并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而且它有一种运动性在里面,一种发展性在里面,整个句子是活的,不是死的,首先我们来看两种惯常解释:
二、王阳明心学的原文及解读
1、人生启迪:自古以来,凡欲做大事者必先立志,志不坚则事必难成。这是因为,一个人的理想,体现着这个人的眼界和胸襟,自然也决定了他日后的高度。所以,人不应隅居于自己的狭小天地之中,而应眼睛望向大千世界、心中装上天下苍生,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去看待世间。
2、一个活在当下的人,心里是没有负累的。做事专注而认真,事情过去之后,每次都是新的开始,过去未来都不能打扰他,日子反而过得淡定从容。
3、“知行合一”则是人们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和内心修养的根本途径,
4、《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阳明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它是王阳明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5、第一部分:王阳明前半生探索心学的坎坷经历,从出生到“龙场悟道”。
6、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变幻、如何复杂,
7、先简单介绍一下王阳明:
8、王阳明心学的思想方法:
9、释义: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11、以下为自己总结的,仅供参考。心学:行知合一个人的行为与他的思想是要结合的,只要抱着一棵有良知的心,行为手段只是一个过程。面对心理比较阴暗的人(我们在电视上所看到的“坏人”一类),一般的方法没有用时,你要懂的并学会用更阴的方法去维护你值的维护的东西(比如良知)。你用了很阴的手段并不代表你就是个很阴险的小人,你是一个懂心学的牛人。呵呵。
12、各位只要经常怀着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的心,根据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别人的嘲笑、诽谤、称誉、侮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要这致良知没有片刻停息,时间久了,自会感到有力,也自然不会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动摇。
13、谦虚其心,宏大其量。
14、王阳明提出的良知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全部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15、我觉得没用。王总的心学是需要有中华几千年文化底蕴的人效仿行之之人才能领悟。而如今,人生观的颓废、世界观的迷茫、价值观的扭曲……主要原因还是我们现在的人太浮躁,没有民族理想……缺乏民族的灵魂——即信仰。
16、良知是心之本体,心的本体晶莹纯洁、无善无恶。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17、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18、释义:又如,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19、附:王守仁(阳明先生)介绍:
20、人生启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进行,内心的愿望就会被忽略,心中的梦想就会被埋没,即使走得很顺畅,却不真实,因为少了太多的尝试,哪怕是失败,以及少了太多缘于亲身经历的深切体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胆尝试,在实践中体悟一份真正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三、王阳明心学百度百科
1、所谓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最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也,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
2、▌世间磨难,皆是砥砺
3、内在于人又超越万物的宇宙本原。
4、虚虚实实,让敌人的心慌乱,动起来没有章法,就能趁势而入,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
5、万历年间,阳明入孔子庙,进入官方正统,也需要对阳明的学说进行儒学谱系的规整,你不能游离之外,到底处于儒学哪个位置要掰扯明白,所以知行合一这里面的实践色彩就起到了很大作用,也就是通常理解的,只是知道那还不行,还要去行动才可以之类的说法,并将此作为对儒家的发展而存在。
6、与当时王阳明心学相对的程朱理学,是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学问,因此心学本身必须要被放在儒学谱系里面去考察,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他这个心学是传不下去的,所以说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讲话,他不会去主动超过时代,因为他要给别人台阶,要给世人台阶,他只会把话说的超出一点点,让后人去悟。程朱理学是要灭人欲,而王阳明却是肯定人,重新发现人,正视人的内心,而不是受到“理”的束缚和仅仅是外在的对圣贤之道的僵化尊崇。
7、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8、佛道之学和圣学只是一张纸的距离,所以不容易辨别,只需要立志于圣学,将来必能看透。
9、举个例子:小沙弥挑水砍柴做饭,问师傅在干嘛,师傅说我也这样,小沙弥说可是你一直都在这样做啊。师傅说,那可不一样,以前挑水想着砍柴,砍柴想着做饭,做饭又想着烧水。现在则是跳水就想着跳水,砍柴就想着砍柴,做饭就想着做饭。
10、格物致知,灭除轻傲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11、匠人百科|每日一匠|匠人会
12、心即理,是说,每个人,不论是善人,还是恶人,本性其实是是善良的,内心只有天道至理。
13、阳明心理是中国哲学和伦理学史上的一所重要学派,是其思想的中心和本质,是其哲学、良知和良知的核心。文章以王阳明的王阳明研究理念为中心理论,对阳明的学术思想进行追溯,回归到现代社会的理解与应用具有积极意义。
14、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5、人生启迪: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16、面对浮躁虚华的当下世界和应接不暇、眼花缭乱的未来世界,
17、1527年,王阳明的两位弟子对良知四句教有过争辩,这次争辩也导致了阳明心学的分化。他的弟子钱德洪认为四句教是绝对正确的,心就是无善无恶,意就是有善有恶,但王汝中认为意由心生,心无善无恶,那么意理所应当无善无恶,那么良知就无用武之地了,更不需要为善去恶了啊,所以这四句话本来就是矛盾重重的混沌语。他们两人争执不下,找到王阳明评理,王阳明说:“你们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偏于一端,对于资质高、悟性强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无善无恶心之体,知善知恶是良知’就好,对于脑子不那么灵光的人,你只需告诉他‘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就好。”这场争辩被称为“天泉证道”。
18、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9、释义:名与实相对。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若全是务实的心,就没有一丝求名之心。如果务实的心犹如饥而求食、渴而求饮,哪来好名的功夫?
