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适的诗歌风格
1、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2、其六翮飘飘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丈夫贫贱应末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高适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风刚劲雄健、慷慨雄浑。高适一生身世坎坷,早年东奔西走,渴望建功立业,晚年却深受老天爷的眷顾,升任刑部侍郎,也成为盛唐诗坛最显达的诗人。杜甫曾有诗句,“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就高度赞赏了高适的诗歌风格。
4、招提客,指暂时住在寺院的客人,因为杜甫借宿浣花溪寺,故有这种称呼。高适想象杜甫在寺院里条件艰苦,又怕他无法融入僧侣们的生活,所以劝他要保持恬淡襟怀,克服暂时的困难。
5、名作《赴池州拜觐舅氏留上考功郎中舅》:“孤贱易磋跎,其如酷似何。衰荣同族少,生长外家多。别国桑榆在,沾衣血泪和。应怜失行雁,霜霰寄烟波。”
6、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7、 又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二句转韵,句句押韵与四句转韵,隔句押韵两种用韵法自由转换,灵活运用。 句式上岑参七言相杂成篇者不少。《登古邺城》前四个五言句写景,后四个七言句发怀古幽情,七言各有自己的任务和作用,随诗意而转换,给了怀古感慨新鲜的形式。
8、第一部分八句写出师: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血性男儿本性渴望建功立业,盼着早点上沙场把自己变成英雄,战争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场游戏,游戏结束后的奖励就是封侯拜相。就连皇帝也格外礼遇,赐以颜色,于是战士们更是自信满满,跃跃欲试。
9、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
10、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
11、逢君说行迈,倚剑别交亲。
12、长卿无产业,季子惭妻嫂。
13、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14、杜甫居住的草堂寺在成都的西郊,寺院极为宏丽,只是因为恰逢乱世,游人稀少。娑罗树,是佛经里的典故,传说东西南北四方各有一双,故曰双树。三车,出自《法华经》,分别为羊车、鹿车和牛车,各有不同的比喻。
15、在表现形式上,虽为七古而多用偶句,又能驱遣自如,使诗歌显出奔放跳荡的气势;而在偶句中,又多用上下两幅场景相互对照,相互烘托,从而对气氛作强烈渲染,对内容作自然深化,使诗歌特别富有感染力。
16、此路无知己,明珠莫暗投。
17、豪放是李白诗歌的主要特征。除了思想性格才情遭际诸因素外,李白诗歌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体裁结构也是形成他豪放飘逸风格的重要原因。善于凭借想象,以主观现客观是李白诗歌浪漫主义艺术手法的重要特征。几乎篇篇有想象,甚至有的通篇运用多种多样的想象。
18、(幽默讽刺)章碣《焚书坑》为代表
19、高适歌行体式复古为多,赋予乐府旧题新的面貌。《燕歌行》句句押韵,两句一换韵,韵律转换与内容的跌宕起伏相一致,音节洪亮,语言整饬,显得节奏明快,雄阔高亢。
20、末两句的妙处,除了这样生动形象的意境外,其实还有一妙,就是“虚景”的巧妙运用,听笛曲而仿佛见风吹落花,本就不真实,但我们读来,却毫无虚假之感,这是诗人巧妙地将声音变成了“实物”,虽然很“虚”却又与雪净胡天、明月戍楼交相辉映,同时又将那种淡淡地思乡愁情,化作梅花花瓣,散落到了关山之外的千家万户中。更妙的是,这情感,又不会显得那么悲伤难抑。
二、高适的诗歌创作风格
1、良时正可用,行矣莫徒然。
2、然而在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诗人热情地歌颂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描写神奇瑰丽,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岑参边塞诗以瑰丽的笔调,描写带异域情调的新鲜事物或奇特风光,塑造了一个个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内容丰富多彩。其诗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绚丽、热情澎湃。与高适不同的是,在题材上他更多地描绘了边塞奇丽多姿的生活。他还写了边塞风俗和各民族的友好相处以及将士的思乡之情和苦乐不均,大大开拓了边塞诗的创作题材和艺术境界。
3、高适的诗,有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也有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因此诗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沉雄浑厚。
4、首句“雪净胡天牧马还”,即冰雪已经消融,傍晚时分,边塞的战士们牧马归来。“胡天”指西北边塞地区,因西北部民族以放牧为生,故在春天冰雪消融后进行牧马活动。次句“月明羌笛戌楼间。”即到了晚上月亮升起的时候,戌楼间便回荡起悠扬的羌笛声。这两句诗所营造的气氛,也是边塞诗中并不多见的宁静气氛。
5、且喜润群物,焉能悲斗储。
6、(雄浑磅礴)刘邦《大风歌》;项羽《垓下歌》;曹操《观沧海》为代表
7、野心勃勃的李璘兵败被杀,而曾被李璘奉为座上宾的李白也因“附逆”而下狱,命在旦夕。知道友人身处危难之后,高适极力营救,加之名臣郭子仪更是以身家性命为李白担保,终于使诗仙免除一死,而被判流放夜郎。在李白流放的路上,高适和郭子仪还在为李白求情,终于使皇帝下诏赦免了李白。此时李白正好走到白帝城,得知消息之后,兴奋地写下了名作《早发白帝城》:
