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夫卡简介
1、卡夫卡已是布拉格的骄傲,在世俗化之后走进人们视野,为曾经排斥他的这座城市聪明地接纳。
2、墓碑上,卡夫卡的名字刻在最上面,下面依次是父亲和母亲。卡夫卡是否去世之后就被安葬于此,墓碑立于何时,未见说明。这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卡夫卡以这种形式永远与父母在一起,哪怕他生前总是恐惧父亲的威严与粗暴,但在他孤独辞世后,仍只有父母接纳他,并以合葬方式永远同在。
3、第二部分:因为失业的他变成了全家的累赘,父亲,母亲,妹妹越加的对他嫌弃个厌恶,而他却关心父亲的债务,如何送妹妹上音乐学院。
4、与威舍堡名人墓地相比,这里多了肃穆,多了朴素,墓碑也以简单的石碑为主,远不像威舍堡名人墓地那样注重墓碑设计,更少有构思巧妙、雕刻细致、风格张扬的雕塑。但这里有更多的树,树干上长着更多的青苔;有更多的草,厚厚的草把墓碑后面的地盖得严严实实。一切显得收敛。一切与自然融为一体。
5、有人说,卡夫卡的伟大之处,在于之后基本所有的小说名家,如马尔克斯、米兰·昆德拉,博尔赫斯,卡尔维诺,鲁西迪,这些他们所在时代、地域下最好的作家都不过是把卡夫卡的某个思想玩得更接地气一点。甚至村上春树都要强行来一个《海边的卡夫卡》,小说上的卡夫卡,与之比肩的大约只有艺术界里的杜尚,数学里的欧拉,物理学上的爱因斯坦。只有最顶尖的开创者足以与这位小职员同列。爱因斯坦对卡夫卡的评价是,“这反常的让我看不下去,人类的大脑还没有这么复杂。”
6、凝望墓碑,只有叹息。不敢设想,卡夫卡如果活到了二战爆发。爱因斯坦逃离了德国,茨威格逃离了奥地利,孤独的卡夫卡有可能逃离布拉格吗?他能摆脱与妹妹们一样的、与那些艺术家一样的结局吗?命运的幸或不幸,真的难以界定。
7、在您看来,事情仿佛是这样的:您一辈子含辛茹苦,为子女,尤其是为我牺牲了一切,我才得以过着“奢侈放纵”的生活。您要求我们至少态度亲近点,而我却从来就躲着您,埋头书本,与癫狂的朋友交往;我从来没有跟您推心置腹地谈过话。
8、一块墓碑为“作曲家”而建,有五位;一块墓碑为“视觉艺术家”而建,有六位。每块墓碑下方,还用捷克文和英文刻上“还有其他许多人”——许多无法寻找到的布拉格的犹太艺术家……他们的墓碑与卡夫卡相对,布拉格人以这种简单却又庄重异常的方式,将苦难时代犹太人艺术家群体汇聚一起,供世人拜谒。
9、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悔婚,离41岁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因肺病引起喉咙疼痛,无法吞咽食物而饿死。他笔下的主角总是孤零零的,要么一觉醒来变成了被家人嫌弃的甲虫(《变形记》),要么刚起床就被逮捕(《审判》),要么莫名其妙成了全村的敌人(《城堡》)……
10、世俗化的布拉格,终于接纳了他
11、“我永远都得不到足够的热量,所以我燃烧。因冷,而烧成灰烬。”——弗兰茨·卡夫卡评价卡夫卡的一生,我没见过比卡夫卡本人更深刻有力的。
12、作为出生在十九世纪末期的波西米亚的犹太人,卡夫卡幼年时布拉格正处于文化和语言的十字路口,从政治上看,捷克当时属于奥匈帝国,德国是官方语言,但他家乡人民大多是希望独立的;从文化上看,犹太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在被飞速的现代化进程和民族融合等原因,卡夫卡小说中有许多难解的形象和隐喻,书中解释,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背景,卡夫卡的小说中有激烈的情感和戏剧性,而“作家本人似乎也并不打算让我们完全读懂”。
13、但是,一回到家中,他就变成了一只不受父亲待见的甲虫。卡夫卡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完美地继承了犹太人善于经商的基因,白手起家,从经营一间高档时装礼品店到拥有自己的品牌。卡夫卡算是一个非典型富二代。像很多富二代一样,小时候的他缺少父母的陪伴,长大后的他因为职业被父亲讨厌。与典型的富二代不一样的是,他想买什么,父亲就不给他买什么。在卡夫卡家里,父亲掌握绝对权威,父亲说什么全家人就必须照着做。
14、卡夫卡的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15、卡夫卡的第一部小说集《观察》第一版共印了800册,5年后还有一大半积压在仓库里。卡夫卡自己说,在布拉格一家著名的书店里,几年来共售出了11册书,“其中10册很容易找到买主,因为是他自己买的,不过,他一直想知道究竟是谁买走了那第11册?”
