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茨威格作者简介
1、正是因为这双眼睛看社会太透彻,他才对所处的社会充满了失望,而他却无法从这种社会中解脱出来,从而缺少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2、经典的文学作品,总有常读常新的意蕴,给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以不同的审美体验。当你遭逢人生的高峰或低谷,也许你会想起,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你曾手不释卷,细细品读,深深思索,任由书中的人性之光辉普照你人生的一隅。
3、奥古斯特·罗丹(Augeuste Rodin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十四岁随荷拉斯·勒考克(Lecongde Boisbaudran)学画,后又随巴耶学雕塑,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家。
4、此外,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认识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但他似乎很讨厌托尔斯泰和巴尔扎克。因为他认为他们的世界观是不正确的。
5、只想到开始,也要想到发展,而尤其是不能不想到结局。
6、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7、乔治•普罗尼克:回过来再聊聊他的小说——你刚刚说《心灵的焦灼》让你真正认识了茨威格,你为什么觉得这部作品那么引人入胜呢?
8、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
9、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0、煽起仇恨的人,按照他们卑劣的本性,要比善于和解的人更激烈、更富于侵略性,在他们背后还隐藏着物质利益。他们这些人可比我们这些人没有顾忌的多。
11、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位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还有《伟大的悲剧》
12、雨果和他老婆也写了《玛丽·安托瓦内特》,不过他们这么写是为了推翻拿破伦,当然,他们也希望推翻拿破伦二世和路易十八。
13、可是我们这一代人过得生活、一切都不会重复,已过去的生活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再也不会回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限度地饱尝了以往历史有节制地分落到一个国家、一个世纪的一切。
14、看重精神生活的人,其最高境界就是永远自由,做人的自由,做事的自由,发表意见的自由,自由本义上的自由。
15、1928年应邀赴前苏联,与高尔基结识,且完成了由三本书组成的作家传记《世界建筑师》:《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与魔的搏斗》(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萨诺瓦、斯汤达、托尔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组成的集子《人类群星闪耀时》;
16、“我始终为你而紧张,为你而颤抖;可是你对此毫无感觉,就像你口袋里装了怀表,你对它紧绷的发条没有感觉一样;这根发条在暗中耐心地为你数着你的钟点,计算着你的时间,以它听不见的心跳陪着你东奔西走,而你在它那嘀嗒不停的几百万秒当中,只有一次向它匆匆瞥了一眼。”
17、通过极其细腻而生动的心理描写,茨威格用短短的一篇小说收纳了一个女人为了爱的一生,他也被誉为是“最懂女人的作家”。而女主角那偏执又默默无闻,宛如用献血浇灌玫瑰只为献给心上人的夜莺一般的爱则引发了各种讨论。
18、一桩奇迹或者一项非凡事业要想获得成功,一个人对这一奇迹本身的信念往往是占第一位的前提。
19、索罗门老人发现女儿和其他男人偷情,他感到十分羞愤,但是却没有勇气和女儿对峙。这种感情后来慢慢演变成他对自我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否定,他的内心变得敏感脆弱,女儿和妻子的行为和言语都被他解读为对自己的厌恶。最终饱受折磨的他在愤恨中离开人世。
20、我不愿意栓住自己的手脚,我要随时为你保持自由。
二、列夫托尔斯泰
1、人们服从,但不会欢呼。人们走向前线,但不再梦想当英雄。各国人民和每一个人都已经感觉到,他们只不过是牺牲品,不是为了世界上愚蠢的政治,就是为了不可捉摸的凶恶的命运威力。
2、——“在欧洲,几乎没有一座城市像维也纳这样热衷于文化生活”,
3、导演韦斯·安德森和在剧中扮演作家的裘·德洛
4、《象棋的故事》是茨威格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倾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5、对我而言,《象棋的故事》一篇,是至今为止读过的最好的中短篇小说,没有之一。
6、@皮卡溪:对心理活动和对第一人称的掌握特别娴熟,根本不需要波折的情节铺排,仅从讲述的话语中就能感受到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人生一瞬。是另一派的中短篇小说,更接近现在的手法,可比现在的人写得都好。
7、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
8、听名著:茨威格《象棋的故事》01
9、了解茨威格要从这篇回忆录开始,平淡地讲述的是深刻的话题——战争与和平,从战前的繁荣到战后萧条、从战前的成就到战后的流离失所。二战期间,这位犹太作家在祖国充斥着硝烟、同胞被惨绝人寰的屠杀、怀着流落异乡的落寂与绝望,完成了这本回忆录,不久后在巴西自杀——“我曾被人大肆赞美过,也曾被人无端排斥过,我曾自由过,也曾不自由过,我曾富有过,也曾贫穷过。”不禁唏嘘,战争所到之处疯狂的席卷着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生灵,它对无论什么身份的人都一视同仁,并不会因为以往的任何成就而幸免,(茨威格、罗曼罗兰、高尔基、费罗伊德…)他们都曾享受过辉煌的名利,在灾难来临时,变成脆弱的普通人,失去了国家、亲人、朋友,遭受同样的磨难,感受同样的绝望。
10、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最为著称。
11、乔治•普罗尼克:我觉得你的电影非常出色地把斯台芬•茨威格的真实生平通过他的笔下的梦想生活表现出来,又在故事的讲述中展现了他真实生活的脉络。你将他自身经历中富有童话色彩的一面刻画了出来,甜腻的幸福与苦涩的遭遇在他身上交替发生。能不能请你谈一谈茨威格这些特质,他又是怎样赋予你灵感的呢?
