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
1、(翻译):受屈辱的,可得成全;受冤枉的,可得伸直;低洼的得充满,将残的得新生,缺乏的便获得,富有的便迷惑。所以,圣人与道合做天下人认识上天的器具。不自以为能看见,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为是,所以是非昭彰。不求自己的荣耀,所以大功告成。不自以为大,所以为天下王。正因为不争不竞,天下没有能与之争竞的。古人说"受屈辱必得成全"的话,岂是虚构的吗?那确实得成全者,天下便归属他。
2、(解释)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仅仅知道有他,次一等的人们亲近他赞美他,再次一等的,人们害怕他,最次的,人们看不起他,统治者不值得信任,人们自然就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啊,他不轻易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这个样的。
3、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4、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5、不推崇有才能的人,免得人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人民去当盗贼。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心不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使天下人心里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身体棒棒的,经常使人民没有心智和欲望使那些有心智的人也不敢妄为。用无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6、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7、载营魄抱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
8、极力做到寡欲,彻底奉行无为。万物繁茂地生长起来,而我却在平静中观看着它们循环往复。万物纷纷纭纭,但最终都要返还到自己的初始状态。万物回归于初始状态就是静静地死亡,死亡后会再次拥有生命。这种生命的反复过程是永远不变的,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可以算是明智。不懂得这个永远不变的道理,胡乱行动,几会遭遇到凶险灾难。懂得这一不变的真理就能包容一切,能够包容一切就能够正确看待理解一切,能够正确对待一切就能够懂得治国的根本,懂得了治国的根本,进而就能了解自然规律,了解了自然规律,进而就能掌握自然的规律,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长久生存,终身不会遇到灾祸。
9、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
10、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11、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12、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13、0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
14、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5、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6、老子:「道德經」:第一章
17、老子:「道德经」:第六章
18、用道辅助君王的人,不用兵力在天下逞强,这事容易得到报应:军队驻过的地方,就会长满荆棘。大战之后,必定有荒年。善于用兵的只求有个好结果就行了,不敢用兵来逞强。有好结果了,不要自高自大,有好结果了不要夸耀,有好结果了不要骄傲,有好结果了要看成是出于不得已,有好结果了不要逞强。事物壮大了就会衰老,这就叫不和乎道的原则,不和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19、(翻译):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回音相呼应,前边与后边相伴随。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20、(翻译):谁能使灵魂与真道合毫无离隙呢?谁能使血气变得柔顺,像婴儿一样呢?谁能洗净内心的杂念,透亮如明镜呢?爱民掌权,谁能舍己顺道、无为而治呢?运用心智,谁能因应天意、如雌随雄呢?明白通达,谁能超越人智、摆脱知识呢?那创造并养育这个世界的,他创造养育并不强行占有,他无所不为却不自恃其能,他是万物之主而不任意宰制。这真是深不可测的恩德啊!(第十一章)
二、老子的道德经原文
1、(解释)天地无所谓仁慈,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无所谓仁慈,任凭百姓自生自灭。天地之间不正象个风箱吗?虽然空虚,但不短缺,越拉动它风量越多。说的多了就行不通了,还不如保持适中的态度。
2、若有人想在万民之上,先得自谦为下;要为万民之先,先得自卑为后。圣人正是这样,他在上,人民没有重担;他在前,人民不会受害。所以普天下都热心拥戴而不厌倦。他不争不竞,谦卑虚己,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3、老子:「道德经」:第三章
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5、(翻译):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其微妙玄通,真是深不可识。由于深不可识,只好勉强来形容他:其审慎好像冬天过江,谨守好像畏惧四邻,恭敬严肃如同作客,流逸潇洒如同化冰,纯朴得好像未经雕琢,旷达得好像高山空谷,敦厚得好像浑沌不清。谁能沉淀混浊的,使之渐渐清澈呢?谁能启动僵死的,使之徐徐复活呢?持守此道的人,是不会自满自溢的。唯有不自满自溢,才能在凋敝死亡中成为新人。
6、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
7、在无为的境界里,便可以无所不为了。得天下常常是靠无事,倘若极尽其能事,便不能得天下了。
8、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9、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10、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1、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13、《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4、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
1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16、载营魄抱能无离乎?
17、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馀。修之於乡其德
18、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军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敢
19、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又名《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20、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三、老子道德经全文原文拼音版
1、(解释)三十根条幅集中在车毂的周围,车毂中间有了穿轴的空洞(无),才有车的作用。揉抟粘土作器具,当器具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当房屋中有空虚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只提供条件,“无”(空虚)才起到作用。
2、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3、君王治理百姓、运用天道,没有比节制收敛更好的。所谓机制收敛,这就是说要早些按天道做事。早按天道做事,就是要不断积蓄道德;不断积蓄道德,就无所不胜;无所不胜,就没有人知晓道德的极限;没人知晓道德的极限,就可以拥有国家社稷。
4、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5、(2)「歙」,音「吸」,纳气入内。「歙歙焉」,有灵气运行、并非人意之状。
6、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
7、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9、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0、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孰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11、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12、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14、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15、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16、以道作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故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以,是果而勿强.物牡则老,谓之非道,非道早已.
