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性本善的论据
1、以部落为群体获取生存资源
2、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3、人类之所以伟大,那是因为人类有获取资源的能力,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会学习,会思考。
4、故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其实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自身怎么来说服自己,保持好自己的本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第一位。
5、待他们终于长大,可以拿得动扫帚、端得稳碗筷时,大人又开始各种挑剔,讲他们干得慢、干得不好等等。
6、结果,孩子妈妈却想当个熊大人,然后呢,发现自己要吃亏,又赶紧逃跑了。
7、屈原小时候帮助过一个老奶奶。小时候的屈原很是调皮,跑在路边玩的时候看到了一名老奶奶。老奶奶背着一袋米,走起路来很吃力的样子。屈原心地善良,起了恻隐之心,于是就背着米把老奶奶送回了家。
8、那么,家里的大人们,又是怎样应对这么勤快、勤劳、勤奋到不知疲倦的小人的?
9、心理学研究员每天在一群刚刚会爬的婴儿面前作简单的动作,比如用夹子挂毛巾,把书垒成堆。经过一段时间,研究员会故意笨手笨脚地搞砸这些最简单的任务。比如把夹子掉了,或把书堆碰倒了。此时实验室24个婴儿在几秒钟之内,同时都表现出要帮忙的意思。
10、但我以为,如果要针锋相对的反驳告子并展开讨论,孟子大概还应该说明“性”是什么,“义”又是什么,“义”是否就是“善”,以及“材”和“器”的关系。
11、最近一段时间,又有了跳舞的念头。
12、因为在这个灯红酒绿,纸醉金桥,满是繁华的社会,到处充满着诱惑,富有诗书气自华的成年人都可能受不住诱惑而犯错,更不要提小孩了,而且小孩因各方面都不成熟,无论是社会阅历,还是知识素养,亦或是教育水平都很低,很容易受到不利环境的影响,听人是非,人云亦云,不能正确分辨世间善恶。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小孩的本性再善良,久而久之,也熬不过社会不利环境的浸染,从而走向恶。
13、善与恶的社会伦理道德评判准则到底是什么?
14、这时胡贼已经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什么人,竟敢独自留在城中?”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宁愿用我的性命来换取朋友的性命。”
15、我说这些,只是从理性客观的角度剖析这个真实的现象。并非人类邪恶至极,就像动物需要生存一样,人类的获取也是发自自身的一种本能。
16、随着岁月的流逝,经历的事情多了,我对于这个人性到底是恶还是善也有了一点自己的看法。
17、人性,在文化语境中,具有三个基本含义。
18、那活着的孩子的真正母亲因为爱子心切,就说:“我主啊,把那活的孩子给她吧,千万不可杀死他!”那另一个妇人却说:“这孩子既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开吧!”所罗门王回答说:“把活着的孩子给头一个妇人,千万不可杀死孩子,这个妇人确实是他的母亲。”以色列众人听见所罗门王如此断这个案件,都很敬畏他。
19、我们人总说自己更高级,也说自己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不愿意说自己坏,总说自己是善良的,伟大的,了不起的!
20、是说,水形的人,对人不敬重也不会惧怕,善于欺骗别人,容易被人戮杀。(请勿对号入座。)
二、关于人性本善的论据
1、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2、这时,屈原的爸爸发现自家粮仓中的大米越来越少,他很奇怪。
3、(3)善:原来可以养生养心!
4、善与恶,不仅仅是善心恶念,它需要在人的社会实践中体现。
5、我们现在对孟子的论证形式略加评述。上述孟子的论述方式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能近取譬”,可以说主要是一种“比喻式论证”,或简称“例证”,这种“例证”就是从真实的生活中拈来,像孟子和告子等人的讨论和他的申论中所举的“杞柳与杯棬”、“湍水”、“耆炙”、各种白色物之“白”、“牛马之性与人之性”、“牛山之性”、“孺子将入于井”等,还有一种“例证”则来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像孟子经常提到的尧舜、汤武、孔子等。
6、所以,这种“洗脑文化”本身违背了人性。它本身就是恶。
7、他们正斗志昂扬地端着碗筷跑向厨房,想着帮忙干活,大人立马抢过来,说:你还小,别再把碗摔地上,去玩吧!
