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
1、一个人可能意识到他自己,为自己而做各种事。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他可以做些事,其后果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所以他所做的各种事,对于他,有功利的意义。
2、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3、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何必去争谁高谁低。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
4、榜样行为示范的方式
5、君子以反修德。《易经.寒卦》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家语.儒行解》土无求于世,惟求无愧于世。明.何良俊《语林.语言下》好名好利,均为失德。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修身以寡欲为要,行已以恭俭为先。《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晋.傅玄《傅子.正心篇》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宋.司马光《交趾献奇兽赋》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汉书.司马迁传》修身不言命,谋道不择时。唐.元稹《元氏长庆集.酬别致用》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冰心《春水》..................
6、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
7、②+⑤无体是无德志与智识。
8、「适用主题:诚信的重要性等」
9、敬爱的周总理道德非常高尚,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关心他人,外交场合彬彬有礼,谦和大方。
10、这其中的问题在于,科学、或者说基于还原论/决定论的科学,并没有给自由意志留下空间。而思考道德的前提则恰恰是自由意志:个体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11、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经》
12、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13、所以,不能期望道德哲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或者会成为你能依赖的拐棍。学习哲学使依赖于自己、自我批判及自我选择的必要性增加了,而不是减少了。它使你更有理性,更负责任,更富有人性。
14、关于“体育运动”,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上述名句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5、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歌。
16、学霸|单身|熊孩子|网络暴力|老人
17、报复|挑礼物|狼人杀|游戏|爱情
18、一个人做事,可能只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样,做他所做的事,然而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这样,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所以,冯友兰说,古诗中"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几句最能代表自然境界中的人的心理状态。
19、事实上,道德哲学对于这种探求并不能提供结论性的答案。换句话说,它不能完全地实现其批豹I评价标准假定的主要目标。但是,即使部分地实现了这一主要目标,也具有实践意义。哲学的争论能.够达到完全否定的结论,认为某一组信念,由于其内在的不一致,或者由于建立在虚假的事实假定上;因而应当拒绝接受。结论是否定的,只是向我们表明“不”接受什么,并不表明我们应合理地坚持什么样的肯定信念。在缩小我们仍旧必须从中做出选择的可行性范围方面,否定的结论仍然具有实践意义。
20、不太令人信服的是,罗尔斯在从自我指涉的角度使用"开放"时,还提出了另外的要求,而且是理论要求。他似乎认为,政治领域当中的"开放"理论,在哲学领域当中有着同样的地位,并且回避了一切形而上学的争论("不触及哲学")。如果不对哲学问题表明立场,我们就根本无法指望罗尔斯为阐明开放的正义概念的认知地位。哲学问题虽然没有彻底归入"形而上学"范畴,但还是处于"政治"领域之外。
二、道德的理论基础
1、出自《论语》。(解读)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2、这种冲突的解决可以采取下列三种厂式中的任何一种。首先,人们可以决定保留旧信念拒绝新信念。其次,人们可以采取相反的形式:接受新信念,摒弃旧信念。第人们可以得出结论:两种信念均含有一些真理,但是,一种信念或者两种信念必须修改以消除两者的不一致之处。在三种形式中,第二种和第三种在哲学史上是最重要的。其中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3、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4、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此为人生的第二境界。
5、这里就出现了两种可能性,曾对罗尔斯的理论发展产生过决定的影响:要么是从霍布斯那里向前迈进一步,走向康德,阐明一种实践理性概念,确保道德命题在一定意义上具有认知内涵;要么是重新诉诸"强大"的传统和"全备性"的学说,它们认为,真理潜藏在道德观念当中。两种选择都会遇到阻碍。要么,我们必须把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明确地区分开来,但又不要完全失去其认知内涵。要么,我们必须面对观念的多元性,这些观念在它们的追随者那里被认为是真的,尽管他们都知道,其中只有一个可以是真的。
6、在实践中,哲学和科学对合理性两个方面的着重点不同。哲学更强调遭辑的运甩,因为哲学家不像科学家那样,能够集中力量观察某一专门知识领域。哲学将这种观察工作留给不同的科学分支,而自己通常准备接受科学的经验资料作为工作依据。这一实践中着重点的不同,决不意味着哲学和以经验为根据的科学对一致性和真理性的主次认识不同。两个目标对于合理性的寻求都非常重要,不存在一个比另一个重要的向题。着重点的不同纯粹是实践的差异。在一定的意义上,这是一个分工问题,并不是科学家不用逻辑。数学家始终在使用逻辑,而经验科学大量地利用了数学的技术。但是某些种类的逻辑探究更容易为哲学家所认识,因为他们的研究对象较之任一科学分支具有更广阔的范围。
7、陈晓兰,打假医生,为了对得起医生的良心,在与伪劣医疗器械斗争中,不畏艰难险阻,屡遭报复,10年不辍,不惜以身试针,捍卫了医德,守住了良心。教育着医生,感动着人民。
8、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明〕王守仁
9、小和尚拜见师父,师父在吃饭,狼吞虎咽。第二次去,师父在睡觉,呼噜连天。第三次他一见面便问:“师父你还在努力修行吗?”师父答:“当然。”小和尚又问:“如何努力?”师父答:“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小和尚不解:“这和常人有何不同?”师父笑道:“自然不同。有些人该吃饭时不肯吃,百方搜求,该睡觉时不肯睡,千般计较。”
10、生活中,我们往往把一些东西看得很重,把一些东西看得很轻。面对生活中的“轻”与“重”,你如何看待它们?
