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经典名言
1、(名句赏析):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2、(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3、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道德经》好词好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百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4、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5、黄帝内经:一切疾病,皆起于这五点(珍贵)
6、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7、3)治大国,若烹小鲜。(出处)《道德经·第六十章》(译文)治大国像是烹小鱼,不能总是翻动、多变,要保持政策的稳定性。
8、解悟:越是在意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积聚的财物越多,带来的灾祸也越多。所以,只有懂得知足,懂得适可而止的人,才可以长久平安,不会让自己遭受侮辱,置身于险地。
9、(解释)太满了会溢出,应当适可而止;太冒尖了,难保长久。
10、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11、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12、出自《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译文)执政者要遵循天道、顺从人伦,以常规的道理治理国家。但用兵却要用诡诈、出奇制胜。要取得天下太平,须用“无为”之法、自然之道。
13、(感悟)“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这句话表明了老子对小聪明是持有批判的态度的,认为只有拥有大智慧的人才是明智之人。
14、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5、(感悟)物极必反,盛极必衰。
16、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出生入死。
17、第9章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8、《金刚经》的启示:一生的修行,就是修好八颗心!
19、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20、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二、道德经经典名言解释
1、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
2、(翻译讲解):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3、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生活其实很简单,不要让它复杂化。快乐开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小窝温暖就好;一顿便饭可口就好;一个爱人知心就好。
4、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6、回复数字105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7、(名句赏析):狂暴的飓风刮不一早晨,倾盆大雨下不一天。
8、(出处)《道德经》第十六章。
9、(名句赏析):“宠”来了,就很高兴;“宠”走了,就很失落;“辱”来了,就很伤心;“辱”走了,就如释重负。一颗心随着外界的毁誉飘来荡去,再不能有片刻的安宁清净。喜怒无常,悲欢不定,就象生了大病一样。
10、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1、(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2、(译文)事物强壮了就趋于老化。
13、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4、(名句赏析):以正道治国,以奇计用兵,与民休息安定民心才能臣服天下。
15、(感悟)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16、(译文)因为大道废弃了,才提倡(有了)“仁义”。聪明智慧(逐权夺利、投机取巧的心机)出现了,
17、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8、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19、——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2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三、道德经经典名言五十句
1、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宽容的道理,人心不是靠武力征服的,而是靠爱和宽容征服。明代杨翥有德量。邻居丢了鸡便骂是姓杨的偷的,杨翥听到后劝家人说:“街坊中又不只有我一家姓杨。”另一个邻居每逢雨天都会将院子里的积水排到杨翥的院子中来,杨翥又说“晴天的日子多,落雨的日子少”。渐渐的乡亲们被杨翥感动,后在有贼侵入时,自发到杨家门口守夜防贼。
2、0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看清自己,扬长避短把力量发挥最大效用。汉代刘邦曾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谁都有缺点,谁都有不擅长的东西,人生的意义正在于接纳并欣赏不完美的自己。
3、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4、(译文)善于建立自身道德的人不会动摇,善于秉持自身道德的人不会丧失信心。
5、0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就像乌云遮不住太阳,洪水冲不垮山岗。困难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没有做一丝努力就在困难面前认输。成功的人,不是没有经历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撑住并熬过来的人。只要相信自己,没有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6、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7、“退”并不是指隐退逃避,消极避世,而是告诉人们在成功的时候要懂得收敛、反思,不能一味前进,而是要适当后退。
8、吾所以有大患回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9、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10、(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11、(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2、(解释)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13、(感悟)这是老子关于治国的方略。毛传云:“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矣。”
14、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
15、5)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出处)《道德经·第六+三章》(译文)圣人自始至终重视细微的小事,不做什么所谓的大事,所以能够成就大事。
16、(名句赏析):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7、(名句赏析):江海永远处于(百川)最低处,能纳百川,故能为河谷之王。
18、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19、(名句赏析):处理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做大事要从细微处做起。
20、(译文)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的欲望。知道到满足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四、道德经经典名言100句解释
1、(翻译)不丧失其立身之本者,才可平安长久。
2、大巧若拙的妙处
3、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4、自然中一切事物的生长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但结果又合乎某种目的;大自然并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但却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然而又妙不可言;它们不想实现什么,但又样样都实现了。
5、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6、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7、——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8、21)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译文)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
9、我们平时也说“瓜熟蒂落”,又说“强拧的瓜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也知道,“十月怀胎”。当胎儿不到时间,硬要提前把他生出来,就是“敢为天下先”。不到时间,不敢把他生出来,就是“不敢为天下先”。
10、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名句赏析):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13、此外,还强调入不应妄为、不应乱为,不违背事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规律,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规律,然后根据自然规律去工作,而不要勉强去干那些违背于规律的事。不能随心所欲地为所欲为,也不能脱离实际,勉强胡乱地去做,而要顺其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办事。
14、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
