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绛作品
1、索书号:K846/6
2、索书号:I267/124
3、K846=7/1
4、索书号:I267/333
5、1990年《将饮茶》在台湾出版。
6、有了信仰,人生才有价值。
7、可惜能用粗绳子缠捆保护的,只不过是木箱铁箱等粗重行李;这些木箱、铁箱,确也不如血肉之躯经得起折磨。
8、“《干校六记》是1981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散文集,作者是杨绛,收录《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小趋”记情》、《冒险记幸》、《误传记妄》六篇。从衣食住行、同志之谊、夫妻之情等琐事中反映知识分子于“文化大革命”中在干校的劳动生活。”
9、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10、2011年7月以答问形式发表了《坐在人生边上》。
11、(西班牙)塞万提斯著,杨绛译
12、论集类:《春泥集》、《关于小说》。
13、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14、故人笑比中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15、1980年5月发表论文《事实—故事—真实》。
16、灵性良心人人都有。经常凭灵性良心来克制自己,就是修养。
17、 “我没有办法。我看这就是没有办法的事。丑人也许会承认自己丑,笨人也许会承认自己笨,可是,有谁会承认自己不好吗?——我指的不是做错了事‘不好’,我不指’过失和错误‘,我说得’不好‘就是’坏‘。谁都相信自己是好人!尽管有这点那点缺点或错误,本质是好人。认识到自己的不好是个很痛苦的过程。我猜想 圣人苦修苦 练,只从这点做起。一个人刻意修身求好,才会看到自己的不好。然后,出于羞愧,才会悔改。悔了未必就会改过来。要努力不懈,才会改得好一点……“ ——杨绛 《洗澡》
18、主要著作译作散来自文类:《干校六记》、《将饮茶》(含《回忆我的父亲》《杨绛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丙360问答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宜假鸡选社游供充乡众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鬼》也宁居益氧补洋节、《事业》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地良》论集类:《春泥集》
19、灵魂的美恶,不体现在肉体上。
20、既然人生有命,为人一世,都不由自主了。那么,“我”还有什么责任呢?随遇而安,得过且过就行了。
二、杨绛作品朗诵
1、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100岁感言》
2、《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作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所以是个横断面;既没有史诗性的结构,也没有主角。本书第一部写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人才,人物一一出场。第二部写这些人确实需要“洗澡”。第三部写运动中这群人各自不同的表现。“洗澡”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原因是谁都没有自觉自愿。假如说,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那么,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炼自己,自觉自愿地改造自己,除非甘心与禽兽无异。但是这又谈何容易呢?这部小说里,只有一两人自觉自愿地试图超拔自己。读者出于喜爱,往往把他们看作主角。
3、杨绛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唐·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佳作,到2014年已累计发行70多万册;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六十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杨绛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达一百多万册,96岁成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逝世,享年105岁。
4、这部18万字的小说被施蛰存誉作“半部《红楼梦》加上半部《儒林外史》”,并说“(杨绛)运用对话,与曹雪芹有异曲同工之妙”,“《洗澡》中的人物,都是‘儒林’中人。不过最好的一段,许彦成、杜丽琳和姚宓的三角故事,却是吴敬梓写不出来的。”
5、人类并不靠天神教导,人的本性里有灵性良心。在灵性良心的指引下,人人都有高于物质的要求。
6、杨绛爱书。小时候,一次父亲问她:“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她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呢?”她答:“一星期都白活了。”
7、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杨绛
8、“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这是钱钟书曾写给杨绛的“赠语”。
9、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10、斐多:柏拉图对话录之一
11、杨绛的书籍推荐有:《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杨绛传》等。
12、1981年7月,出版散文集《干校六记》。1987年5月,出版散文集《将饮茶》。2003年7月,出版散文集《我们仨》。2007年8月,出版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13、1938年,杨绛随钱锺书带着一岁的女儿回国,回国后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
14、记钱钟书与〈围城〉》《回忆我的姑母》等)、《杂写与杂忆》(含《怀念陈衡哲》等 )、《丙午丁未年纪事》、《我们仨》、《我在启明上学》、《走到人生边上》、《老王》(收入中学语文课本) 小说类:长篇小说《洗澡》;短篇小说:《璐璐,不用愁!》、《小阳春》、《大笑话》、《玉人》、《ROMANESQUE 》、《鬼》、《事业》 译作类:《堂吉诃德》、《吉尔·布拉斯》、《小癞子》、《斐多》、《一九三九年以来英国散文作品》 剧本类:《弄真成假》、《称心如意》、《风絮》 论集类:《春泥集》
15、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16、1981年初《倒影集》年在香港出版;5月散文集《干校六记》在香港出版。
17、3:1994年,时年83岁,出版散文作品《杂忆与杂写》、《听话的艺术》;
18、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卢翎评价杨绛说:“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19、1977年完成小说《大笑话》。
20、1965年1月中旬《堂吉诃德》第一部翻译完毕。
三、杨绛作品
1、 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杨绛 《洗澡》
2、杨绛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祖籍江苏无锡。杨绛原名杨季康,后来笔名杨绛为人熟稔,成了“本名”。
3、有一次她拿了一本书,坐在父亲房里,大气不出,静静地翻,遇到要上厕所,或拿什么东西,也是如小猫行地,寂然无声。父亲一觉醒来,看到小天使般的杨绛默默陪侍在侧,心头一个咯噔,瞬间的温暖,岂是俚俗的一件“小棉袄”所能比拟!父亲就说:“其实我喜欢有人陪陪,只是别出声。”从此午休,都要杨绛陪。
4、1980年代以来,是杨绛创作的“新时期”,她以散文和小说两方面的创作成就引起世人注目。其散文代表作《干校六记》出版于1981年,畅销于整个1980年代,在港澳台均出版了繁体字单行本,并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5、那段历史可能是我们这个国家的人民永远都不愿意再提起的。杨绛先生文笔细腻,又极平实。读她的散文,总像是在午后品茶,悠然自得,沁人心脾。但《干校六记》作为一杯茶来讲,绝对是极苦的,苦的人流出了泪,苦的人揪起了心。用淡然的笔触描绘苦难,总是比大声的哭喊更能戳中人心。
6、第三部分,以平实感人的文字记录了自1935年来伉俪二人去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大学喜得爱女,直道1998年女儿与丈夫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7、2014年9月,103岁的杨绛先生在98时岁开始续写完成的《洗澡》续篇——《洗澡之后》单行本。
8、我正站在人生的边缘上,向后看看,也向前看看。向后看,我已经活了一辈子,人生一世,为的是什么呢?我要探索人生的价值。向前看呢,我再往前去,就什么都没有了吗?当然,我的躯体火化了,没有了,我的灵魂呢?灵魂也没有了吗?有人说,灵魂来处来,去处去。哪儿来的?又回哪儿去呢?说这话的,是意味着灵魂是上帝给的,死了又回到上帝那儿去。可是上帝存在吗?灵魂不死吗?
