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1、历史是由胜者留下的,所以到了清朝,在朝天的残酷压迫下,不管是文人还是民众手中都不敢私藏跟张献忠有关的任何资料,若是被发现将会处以极刑。而满清只留下了对自己有利的资料,所以跟张献忠有关的史料都被销毁了,现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前人愿意让人看到的。
2、这首词在布局方面也别具一格。“醉里挑灯看剑”一句,突然发端,接踵而来的是闻角梦回、连营分炙、沙场点兵、克敌制胜,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感叹,使读者不能不为作者的壮志难酬洒下惋惜怜悯之泪。这种陡然下落,同时也嘎然而止的写法,如果运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3、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4、皆知在《三国演义》中,曹操以诗人形象出现的情况不多,更多是表现他的奸诈。哪怕好容易给了曹操一个“诗人出场”的“镜头”,却也变了味。那是赤壁之战前,曹操历史上著名的横槊赋诗!曹操“坐大船之上,左右侍御者数百人,皆锦衣绣袄,荷戈执戟”,这叫摆谱,三国老大哥就要有这种大排场。
5、这首诗的作者是李贺,从整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壮阔的场景,两军对垒,铠甲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军号震天响。在这种肃杀的环境之下,很多人手中拿着武器,只是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
6、没想到,李白写起战场类的诗,也是棒棒的呢!是金子,在哪都能用!是仙人,写什么诗都好!
7、统领明朝末期农民起义的首领张献忠,关于他还有他所写下的一首堪称史上最灭绝人性的诗篇《七杀诗》。
8、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9、忽有狂徒夜磨刀,帝星飘摇荧惑高。
10、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1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2、汉中之战中,有一次曹操站在河水边,突然来了兴致,非要在岩壁上题字,嘴里说着“雪滚”,可手上却写出了“雪衮”。手下好心提醒:老大,那个滚字,少了三点水。写错啦!曹操却一指奔腾的江水说:好好看看那不是水吗?你错了,还是我错了?
13、不过若论影响力,还是曹操这位三国“老大哥”最大。不仅仅是他出道最早,征战最多,还有他总喜欢别出心裁。比如著名的“一盒酥”。但真正最能体现曹操这种别致的却是“曹操题字”。
14、“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最后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写他的心情与思想,但这最后一句,刘邦并没有继续沉浸在胜利后的巨大喜悦与光环之中,而且是笔锋一转,写出内心又将面临的另一种巨大的压力。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居安思危,如何让自己与将士们辛劳打下的江山基业,不在日后他人觊觎中得而复失,回到故里后,去哪里挑选出更加精良的勇士来巩固自己的大好河山?使之大汉江山固若金汤!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问。他是希望做到这一点的,但真的做得到吗?他自己却无从回答。
15、黄巢出生于盐商家庭,擅长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能对五岁时诗,但长大后却屡试不爽。王仙芝起义的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干旱,官吏强迫民众缴纳租税,服役,民众陷入绝境,聚集了黄巢周围,与唐朝官员多次进行武装冲突。
16、大风刮起来了,云随着风翻腾奔涌啊,
17、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18、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閤下,白首太玄经。
19、首先我们看一下排在第四名的《雁门太守行》
20、杀气最重的自然是唐末黄巢的这一首《不第后赋菊》
二、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磨刀
1、这里的“天”不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还表现了古时至高无上的皇权。尽管诗人也曾相信天命,但因唐朝皇帝自称“受命于天”,他有意反之,不共戴天,是要用自己的气势和力量威慑苍天、威慑皇权。故而当诗人起义独统全军后,便自称黄王,并号“冲天大将军”。于是,所谓的“冲天”之势便由英雄诗意转化为了战斗激情。
2、天生万物以养民,民无一善可报天。
3、李贺这首《雁门太守行》大胆设色,视觉冲击力十分劲爆。诗歌中对各种色彩的运用十分准确传神的再现了战争场景及其残酷血腥的一面。
4、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折花枝当酒钱。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诗人不仅在热烈地颂唱侯嬴和朱亥“二壮士”,同时也对校书天禄阁草《太玄经》的扬雄辈,无情地加以蔑视:“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末二句以扬雄反衬侠客精神的崇高和伟大。
7、提干的狂妄应该是我舍我其谁的气势吧,这样的话。这样写诗的人,我服我们伟大毛主席了。
8、从季节上来看,阴历九月九日重阳,已正是秋深霜下的时候,只有菊花怒放,百花皆零落,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天寒唯有傲霜枝”。而这些“傲霜枝”却带给诗人无限希冀与向往。他要等“待”的是改天换地之日,又是如春去秋来那样自然的时序更迭。