17、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18、。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19、上天之道,公义无私,永远与良善的人同在。
20、1天下的人都知道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知道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四、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
1、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2、(翻译):重是轻的根基,静是躁的主人。所以君子每天出行时都带著辎重。虽有荣华壮观,他却安然超脱。然而有的大国君主,只重自身,轻慢天下,以致灭亡。轻浮就会失根,骄躁就会失控。
3、(解释)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重视身体就象重视大的祸患。为什么说受到宠爱或污辱都感到惊恐呢?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得到它当然惊恐,失去它也感到惊恐,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重视己身就象重视大的祸患?我之所以会有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个身体,如果我没有这个身体,我还有什么祸患呢?所以能够以贵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交付给他;能够以爱己身的态度去对待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委托给他。
4、人活着时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是僵硬的。万物草木活着时是柔软脆弱的,它们死后就变得枯槁了。所以僵硬的属于死亡一类,柔软的属于生存一类。所以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僵硬就会被摧折。僵硬的处于下降状态,柔软的处于上升状态。
5、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6、。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7、3所以,圣人从事的事业,是排除一切人为努力的事业;圣人施行的教化,是超乎一切言语之外的教化。他兴起万物却不自以为大,生养而不据为己有,施予而不自恃其能,成了也不自居其功。他不自居其功,其功却永恒不灭。
8、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9、你可能喜欢》》道家三宝是什么
10、不分章。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11、抛弃对智者的尊崇,百姓反而会得到实在的利益;摒却对仁义的提倡,百姓反而能做到孝敬仁慈;清除产生贫富差别的根源,盗贼反而会自然消失。以上三条只作为理论谈谈是不够的,要让百姓确实有所归属:心地单纯,品行淳厚;减少私心,降低杂欲;不去学习投机取巧的东西,而又无所忧虑。
12、(解释)人民不怕威胁时,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不要逼迫得人民不得安生,不要堵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感到压迫。所以圣人只求能自知而不自我表现,只求自爱而不自居高贵。所以要抛弃后者保持前者。
13、重是轻的根本,静是动的主宰。因此,圣人终日行走不离开辎重。虽有豪华的生活,却不沉溺在里面。为什么身为大国的君主,却轻率地对待天下的事情呢?轻率必然丧失基础,妄动必然丧失主宰。
14、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1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6、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7、大功成了,名份有了,自己便隐去,这正是上天之道。
18、重是轻的基础,静是动的本源。所以圣人整日漫游也不会离开备有衣食的车子,即使有奇观美景,也安闲而居,超然物外而不为之所动。为什么一个大国君主,却为了自身的满足而不以国家为重呢?不重视国家就等于背离根本,恣意胡为就会失去他本来的君主地位。
19、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20、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五、老子道德经全文-道德经原文
1、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冶炼的风箱吗?虚静而不穷尽,越动而风越多。
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3、天子没有按正道去做,天下走正道的人也会变为追求奇变的人,善良的人也能变为妖孽。人们处在迷惑之中,时间本来就已经很久了。因此,圣人保持自我的方正,却不按唯一的标准去要求众人;保持自我的清廉寡欲,却不割裂伤害众人;保持自我的率直,却不随意做事;保持自我的明察,却不炫耀自我。
4、社会秩序遭到废弃,才有了仁义的产生;智慧得到应用,才有了邪恶的虚伪;看到家庭不和的危害,才有了对孝慈的提倡;国家动乱,才显出了谁是忠臣。
5、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
6、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7、(解释)知道什么是雄强,却安守柔弱,甘作天下的沟溪。甘作天下的沟溪,永恒的德就不会离失,回复到初生的婴儿的状态。明知什么是明亮,却安守黑暗,甘作天下的模式。甘作天下的模式,永恒的德就不会丢失,回复到最终的真理。明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甘愿作天下的川谷。甘作天下的川谷,永恒的德才可以充足,回复的纯朴,纯朴分散就成为器具,圣人们用它们是发挥他们的长处。所以,大的器具是完整的。
8、(翻译):知道自己无知,最好。无知却自以为知道,有病。只有把病当成病来看,才会不病。圣人不病,就是因为他知道这是病,所以不病。
9、人民不在乎死,是以为他们追求今生太过份,以致不在乎死。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2、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