9、《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1911—2016)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
10、人不能自己做主,可以从自己的经验来说。回顾自己一生,许多事情是不由自主的,但有些事是否由命定,或由性格决定,或由自由意志,值得追究。
11、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12、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13、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杨绛 《我们仨》
14、1953年,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15、杨绛,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1935—1938年留学英法,回国后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清华大学任教。1949年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主要作品有剧本《称心如意》、《弄假成真》,长篇小说《洗澡》。“文革”后主要的散文创作成果是《干校六记》,记述作者1969年底到1972年春在河南“五七干校”中的生活经历。另一个随笔集《将饮茶》,部分也写到了“文革”期间的遭遇,但更有价值的,是回忆亲人往事的部分。另出版有《杨绛译文集》。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16、最初设想,这本书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年10月,钱瑗已经非常衰弱,预感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女士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钱瑗最后一篇文章落的日期是1997年2月26日,她去世的前6天。
17、内容简介:本书集中展现了文学翻译家结合自己翻译的一本外国文学名著,谈翻译过程中的感悟、出版过程中的坎坷,或再版后的补正以及独到见解。读者能够在翻译家睿智和深刻的思想背后,看到翻译家语言文字转换的才能和卓越的风格。虽然不同时期人们对文学名著有不同的阐释,但是任何时候读者都能在文学名著中感受到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为在他们的笔下,每一本的诞生都令人亲近。
18、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19、1942年冬完成了其第一部剧作《称心如意》在上海公演。
20、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
四、杨绛作品《我们仨》
1、希望的事,迟早会实现,但实现的希望,总是变了味的。
2、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3、杨绛的文字韵致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拥有不枝不蔓的冷静,比那些声泪俱下的控诉更具张力,发人深省。
4、1991年写下了《第一次下乡》及《顺姐的自由恋爱》。
5、花花儿善解人意,我为它的聪明惊喜。我不知道李妈是怎么“把”,怎么教的,花花儿从来没有弄脏屋子,一年们次也没有。楼主,决过是小学语文课外作业,虽然咱煤济南的学校几乎都叫大本,可全煤究总零混称是小学语文课外作业,反正我这样写老师算对了。
6、姚宓的眼睛亮了一亮,好像雷雨之夕,雷声未响,电光先照透了乌云。
7、“我只怕人不如书好对付。他们会看不起你,欺负你,或者就嫉妒你,或者又欺负又嫉妒…”
8、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9、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10、谈及杨绛对自己的影响,王富仁教授记得中学时买过一本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它虽然与杨绛在自己的论文里翻译的同一本书的书名不尽相同,但在我的头脑中,菲尔丁这个英国小说家的名字却是与杨绛联系在一起的。”那时,他还长期订阅着一份学术刊物——《文学研究》(《文学评论》的前身)。由于读了菲尔丁的《约瑟·安特路传》,并且颇感兴味,杨绛发表在《文学研究》上的《斐尔丁在小说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就格外地引起了他的注意。“她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它不仅使我对作为‘英国小说之父’的菲尔丁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同时也是我最早接触到的小说理论。”
11、 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杨绛 《洗澡》
12、《我们仨》讲述的是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
13、第五记是“冒险记幸”,记三次冒险的经历。其中一次,杨绛在满地烂泥的雨天只身奔去看钱钟书。荒天野地四水集潦,几经磨难,冒险过河,总算到了钱钟书的宿舍门口,钱钟书大感惊讶,急催杨绛回去,杨绛也只是逗留一会,又只身而返,路上的危险也就自不待言了。杨绛这种“私奔”,当中包含了多少情意?这种情意用平常的语调道出,也就更见深厚了。
14、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15、丑人照镜子,总看不到自己多么丑,只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美。
16、据说,朋友的友情往往建立在互相误解的基础上。恋爱大概也是如此。
17、杨绛,原名杨季康,祖籍江苏无锡,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少年时代先后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地读书。1932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当年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生。1935年与钱锺书结婚,同年夏季与丈夫同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秋回国,曾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1949年后,调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18、杨绛在“文革”结束后才重新提笔。她的《干校六记》悲凉中包含诙谐;《洗澡》则是智趣地描绘了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群像”。杨绛超人的知性令她看得透人性的缺陷与局限,但她的理解和包容又让她下笔敦厚而温婉。
19、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20、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