9、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属扁舟齐发。
10、所以,在这两句中,刘邦无异坦率承认:他之得以“威加海内”,首先有赖于“大风起兮云飞扬”的局面。但是,正如风云并非人力所能支配,这种局面也不是刘邦所造成的,他只不过运道好,碰上了这种局面而已。
11、他们大事做成后,拂袖而去将功劳和美名隐藏起来。
12、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13、1925年12月,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他再一次游览橘子洲,写下了一首词。
14、张献忠虽然已经去世了几百年,但是关于他的事迹依然被流传着,其中最具有争议的就是《七杀碑》和《七杀诗》。历史向来都是由胜者书写的,所以由清朝编撰的《明史》中,称张献忠的一生是杀人如麻的一生。虽然其中免不了有一些故意抹黑的成分,不过也有一些真实的成分存在,比如七杀碑就是最好的证明。张献忠为了明志,专门立下了一块碑石,碑文内容为: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善以报天,杀、杀、杀、杀、杀、杀、杀。
15、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16、李白成功地在中塑造自我,强烈地表现自我,突出抒情主人公的独特个性,因而他的诗歌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喜欢采用雄奇的形象表现自我,在诗中毫不掩饰、也不加节制地抒发感情,表现他的喜怒哀乐。
17、这首词在声调方面很有特色。《破阵子》上下两片各有两个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对的,即上句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为“平平仄仄平平”,这就构成了和谐的、舒缓的音节。上下片各有两个七字句,却不是平仄互对,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构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节。
18、写完这首诗,朱元璋便再没有兴趣留在庵中了,带着随行人员离开了不惹庵。如此一来,朱元璋不仅没有透露自己的姓名,而且间接地告诉庵中人他朱元璋并不是什么匪盗之辈,而是征战天下的大英雄。
19、可以看出清朝史官的夸张程度,所以《七杀碑》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相反,《圣谕碑》的可信度则要高很多,因为在众多其他记载中都有所提及。
20、朱元璋看着眼前的这个不惹庵,一下子想起了自己过去在皇觉寺当和尚的往事,于是带着随从入庵参观。庵中主持等人见来了一帮人,而且个个佩戴刀剑,颇为惊恐,以为是匪盗之辈,便小心翼翼地上前询问身份。朱元璋心想自己只是顺道过来参观的,没必要在此留下姓名,所以对老僧的询问,朱元璋并无回答之意。
三、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十年磨一剑
1、李白通过这首诗描写了一位赵国的侠客,其中“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更是这首诗的绝艳之句,也正是因为这句诗,使的整首诗都充满着一种杀气。那种看淡名利的侠客,行走在人世间,为的不过是留下一个淡淡的名字罢了。现在我们可以在很多的游戏和小说中看到这句诗,不过可能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诗真正的含义了。
2、1646年,清军南下攻川,张献忠引兵拒战,最终战死在了西充凤凰山。他的大西国比李自成的大顺朝倒是长命一些。
3、怎样才能得到勇士啊为国家镇守四方!
4、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5、也许有人会问:刘馥真是被曹操所杀吗?历史上到底有这个人没有?他又是怎么死的?
6、李白的外号是“诗仙”,他的一生,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他曾经写过一首《侠客行》,被很多人称为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
9、7/少年青衫骋江湖,不负轻狂一场梦。
10、只能说曹操有个性,当着这么多人,还能说出这种话,除了曹操,估计不会有第二位了。虽然这是《三国演义》的虚构。却让曹操一下子活了起来。最后就到了横槊赋诗之时,这首诗是曹操著名的诗篇《短歌行》,如下:
11、只可惜,刘馥去世的太不是时候了,正好在公元208年,也就是赤壁之战开战的这一年。所以《三国演义》就顺手把刘馥之死,安在了曹操头上。不但达到了抨击否认曹操的作用,还使得曹操的经典诗歌《短歌行》,也变成了三国杀气最重的诗歌。
12、经过一番安排,朱元璋叫上几个随从,一行人便装打扮,从市井徒步到郊区,边了解民情边游玩放松。行程途中,一座寺庵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庵门上挂着牌匾,上面写着三个字“不惹庵”。
13、黄巢出生于一个盐商世家,他并没有选择从事盐商行业,反而选择了科举这条路。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五岁就能作诗。估计当时家人以为是文曲星下凡了,自然重点培养。黄巢的自我感觉也不错,所以他也努力读书,结果,结果还是令人太失望了。
14、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戴黄金甲
15、海内:四海之内,即“天下”。我国古人认为天下是一片大陆,四周大海环绕,海外则荒不可知。
16、此战朱元璋以20万的兵力战胜了65万兵力的陈友谅,不仅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而且陈友谅本人在战中被射杀身亡。应该说鄱阳湖一战,使得朱元璋在问鼎天下的道路上迈出很关键的一步。此战过后,朱元璋的主要对手就剩下江南的张士诚了,而这首诗正是写在征伐张士诚前。
17、这一首诗,也算是侧面反映了李白心中那无限宽广的天地,一代诗仙,也想从军,也想成为战无不胜的将军!藏在诗人中的一颗将军心!