15、老子主张“希言自然”,即少施教令是合于自然的。飘风、骤雨不能持久,故尔:暴政是不会持久的。
16、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17、(译文)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
18、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19、(感悟)老子提出“三宝”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慈爱是“三宝”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活上节俭及为政简约,是“三宝”的关键;“不敢为天下先”,才能处处争先,这是老子“三宝”的核心。
20、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五、道德经经典名言名句加原因
1、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2、司马光等人编撰的《资治通鉴》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以供后人借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目的就在于让统治者从中领悟为政之法,为君之道。
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4、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
5、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6、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第七十七章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7、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8、(感悟)此为老子精神修养论。了解自己,反省自己,战胜自己,实为做人之至要。“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实为千古名言。
9、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圣人总是做能够顺应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的事,做事时用行动来教化,而不用语言来教化。
10、(名句赏析):天网广大无边,网眼虽稀,却不会有一点失漏。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11、32)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译文)上德之人,没有故意洛守德,所以自有道德。下德之人,害怕失去德,所以反而没有德。
12、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1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14、(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15、(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16、(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17、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高明的,人贵有自知之明,这是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话,不知道出处原来在这里。有些道理说说很容易,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
18、(翻译讲解):合抱的大树,是从幼芽发起,九层的高台,是用一筐筐土积累的;千里远行,也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19、不自以为是,坚持己见,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人刚愎自用,受到别人一点点批评就会大发脾气,即使别人是对的,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而不听取。
20、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1、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2、器小易满,海纳百川。浅陋的人才居功自傲,做大事的人总是谦虚的。
3、学会低头与转弯
4、(译文)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道德经》经典名言名句篇4为无为,则无不治。
5、——出处:《道德经》第二章
6、——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三章
7、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8、老子是要告诉人们,凡事要把握一个度,只有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状态,才能够保证事物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9、白话译文: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
10、(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
1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12、邻国相望,鸡犬度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3、(名句赏析):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14、有为者当明察秋亳,而对外又能守持柔弱。
15、第29章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16、(译文)保持本质淳朴无华,减少私心贪欲(就能为道无忧)。
17、——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18、(名句赏析):我有三件宝物永不放弃:一是慈爱,二是俭约,三是不逞强好胜。
19、(译文)少发圣言号令扰民,就可以任运自然。
20、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2、破译金刚经,修心开悟成佛!
3、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翻译讲解):事物达到强盛之时,也就走向衰老。
5、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的标准,于是就有了与之对立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的标准,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
6、白话译文:把握着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能认识、了解宇宙的初始,这就叫做认识“道”的规律。
7、(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8、(解释)不固执己见,才能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才能是非昭彰;不用自我夸耀,别人也会认同你的功劳;不自高自大,才能保持长久。
9、解悟:最正直的人,看起来却好像委曲随和;真正灵巧的人,往往低调处世,不显示自己,看起来很笨拙;真正善于辩论的人,往往不漏锋芒,谨慎发言,看起来好像很木讷的样子。
10、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1、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12、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13、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的狗,人们尽管把他装饰得很漂亮,但用后就扔掉,不是爱他,也不是恨他,人们对待刍狗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圣人无偏爱,还百姓以自然。
14、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15、——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16、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17、29)将欲歇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1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19、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2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弛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白话译文: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不立志就难以学有所成。
2、老子无为而治。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中国)老聃:《道德经》这句最经典墨子,主张尚贤。竞争性的选贤任能。然则众贤之术,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譬若欲众其国之善射御之士者,必将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善射御之士,将可得而众也。况又有贤良之士,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者乎!此固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亦必且富之、贵之、敬之、誉之,然后国之良士,亦将可得而众也’”
3、(名句赏析):孕育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恃己劳,大功告成而不居功自傲。
4、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5、(解释)金玉满堂,不一定能守得住;因富贵而骄奢,容易引祸上身。成功了如能做到急流勇退,这才是自然之道。
6、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