8、印度"圣雄"甘地生前有一次外出,在火车将要启动的时候,急匆匆地踏上车门,不小心一只脚被夹了一下,鞋子掉在了门外。火车启动了,甘地一秒钟也没耽搁,随即将另一只鞋脱下来,也扔出窗外。一些乘客不解地问他为什么要把另一只鞋也丢掉,甘地说:“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已经没有用了。现在拾起他的穷人就有一双完整的鞋了。”
9、Moralrelativismmaybeanyofseveralphilosophicalpositionsconcernedwiththedifferencesinmoraljudgmentsacrossdifferentpeopleandcultures.
10、不过鉴于时间紧迫和身体还不能过多运动的原因,我目前只做简单的扭腰动作,打算后面慢慢增加一些类似于跳舞的动作。
11、这论点有道理吗?有道理,它就像说“大象耳朵像扇子”一样准确。但这个结论成立吗?不成立,因为“大象不像扇子”。
12、1993年国际大专辩论赛决赛的辩题是人性本善,推荐大家上爱奇艺搜索看一下,正反两方的观点都非常非常精彩。听从接纳并思考正反两方的观点,可以让我们有辩证的思维与接纳去看待。
13、社会个体的善恶能否用以说明人性本善的问题?
14、湿气寒气排出去了百分之九十左右,我竟然不再是懒得动,而是越来越喜欢动起来。
15、归根结底,每个人都想通过房子这个大物件,为自己争取更多利益,甚至可以放弃任何东西,包括男女盆友关系的延续、亲人之间家庭关系的延续。因为对于很多人,房子是改变生活质量和命运的唯一机会。
16、当文化开始奴役文化的创造者——劳动人民,那么,文化中所有的善恶的社会道德评判标准都应被视为恶来对待。人性,humannature的前提,就是人的独立自主的认知、思考、行为。
17、所以,简单声称“资本一直是弱势”,就是盲人摸象。但是,拿资本在裁员时候的强势来论证目前资本“没有遇到困难”所以“不值得同情”,这也是刻舟求剑。
18、公都子对孟子列举这些人性论观点的用意是:既然先生您主张“性善”,那么,其他的观点是否全都是错的呢?这也就提出了论证的要求。下面我们就来看孟子的论证。
19、结合《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论》,我们知道,有的社会个体天生的气质就具有恶。但这不能说明他天生就没有善念。因为善被积淀于集体无意识领域。
20、加上最近几天,想到小孩子的好动、勤快,终于领悟到,人并非天生有惰性。
三、辩论赛人性本善的论据
1、然后,那个孩子立马说摔疼了。
2、小屈原看见家乡的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沿街乞讨,伤心地落下了眼泪。
3、第一个,是作为humannature的人性。第二个,是作为humanity的人性。第三个,是先秦时期,写作“生”字的“性”。
4、总之,无论他们尝试着要勤快地干点什么,大人都有各种看起来非常合理的理由,劝退他们的勤快、勤劳、勤奋这三勤天性。
5、这些所谓的美景、美食背后真的就是中性的吗?是政治上中性的吗?是让我们享受生活这么简单吗?它们本身是不是也是一套控制机制,使得我们安足于当下我们的位置,不做任何他想。
6、但唯有善良的品格,无论对于神或人,都永远不会成为过分的东西。——培根
7、所以,人性,最早就是人“生”。人性本善,最早就是人“生”本善。
8、中国人性论视阈下的现代阐释
9、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
10、个体无意识是集体无意识的冰山一角。个体潜意识表达的集体无意识领域内的善,是人类无数代,通过文化积淀,传承在集体无意识领域内的善。
11、Moralabsolutismisanethicalviewthatparticularactionsareintrinsicallyrightorwrong.
12、先秦时期的人性是指什么?