11、就政治和形而上学的互补关系而言,关键在于描述现代的发生状况,也就是说,在"信徒"看来以及从"形而上学"角度来看,现代的发生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政治与形而上学的分工反映的是公共的不可知论(Agnostizismus)与私人化的信仰(Bekenntnis)以及中立的国家权力机关中职业的色盲与世界观的启示力量之间的互补关系。世界观之间争执的主要是"真理"问题。道德真理一直都还扎根在宗教世界观或形而上学世界观之中,同样也提出了强烈的真实性要求,尽管多元化这个事实已经提醒我们,全备性学说再也无法得到公开的论证。
12、今天,我们来积累关于“知行合一”的“论据”。快快动手转发、收藏吧。知行合一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认识事物的道理(知)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行),是密不可分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13、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明〕王守仁
14、这个问题主要对那些拒绝道德实在论以及现代价值怀疑论的人构成了挑战,比如罗尔斯和我。我们都注意到了,日常实践当中具有道德判断力,我们相互的假设需要加以解释,但没有彻底否定道德论证的理性特征。道德争论并没有结束,这个事实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基本结构,其中充满了日常的有效性要求。社会一体化依然取决于以沟通为取向的行为,其基础是对可能出错的有效性要求的承认
15、一次上细菌课后放映纪录片,内容是宣传日本军国主义所谓战绩的。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一个中国人被日本侵略者枪杀,而周围观看叫好的竟是一群中国人。当时,看这部影片舶只有鲁迅一个是中国人。看完影片之后,大家拍手欢呼。这影片、这掌声都深深地刺痛了鲁迅,他在数月内吃不好饭、睡不好觉,为此曾一个人走进深山里放声悲歌。
16、③+④文明其精神,先野蛮其体魄。
17、在论证负担上做巧妙的分工,可以把政治哲学从他的棘手使命中解脱出来:即为道德真理的论证提供补偿。尽管失去了与公共纲领的联系,但形而上学依然还是正确性和伦理之善的终极有效性基础。另一方面,政治又被剥夺了自身的有效性资源。"重叠共识"这样一个创造性的概念保障了政治正义性与世界观的道德内涵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当然前提在于,这种联系只有对于世界观的道德而言才是具体存在的,也就是说,一直都没有公开表现出来:
18、「适用主题:讲文明、重礼节、有道德等」
19、到这里为止,我已谈了一般哲学。我提出的观点是:第哲学是假定和论据的批判评价。第对需要批判评价的思想具有关键作用的概念的阐明,事实上却较广泛并且更加成功。
20、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三、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写一句话
1、●人民日报9月「时评金句50句」!还有优秀时评汇编
2、在错误中成长,到最后一期的道德理论和事实论据的话,是在每天犯错误中直接的失败,就是成功之母,直接论证这篇文章的
3、道理依据是以可令人信服的事理来说服对方比如:社会认可的东西它包括社会道德人文理念社会认同感事实依据文化理念等等
4、知行合一。——〔明〕王守仁
5、注:来自“新课标大语文”
6、②不要损公肥私。你可以“不锦上添花”,但不能把公园的花摘回家。
7、行动,则知愈进;知之深,则行愈达。——〔宋〕朱熹
8、丛飞,这个光彩照人的青年歌手,他用医生的爱把自己雕铸成一位美丽的天使,温暖着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他用爱心包容世界,用良知感动世界。他资助了100多个孩子,自己确是深圳的穷人。他的之所以光芒万丈,是因为他有良知。
9、至于在这些社会议题的讨论上要考虑道德层面多一点还是科学层面多一点,我认为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对社会的期许——我们希望这个社会更符合人类生存的目的还是自然界的目的?以及,我们所认为的人类生存目的,到底是什么?