12、世间一切伟大的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13、“当时,我才发现,把一个人单独囚禁在房间里是多么聪明恶毒,对心灵的摧残是多么严重。关在集中营里,你可能要用手推车去推石头,直到双手破皮流血,直到你的双脚冻僵。你可能必须和二十多个人挤在一起,挤在又臭又冷的小空间里。然而,在那里,你可以看到许多脸孔,看到田野,看到广场,看到树林,看到星星。你永远有一些东西可以看。然而,在这个小房间里,身边的事物永远不会改变,绝对不会改变,令人难以承受的永恒。在这里,没有东西可以帮助我摆脱我的思想,摆脱我病态的思考循环。这就是他们的企图。”
14、2001年法国同名电视剧,导演为雅克·德瑞(JacquesDeray),伊莲·雅各(IrèneJacob)饰演女主角。
15、只有那些无法估量,把握不住的东西才吓唬住我们。相反,一切有限的东西,一切确定的东西刺激人们去试验,变成衡量我们力量的尺度。
16、茨威格是一位我们在初中阶段较为熟悉的作家,在部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书中出现过他的选篇《伟大的悲剧》,在八年级上册书中也会接触到他的《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和平主义者,但一战、二战对他的故土家国造成的生灵涂炭的惨烈恶果,让他焦虑而痛苦。即使是这样,他的文字依旧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追逐与向往。
17、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18、作家追寻踪迹的癖好抑制了他的痛苦: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细心研究自己的苦难的时候就成了自己苦难的主人。
19、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罗曼罗兰》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20、战争结束后,茨威格回到了奥地利,住在萨尔茨堡。他在1919年和弗里德里珂·冯·温特妮茨(FriderikeMariavonWinternitz)结了婚。作为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茨威格积极参加了反对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的活动,宣传“欧洲要有统一精神”的思想。在此期间,他创作了很多作品。1927年他完成历史特写《人类的群星闪耀时(SternstundenderMenschheit)》,在书中作者选择了历史上的十二个时刻进行描写。这些时刻有的改变了整个欧洲,有的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情节的吸引人加之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使得这部特写集激情洋溢,非常具有感染力。
三、列夫特尔斯泰个人资料
1、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2、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3、━━━━━━━━━━━
4、——“谁都知道维也纳是一座享乐的城市。而所谓文化不就是用艺术和爱情把赤裸裸的物质蒙上最美好、最温情和最微妙的色彩么?”
