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
1、地窖里打灯笼——来明的
2、歇后语又叫俏皮话,是民间常用的一种特殊语言表达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和方言特色。歇后语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只说前半截话,“歇”去后半截,也能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
3、打牛皮灯笼过煤堆——黑对黑、黑上加黑
4、点上方“扶风在线”即可免费订阅。
5、歇后语,外甥打灯笼后面是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更多关于外甥的歇后语如下:舅舅揍外甥 ———— 白挨 外婆待外甥 ———— 诚心实意 外甥不在家 ———— 有救(舅) 外甥打阿舅 ———— 公事公办(比喻不存私心,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外甥打舅 ———— 公事公办;情理难容 外甥赴外公的宴 ———— 不客气 外甥披孝 ———— 无救(舅) 外甥找到姥姥家 ———— 有救(舅) 顿外甥提灯笼 ———— 照旧;照舅
6、娃娃逗狗——回头一口
7、等到后来朱元璋真的当上了皇帝,果然兑现了当初的承诺,他仍然让外甥李文忠挑起灯笼,然后郑重宣布:封李文忠为十王千岁。这件事很快就传遍开来,于是就有了后来的这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8、县太爷初经乡野喜事,闻听北乡姑娘不避让,感到好奇有趣,就对新娘子说:你若能当场做出一首诗来,本官自动退让。新娘子眼睛一亮说:此话当真?县太爷回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9、扁担挑灯笼——两头明
10、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取自谐音。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11、打着灯笼收粪————行死;行屎
12、类似的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13、戳在了灯笼纸上——眼里有火
14、娃娃头上顶磨盘——压趴了
15、灯笼救火————自焚;自取灭亡
16、打着灯笼偷驴————明人不做暗事;明人做暗事
17、歇后语也是民间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小时候很多人估计也学过不少的歇后语,比如:外甥打灯笼——照旧、竹篮打水——一场空,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等等。这些歇后语都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经验积累和智慧总结出来的,它们都普遍言简意赅,幽默搞笑,并且还具有警人喻世的作用。
18、石头放在鸡蛋里——混蛋
19、按照歇后话的原则,就是每个字都有本身的意义。有外甥则有舅。打灯笼有“照”的意义,而不仅仅是“找”的意思。同音过来,照旧就是照样还是原来那样,没有变化。
20、打牛皮灯笼过煤堆————黑对黑;黑上加黑
二、外甥打灯笼,歇后语
1、外甥打灯笼——丢大人了。外甥是小孩子找不到舅舅或姨了,把大人给丢了。
2、灯笼杆上挂白布————挑明了
3、灯笼的胡子————不理
4、维吾尔族的朵帕——顶好
5、望乡台上枪骨头——馋鬼
6、照旧的前一句歇后语,如下:
7、北方农村有个传统民俗,每年正月当舅舅的要给外甥送一个灯笼,从出生后一直送到外甥的第一个本命年结束,也就是十二生肖完成一个循环,以此表达长辈的美好祝福。所以就有了一句歇后语: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8、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9、某一年风调雨顺,庄稼多收了三五斗。李家官庄李老汉心里舒坦,在大街上顺口说了一句:今年能过个欲足年了。结果第二天刚十几岁的独子就被绑了票,赎金500大洋。
10、五台山的莽和尚——横头横脑
11、这个歇后语本身有两种解释如下:
12、导语:中国的灯笼又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那么歇后语外甥打灯笼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3、头上顶灯笼——自作高明
14、娃娃吹喇叭——小气;没谱
15、外甥打灯笼——照旧
16、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熟手;手熟;熟能生巧
17、有人调侃,为什么外甥打灯笼就是找旧呢?不许找姨吗?于是演绎成找大人,为什么找大人,把大人丢了——丢大人了。
18、巫婆下神——装横作样
19、见了官老爷叫舅——高攀舅老爷请春客——奉陪到底
20、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三、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是什么意
1、蜈蚣吃蝎子——以毒攻毒
2、炒了的虾米——红人(仁)
3、王佐断臂——有一手;留一手;苦肉计
4、大门口挂灯笼——一对儿
5、忤逆子讲孝经——假做作
6、娃娃拔萝卜——硬住外拽(zhuai拉〕
7、 外甥携灯笼 —— 照旧;照舅
8、王府的丫鬟——低三下四
9、唱戏的腿抽筋——下不来台
10、这个歇后语本身有两种解释,大家可能知道的是第一种,而第二种知道的不多。
11、纹丝不动,照旧!