20、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四、王阳明知行合一最经典十句话
1、释义:心之本体,原本不动。心之本体即为性,性即理。性原本不动,理原本不动。集义就是恢复心之本体。
2、以上两种理解方式,实际上也就是王阳明两个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的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是钱德洪的,第二个是王畿的,两个人在天泉桥问王阳明到底哪个对,王阳明说,两个都对,悟性高的人就第二种,悟性低的就第一种,当然这样说不是好像在说钱德洪悟性低嘛,所以王阳明是把自己也包括进去了,说像我这样的悟性低的就第一种,第二种就是悟性高的,这就一边夸赞了王畿,一边又站到了钱德洪的一边。王阳明又说,你们两个讲学,两种方式要相资为用,不能各执一边,各说各的,对待不同的阶段的人,要讲他不同的话。
3、一旦纳入正统的官方学问,心学就丧失了活力,变成功利的维护皇权的一部分,可笑的是至今很多人在解释心学的时候,还是尊崇的这个路数,像这类人的讲学,基本上完全没有看的必要。然而由于心学本身的真理性和包容性,导致修行心学的人,来自于各个阶层,其中有各级官吏,也有贩夫走卒,嘉靖“大礼仪”事件长达十五年的争斗中,其中有支持的有反对的,但是两派之中都有学习阳明心学的人物,还有像创立泰州学派的大弟子王艮,更是特殊,这些人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主张,但是皆修行心学。可见心学思想的深邃,它有一种超越性在里面,在中国,另外还有这种特性的学说,就只是马克思主义了,也正因为这种超越性,它是不被皇权所容的,要容,则必须修改,必须阉割,那么它也就必然要丧失生命力。
4、最后,我们讲到了,王阳明心学的蓬勃发展,信众遍布大江南北,虽然在当时王阳明的学说并不被主流认可,甚至遭到了当朝势力的多次打压,但王阳明心中坚定的是,跟随自己的良知行事,他的良知告诉他这件事是对的,他便去做,没有必要和其他学说一争高低。也正是因为这种心态,王明阳能够山崩于前而不改色,始终掌握内心的主动权,成为一代圣贤。
5、5第5集鬼是由良知制造的
6、2021放假安排|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
7、王阳明心学精髓兵法之道奥妙在于不动心
8、诸君只要常常怀个「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毁谤,不管人荣辱,任他功夫有进有退,我只是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处。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动。
9、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0、释义:所谓的心,并非专指那一团血肉。如果心专指那团血肉,现在有个人死去了,那团血肉仍在,但为什么不能视、听、言、动呢?所谓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性」,亦即天理。有了这个性,才有了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11、要知道这个,第一个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长期对于自己的一举一动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是极其必要的。因为,思想是无法观察的,我思考我的思考,并不存在这样的说法,而行动是可以观察的,而且是必须要观察的,观察自我的行动是第一步。注意,不是说做了完了坐在家里反思,思考,这不叫观察,而是在行动的过程中思考观察。
12、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13、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14、究其原因,按照王阳明后来的反思,就在于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会导致“物理吾心终若判而为二”的结果。换言之,就是心与理割裂为知与行断成两截。
15、嘴巴闭上,心灵打开,脚步扎实!身体力行!