10、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11、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12、黄婷:无限宇宙与开放之人
13、顾名思义,功利境界的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为利”的。所谓“为利”是为他自己的利。这里的“利”,包括我们常说的“名”和“利”两个方面。在冯友兰看来,“利”即对我之需求的满足,精神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名,物质性的满足往往求助于物质利益即狭义的利。“求名于朝,求利于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求自己的乐(乐即一种满足感)。这样,功利境界与一般的功利主义便有一定的差别。功利境界的本质是为己。
14、良知是一种性情,一种信念,一种考验。它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素养,更是一种后天养成的品质。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发生了微妙的,甚至是彻底的变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更需要不断反思自我、扬弃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坚定一份最真实的、来自于心灵深处的道德良知、职业良知。唤醒良知,就是唤醒在心灵深处的真善美。
15、义与利是相反亦是相成的。求自己的利的行为,是为利的行为;求社会的利的行为,是行义的行为。在此境界中的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的行为以“取”为目的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的行为则是以“予”为目的的;如果说,功利境界的人,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对立的话,那么,道德境界的人,则多以为社会与个人是统一的。这些差别都源于这两种境界的人觉解的程度不同、其人生目的之不同。道德境界的人比功利境界的人高明的地方,就在于他们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已有了解和觉悟。
16、出自《世说新语·贤媛》。(解读)温良恭俭让的人,是以道德为根本的。
17、幸运|自恋|撩妹|心理咨询
18、「适用主题:青年有为、责任担当等」
19、从字面上解释就是,看见山觉得山不是山,看见水觉得水不是水。即人生的“无我”阶段,你发现原本以为是你的那些东西都是特定时空条件下才可以成立的“幻相”,无论是有形的外物还是无形的名利权情,来来去去,白云苍狗,你永远都不能真正拥有什么,你就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了。
20、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研读过一千五百多种著作,学会了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为了写《资本论》中关于英国劳工法的二十多页文章,他曾经把整个图书馆里载有英国与英格兰的调查委员会和工厂视察员报告的蓝皮书都研读过了,他数十年如一日的钻图书馆,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里,他经常坐的座位底下的水门汀,竟然被他的皮鞋抹掉了一层。
四、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有哪些
1、「适用主题:内在涵养、真才实学等」
2、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3、「适用主题:相信美好、永不言弃等」
4、道德当身,故不以物惑。
5、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明〕王守仁
6、良知是上天给于我们的道德观念。卢俊说:“在我们的灵魂深处生来就有一种正义和道德的原则。尽管我们有自己的道德准则,但我们在判断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是好还是坏时,都要以这个原则为依据。我们把这个原则称之为良知。”
7、孔子说:“君子不器”。对这句话,李泽厚解释为:“即人不要使自己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安德列·莱维解释为:“君子不把任何人当器具对待。”这两种解释的内容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8、引起争论的不是要求,而是如何来满足这个要求。问题在于,如果在观察者视角和参与者视角之外不再允许有第三种视角,那么,公民又怎么能够认识到有些东西是"合理的"呢。世界观的理由具有非公共特征,这一点在相互之间得到了承认,那么,世界观理由的多元性能否带来一种共识,既适用于政治共同体中的公民,又可以作为理性公用的基础?我想知道的主要是,如果不悄悄地采取这样的"第三种"视角,罗尔斯能否解释清楚"重叠共识"的形成过程。因为作为公民,我们就是从这样的"第三种"视角出发,共同公开商讨什么才同等符合每一个人的利益。
9、没有自我尊重,就没有道德的纯洁性和丰富的个性精神。对自身的尊重、荣誉感、自豪感、自尊心――这是以块磨练细腻的感情的砺石。 ――苏霍姆林斯基
10、哲学中的主要运动就是以这种方式从不同信念间的明显冲突中产生的。哲学批判性地检验那些支持相反信念的假定和论点。哲学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应当相信这种信念?我们有理由吗?那是一个充分的理由吗?什么是充分或正确的推理?”批判的评价可以以怀疑论作出否定性的结论—“我们没有理由相信。”或者以重建哲学作出肯定性的结论—“只要这样理解,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
11、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不必为自己负责。
12、出自《谷梁传·僖公十五年》。德之高尚者,怀有一颗赤诚之心,待人也好,接物也罢,一个有修养的大学生更加让人感到亲近。
