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刊之论
1、4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2、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不刊之论,汉语成语,拼音是bùkānzhīlùn。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3、一团和气态度温和,没有原则。贬义。误用:这个医疗小分队,每到一处,跟当地群众都是一团和气,不摆架子。
4、释义汉扬雄《答刘歆书》:“是县(悬)诸日月不刊之书。” 原意是说能和日月一样经久不变永远流传的书籍。后用“不刊之论”指不能更改或磨灭的言论。刊:削除,修改。
5、这句话真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不刊之论。也作“不刊之说”。
6、(示例):对待工作要精益求精,达到得心应手、目无全牛的程度才是精英
7、不刊之论,汉语成语,拼音是bùkānzhīlùn,刊:削除,修改。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
8、(示例):面对五四时期的伟大作家,现在的很多所谓的作家,实难望其项背。
9、(误用):常被误认为是“不能刊登的言论”。
10、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误用:他观察敏锐,在学术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来。(应用“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11、(示例):《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12、曲阜孔宅“鲁壁”,“土”字中多一点,喻有书在其中,但历史上的孔壁实际是极不坚固的土墙
13、不刊之论的意思是,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此处的是为这的意思)谓不刊之说”。(示例):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孙犁《万国儒小引》
14、不刊之论/不易之论两者都含有“见解或主张正确,无需更改”之意。字面区别在于“刊”和“易”用法的不同:“不刊之论”其中的“刊”是古代“在竹简上刻字,有错就削,也即更改”,意即“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多用来形容至理名言不可磨灭,表意程度较重”;“不易之论”其中的“易”是“更改、改变”,意即“形容不可变更的言论,用来指论点或意见正确”,表意程度较轻。例如:①六七十年前胡适先生提出来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不刊之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针。②赵政委的发言是不易之论,我们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
15、判定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是文字,世界古文明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都有在5000年前使用的实物证据,而中国的殷商甲骨文距今最多3000多年。必须指出的是,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其标志是出现了“形声字”。文字从初级阶段的“象形字”,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声字”,必须经历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16、(解释):毫无根据的话。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17、反义词: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18、现在的天气,可谓是七月流火,十分舒适呀。
19、晋武帝咸宁五年(279),汲郡人不准偷盗了战国时魏襄王的墓。盗墓贼只关心金银器,但官府在清理时,发现了数十车竹简。晋武帝很重视,便指派束皙、荀勖、卫恒、和峤和杜预等学者整理。其中有《周易》、《穆天子传》等文献,但最重要者是魏国的编年史书,于是命名为《竹书纪年》。在这本史书中,发现了有些记载与《史记》等传世史书不合。《晋书·束皙传》说:
20、(例题)好诗的标准是深造有得之言,绝非艰涩、浅陋之论。一首好诗应简约而又详明、平实而又深刻,饱含诗人的情感更富含人生的真知灼见,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检验的,是可以焕发出永恒价值的经典之作。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二、不刊之论的例句
