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顾宪成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1、李老师教学有他的独到之处,课上得生动活泼,不是拿着教参()。
2、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
3、1624年,东林党人杨涟因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被捕,与左光斗、黄尊素、周顺昌等人同被杀害。魏忠贤又借红丸案、梃击案、移宫案三案为题,毁东林书院,打击东林党人。东林著名人士魏大中、顾大章、高攀龙、周起元、缪昌斯等先后被迫害致死。
4、在明朝有个最著名的江苏无锡东林书院。明朝统制阶级曾先后四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在严酷的政治压迫下,书院师生宁死不屈。东林书院的对联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
5、▲楼和广场均为虞山书院旧址
6、D项错误∶比萨斜塔是意大利比萨城大教堂的独立式钟楼,与大教堂和洗礼堂交相呼应,并非天文研究院。故正确答案为A。
7、D项错误∶“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出自湖北武汉黄鹤楼,描写了黄鹤楼临江而立的壮阔。
8、“何处非天”,关于对天的解释,在《简易道德经》有所记载:“常言天,齐究何也?昊曰:无题,未知天也,空空旷旷亦天”。《易·说卦》:乾为天。《礼·礼运》:天秉阳,垂日星。荀子曰: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邵子曰:自然之外别无天。天是中华文化信仰体系的一个核心,狭义仅指与地相对的天;广泛意义上的天,即道、太大自然、天然宇宙。天是道德民意的化身,“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9、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勉励读书人“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无锡隶属江苏省。
10、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
11、据笔者考察,如今坐落在浙江横溪的宋濂祠堂,仍然隐没在一片荒草丛之中。虽然兰溪市政已于2005年公布了宋濂祠堂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实仍是无人照看无人修缮。根据文物保护“分级保护,属地管理”的原则,兰溪市文广局要求宋宅村成立修缮组织,尽快实施修缮保护。从文物保护的层面来看,是为功德之举。
12、TAOLIGUOXUETANG
13、②7月27日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14、东林书院。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15、“纵横”,合纵连横的简称,战国时六国联合抗秦谓之合纵,服从秦国谓之连横,这里借指治理国家。
16、东林讲学之际,正值明末社会矛盾日趋激化之时。特别到明神宗统治后期,宦官弄权,边患频仍,名饷加派,人民负担沉重,政治日益腐败。以东林书院讲学为联系纽带并逐步发展形成以江南士大夫为核心的东林学派,他们既有鲜明的学术思想见解,又有积极的政治主张。
17、女性,温柔的女性,当强烈的感情激起你的勇气,你还有什么不敢做的?英国诗人 骚塞
18、被顾宪成锁定的第一个不符合道德、有损于国家利益的人,是当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19、干苦工的人们——拉车的也在内——虽然不会欢迎战争,可是碰到了它也不一定就准倒霉。每逢战争一来,最着慌的是阔人们。他们一听见风声不好,赶快就想逃命。
20、联语明白晓畅,含义深刻,反映了儒家积极的名利观。正是因为作者从圣贤之道的名利观出发,鼓励蒋经国从中华民族根本大利出发,完成海峡两岸统一大业,以求万世不朽之伟名。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地希望两岸快快地和平统一啊!后来,蒋经国将此联一直视作自己的座右铭。
二、顾宪成的爱国对联
1、合体处,山非山水非水,乾坤都归这里;呈效处,山是山水是水,这里放出乾坤。
2、D.海灯法师曾经是观雾山极乐寺的主持
3、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
4、北宋有位学者叫谢良佐,他曾提到过“脱去凡近,以游高明”一句话,也是讲要脱离凡俗那些人,去结交有识之士。他有这种谦虚好学的思想是很不奇怪的,他就是与游酢、吕大临、杨时名重当时的“程门四先生”之这里有我们很熟悉的一个典故,那就是“程门立雪”。
5、C.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浙江