16、米沃什:流亡是一切不幸中最不幸的事|人物词典
17、内容简介:土地测量员K奉命赴城堡上任,不料却被阻止在城堡外。K暂住在城堡外的村庄,费尽心机想要进入城堡,但那如梦似幻的大雪、冷漠怪诞的村人、始终无法见其一面的城堡办公厅主任似乎都在千方百计阻挠他。城堡看似近在咫尺,K却无论如何都无法进入城堡。
18、雕塑家说,他的创意得自卡夫卡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小说曾有这样的描写:“我异常熟练地跳到我朋友的肩上,用两只拳头击他的背部,使他小跑起来。可是他还是有点儿不情愿地用脚踩地,有时甚至停了下来,于是我多次用靴子戳他的肚子,以使他更加振作起来。我成功了……”
19、在旅游开发上,卡夫卡无处不在。不过,让人疑惑的是,充分商业化、世俗化之后的卡夫卡,还是那个孤独、忧郁甚至畏惧婚姻生活的卡夫卡吗?
20、《地洞》只有一个入口;小说中的动物顶多只想到了增加一个入口的可能性,一个只起监视作用的入口。不过,这全是陷阱,既是那一只动物设下的陷阱,也是卡夫卡本人设下的陷阱;整个地洞的描写全是为了哄过敌人。所以,从随便哪一头进入都行,因为没有一个入口比别的入口更重要,更优越,即使它几乎是一条死胡同,一条窄沟,一根虹管,等等。我们所要寻找的仅仅是我们进入的哪一头跟哪些端点相连,必须经过哪些交叉路口和走廊才能连通各个端点,这块根茎是怎样的一幅图样,假如我们从另一头进入,根茎会随即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设立多个入口,其用意只是为了把敌人挡在外面,也就是说,阻挡能指,防止对一部其实仅供实验的著作作出解读的尝试。
二、卡夫卡kafka
1、卡夫卡活在100多年前,但他却活出了现在年轻人的风采。他不仅是隐形人口的一员,还喜欢熬夜。可是,他丰富的夜生活只献给写作。他喜欢晚上11点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作,写到上下眼皮打架为止。他只用一个晚上就写出了《判决》,仿佛只有夜晚才能给予他喷涌的灵感。
2、如今,曾让卡夫卡感到陌生的世俗社会,慷慨而精明地接纳了他。他已融入布拉格的日常生活,一个无处不在的旅游资源。
3、拜谒卡夫卡,难道还有比走在雨中的冷清与静谧更好的意境吗?
4、在保险协会的办公室里,他人缘也很好。上司欣赏他的认真负责,同事们喜欢他的老实没心机。卡夫卡的朋友,哲学家韦尔奇笔下的他几乎没有缺点:
5、卡夫卡的小说还有很多特色,在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中,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爱伦·坡等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形式完整、思想到位的角度看,还是卡夫卡做的最好。
6、卡夫卡全名为弗兰兹·卡夫卡,生于一犹太商人家庭,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
7、在布拉格,我先后去了三个墓地。最初寻访到的两个,最有名,拜谒者也很多,但是,没有找到卡夫卡。
8、历史上有这么一群作家,他们想一把火烧掉自己的作品。卡夫卡可能是最出名的一个。他希望自己死后,好基友布洛德烧掉自己所有的作品,不管是文学创作,还是私人信件和涂鸦。结果,布洛德选择了做背叛好朋友的“罪人”,却成就了伟大的文学作品。
9、如果说夜猫子卡夫卡还不足以成为现在年轻人的一员,那么下面这一点能嗖的一下拉近他和现在年轻人的距离。
10、卡夫卡父亲开办的第一家服饰用品商店,同在Celetna大街上,占据着与广场面对的最佳位置。作为一名犹太商人,父亲的创业从这里开始。与商店旧址相近,有一家名为Goldhammer的饭店,卡夫卡父母的婚礼,在饭店隔壁的一间房子里举行。
11、卡夫卡是传统小说向现代小说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性人物,可以说,正是从卡夫卡开始,人类小说走向了现代小说。在文学评论中,这个巨大转折又被称为“从陀思妥耶夫斯基到卡夫卡之变”。
12、在书中,我们能感觉到维持人际关系的不是亲情和爱,而是赤裸裸利益,社会是有人组成的,个人把这种唯利关系反馈给社会,最后社会也会变本加厉的还给个人,格里高尔在接受命运的感受,不正是每个人在面对这个社会时的孤独和无奈。如果唯利主义发展到极端,每个人都难逃格里高尔的厄运。
13、他边熬夜,边把养生挂在嘴边。他喜欢运动,经常组织朋友们徒步,是可以参加比赛的骑手、游泳选手和赛艇手。他也是什么流行,追什么。二十世纪初,一位叫穆勒的丹麦运动员、体操教师靠一本《我的体系》走红德国。这位健身大师红到成了体操的代名词。所以,卡夫卡在信中说“练穆勒”,也就是做体操。