1、陶寺出土的扁壶上用朱砂书写的“文”、“邑”二字
2、周末学成语|一蹴而就、一挥而就
3、(误用):常被误用作街巷空空无人之意。
4、成语“不刊之论”,出典自西汉扬雄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但是今人常常反其意而用之,比如:“他的这篇文章写得狗屁不通,简直就是不刊之论。”又如:“他虽有不羁之才,但由于目空一切,不再学习,发表的文章多是不刊之论。”
5、C.才疏学浅:胸无城府
6、不刊之论的近义词——言之有理
7、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中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使自己非常光荣。误用:有一则推销壁纸的广告,广告语是“您用了我厂的产品,保您的居室蓬荜生辉”。
8、(解释):比喻权势大,气焰盛,(多指权贵气势盛)使人不敢接近。
9、①六七十年前胡适先生提出来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不刊之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针。
10、身临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地方。误用:只要你身临其境为我们想想,就会同情我们的处境,不会对我们这样求全责备了。(应用“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环境中。)
11、周一至周每天一个常识(7:30)
12、(解释):足:够得上;训:法则,典范。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3、既往不咎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责备。误用: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抱着既往不咎的态度,恶意篡改侵华历史,这是中国人民绝不能接受的。
14、不刊之论:刊,删改,修订。不可删改或修订的言论。形容文章或言论的精当,无懈可击。易误用为贬义。
15、巧夺天工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误用:山上的石头奇形怪状,有的像猴子嬉戏,有的像双龙衔珠,有的似莲花盛开……真是巧夺天工。(应用“鬼斧神工”: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自然造化的神奇,也可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16、付之一笑用笑来对待回答,形容不值得理会。误用:他待人态度谦和,不论遇到谁,都付之一笑。(句中误解为对人笑脸相迎。)
17、(释义)刊:削除,删改。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18、(示例):他依仗官高权大,目中无人,无所不为。
19、不刊之论,刊:削除,修改。意思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
20、八面玲珑原指窗户宽敞明亮,后用来形容人处世圆滑,不得罪任何一方。误用:这块天然宝石,晶莹剔透,八面玲珑,光彩夺目,可称世间极品。
三、不刊之论出处
1、不足为训训:法则。不值得作为遵循或仿效的法则。误用:这次错误虽然不很严重,但如果认为它不足为训,不引以为戒,以后就会吃大亏的。(句中把“训”误解为“教训”,应用“不值一提”。)
2、(反义词)大谬不然、无稽之谈、不作为训、不经之谈、不足为训
3、可是自从孔壁竹简发现后,大学者刘向和刘歆父子将这些文献与当时的五经进行了对读,发现了许多不同之处,而出土文献显得更详实,更可信。于是经学历史上出现了两大学派,已经被立于学官的叫做“今文学派”,而以刘歆为首的学者尊尚古文经籍,被称为“古文学派”。刘歆在西汉末期和新莽时代是极有地位的学者,他致力于将“古文经”立于学官,而且他原本有能力终结“今古文之争”。然而他参与王莽作乱,身死而政废。今文学派重新得势后,继续压制古文学派,于是“今古争论”一直纠缠到民国,并随着经学的衰微而停息。
4、D.空穴来风:捕风捉影
5、扬雄,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就是后人对扬雄在西汉文坛上所处地位的评价。
6、①灯火阑珊:灯火暗淡,行将熄灭;②明日黄花:多用于比喻过时的事物;③侧目而视:斜着眼镜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④不衫不履:形容人狂放任性,不拘小节;⑤弹冠相庆:指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多用于贬义…50个易误用的成语↓↓补节语文课,备战省考大有用,转起学习!(来自人民日报)
7、(译文):没有根据的话不要听。
8、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9、随着大家艳羡的目光流于字里行间,“不刊之论”四个字渐渐地在大家的心里凝聚沉淀出来,作者生花的妙笔让人叹服!