13、佛学所有的经论即由此基点出发,因此它薄视物质形器世间的所有,发出众生同体之慈以及无任何条件之悲心,呼召众生超越形质,返还形而上的光明清净,归到非善无恶的圆满自性之境界。例如著名而普遍流传的《法华经》、《楞严经》、《楞伽经》等,均以此为中心。又如《大涅槃经》以“常”(永恒)、“乐”、“我”(无小我的自性本元)、“净”等四象说明自性的圆明清净。而唯识法相的经典,则以剖析为“爱欲”所污染的心、意、识的阴暗面,指证出元始光明真净的本来。至于《华严经》却以宇宙万象本为一体,融会形而上道与形而下的物质世间,指证自性的体用互通,而达于光明清净的圆极。《般若经》等,便是直指智慧的自觉,而超证于形而上道的捷径。而禅宗心法的证悟,也就是证此一事,悟此一理。
14、那人不好意思地说:“我家的牛犊丢了一头,到处找也没找到。发现你家的这头牛犊长得很像我家的,所以就......不过,我回家的时候,经过一片树林,又找到了我家的牛犊。真对不起!”
15、Wedonotknowwhatournaturepermitsustobe.
16、因此,本文重提这一论题,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思考。
17、曾盯着岳敏君先生的傻笑人作品,目光久久不能移开。这副权充艺术的《自由引导人民》,引发我一场深刻的自我审问。
18、画中场景似曾相识,仿佛身边见过。傻笑的脸,惭愧我也有过!
19、这种文化手段,其本身,是善还是恶?
20、为什么僧人只吃素,不吃肉,难道植物不是生命,不值得同情?相比植物,动物和人更相似,可见可推导的是,僧人也免除不了利己的本质。
四、人性本善的论据现代
1、科学家意外的发现,婴儿竟然个个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儿童」
2、接下来,我在文化人类学和心理学领域,凭借文化发生学和心理能量理论讨论人性的善恶。讨论结合中医养生学的论据。
3、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孟子·告子上》
4、所以问题来了:到底这句话里这个“斯”还是“是”,哪个是对的呢?
5、善良的、忠心的、心里充满着爱的人不断地给人间带来幸福。——马克·吐温
6、对人事物,也没有任何固定化的标签。
7、“你是说,她心急如焚的样子是装出来的?而且也没有奄奄一息的孩子?”罗伯特迫不及待地问。官员拍了拍他的肩膀:“告诉你一个坏消息:她很有钱,她的两个孩子也都活泼健康。”“太好了,这是我今年听到的最好的消息!”罗伯特长舒一口气,靠在椅背上微笑着说。科学研究证明
8、其实这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千古难题,反正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的论据也是厚实充分,各不服气。
9、盆小猪:简书原创作者。用工匠精神打造美食的西餐厨师。热爱艺术的孩子。白日梦的砖家。
10、最近一年多,时不时地会想起鲁迅,他写文章,大抵写自己想写的,骂人也好,讽刺世人也好,揭露人性也好,他都淋漓尽致地写。
11、摘要:孟子对性善论提出了一个最集中和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论证。我们可以简称为“孟子论证”。这一论证可以从性质上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反驳性的论证,另一类是申论性的论证;也可以从内容上区分为“例证”和“理证”。这些论证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是什么呢?它们是否有足够的说服力?对此我们需要做一些细致的分析。而孟子在此论证基础上建立的性善论又如何理解,是否可以做一些调整?借助发展到今天的时代情势和知识背景,尝试对性善论做一新的解释。
12、比如前段时间关于996的讨论,某些网红要故弄玄虚说“在劳动力市场上,资本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原因是““工人不上班,资本没办法强制工人上班”。
13、这种思想的论证方式和西方的思想论证方式形成一个对照。希腊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也多只是留下了一些残篇断语,且主要是指向自然而非人事。但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尤其是经过柏拉图的记录发挥和体系性的构建,就出现了大量长链的概念式推理。比如在《理想国》中,虽然也有像“隐身人之喻”“金银铜铁之喻”“洞穴之喻”等,但更多的是大段的概念式分析和推理,包括在那些隐喻中也包含这些推理。长链推理无疑比短链推理可以承载更多的思想内容。而篇幅也是重要的,柏拉图的对话集中有不少长篇,其《理想国》和《法律篇》的中译文都超过三十万字。有些似乎只是纯技术和形式的问题,其实对思想也具有一种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一种文明开端的思想。
14、善良的行为使人的灵魂变得高尚。——卢梭
15、所以,当自我催眠的时候,人的心境回归于“天真”,与善相关的生理能量唤起心理能量,这种原始的“善心善念”就会被激发出来。
16、在这个层面,“善=善”,同时,“善=恶”,这违反了逻辑学的排中律。
17、那么,这一层面的人的本质,与善恶有怎样的关系呢?