14、卡夫卡只用钢笔和铅笔画画、写作。有一天,他一时兴起,画下了自己的笔。
15、卡夫卡不敢当面与父亲说话,只能在信中说出心里话:
16、除了穆勒,卡夫卡还迷恋过咀嚼大法。当时,一个冒牌营养学家弗莱彻提出一种万能养生法——每吃一口东西就咀嚼数百次,直到把食物“蹂躏”成液体才可以咽下,这样能获得更多的营养成分。卡夫卡是弗莱彻大师的粉丝。
17、木心为他们配对更多地是从性格和人生态度方面考虑。如果稍稍庸俗一点,把外貌考虑进去。浓眉大眼、身高182的卡夫卡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的林姑娘还真是一对璧人。
18、这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下,具有警示意义。
19、2019最新版文学考研必备资料《通关宝典+秒杀题集》正在火热预售中!(点击查看详情~)
20、写实主义是追求社会影响的,力度产生作用,而卡夫卡的小说则持情感零度,不露声色,不作褒贬。
三、卡夫卡简介及代表作品
1、在家,卡夫卡拥有的只有丧和抒发丧的笔。
2、我在《卡夫卡的情书》中这样写道:“《变形记》、《城堡》中的卡夫卡,是冰冷到极点的忧郁和孤独,读时让你感到无名的压抑。情书中的卡夫卡,却是热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思念和柔情,读时让你觉得看到了一颗爱得近乎发狂的心。卡夫卡写给费丽丝的信,几百封,厚达五百多页。
3、他还在报告表上画了各种各样被截去的手指。
4、一九八三年,一颗新发现的星星被命名为“卡夫卡”,浩淼天宇间,留下一个永恒的名字。
5、袁枚懂在布拉格小房间里熬夜的卡夫卡,布洛德也懂想烧掉自己作品的卡夫卡。百年之后的读者懂卡夫卡在1914年8月2日写下的那句“德国对俄罗斯宣战。下午游泳”。
6、我之所以对找到这个地点格外有兴趣,与自己的一篇文章有关。大约一九八四年,萧乾先生借我一本英文版的卡夫卡致费丽丝书信集,从中我第一次知道两人的故事,颇感好奇,还忍不住在笔记本上选译过几封,另写一篇短文《卡夫卡的情书》在《中国青年报》开设的个人专栏“人地书”中发表。这也是我最早写到卡夫卡。
7、他与费丽丝两度订婚,两度取消,最终费丽丝嫁给他人。生性忧郁的卡夫卡,在爱情上过于敏感,常常产生难以名状的自我纷扰。敏感的另一面,却产生了情书的细腻,促成了滚烫的宣泄。在许多给费丽丝的情书中,他无须掩饰,即便根子里仍是忧郁和孤独,但与小说中的卡夫卡完全是两种形态。”
8、(组队对抗惰性,一起坚持学习)
9、卡夫卡几乎一生供职于工伤事故保险公司,写作对于他更像是“业余爱好”,但他凭着“业余爱好”影响至今。
10、细雨纷纷,飘洒在林荫道的葱翠树冠,只有少许水滴,溅到布满青苔的沙砾小道。偌大的墓地,冷清而静谧,只有我们夫妇两人打着伞走在小道上。太冷清了,静得能听到雨敲打树冠与伞,听到脚底发出的被雨水打湿的细微声。
11、也有论者认为,卡夫卡在《变形记》中运用的是一种变形的话语方式。它以不可思议的开头,把主人公和读者一起“抛入”一个变了形的审美语境,其叙事时间寓变化于简单、叙事体态采用复合式的双重视角、叙事语式多用虚拟语气和推测性的词汇。
12、父亲看不上卡夫卡在保险协会的工作,认为那只是个能不饿肚子的事。对于卡夫卡写的东西,他不是看不上,而是一点都不关心。
13、《卡夫卡的画笔——曾是伟大画家的弗兰茨·卡夫卡》,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尼尔斯·博克霍夫、玛丽耶克·凡·多尔斯特编,姜丽译
14、卡夫卡怕费丽丝寄给他的信丢失,还细心地在信纸上方特地加上一句:“我真有点神经过敏,担心有些信可能会丢失,大概是你没有把地址写准确。应该这样写:poric有两个勾,分别在r和c上面,另外,你还应该寄挂号。”
15、这种穆勒体操必须对着窗户做,所以卡夫卡最需要的家具是一扇屏风。
16、卡夫卡的性格也并不孤僻,他朋友不少,而且在朋友面前,他也能谈笑风生,敞开心扉。其中有一位密友是非常特殊的,他不但是卡夫卡从大学就在一起的知心朋友,两人还时常结伴出行,交流文学观点,互相朗读分享自己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违背”了卡夫卡的遗嘱,将卡夫卡希望烧毁的手稿付梓出版,卡夫卡的许多名作都在其中。这位好友便是《卡夫卡传》的作者马克斯·布罗德。如果没有他,读者不会看到这些经典之作,恐怕卡夫卡本人也无法位列文学大师之席。布罗德在1966年出版的作品《布拉格的圈子》中讲到了包括卡夫卡和自己在内的,由一批优秀的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等组成了艺术圈。