6、宫墙东鲁耸千寻,此中须另有世界;门户三吴辟一径,这里莫错过路头。
7、国考终极预测试卷+15H直播
8、老成都的潜溪书院,创办于清乾隆年间(1747年),迄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华阳县中,1950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三中学,有过她书声朗朗的岁月,闻名遐迩。其实,她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外省浙江兰溪市横溪镇的宋濂祠堂。
9、B项错误∶“家”是向别人谦称自己亲属中长辈或同辈中年长者的用词,如“家祖”“家翁”“家父”“家母”“家慈”等。谦辞“家”不能用在平辈或晚辈身上,故“家夫”的说法是不存在的。
10、埋头尚识为轮意;举目常新破卷心。
11、这副出自明代学者顾宪成提倡“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在特殊时期格外彰显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12、一对联内容对联的内容应是对联鉴赏的最主要部分。我想,是否从这么几个方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看对联的内容:第先看对联的句子是否顺畅。
13、语意双关,既有剃头特点,也有推翻清王朝之意。
14、“小程序线上办证”服务开通
15、“神光”,人名,俗姓姬,洛阳人,博览群书,尤其精于玄理。一年冬天,赴少林寺向达摩求道,在雪地里侍立一夜,至雪深没膝,达摩仍不为所动。
16、在尊经书院的历史,还有一位值得纪念的人,即是被称为湘绮先生的湖南学者王闿运。光绪四年(1879),在四川总督丁宝桢的力邀下,王闿运出任尊经书院山长,直到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湘,在川长达八年之久。王氏以经、史、词章等教育学生,规定学生每日读书,必记下心得体会。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他提倡“以抄助读”的方法,让学生抄书。为了鼓励学生,王闿运还把学生们在经、史、词章方面的优秀论文,集结成册刊印。
17、顾宪成,是明朝南直隶常州府无锡县人,万历四年在北京应天府的“乡试”中名列第是“南闱解元”。万历八年,顾宪成中了进士。这个时候的顾宪成已过而立,算不上太年轻,所以没能留在翰林院为庶吉士,而是直接做了户部主事。
18、学者无不高明,却要能游。
19、D项错误∶佛教寺院中的最高负责人就是住持。“住持”的语义为“安住之、维持之”,原意指代佛传法、续佛慧命之人,后被用来指称各寺院之主持者或长老。该词用在寺职称谓时,又称寺主或院主。相传住持一职为唐代百丈山怀海所创,根据《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云∶“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海灯法师先后任观雾山极乐寺等多个寺庙的住持,而不是主持。
20、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
三、明朝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1、“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2、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日用平常,只要默而识之。
3、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4、——此句出自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此句在《增广贤文》中有收录,是其治学名言,旨在鼓励人们不怕苦多读书,只有勤奋才能成功。
5、回望历史,历代四川地方官吏,包括在四川为官的浙江同乡,从明初至民国初年,对宋濂的道德文章推崇备至,成都府里纪念宋濂的活动颇多。上世纪60年代,在成都锦江区龙舟路附近建筑工地偶然发现了宋濂的墓志铭,仅说明宋濂生前生后或曾与这一街区有关,其墓志铭现存于四川省博物馆。
6、C项正确∶《正义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著作,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政治哲学、法学和道德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之被列入“历史经典名著之林”。
7、D.比萨斜塔是意大利著名的天文研究院
8、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政,形成明代势力最大的阉党集团,齐、楚、浙诸党争相依附,对东林党人实行。
9、这幅对联是劝勉读书人要以救国为己任,其实就是“天下兴旺,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10、“皇极经世”,是邵雍的主要著作之一。下联则是说从北宋邵雍以后,大约500年,有孙奇峰来这里继承其事业。