10、(示例):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的行为,这些不足为训。
11、(解释):罪大恶极,处死都不能抵偿。
12、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
13、成语词条: 不刊之论 成语发音: bù kān zhī lùn 成语释疑: 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成语出处: 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成语示例: 故曰:民智者,富强之原。此悬诸日月~也。(严复《原强》) (其中~代表本词条:不刊之论)
14、(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写文章粗心大意,不加标点。
15、刻字、刻章叫“刊石”,印刷术发明后,刻制书版叫做“刊版”,以后又引申出“刊登”、“刊行”、“刊印”、“刊物”等,这些词组都有因刻版而印行的意思。但今人容易把“刊”简单理解为“发表”或“出版”,于是就把成语“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发表的言论”,导致误用。正确的用法如:“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16、例:他的文章漏洞百出,并且用词多有不当,完全就是不刊之论。错因:误将不刊之论理解为不能够刊登的言论或文章。不刊之论,刊:修改:不刊之论即指高超的不能修改的言论或文章,为褒义。
17、(1)成语出处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中兴难于创业,是谓不刊之说”。(2)成语用法偏正式;作宾语;形容不能改变的言论(2)(示例)故中兴难於创业,是谓不刊之说。——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孙犁《万国儒小引》学问之士,倡其心理,事功之士,窃之为术,而大有功焉。故曰:民智者,富强之愿。此悬诸日月不刊之论也。——严复《原强》随着大家艳羡的目光流于字里行间,“不刊之论”四个字渐渐地在大家的心里凝聚沉淀出来,作者生花的妙笔让人叹服!、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成语辨析(近义词)天经地义、不易之论(反义词)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18、C项中的“不易之论”意为不可更改的言论(易:变更),形容论点、论证完全正确,没有辩驳的余地,均与文意相符。
19、(解释):说的话有道理。
20、首当其冲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对方的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遭受灾难。并非指冲在最前面。误用:足球比赛正紧张地进行,在场的观众不时为首当其冲的运动员喝彩,为落后者加油鼓劲。
四、不刊之论和不易之论区别
1、无可厚非厚:重;非:责备。没有可以过分指责非议的。用于有一定小问题的人或事。误用:这部小说的构思又精巧又严密,真是无可厚非。(可改为“无懈可击”。)
2、名正言顺名义正当,道理也讲得通。后指做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误用: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这次去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应用“名副其实”。)
3、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二公曰:“我其为王穆卜。”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为功,为三坛同墠。为坛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史乃册,祝曰:……
4、目无全牛:《庄子•养生主》中说,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词易误用为贬义。
5、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回1200余枚楚国的竹简,这年秋冬之际,又从香港买到497枚相同类型的竹简,简称“上博简”或“楚竹书”。其内容涉及儒家、道家、兵家、杂家等,多数古籍为佚书,个别见于今本。其中31枚是关于孔子向弟子讲诗,以及从未见于今本《诗经》的佚诗。
6、第二空,文段以“然而”转折,意在表达前辈对于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的看法是不同的。
7、(解释):无稽:无法考查。没有根据的说法。
8、狗尾续貂指拿不好的东西接到好的东西的后面,显得好坏不相称。误用:本文五六段之间原先衔接得非常顺畅,修改者却在中间硬塞进了两个所谓的过渡句,这样一来,反而给人以狗尾续貂之感。
9、(误用):常被误写作“昨日黄花”。
10、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
11、安之若素安:心安;素:平常,往常。对困窘的遭遇毫不介意,心情平静得像往常一样。现在也指对于错误的言论或事物不闻不问。误用:真是好事多磨,在经历了许多挫折后,他的公司终于正式成立了,他也可以安之若素了。
12、醍醐灌顶醍醐:纯酥油,由牛乳提炼;灌:浇顶:头顶。佛教用以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得到启发和彻悟。也比喻感到清凉舒适。误用:歌咏比赛成绩公布,张莉听到自己惨遭淘汰的消息,如醍醐灌顶,站在那里憋了半天气。(可用“晴天霹雳”。)
13、然而没有发现,不等于不存在。
14、很遗憾,孔壁和汲郡的竹书都面世不久便毁于兵火,但是这两次发现都堪称中国历史上最重大的考古事件,影响深远,既启蒙了学术,又留下诸多谜团。