12、温水烩饼子——皮热心凉
13、外甥携灯笼——照旧;照舅
14、外甥打灯笼 —— 照旧(舅)
15、庵秋婶打女婢——刚刚好就好
16、俗话:外甥打灯笼照旧的典故由来传说在元代末年,当时朱元璋没做皇帝之前,他在郭子兴的义军中听令。可是由于这股义军里有好几个主帅,郭子兴和孙德崖等几个主帅意见不合,甚至后来几个人翻脸发生了冲突,使得朱元璋被迫离开了那里,准备回老家安徽濠州。
17、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个歇后语的出处跟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和姐夫比武,不小心打伤了姐夫,姐天临死前让儿子照着灯笼给朱元璋照亮最后再给他看一次面相,说朱元璋有帝王之相,请术朱元璋将来当了皇帝能给外甥封个官,后来朱元璋登基后,果然兑现承诺,仍让外甥挑起灯笼,并封外甥为十王千岁。
18、还有另一处点蜡烛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灯笼。春节过后,刚刚开市,满大街都是兜售灯笼的摊位,在皖北,灯笼要舅舅买给外甥,外甥的灯笼好不好看,比的是舅舅的腰包和脸面,所以,又有个歇后语叫“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19、以上资料参考百度百科—歇后语
20、竹林里挂灯笼——高风亮节
四、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是什么意思造句
1、第一个问题是:舅舅是什么?
2、外甥打灯笼 (歇后语):
3、乌龟想骑凤凰背——白日做梦
4、提着灯笼拾粪——寻死(屎);找死(屎)
5、卫生口罩——嘴上一套
6、赌博佬滴姆妈提灯笼————来行打
7、温度计掉冰箱——直线下降
8、歪嘴讲故事——邪说
9、外甥打灯笼的下一句是:照旧(找舅)扩展资料: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10、纸糊灯笼——就穿
11、鼻子上挂灯笼——明眼人
12、王母娘娘请客——聚精会神
13、王二麻子当军师——点子多;点子不少
14、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15、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16、提着灯笼砍柴——明砍
17、王母娘娘开皤桃会——聚精会神
18、麻子打灯笼——观点鲜明
19、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是照旧,歇后语是汉语语汇里为群众在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歇后语一般寓意深刻,短短一句凝聚很多智慧。
20、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五、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1、牛皮灯笼——心里亮;照里不照外
2、关于外甥打灯笼歇后语
3、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4、薄纸糊灯笼——里外明亮
5、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歇后语,歇后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那么关于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大家都了解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外甥打灯笼的歇后语篇1外甥打灯笼——照旧(照舅)
6、外甥撑灯笼——照旧;照舅
7、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
8、桅杆尖上的猴子——到顶了
9、一成不变,照旧!
10、灯笼点蜡————肚里明
11、其实,皖北的乡村有一半是被乡下人的梦呓点亮,另一半是被娃娃们手里的灯笼点亮。前者是美好的愿景,可能是粮食丰收,可能是盖一座新房,也可能是生一个大胖小子;后者是手边的光芒,触手可及,切切实实的光亮和温暖,看到它,瞬间有一股喜悦溢满心间。
12、捂着耳朵放炮——怕听偏听见
13、打灯笼走铁路————见轨;见鬼
14、娃娃长胡子——小毛病
15、妗子改嫁——没救(舅)
16、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挺而走险)
17、外甥打灯笼——照旧(找舅)
18、打灯笼搬石头————照搬;照办
19、打破纸灯笼————一个个眼里有火;个个眼里有火
20、老舅舅拉破二胡——陈词滥调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