18、那为什么社会上出现一系列的恶小孩犯罪?
19、书豪采访记算法大神曾冠荣
20、孟子又有基于人的共同性、包括身体感官的共同性来对性善论的论证,他说:
五、人性本善的论据
1、前天读到大神乐之读关于房价问题的深度好文。在庆幸能在简书这个平台读到良心之作,匠心之文的同时,竟不禁想到一本书:《正义论》。
2、我们不能完全评价动物是邪恶的,因为他们自身根本没有这些概念。就像它们难得像人类一样,因为仇恨去杀戮,一切只是为了生存。
3、任何事情都有双面性,学会辩证性的去看待问题,只要不触犯原则性的底线,那就难得糊涂点吧。
4、什么是人性?原始的人性,究竟是善的,或是恶的?人欲是否就是罪恶?这都是中西哲学上的大问题,也是人类思想史上几千年的悬案。
5、人之本性善或恶也,是指人最初的本性,没有经过任何加工(教育,教化,学习,读书,规制,惩罚等)而赋有的天性。自你一声啼哭,呱呱坠地,没有接触过外部环境影响开始,经常有人说,孩子像天使,天真无邪,这表明没有经历过社会渲染的孩子,是无比善良,即人性本善也。
6、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有关人性的探讨已经丰富多彩。而孟子的“性善论”在当时是独树一帜,影响甚大,对后世的影响也可以说是所有先秦人性论中最深远的。本文拟仔细分析和探讨孟子对“人性何以为善”的论述,但主要是集中于他的论证。这种论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反驳论证”;另一方面是“正面论证”。这些论证都带有一种“比喻式论证”的明显特点,但孟子也提出了一种“概念式论证”。
7、moralabsolutism,amoralism,moralrelativism,andmoraluniversalism.
8、更重要的是,我没有在自己最喜欢的写作这件事上,真正的做自己、真正的体现自己。
9、艺术的问题,经济的问题,都会在伦理学,或说是道德哲学的领域,交锋。
10、回顾历史名著、有一个观点,可以加之佐证。文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的第一百二十九章“货殖列传”写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我无比的认同这一句话。因为统观中外古今,不外功名利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
11、催眠是沟通潜意识领域的方法。这种善念是潜意识意象在意识领域的投影。意象对话疗法指出:弗洛伊德认为心理意象是被压制的欲望(性欲),而荣格认为心理意象是对潜意识领域的表达。意象对话更倾向于认同荣格的理论。
12、再比如最近关于“发国难财”的争论。“发国难财”当然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站出来说“发国难财完全符合经济学原理”,这当然也是很无知的。
13、权充艺术,就是当中国当代艺术尚不具有自身完善独立的形态时,借用历史上的已有的艺术品的形式,重新付予现时代新的意象,权且充当一种新的艺术形态。
14、逻辑康德说过这样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那残忍的自私性”许多同学、朋友们请将带有玫瑰色的眼镜摘下吧!就在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这世界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如果人性真是善的话,那么这些罪恶的行为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15、身体内因为有太多湿气寒气,动一动就累得慌,所以,懒得动。
16、在这个文明的时代,大家都说自己是文明人,大家都说这个世界是多么美好,实际上,世界本没有那么美好,是你过得比较好,或者你的心比较美好而已。人类早就被自己欲望蒙蔽了双眼,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只是一味的发展发展,进步进步。
17、至于论据最好的方式是善行本身,例如
18、虽然孟子说“圣人与我同类”,同意“人皆可以为尧舜”,但是,他也同样深明孔子“性近习远”之旨,认为“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藤文公上》)但他还是坚持这种巨大的差别是来自后天之习染而非先天之资质,“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孟子·告子上》)所以说,不论对原因和程度所见如何,在一种性善论中,也可能会含有某种性恶论和性品级论的因素。反之亦然,一种性恶论和性品级论,也可能会含有某种性善论或向善论、以及本性相同的因素。当然,依我们对原因和程度的不同看法,我们最后也还是会站到一定的理论立场上去。
19、过马路时,看到老奶奶摔倒,一般人的第一举动,往往是扶起她来,而不是再推一把。
20、生活中的是非曲直,离不开善恶判断吗?“人性本善还是本恶”?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