15、这可以说是不刊之论,我有同感。——孙犁《万国儒小引》。
16、饮鸩止渴鸩:浸过鸩鸟羽毛的毒酒。喝毒酒解渴,比喻只图解决眼前困难而不顾后患。误用:如果我们把缺点、错误掩盖起来,装作看不见.那无异于饮鸩止渴。(句中“把缺点、错误掩盖起来”.无解决眼前困难的意思。)
17、不刊之论:天经地义、不易之论不经之谈、无稽之谈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
18、(错例)这篇文章写得太差,真是不刊之论。
19、A.不绝如缕:川流不息
20、庄子的寓言故事蕴藏着许多颠扑不破的人生哲理。
五、不刊之论误用
1、(误用):经常被误用为不能使人满意。
2、《寂静的产险》三部曲提出,产险旧格局和新格局的叠加,预期产险市场将进一步分化为三类市场主体。对于专业化、结构化的“第二类市场主体”而言,在新科技、新经济、新社会、新思想下,可供选择的商业模式包括:工具型、专业型、平台型、伙伴型、活力型。
3、比如周厉王无道,激起“国人暴动”,赶走了厉王。但是天子虽不在位,却无法行政。《史记》记载由当时的周公和召公(分别是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后代)共同摄政,史称“共和”,今天的国体“共和制”,取的就是这个意思。但《竹书纪年》说当时只有一位大臣摄政,他叫“共伯和”,简称“共和”。“共”是其封国或氏,“伯”是其爵位,“和”是其私名,这个说法得到了一些佐证。在西周晚期青铜器“师臼簋”、“师兑簋”、“师嫠簋”的铭文中,有一位地位极高的人物“师龢父”或“伯龢父”,经郭沫若先生考证,就是“共伯和”。“龢”字早已简化成“和”,但“和”本义为“应和”;“龢”本义是音声、乐器的“和谐”。所以“和而不同”最初写为“龢而不同”。
4、宋朱熹《朱子全书性理三》:“既能体之而乐,则亦不患不能守,须如此而言,方是颠扑不破,绝渗漏,无病败耳。”
5、振聋发聩聩:耳聋。使聋子能听到声音。比喻言论能使糊涂麻木的人清醒。误用:今天,天津体育馆内万余名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振聋发聩,淹没了馆外的惊雷。
6、反义词:不经之谈、无稽之谈
7、(bùkānzhīlùn)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成语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古人的某些言论犹如不刊之论,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不刊之论。这句话真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不刊之论。也作“不刊之说”。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在单位,他说话经常是不刊之论,办事总是目无全牛,使大家感觉差强人意。萧统此评一出,如空谷足音,即成千年不刊之论。他的话并非不刊之论,他不过仗势罢了。他的做法就是不足为训,但是,他说的话是不刊之论是十分不忍卒读的。以上便是他的文不加点,可见他的无所不能。
8、D项中的“远见卓识”意为远大的眼光、卓越的见识,而文中并无“远大”之意,故排除。
9、(近义词)不易之典、天经地义、不刊之论、颠扑不破、不经之谈
10、(例题)尽管诗歌绝无翻译的可能,却大有翻译介绍的必要。有多位前辈时贤对诗歌翻译理论不乏鞭辟入里的。然而,何谓诗歌翻译的理想形式却。
11、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亦作“不刊之说”。
12、不易之论:易:变更。不可变更的言论。指论断或意见完全正确。不刊之论:刊:削除,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有错误就削去。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不刊之论/不易之论)都有不能改变之意。前者强调言论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刊:古代指削除刻错了的字;后者重在强调言论内容正确、不可改变。
13、半斤八两比喻彼此一样,不相上下。多含贬义。误用: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
14、②赵政委的发言是不易之论,我们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
15、犯而不校校:计较。别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误用:一个人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缺点和错误,只要认真改正就行,不能犯而不校。(句中可用“一意孤行”: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
16、逆水行舟比喻不前进就要后退。误用:我学数学进步较快,而学语文却如逆水行舟,进步缓慢。(没有前进缓慢的意思。)
17、第二空,根据后文“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可知,日用消费品和群众生活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D项“息息相关”形容关系密切,符合文意,当选。C项“休戚相关”指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文段不涉及“利害、福祸”问题,用法不当,排除。
18、鲁迅的杂文语言犀利,思想深刻,都属于不刊之论。
19、明杜菫绘“伏生传经图”,伏生因年老而口齿不清,故由其女羲娥“传译”,晁错记录,伏氏为两汉望族,献帝皇后为伏氏
20、出处:晋·羊祜《诫子书》:“无传无经之谈,无听毁誉之语。”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