18、没错,这个少年,就是辛弃疾,此时他还不到21岁,俨然是一名冷血的侠客,骨子里已然是大侠的风范。辛弃疾从小苦练剑法,而且熟读兵书,再一次喝酒撸串的时候,辛弃疾建议耿京光复中原,一举灭了金人,耿京举起了酒杯说:“这个伟大的任务就交给你了!”辛弃疾带上小伙伴贾瑞,连夜赶往南宋都城临安,但就在回程的时候却出了大事,耿京被叛徒张国安残忍杀害。
19、四两句,按格律可以不讲对仗,词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显得呆板;可是在这里恰恰相反。两个对仗极工而又极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
20、《短歌行·对酒当歌》不止表达了曹孟德对贤士的渴求,还表达了他的感情,极富感染力。诗词朗朗上口,大气磅礴,意境崇高,更能突出曹孟德的心境宽广以及远大的志向。曹孟德的文采令人赞叹。杜撰的杀人情节。从上文来看,《三国演义》对赤壁之战和《短歌行》的诞生,只是依照着主流的某种说法,并不是确定的事情。曹孟德在面临着大战来临之际,真的有闲情逸致去写诗?即便是胜券在握而赋诗一首,为什么所作的却是求贤诗?这分明与战场的紧张气氛是不相符的。
四、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李白
1、可以说,他对于是否找得到捍卫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无把握,而且深感忧虑和不安。也正因此,这首歌的前二句虽显得踌躇满志,第三句却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惧。假如说,作为失败者的项羽曾经悲慨于人定无法胜天,那么,在胜利者刘邦的这首歌中也响彻着类似的悲音,这就难怪他在配合着歌唱而舞蹈时,要“慷慨伤怀,泣数行下”(《汉书·高帝纪》)了。
2、唐代武侠风十分盛行,尤其是陇一带的“融合了胡汉为一体,文武不是特别的道路”,这给当时的社会喜欢剑术,助力了尚任侠的风尚。李白从小除了文学和诗歌外,还以当时剑术大师裴旷为老师学习剑术,历史上被称为“十五剑,高冠佩雄剑”。李白青年时代的理想是“委身于白刃之中,在杀人的红尘中”,然后成功引退。这个“侠客行”可以说是李白最棒的人生梦想。
3、待到秋来九月我花开后百花杀。
4、“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只一个“威”字就是那样生动贴切地阐明了各路诸侯臣服于大汉天子刘邦的脚下,一个“威”字也直抒了刘邦的威风凛凛、所向披糜,天下人能与之匹敌的那种巨无霸的冲天豪迈气概。这样的荣归故里,刘邦的心情是何等的荣耀与八面威风!刘邦是在说自己在这样的形势下夺得了帝位,因而能够衣锦荣归。
5、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字太白。其生地今一般认为是唐剑南道绵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讳改为昌明)青莲乡。祖籍为甘肃天水。其家世、家族皆不详。
6、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唐·李白《侠客行》
7、张献忠屠蜀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清朝廷为了故意抹黑张献忠也是不择手段,在《明史》中记载张献忠杀戮了四川六亿人口,然而当时全国人口加起来也远不到六亿,可以看出清朝史官的夸张程度,所以《七杀碑》的真实性有待商榷,相反,《圣谕碑》的可信度则要高很多,因为在众多其他记载中都有所提及。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9、全词从意义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由此可见,极其豪放的词,同时也可以写得极其含蓄,只不过和婉约派的含蓄不同罢了。
10、此诗描绘的是赵国侠客,李白以夸张的手法先从游侠的服饰开始写,区区二十个字就已经把侠客的气势、风貌栩栩如生地写了出来。这二十个字把侠客的豪放慷慨、身佩弯刀、扬鞭疾骋的粗犷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下面又是高度的概括了侠客不图名利、重视义气,为人排忧解难的高尚人格。
11、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12、这首诗写于1364年,当时的朱元璋还没开国,而且就在去年刚与陈友谅军决战并且打败了陈友谅军。所以朱元璋这首诗的前两句“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倒不是吹牛,顶多就是“百万兵”在数量上有点夸张而已。
13、《侠客行》中杀气最重的一句话就是“十步一杀人,千里不留名。”,这句诗也被千古传诵。《侠客行》以赵国侯赢朱亥的故事为主线,将古侠客行侠杀人的豪迈气概表现的十分形象,李白的《侠客行》堪称千古不朽的神作。
14、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5、贵逼人来不自由,龙骧凤翥势难收。