5、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1931年,出版《通过精神进行治疗》;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6、韦斯•安德森:我们刚也说了,我们的电影明显采用了书里的叙事结构。我尤其喜欢其中的开场,由书中的“作家”角色作了一段精彩而简短的介绍,接着场景切换到几年前,“作家”去光临维也纳城外一家早已过气的餐厅。在那儿他还是有点惊讶地看见了认识的面孔,他走过来同“作家”搭话——书里的“作家”颇有名气,就像茨威格本人那样——“作家”对那个家伙了解不多,形容他这个人差不多谁都认识,起码也知道一点,总是窜来窜去周旋于餐桌之间,借谈论名流权贵来抬高自己。今天的读者对这类人也很熟悉,你马上就能把书里这位“百有份”先生和你身边一些你认识甚至喜欢的人联系到一起,他们的性格就是那样子。
7、小说表面上讲述了一条从纽约开往南美的轮船上一位业余国际象棋手击败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的故事,实际上讲诉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借这篇小说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他以这种文学形式的抵抗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8、@我们飞:茨威格也太会写故事了,尤其是那种不由自主的强烈的激情之爱的描写,细致得不得了,那把火仿佛都可以烧到我。
9、历史是真正的诗人和戏剧家,任何一个作家都别想超越历史本身。
10、茨威格出身富裕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
11、韦斯•安德森执导的作品包括《青春年少》、《天才一族》、《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以及《布达佩斯大饭店》等
12、韦斯•安德森:我刚才一直在想,他的心迹是如何显露在他的作品中的。你可以看到自杀一直贯穿着他的作品,他笔下经常有人物自我了断,或者提及自杀,今天的读者看来会觉得有点怪异。无论你读他哪一本书,你一定清楚一点,就连包书纸上不能更短的作家简介也会告诉你茨威格以何种方式终结了自己的生命。偶然间想到这一点时,你还是会感受到震动。
13、出于喜爱世界而疏远世界,出于对真实的热情而显得不真实。
14、闸门已经打开。音响之河又年复一年奔流不息。从此以后,无论什么都不能使亨德尔低头屈服,无论什么都不能使复活者再度失去生活的勇气。他在伦敦创建的歌剧院再次破产,持有债券的债权人再次对他催逼;但他昂首挺立,经受住了一切令人不快的事件,年已六旬的老人沿着他的作品的里程碑无忧无虑、毫不在乎地走他自己的路。有人给他制造麻烦,但他懂得如何体面地战胜它们。他日渐年迈力衰,双臂瘫痪,两腿风湿痉挛,但他依旧以不知疲倦的心从事创作,永不中断。最后,视力也不行了;在创作《耶弗塔》的过程中,他失明了。犹如失聪后的贝多芬,他双目俱眇,依然不知疲倦地、不可战胜地创作不已;然而他在人世间的胜利愈辉煌,他在上帝面前就愈加谦卑。
15、命运鄙视地把畏首畏尾的人拒之门外。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
16、茨威格用他最擅长的细腻的心理描写,以书信的形式,第一人称的手法,从一个女性的角度出发,平静地娓娓道来暗涌彭湃的一个女人的爱情故事。一个女人暗恋了一个男人一生,和他生下一子。迫于生活,沦入风尘,直至临死才决定向他告白。但直到她的生命走到尽头,男人却依旧不知道她的名字,甚至在记忆中也并无痕迹。全篇文章是一个女人的自述,诉说那场史诗般的爱情,那场没有浪漫情调的爱情,那场只有她一人唱独角戏的爱情,那场自杀式的决绝的爱情……她义无反顾的投入自己设定的爱情模式,男主角在她的心中是一个暗恋对象,更是一个男性符号。作为一位男性作家,茨威格却能清晰地捕捉到一个女人心里最细腻的情感、最微妙的变化和闪电一般的激情,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所在。
17、我从未把我个人看得如此重要,以至醉心于非把自己的生平历史向别人讲述不可。只是因为在我鼓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以我为主角——或者确切地说以我为中心的书以前,所曾发生过的许许多多事,远远超过以往一代人所经历过的事件、灾难和考验。我之所以站到前边,只是作为一个幻灯报告的解说员;是时代提供了画面,我无非是为这些画面做解释,因此我叙述的根本不是我的遭遇,而是我们当时整整一代人的遭遇——在以往的历史上几乎没有一代人有像我们这样命运多舛。
18、作者用大段篇幅,用这位“业余高手”自述的语气,叙述了他的独一无二的经历,让读者见识到了另外一种非人的迫害,让我们看到是什么造就了他精湛的棋艺,让我们见证了一个战争受害者内心的波动,他如何一步步走向精神崩溃的边缘。书中的B博士正是他的自况,一个地地道道的旁观者、局外人,但现实中的棋局,远比书中的更为残忍。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茨威格,正是借这篇小说展现了纳粹法西斯对人心灵的折磨及摧残,表达了他对纳粹法西斯的痛恨,以笔为戈,加入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行列。
19、表达了作者对托尔斯泰的喜爱与敬佩之情。
20、今天是茨威格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为大家整理了他的10部代表作:《昨日的世界》是茨威格自传,记叙了他自出生至60岁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是他的经典短篇,读完你就明白,为什么他被高尔基称为是“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人类群星闪耀时》《三大师传》等是他的传记类代表作。
四、茨威格简介
1、第4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托尔斯泰的普通平凡?目的是什么?