8、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9、此诗基调明快秀丽,想象丰富奇妙,徐徐展现出一幅优美动人的塞外春光图。在虚实交错、时空穿梭之间,战士的戍边之志与思乡之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奇丽寥廓、委婉动人的画卷。全诗含思乡情却不显低沉,豪情尽显,堪称边塞诗歌中的佳作。
10、名作《苦哉行》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羁旅游宦、感伤身世的作品以《桂州腊夜》较有名。
11、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雄浑悲壮”是他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12、高适是边塞诗人,他写的诗歌大都比较雄浑悲壮,反映战士的困苦和百姓的疾苦,属于现实主义的豪放派。
13、今天我们来向大家介绍其中的一位诗人的诗歌,高适的边塞诗。作为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的边塞诗题旨深刻,雄浑悲壮。
14、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
15、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善于以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胸怀大局,深入军营,大胆表达个人边防政见,同时对于亲历耳闻的军中矛盾也给予毫不留情的揭露。,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还有一些是揭露了士兵生活和将领的骄奢淫逸,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诗歌语言质朴精炼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
16、作为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代表诗人,高适诗歌中有一种慷慨悲壮的美。他的诗歌,着力于反映现实,不仅有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更有一种直面现实的悲慨。壮大雄浑,骨气端翔,气质沉雄,境界壮阔,一字一句之中,跳动着的,是高适那不甘寂寞、急于用世的雄心。
17、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18、主人酒尽君未醉,薄暮途遥归不归。
19、高适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可谓精妙绝伦,它的意境和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相似。风传笛曲,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梅花”也落遍关山,意境十分动人。同时这里高适也将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出来。仿佛那随风飞舞的片片梅花,便饱含着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飞向远方的家乡。
20、胡骑虽凭陵,汉兵不顾身。
三、高适的诗歌风格,诗歌创作特征特征
1、穷巷独无成,春条只盈把。
2、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3、饮酒莫辞醉,醉多适不愁。
4、寥落一室中,怅然惭百龄。
5、有专家考证,董大是当时一个著名的乐师,但是其生平已经不可考了。唐代送别诗很多,其中,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和这首《别董大》都是其中脍炙人口的佳作。
6、高适这首诗,写于他在西北边塞从军时,当时他正在大将哥舒翰幕府中谋职,因为职位的原因,他多次到过边关,对塞上生活,以及战士们的实际情况,有着最直接的体会。
7、苦愁正如此,门柳复青青。
8、相比起高适诗作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岑诗显得较为单他的作品缺乏高适广阔的视角和关怀黎民百姓的情怀,这与岑参出身官宦世家的背景不无关系.岑参祖上以文墨致位宰相,后虽两遭变故,家道中落,但早年孤贫并未使他接近下层人民,而往日三代为相的富贵显赫在岑参心灵深处亦难以洗刷,故岑参建功立业之心尤为强烈.因此,岑诗中常有一种昂扬的情绪
9、“草玄”,指西汉才子扬雄起草的《太玄经》,后世常以此比喻人们心境淡泊,寄情于诗文创作。高适的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朋友的关怀之意,他希望杜甫不要过于悲伤,而应任运随缘,安心著述,生活一定会慢慢好转。
10、县尉这种小官对于高适来说,与他的宏图大志相差实在太远了,而更重要的是,这个官职鱼肉百姓的本质与诗人清水一般的善良实在相去太远。
11、四是再次漫游,此时李白已经挣脱朝政的束缚,完全纵情山水了,又遇高适、杜甫二人,诗歌在此时显示出前所未有的浪漫,笔法也越发尖锐。
12、百年将半仕三已,五亩就荒天一涯。
13、岑参以壮丽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形式上用自由的七言歌行体,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描写边塞瑰丽的风光,采用想象、夸张的手法。
14、他们两个的边塞诗都是很伟大的,主要区别是:
15、(悲壮慷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为代表。
1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17、一朝事将军,出入有声名。
18、桂阳年少西入秦,数经甲科犹白身。
19、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20、《唐才子传》说他“少性拓落,不拘小节”,成天就跟赌徒们混在一起,他的《邯郸少年行》,就是对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如云屯。……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四、高适的诗歌风格悲壮