17、“卡夫卡式”——关于《变形记》艺术特征的诠释
18、一阵风就能把卡夫卡吹走,但是瘦弱的身体并不能阻止他在工地跑来跑去,帮助工人领到工伤保险金。
19、保罗·高更:离开文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人
20、卡夫卡是隐形抑郁人口,也是隐形插画师。像很多大学生一样,卡夫卡听到无聊的课,也会在课本空白的地方画画。工作后,他发现画画能更清楚的说明工人受伤的情况,他把画画这个习惯保留了下来。
四、卡夫卡简介
1、在日内瓦的一个书摊,巧遇《卡夫卡情书》
2、一天早晨,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他非常着急,因为如果不能按时上班的话,就会被公司解雇。这时公司派秘书主任前来催促他上班,格里高尔挣扎着打开了房门,一看见他的样子,主任吓得连忙逃走了,母亲吓得当即晕倒在地,父亲则厌恶地发出嘘声,恶狠狠地把他赶回了房间。
3、一天,妹妹和母亲商量着替他搬走一些房里的家具,让他有更大的空间活动身体,而格里高尔为了留下一张他喜欢的画像,就爬到墙上,紧紧地抱着那张画,母亲壮起胆子走进了他的房间,一眼瞥见墙上的大虫就昏了过去,父亲见了,气得不断地向他扔苹果,把他往房间里赶,其中一只击中了他的后背,深深地陷了进去,并对他造成严重的伤害。
4、电影《TheMagnificentAmbersons》
5、论年龄和创作年代,卡夫卡属于表现主义派一代,但他并没有认同于表现主义。他生活在布拉格德语文学的孤岛上,对歌德、克莱斯特、福楼拜、阳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托马斯・曼等名家的作品怀有浓厚的兴趣。在特殊的文学氛围里,卡夫卡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形成了独特的“卡夫卡风格”。他作品中别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东西就是那深深地蕴含于简单平淡的语言之中的、多层次交织的艺术结构。他的一生、他的环境和他的文学偏爱全都网织进那“永恒的谜”里。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现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测。
6、老城区广场一角与Parizska大街交接处的一座公寓,是卡夫卡写作《饥饿艺术家》等作品的地方。住在三楼的他,可以俯瞰整个广场。巨大的胡斯雕像,教堂的钟声,陪伴他消磨孤独的生命。
7、本书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搞的风貌,为翻译和认识卡夫卡的作品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同时也力图为我国的卡夫卡读者和卡夫卡研究再现一个新的视野范围。
8、超验的法律与各个单元无限地保持距离,同时又靠得很近,以向每一个单元派遣信使,在偏离时又靠近另一单元。如《万里长城建造时》的圣谕:皇帝离我们很近,向我们发威,但仍是一位遥不可及者,因为信使永远不会到来。卡夫卡言:“相邻的村庄同时也是遥远得一辈子也难以到达的村。”纵观卡夫卡的作品,单元的性质和功能越来越简洁精炼,片段逐渐失去界限,让位于移动中的厚墙,加速了系列式的单元的移动,而地貌学意义上,《审判》达到顶峰,系列因此变得密集化,使得旅行显现为一种强度,地图成为了强度的轨迹,移动的障碍成为“阈限”(强度单元)。强度在一个阈值到另一个阈值起伏,低垂的头重新抬起,强化了语言让内容在新地图上行进。
9、布拉格城区不大,完全可以以步行方式畅游。拿着地图,走进一条老街,再走进一条老街——几百年旧貌依旧的城市,想找一条新街也难。不变的街道,不变的广场,不变的建筑,为我们参照地图寻找卡夫卡一九二四年去世之前生活过的地点,提供了具体的历史场景。
10、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卡夫卡的代表作是《审判》、《城堡》、《变形记》
11、卡夫卡画画不强调技巧,不强调透视关系和比例,只是“我手画我心”。
12、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1924)西方现代文学的鼻祖。卡夫卡生前在德语文坛鲜为人知,死后却引起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代表作《变形记》发表于1915年,是典型的“卡夫卡式”小说。“卡夫卡式”小说沉重、阴郁,表达着一种无法解脱的痛苦,在非理性的外壳下讲述着现实世界的困惑。