11、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12、这是1961年于右任给蒋经国的题联,他对国运时世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并将这种意识付诸实践,以期实现国家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13、责任编辑:杨茂东潘洪斌
14、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15、课外阅读。(14分)
16、春秋,是孔子删修的我国第一部编年史著作。“述诗礼”,孔子曾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教育儿子孔鲤,见《论语·季氏》。下联化用魏徵《述怀》诗“纵横计不就,慷慨志犹存”句意,说自己没有治国之才,空留下一些无用的吟咏之作。是对自己一生行迹的自谦之辞。然而也透露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17、志于道,据于理,依于仁,而后游于艺;
18、"家国情怀"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之一。所谓的"家国情怀",是主体对共同体的一种认同,并促使其发展的思想和理念。其基本内涵包括家国同构、共同体意识和仁爱之情。
19、海瑞号“刚峰”,一生刚直不阿,为惩治奸佞,竟自备棺材,以死上书,不惜罢官。与宋代的包拯一样,被后人称为“青天”,成为历史天空中又一颗令人敬仰的正义之星。海瑞做事果敢,做人坦荡,这副对联也如其人,不圆滑,不含糊。
20、光绪二十七年(1901),成都锦江书院与尊经书院合并,次年(光绪二十八年、1902)四川川总督奏准在锦江书院原址设成都府中学堂,于尊经书院原址设立四川通省大学堂,旋即改名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04年(光绪三十年)学校由当时的“成都府师范学堂”改为成都府中学堂。这标志着改办新学的开始。这以后校名虽多次变动,但1904年的这次变动,却被视为四川教育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蜀郡从此学风大盛。
四、顾宪成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是什么
1、何处非天?眼前正好认识;
2、D为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
3、1892年,近代著名的维新思想家唐才常从湖南长沙来到成都,虽然发现当时四川的文风,尚离锐意革新的湖南有差距,仍不忘称赞:“四川尊经书院书籍甚好”。
4、伤时有谐稿,讽世有随刊,
5、在抗日战争期间,根据地的战士们带着对日kòu()的满腔仇恨投入到一次次战斗中。
6、关于激励我们学习的对联有:
7、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8、以白身而笑骂当局,纵死阴司鬼亦雄。
9、有一瞬,想要伸手去碰的念头。来自光的久远的温柔。中国80后作家,畅销小说家 郭敬明 《最小说》
10、岳阳金鹗书院联,则引范仲淹“断齑画粥”、“先忧后乐”之典,巧撰成联。其联立意之深,情感之切,文辞之美,在众多的劝学联中胜出一筹。
11、志孔子之志,老安少怀友信;学孔子之学,命知耳顺心从。
12、这一对联不但意义深刻,而且对仗工整,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读来更是朗朗上口,令人过目不忘!
13、刘师亮自挽联,本联为作者的自我评价。上联谐稿,指《师亮谐稿》,随刊,指《师亮随刊》。作者怀着满腔热血,以此嘲讽时政,唤醒寰宇同胞。
14、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15、▲《耿橘孝亲图》石刻拓片(献县文化研究会提供)
16、责任编辑:林红芝卜秀红
17、上世纪40年代后期,以民盟主席之名,广益士林,为新政效力,开国大典邮票上就有他的身影,还包括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高岗、张澜(前排左起)的形象。只可惜历史是由“王者”可以任意改写的,这些陪衬人物大多不受待见。伴随着现代中国的政治风向标,原作者董希文也不断地领命修改《开国大典》,原油画图案上的人头在“文革”前后曾被数次涂抹掉,替换成了其他的人头,现在尚可看到几个不同的版本,但是仍然抹不去永存的民间记忆。
18、那年月,骆成骧在成都士林中,被誉为“五老七贤”之口碑甚佳,以至后来为官也仕途畅达。骆成骧崇尚无锡的东林书院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少时便视为庭训。此联为明朝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顾宪成乃明代名士,官至吏部文选司郎中,“伴君如伴虎”,终被革职还乡,与高攀龙等士人在东林书院讲学,世称东林先生。