2、做文字共和国的灵魂自由民
3、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4、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赴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5、“我平生对患有各种偏执狂的人、一个心眼儿到底的人最有兴趣,因为一个人知识面越是有限,他离无限就越近,正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对世界不闻不问的人,在用他们的特殊材料像蚂蚁一样建造一个奇特的、独一无二的微缩世界。”
6、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是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幻灭中自杀。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7、听名著:茨威格《象棋的故事》05
8、一个人命中的最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科学研究的使命。
9、《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10、一个人不可能长期捍卫民众的自由,而始终自能捍卫自己的自由。
11、表明托尔斯泰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精神世界的最高处”指人性真善美的至高精神境界,“最阴暗的灵魂深处”指人性假恶丑的最肮脏境地。
12、只有一件事会使人疲劳:摇摆不定和优柔寡断。
13、这样的作家,这样的文字,恰恰适合在炎炎夏日,静下心来细细赏读,品味,咀嚼。
14、你的好友西湖语文拍了拍你
15、乔治•普罗尼克:茨威格用了一个我很喜欢的词来形容那种人,德语的字面意思是“同样在场”,翻译过来是“依附权贵者”。
16、奥地利作家斯台芬·茨威格
17、1938年,奥地利并入德国后,他便加入英国籍,不久又离英赴美,
18、总有一些文字,过目难忘。
19、所以,只要巴尔扎克在谈话中对茨威格流露出半点对俄罗斯名人的看法,茨威格就会把它当作真的。然后用德语抄写一遍,并以自己的名义出版。
20、《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BriefeinerUnbekannten)》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在国内最出名的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五、茨威格的代表作品
1、总有一些人儿,路过心上。
2、@走兔夫斯基:茨维格的文字就像0.3mm的针管笔或者小而锋利的手术刀,再普遍的情感也给你刻画到丝丝入扣、跌宕起伏。
3、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4、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1942年2月22日,在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后,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的家中自杀。在绝命书中,他感激巴西给他带来的美好,但最后,自己的力量还是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于是,他决定不失尊严地结束生命。
6、永远流浪的天才灵魂,竟然在一个土头土脑的俄国人身上找到了简陋归宿,从这个人身上看不出有任何精神的东西,缺乏诗人、幻想者和创造者的气质。
7、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
8、只有饱经忧患的人才懂得欢乐,只有经过磨难的人才会预感到仁慈的最后赦免。
9、一部“为失败的事业而战斗”者的泣血传记。宗教改革英雄加尔文是日内瓦君临一切的高统治者和暴君。而温和的充满人道主义气质的学者卡斯特利奥,以“苍蝇战大象”式的勇气,对加尔文的倒行逆施展开了英勇的对抗。
10、斯蒂芬·茨威格(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著名奥地利犹太裔作家,中短篇小说巨匠,擅长人物的心理分析,也著有多篇名人传记。
11、奥地利的作品有变形记。《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在1912年创作的中篇小说,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推销员,以微薄的薪金供养家人。
12、1902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哲学;维也纳《新自由报》刊出了第一篇小说《出游》,取材于《圣经》。
13、这世间从来没有轻而易举就能成功的人,即使有也只是偶然。只有那些拥有远大抱负和花岗岩般坚强意志力的人才能激起内心强烈的愿望,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最终成功地登上梦想之巅——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14、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最初的一部。
15、列夫托尔斯泰伯爵就是顺着这股潮流开始写他的小说。许多俄罗斯的有钱人开始以邀请作客或以通信的方式与西欧人士开始交往。
16、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代表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从罗丹得到的启示》等。
17、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18、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称其坟墓为“世间最美的坟墓”。感受到了托尔斯泰的伟大,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
19、《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20、1881年,茨威格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犹太人,家境富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