13、与卡夫卡雕像不期而遇。于是,我的相机里有了布拉格之行的第一张留影。
14、是的,卡夫卡生前没有归属感,在孤独中匆匆走完四十余年人生,但他却以文学为自己找到最后归属——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他以文学所表现出的人的孤独、命运的不可知、归属的不确定性,几乎在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不会随着场景的替换与时间的流逝而改变。就这一点来说,我们都有卡夫卡的影子在心中。
15、胡志明:《“变形”的美学——从〈变形记〉看卡夫卡小说的话语方式》,《山东师大学报》,2001第5期。
16、卡夫卡曾在给菲丽斯的信中,多次讨论中国清代诗人袁枚的《寒夜》:“寒夜读书忘却眠,锦衾香烬炉无烟。美人含怒夺灯去,问郎知是几更天!”——中国古代文人向往的红袖添香夜读书,被卡夫卡根据自己的处境,理解成孤寂的夜读被女人打断,文人在读书与女人之间的两难选择。一首原本描写男女闺阁情趣的轻松俏皮、温馨戏谑的诗,被卡夫卡赋予了西方艺术家、特别是他自己,在正常的婚姻生活和孤独的艺术家之间矛盾冲突、难以抉择的沉重意义。
17、卡夫卡生前发表作品很少,不为世人注意。《变形记》(1915)是他生前发表过的为数不多的短篇小说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卡夫卡开始受到西方评论界的重视,形成“卡夫卡热”。中国大陆对于卡夫卡的介绍相对较晚。《世界文学》1979年第1期首次介绍卡夫卡及其作品,最早被译成中文的是《变形记》(李文俊所译),以后这篇小说又有了张荣昌等译本。中国对这篇小说的研究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进行,并且从一般介绍逐步进入对这篇作品的多侧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
18、随着时间的流逝,家人对他日渐厌恶。后来父母为了增加收入,将空出的几间房出租。一天晚上,妹妹在客厅里拉小提琴,优美的琴声吸引了格里高尔,他不由得想起从前的愿望——通过努力地工作,送妹妹去音乐学院学习,格里高尔不由自主地来到了客厅,他的出现吓坏了房客们,后者借机嚷着要退租。这时,妹妹终于表示无法再忍受这种情况,要求父母设法将眼前的怪物——格里高尔弄走。于是,格里高尔终于清楚了自己的处境和家人对他的态度,一时间他消灭自己的决心比妹妹还要强烈,当天夜里,格里高尔怀着温柔和爱意想着自己的一家人,在空虚而安谧的沉思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19、一位德国文艺批评家曾这样谈到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的生命特征与性格悲剧,被如此精辟地概括出来。
20、第一部分:推销员格里高尔某天醒来变成了甲壳虫(寓意主人公失去了挣钱的能力),这一变故,给家庭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被父亲赶到了自己的卧室。
五、卡夫个人资料
1、这首《寒夜》出自清代大才子袁枚。卡夫卡是袁枚的粉丝,曾经两次在自己的作品中引用袁枚的诗。
2、他杰出的才能令二十世纪的各个作家都纷纷想追任他为自己的先驱,那么如此优秀的他为什么在死后不愿意自己的作品流传于人世呢?在他生命垂危之际,他曾经留下遗言,要让将他的一切手稿都全部烧毁。但好在他的好友布劳德没有遵守他的遗言,并且还帮他整理了遗稿,还替他立了自传。
3、“变形”的实质——关于《变形记》的思想内涵
4、卡夫卡的涂鸦为元素的海报
5、忽然发现,卡夫卡墓碑对面的围墙上,还嵌着一块又一块黑色大理石墓碑,如他的妹妹们的墓碑相同。每块墓碑上不止一个人的名字,而他们去世的时间都是在一九四四年前后——无疑,他们都是种族灭绝灾难中的罹难者。仔细一看,有几块墓碑上的死者,不是根据家族排列,而是根据他们的职业。
6、卡夫卡认为结婚会使他失去写作的自由,他曾写道:“为了我的写作我需要孤独,不是‘像一个隐居者’,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而是像一个死人。写作在这个意义上是一种更酣的睡眠,即死亡,正如人们不会也不能够把死人从坟墓中拉出来一样,也不可能在夜里把我从写字台边拉开。”
7、有人曾这样描述卡夫卡的矛盾:“作为犹太人,他(卡夫卡)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生’。”