16、“心”就是你自己的心啊。
17、韩寒《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小孩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小孩子都知道是非对错,因为人本来就具有知善知恶的本心。但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本心被名利等欲望遮蔽了,就像原本明亮的镜子布满了尘埃。所以大人会看利弊,而不是分对错。
18、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9、必须有勇气,用功久了,自会有勇。因此孟子说“是集义所生者”。容易取胜,就是大贤人。
20、为什么呢?因为你有思想。思想是非常繁杂的,你可以试试闭眼一分钟,脑子里有多少想法出来,这个时候你还没有行动,哪个是真知?搞不清楚嘛。可是今天你在这篇文章里了解了知行合一的终极奥义,你就知道了你的行必然是你的真知,因此你就知道你的行动是穿越了你的思想的,直达你思想背后的本性。这个时候是最好体会本性的时候,但是本性并不是一个行动就可以体会到的,必须很多个行动,而且需要不同程度的行动才能抵达真正的本性,也就是真正的知。
五、王阳明心学的精髓是什么?
1、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2、装模作样成一个圣人去给别人讲学,人们看见圣人来了,都给吓跑了,怎么能讲得好呢?唯有做一个愚夫笨妇才能给别人讲学。
3、所以说,圣人之道原本就存于每个人心中,心外无理,故不必向心外去求什么,“吾心即道”。求理于吾心,就是“圣人之道”。
4、良心提醒我们要把一切和自己当做一个整体,对一切说,我爱你,伤害你的痛苦,悲伤你的悲伤,快乐你的快乐。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可以用一首诗概括“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的心学对我们的现实是有指导意义的,但要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方可明其万刻苦专研十年,并身体力行,当有小成。王阳明将自己的思想总结为“致良知”三个字,简而言之,阳明心学就是从人的良知出发,通过知行合一的功夫,达到致良知的境界。
5、知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方面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重视道德的实践性,指出人要在事上磨练,要言行一致,表里一致。
6、因此我在这里要提出第三种解释,我的这种解释,要彰显出一种思想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从心的无到心的有,从有到知,从知到行——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揭示出来,这样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从钱德洪到王畿的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说,读者是否能够明白,我自己也一样,没有王畿那样顿悟的智力,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相信大部分读者也与我一样。
7、王阳明心学精髓是向内求索: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8、释义:良知仅是判别是非的心,是非仅是个好恶。明白好恶就穷尽了是非,穷尽了是非就穷尽了万物的变化。
9、「知行合一」既不是,知了就要去做,也不是说做了就代表知了,又或者说不做就是不知,也不是定义为不知结果做了也相当于不知。
10、释义:用言论诋毁他人,这种诋毁是肤浅的。若自己不能身体力行,只是夸夸其谈,虚度光阴,浪费时日,这是在诽谤自己,这样就严重了。
11、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如何知道自己是个几毫米的螺母?你又如何知道别人是个几毫米的螺母?
12、这就是知行含义的真正奥义。有行必有知,有知必有行。
13、人生启迪:世间的事,纷至沓来,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得到真正超然物外的洒脱。在生活中,同样多的事情,有人焦头烂额,有人却泰然处之,就是因为生活的智者懂得在忙碌的生活之外,存一颗闲静淡泊的心,寄寓灵魂,即使因忙碌而身体劳累,仍然能够洒脱自在。
14、(解读)无论圣人还是愚夫,良知人人皆有。所不同的是,圣人能够保全它而不让它遭受任何蒙蔽,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良知自然常存,这也是修习。人人皆可学之。
15、▌孝不孝代表人格
16、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
17、第一部分:王阳明《传习录》名句及解读:
18、人生启迪:人之为人,须有情、动情、重情。《周易》中说:方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样的人,便能感应到什么样的人,乃至什么样的处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义的朋友。譬如男女之爱,须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对你有情。推而广之,万事莫不如此。莫作无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19、纵观古今中外,但凡两者做全者,无一不是成功之人。
20、此案,是也,是不正当的回义。正确的和不正确的都是邪恶的。归义者,谓之善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