1、诗人在开篇,为我们营造出了一种安静祥和的氛围,这与通常紧张的边塞氛围不同,雪净、牧马、明月、羌笛、戍楼,寥寥几字,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边塞画面,冰雪消融,说明春天将至,牧马归来,说明边境无战,这样一个安宁又壮阔的基调,为下文所要表达的思乡之情,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2、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3、《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4、绝域眇难跻,悠然信马蹄。
5、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6、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情感。
7、敬请关注醉月诗苑ylpxzysy,投稿邮箱1451057278@qq.com
8、三是长安三年时期,此时李白供奉翰林,人生无尽得意,享尽物欲,但在皇宫里他又了解到高层权力者的各种丑态,有抨击骄奢淫逸的诗,有应答诗,多为狂放不羁,愤世嫉俗,傲视群贵
9、唐朝的边塞诗,大多描写边塞的自然风光,还有残酷的战争场面,其中成就了最高要数岑参、王昌龄、高适等人。他们的边塞诗气势磅礴,不仅写出了新意,同时其中有很多的名句,那也是脍炙人口;譬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等,那都是边塞诗里的名句,非常的有气势,读来也是让人热血沸腾。
10、高适,字达夫,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气势奔放,雄健飘逸,洋溢着盛唐气象。高适的边塞诗主要以反映边塞生活,和抒发戍边之志、思乡之情为主。虽然高适的边塞诗多展现出苍茫的诗境,但是并没有凄凉之意,这在边塞诗中别具一格。譬如他的一首经典诗作《塞上听吹笛》。
11、三人别后,各奔东西,高适平定永王叛乱之后,因为李辅国进谗言,而被贬到四川彭州担任刺史,正好此时,杜甫也流落到了成都。贫寒的杜甫经常面临断炊的绝境,乃至于儿子都不顾父子之礼,冲着诗人大喊大叫要吃饭,(痴儿未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12、真成独坐空搔首,门柳萧萧噪暮鸦。
13、永泰元年(765),高适去世,被追授礼部尚书,谥号“忠”。
14、黯黯长城外,日没更烟尘。
15、最后一段四句写战士以身殉国的悲壮和诗人的感慨。战士视死如归,不惧血染沙场,不计较功名,可是,这样的牺牲值得吗?这样可爱的战士,为什么没有遇上爱兵如子的飞将军李广呢?
16、二月犹北风,天阴雪冥冥。
17、高适和岑参边塞诗风格的相同之处:经历相同、创作风格都很广泛等。
18、第三句“借问梅花何处落?”中的“梅花何处落”则是双关语。这里的梅花并不是真的梅花,而是诗人虚构出来的意境,既指想象中的梅花,又指上句中羌笛吹奏的曲子是《梅花落》,一语双关。《梅花落》原本是汉乐府横吹曲,在诗歌作品中常被用来表达离情。
19、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
20、(7)粗犷豪放。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
五、高适的诗歌风格内容
1、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2、高适的诗名不如李白杜甫,但是,他却在杜甫最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在李白最危险的时候尽力相救,两位伟大的诗人,有他这样的朋友,是一种幸运。这也是唐诗的幸运,因为唐诗的历史,也因为高适的真诚的友情,得以走到一个更高的高峰。
3、下面,让我们走进高适的诗歌世界,品味其诗歌中散发出的独特的盛唐魅力。
4、简答:试述高适边塞诗的艺术风格
5、相同的是两首收篇皆以虚景衬情,表达思念旧土的情怀,感染力十分强烈,在艺术效果方面亦达到很高的境界,伯仲难分,成为诗坛写“听笛”最有名的典范诗篇。
6、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如《燕歌行》,开篇就点出国难当头,突出紧张气氛:“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结尾处直接评论:“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既有殷切期待,又有深切感叹,含蓄而有力。
7、高适、岑参都有过军旅生活的经历,为他们的边塞诗的创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诗歌都洋溢着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他们在体验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边塞生活中,了解了征人的心理及边塞异样的风土人情,激了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8、二是首次漫游时期,此时李白游仙访道,从大自然得到了很多陶冶,交识很多天下名流,诗歌有壮美和灵秀之分。
9、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10、(清新雅致)杨万里《小池》为代表
11、高适从戎而不投笔,用他的诗歌记录了壮观浩大而又残酷悲凉的边塞战事。
12、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
13、其千里黄云白日嚑,北风吹雁雪纷纷。莫问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4、当时诗人处于无钱买酒的生活窘况,但从诗中没有流露出悲观忧郁的情绪,反倒有一种胸襟开朗,豪放的气魄。
15、从雪净胡天、明月戍楼的实景,到风吹梅花、关山落满的虚景,诗人的连接媒介是笛声,在这虚实相间的搭配下,一种美妙壮阔、似真似幻的意境,便生动地表现出来了,而其中所蕴含的淡淡地思乡之情,也通过这明月笛声,含蓄深婉地表现了出来,令人咀嚼不尽,极具艺术魅力。