8、美国当代女作家、评论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说,卡夫卡是20世纪的最佳作家之“且已成为传奇英雄和圣徒式的人物;正如奥登在1941年说过的那样,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卡夫卡完全可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
9、内容简介 《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他在美国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最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10、主要著作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现代审美意识的觉醒》《卡夫卡及其他》《美的流动》《遍寻缪斯》《不圆的珍珠》《美学操练》《建筑门外谈》等十余部;编著有《论卡夫卡》《卡夫卡全集》《外国经典名著选》《世界随笔金库》《外国经典散文百篇》《德语国家散文选》《里尔克散文选》等五十余部;译著有《迪伦马特喜剧选》《卡夫卡读本》等多部。此外,还撰有大量有关建筑、戏剧、美术等方面的评论和散文随笔,社会影响广泛。
11、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家庭。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修法律,1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卡夫卡受丹麦哲学家、存在主义先驱者克尔凯戈尔的影响很大,后者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也对中国的老庄哲学有浓厚的兴趣,并在创作中有所反映。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变形记》描写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在一天清晨突然变成一只甲虫,因而失去了职业,成为家庭的累赘,最后在寂寞和孤独中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
12、去啃他的 说都头皮发麻 ,卡夫卡的小说应用了大量的意识流和象征性的手法
13、叶廷芳:《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4、1883年,卡夫卡出生在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亲的强势是卡夫卡一生痛苦和压力的主要来源。一方面,卡夫卡希望获得父亲的认可,不停压抑自己,学习法律,并成为保险业职员。另一方面,父亲对文学所表现出来的鄙夷,使卡夫卡既痛苦又愤怒。1919年,卡夫卡写了一封近一百页的长信控诉父亲,而这封始终没有寄出的信,便是《变形记》的精神内核。
15、1914年7月31日,离一次世界大战开战还有两天,这一天,卡夫卡说,“要不顾一切地写东西,这是我维持自己生存的斗争。”一战全面开战当天,卡夫卡写下的日记是,“8月2日。德国向俄国宣战。——下午去游泳学校。”
16、因为卡夫卡的小说确实不好懂 ,别说是业余的读者 哪怕是专业的中文系的学生
17、他身材修长,性情温柔,仪态高雅,举止平和,深谙的眼睛坚定而温和,笑容可掬,面部表情丰富。对一切人都友好、认真;对一切朋友忠实、可靠,……没有一个人他不倾注热情;他在所有的同事中受到爱戴,他在所有他所认识的德语、捷克语文学家中受到尊敬。
18、雨下着,落在卡夫卡墓碑上。
19、作者简介 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出生于当年奥匈帝国所属的布拉格,犹太血统,商人家庭。1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在一家劳工工伤保险公司工作,1917年患肺结核,1922年病退,1924年病殁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医院。生前一共出版了《观察》、《变形记》、《乡村医生》以及《饥饿艺术家》等四本薄薄的短篇小说集。留下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失踪者》、《诉讼》和《城堡》,另有大量的书信、日记、杂感、随笔等。
20、玛丽莲·梦露:6月1日出生,她本是一个快乐无忧的孩子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