19、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总体的意思就是说:在这样的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
20、总分馆联动:“我阅读.我成长”21天阅读挑战赛。
五、我能想到明代顾宪成的读书不忘救国的对联
1、其实,中国历史上的“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贞元年间,到清末退出历史舞台。古老的书院体系,伴随着科举考试,在中国存在了1000多年,鼎盛时期曾达到了2000多家。唐朝曾设立丽正书院和集贤殿书院,其属性为官办,职责为收集整理、校勘修订图书。时光流转,书院发展到了宋代,逐步变为半官半民性质的地方教育,但各地州府也“与时俱进”,兴办官学,部分书院只好与官学合并重组。朝廷遂将原本给书院的钱、粮一律拨归州学,书院一度衰落。
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翰林院检讨、曾任驻英、法、意公使衔参赞的宋育仁接任书院山长。宋氏本是尊经书院毕业的学生,也是近代著名的维新派人士。他在书院组织了维新团体“蜀学会”,发行《蜀学报》,以著名学者吴之英为主笔,廖平为总纂,对戊戌变法在四川的推行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蜀学会”的宗旨是“发扬圣道,讲求实学”,带有浓厚的“中体西用”色彩,与尊经书院的宗旨一脉相承,也是尊经书院影响近代四川社会的一个重要表现,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方便刻版印书,尊经书院还开设了尊经书局,这在当时的国内各书院中,实属佼佼者。
3、“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
4、清代的锦江书院有讲堂、学舍等。诸生挑选秀才以上生员。教学要求“先经义而后时文,先行谊而后进取”。采宋王安石“三舍之法”,实行正课、附课和外课。初定正课、附课生各50人,外课生视成绩和正、附课生名额盈缺而定,先约20人左右,是为候补。膏火正课生月给米5斗、银5两,附课生减半,外课生无。康熙六十年四川提学方觐增建讲堂、学舍,增加生额,扩大规模。
5、迄至四十年代,石室中学兴建校舍,充实设备,礼聘名师,废旧学制,开办新制初中,继而新制高中开班授课,课程内容丰富,学校面貌一新。石室以教学水平高、管理严格而著称。1948年,国民政府即已认定学校为“全国重点中学”,传统延续至今。
6、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7、我们阅读小说、朗诵诗歌、欣赏戏剧、看电影电视,都有这个问题。句子不顺畅,直接影响到表达。
8、攻坚克难终于迎来格外美丽四月天,
9、老师在班会上()了关于表扬李文同志的决定。
10、前面说过,有人在创作对联时,为了某一个字或几个字对得工整,有时会照顾不到整句话的连贯性,以至使对联的句子出现或晦涩、或牵强等情况。如果是比较长的对联,还必须先断句;如果连断句都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内容的理解和领会,根本谈不上什么鉴赏了。
11、C项错误∶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建造于1163年至1345年间,采用了哥特式建筑形式。法国大革命爆发于1789年7月14日。
12、图文制作:林红芝陈奎娟
13、梳理脉络把握重点速提分
14、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15、纵横计不就,空馀高咏满江山。
16、王荦题浙江杭州岳王庙联。王荦(1867—1937),字洪杰,号卓夫,仙居县城东门村人。清光绪秀才,后赴上海龙门师范学堂求学。1906年,加入同盟会。1908年,去杭州从事对清军的策反工作。
17、(1)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
18、清朝初年,成都市政民生重建于草莽之中,百废待举,在重修城垣、桥梁,解决当务之急的情况下,地方官吏也着手恢复那些书院。在此大势中,潜溪、芙蓉、尊经等书院相继重建。但由于墨池书院的原址已变为民宅,成为了当时的“钉子户”,延宕经年,但民间对重新在原址上恢复兴建的呼声却越来越高。道光年间,墨池书院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发展机遇:四川学政聂铣敏先生捐俸约1万两白银,购买墨池故址,并郑氏私宅三院及空地数亩,重建墨池书院,并置学田70余亩于温江向家碾,让书院的经费有了坚实的保障,功在千秋。
19、上联中正者,守一而止也。淑者,善也。董仲舒《士不遇赋》:“虽矫情而获百利兮,復不如正心而归一善。”只要学习、求索的态度端正,理想和抱负远大,人的品性就自然而然善良。同时,要使所学所求有意义,就必须沿着正确的目标和道路前进。
20、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