16、(6)雄浑壮丽。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如曹操的《观沧海》显得胸襟豁达,豪情横溢。最具代表的是盛唐诗歌中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17、幕府为才子,将军作主人。
1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9、(形象生动)苏轼《赤壁怀古》为代表
20、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
1、当时高适正担任江陵长史,如果说李白此时体现的是对政治的完全无知的话,高适却表现出非同寻常的政治敏感。他一眼看出永王有对抗肃宗之意,于是借口有病,偷偷离开江陵,投奔肃宗,详细介绍了江东形势,说明永王必败之状。肃宗任命高适为节度使,与来瑱、韦陟共同率兵平定永王之乱。
2、从大漠到长城,从烽烟到黄沙,高适用他的笔向我们描绘了瑰丽苍凉的边塞风物。
3、和乐观的精神,令人读之倍受鼓舞,精神振奋。
4、归心更难道,回首一伤情。
5、当时李白正在庐山隐居,于是李璘想将这位誉满天下的名士罗致旗下,以壮声威,于是派心腹谋士韦子春三次上山,以平定安史之乱、复兴大业的名义,聘请李白参加他的幕府。李白应聘下庐山,入永王军为幕僚,夫人宗氏竭力劝阻,李白不听。
6、艺术特点:伏笔、铺垫、衬托、对比;对比与排偶。
7、滑台门外见,淇水眼前流。
8、近关多雨雪,出塞有风尘。
9、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景县人,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有很多也是脍炙人口;而这首《塞上听吹笛》正是其代表作。诗人由于常年生活在边塞,对于那里的自然风光了如指掌,所以只用了那么三言两语,便是写出了边塞不一样的风景,还有诗人一种孤独的感伤之怀,想念起了远方的故乡,所以整首诗很感人,写得也是很凄美,每一句都充满了忧愁,流露出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10、乃知古时人,亦有如我者。
11、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12、该诗一扫缠绵之气,勉励友人董判官莫辞旅途艰辛,施展才略,经历边关雨雪风尘之苦,为保卫边疆奉献计策,奋不顾身。诗歌立意高远,出语豪迈,诗人的豪迈气度与爱国之志,融入边塞情怀之中,令人回味无穷。
13、“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14、人物简介 高适(约704年—约765年),字达夫、仲武,汉族,唐朝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5、《塞上听吹笛》是高适就任哥舒翰幕府期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主要通过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体现了边塞生活中平静的一面。其中戍边战士的思乡之情更深被高适巧妙的安排进了景色中,构成了一幅苍茫却又委婉动人的画面。下面我们便来一起看看高适的这首《塞上听吹笛》:
1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17、艺术特点:伏笔、铺垫、衬托、对比;对比与排偶。
18、前人评价高适的诗“读之使人感慨”(严羽《沧浪诗话》)“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殷璠《河岳英灵集》来自)概括起来就是风骨凛然。“风骨凛然”即突出雄浑悲壮的精神意绪,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慨,因而有气魄,有境界的诗风。他的诗继承汉魏古诗的遒劲风格,常用的表现方式是铺排对比,直抒360问答胸臆。诗作带着强烈的感情。譬如表明功名欲严工望的“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在诗中常常抒发议论,穿插在叙事和抒情当中,使作品更深厚老成。高诗以七古见长。诗歌容量大,情感跌宕起伏,意象色彩鲜明而又简洁。故胡应麟《诗薮》称“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
19、高、岑二人具有相似的人生经历,都有军旅生活的真实体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真实的记录了边塞生活。
20、(秾丽朦胧)李商隐《锦瑟》为代表。
1、高适的诗作作品多以边塞为题材,展示了祖国边地壮丽辽阔的奇风异景,反映了疆场的生活,加强了现实性,开拓了新领域,特色风格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其章法多变、形象鲜来自明、境地开阔,以乐府歌行和雄放价据语哪注风格著称,优秀的边塞诗,也反衬出盛唐诗歌所以兴盛的一个重要方面。
2、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3、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馀年。
4、“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5、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6、 开元,天宝年间,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军事实力强大。久居尊位的唐玄宗倚恃强大国力,好大喜功,推行扩边政策,并每每给立有边功的将官以升迁的嘉奖,赴边立功成为报国和仕进的有效途径。 在此背景下,文人投笔从戎或秉笔入幕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
7、嗟我久离别,羡君看弟兄。
8、一生称意能几人,今日从君问终始。
9、古体、近体、律诗、绝句,在两人的创作中均有体现。且两人尤其擅长七言古诗。
10、字达夫、仲武,唐代边塞诗人。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
11、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12、濛濛洒平陆,淅沥至幽居。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