13、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宋〕杨时
14、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责于知之。——〔宋〕司马光
15、⑤不言体育而空言道德,空言智识,言者暗矣,听者心厌矣,究于事实何裨之有?——恽代英(中国共产d早期领导人)
16、也即达到“忘我”的阶段。一般处于这个境界的人都是在饱尝入世心酸沧桑、浮华虚妄后看穿世事的人。很多佛门高僧、古代的隐士哲家(以后做专题)便可以理解为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他们超越了第二个阶段,回归到本真的“我”,并且隐去了“我”,他们脱离了世俗的束缚,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快乐,达到了精神自由。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佛语怕是他们淡然心态的最好写照。万事放下,不为世俗所苦,真正得到超脱。
17、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死亡
18、身体为根,精神为枝。体育为教育之根。(再次强化中心论点,承上启下。)
19、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20、立意角度开放。两三句名言的组合是自由的,选择不同的名言组合,立意角度也就不同。考生可以着重写体育运动对学生身体健康以及知识、精神、道德承载的重要意义;也可以针对忽视体育运动、片面追求升学率下学生近视率提高等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着重呼吁社会各界重视体育运动,呼吁人们弘扬体育运动精神,大力提升自身体质,创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等等;还可以论证身体素质和精神道德知识的辩证关系。只要围绕体育运动展开论述即可。
五、关于道德的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
1、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2、今天,我们聊一聊“论据”。申论文章中常用的论据有两类: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包括一般事实、典型事例和统计数据;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科学公理和国家政策文件。其中,最常用的是典型事例和名人名言。而这两类论据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积累。
3、“伦理理论需要一个假定行为人行为无前因的理想化模型,它的结论是合理而有用的,即使从科学的视角看,这个世界没有无前因的事件。只要逻辑推理还没有被彻底胁迫或是出现功能障碍,这个世界就足够接近自由意志的理想化,令道德理论能够得到有意义的应用。”
4、道德底线是指做人不可逾越的最低道德戒线,是规范人的言行的最低道德要求。
5、李彬老师的独孤九剑很不错滴学员和我说的
6、失足,你可以马上恢复站立;失信,你也许永难挽回。——富兰克林
7、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的方法包括: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
8、自然境界的人是无所求的,随着人的觉解程度的提高,人就要从无求走上有求。人之求也是有不同层次的。冯友兰认为,人生追求的最低层次是从"我"开始的,严格地说,是从追求我之名、我之利开始的。追求我之名利的精神境界,冯友兰称之为“功利境界”。
9、「适用主题:抢抓机遇、奋发有为等」
10、(2013年八校联考)
11、现今的中国很难出一个牛顿。第中国人没有闲暇功夫坐在树下。第苹果砸到了中国人,中国人第一选择是抱怨,凭什么砸到我头上呢,第二个选择就是吃了。”
12、学者先当理会身心,此是万事之根本。——〔明〕胡居仁
13、"重叠共识"建立在公民集体承认的不同的道德真理之上。从观察者角度看来,没有人知道,不同的世界观当中究竟哪个是真的。但是,如果有一个世界观是真的,那么,它就已经确保了,
14、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
15、申论备考掌握技巧多积累
16、(2011年静安、杨浦、青浦、宝山二模)
17、哲学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其特殊性之一是不能被轻易或者简单地定义。事实上,对处于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和不同的人来说,哲学可能含有绝然不同的意义。为便于阐明观点,我打算从道德哲学的角度讨论。但是,我必须强调指出,我的定义并未被广泛接受。我认为,相当多的当代哲学家会同意:我的论述方法是合理的,尽管我与他们可能使用的术语未必相同。然而,定义上的微小差异无关宏旨,理解哲学本质的最佳方式是取得一些实际经验。
18、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
19、丈夫一言许人,千金不易。——《资治通鉴》
20、天下大事,闻者不如见者知之为详,见者不如居者知之为尽。——〔宋〕陆游
1、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
2、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宋〕朱熹
3、(2)戴维·巴斯.(2015).进化心理学:商务印书馆.
4、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5、《政治自由主义》当中有两个相反的论证取向。"重叠共识"观念导致的结果是,康德式正义概念的理性要求被大大地削弱了。我想首先讨论一下如何重新分配政治正义性的合理性和世界观的真实性之间的论证负担,然后再深入探讨它们之间不协调的地方。不协调说明,罗尔斯迟迟不愿像对康德理论所要求的那样,使实践理性服从世界观的道德。
6、知而弗为,莫如勿知。——《孔子家语》
7、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