16、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17、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
18、记得五陵豪杰墓,无酒无花锄作田。
19、假如说项羽的《垓下歌》表现了失败者的悲哀,那么《大风歌》就显示了胜利者的悲哀。而作为这两种悲哀的纽带的,则是对于人的渺小的感伤。
20、他们纵然死去而侠骨犹香,不愧为一世英豪。
五、古代杀气最重的一首诗侠客行
1、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壮志,而“报国欲死无战场”(借用陆游《陇头水》诗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灯看剑”,只能在“梦”中驰逐沙场,快意一时。这处境,的确是“悲哀”的。然而没有谁“可怜”他。于是,他写了这首“壮词”,寄给处境同样“可怜”的陈同甫。
2、威武平天下,衣锦归故乡,
3、考了几次都是名落孙山,或许在没有书香的家庭孩子五岁作诗已经是很牛了,但在书香世家这不奇怪。
4、李白这一首《侠客行》古风,抒发了他对侠客的倾慕,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前四句从侠客的装束、兵刃、坐骑描写侠客的外貌。第二个四句写侠客高超的武术和淡泊名利的行藏。
5、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传奇的人物,而朱元璋无疑是其中最为传奇的一位。朱元璋以一介草民白手起家,仅用了十五年的时间就开创了一个辉煌的朝代,这在历史上是无人能比的。
6、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7、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8、在数量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有这么一类古诗词,读来常有一股凌凌杀气欲直冲云霄,若千军万马之奔腾,似摇山振岳之怒吼,十分能够震撼人心。这类古诗词的作者,通常要么身手不凡,威名盖世,要么便是那权倾一方的诸侯或王者,拥有杀伐决断之实力,因而他们的诗词,也都自然而然的沾染上了他们身上自带的豪侠之气又或杀戮之意,十分生猛准确地将他们的内心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下面来盘点一下五首最具杀气的诗词。
9、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
10、古代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文质翩翩,弱不禁风。虽然他们都是饱学之士,但说到豪迈情怀,则是差了很多。很多武人都用“手无缚鸡之力”来形容文人。
11、吟诗以毕后,曹操感觉很得意。哪料正这时,扬州刺史刘馥出席喊道:“老大,你这是说的什么话?什么‘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情此景下太不吉利了!”曹操当时大怒,一槊过去,就刺死了刘馥。
12、有没有将那种气势,那种气势蓬勃的感觉,在一首诗中栩栩如生了对不对!这就是跃然纸上,这就是将军一骑当先的气势,这就是在逆势中反败为胜的我军!
13、“我花开后百花杀”“待到秋来九月八”,就是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有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和霸气。
14、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5、这首诗中的豪迈与洒脱之杀意,让热衷快意江湖,刀剑底下见真章的武侠宗师金庸先生也为之动容不已,据说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侠客行》的创作灵感,便来自这一首短短二十几行的诗句。诗歌中的“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令无数内心藏有武侠梦的红尘男女们可谓痴迷不绝。诗中强悍的武林高手特有的气场、诡秘的失传已久的草上飞之独门轻功以及最是那一低头的谦虚,恰似一朵水莲花不受世俗名利的追逐。
16、唐朝有很多有名的诗人,这些诗人通过自己一生的努力,留下了很多的杰作,像诗仙李白,更是留下了很多经典的作品,不过在整个唐朝的历史上,还是有着很多别样的诗,这些诗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又被诗中描绘的景象所折服。这里为大家总结了四首充满杀气的唐诗,供大家赏析。
17、唐诗三百首里,这首是最出名的了。老弱妇孺皆知,简单四句话,写了景,抒了情,可以说是很厉害了。说起来,李白的诗,大部分都是轻松又明朗的,带有一种仙气般的美好和大气。
18、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19、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20、与朱亥一起大块吃肉,与侯嬴一道大碗喝酒。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