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德的作品
1、穿越世界屋脊的青藏铁路;通向天际呼吸的西气东输;衔接两岸三地的港珠澳大桥;云蒸霞蔚的三峡大坝;气象万千的南水北调;探秘宇宙的航天飞船;正翻种着时代新绿的新农村;高科技成果灿若繁星的科技园区……
2、恐惧和怀疑也无力阻止。
3、本期编辑|学术君Candice
4、歌德外出旅游时爱上了房东太太的女儿乌尔丽克,两个人执手一起散步在林间路上,一起看夕阳西下。他像一个女儿待父亲一样搀扶他,天真的向他谈论自己即兴想到的一切,面对这正值妙龄的少女,时间一久爱的激情在歌德心里荡漾,但他得到的只是一番委婉的敷衍。
5、脱胎于德国传说的恢宏史诗
6、0577——89975111
7、瓦尔克教授介绍道,歌德的一生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见证了欧洲教会的兴衰。在歌德出生的那个年代,欧洲还是在现代化开端前的封建时期,而他辞世的时候欧洲已经成为了一片现代化的土地。
8、歌德是德国人作品有:剧本《葛兹·360问答冯·伯里欣根》、盾尽宁均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促》、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诗剧《浮士德》
9、在这一片段中,苦闷的浮士德也在不断乞灵。他首先转向的,还不是地祇,而是“大宇宙篇之符迹”(dasZeichendesMakrokosmus)。“大宇宙”一词也出现在郭沫若1919年所作的《电光火中》,这首诗的第三部分《赞像——Beethoven的肖像》有“你好像是‘大宇宙意志’底具体表著”一句。大宇宙之符只是无限宇宙的图式镜像,而贝多芬之“像”却的确是宇宙意识的“具体”镜像。
10、主要作品有剧本《葛兹·冯·伯里欣根》、中篇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诗剧《浮士德》的雏形《原浮士德》,此外还写了许多抒情诗和评论文章。
11、关于“浮士德之死”,喻天舒对比了16世纪人文主义者马洛的诗剧《浮士德》与歌德作品的结尾后,接着分析:从小受到基督教全面洗礼的歌德,之所以苦心孤诣地拯救浮士德,是将他当作勇于反抗束缚人性的现世权威、努力发挥人类潜能的理想人类的代表给予肯定的,也体现了歌德对自己身后的期许。同时这个“死”又被祝彦在《圆球的坠落和浮士德之死:感悟在魏玛》中解释为对工具性思维的批判,在利润追求和技术进步融为一体后,“无不可为”的口号掩盖着每一种暴力行为,浮士德为了追求事业,忘记了如何真正的造福于民。
12、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们正式建立友谊之前,这两位德国文坛巨人曾长期老死不相往来,彼此都对对方心存芥蒂,甚至怀有敌意。
13、不知道360问答您问的是什么时代的呀?是歌德的时代的吗?柯达(Cotta,1764—1832),续耶拿的出版商,歌德和席勒翻室争名因远乡重坚的著作都先由他,出版。
14、但你看过默剧版本的浮士德吗?
15、你若要看见自己臻于完美,
16、点左上方「爱书小站」关注设为星标
17、“好吧,让我像迎接战斗任务一样,迎接自己生命的末日。”好的作品不会被时间埋没,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一个和八个》被文学史家列入新中国60年间的杰作。而2019年的今天,这本书仍然以其简练文字展现晋察冀抗日锄奸队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和大义为先的精神,仍能在和平岁月里感动一颗又一颗被包裹的心。
18、惟有广博多知才会明白事物,
19、歌德,德国最伟大的诗人,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并列的四大文豪。《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为诗体悲剧,描写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揭示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歌德借助浮士德的抱负和追求,表达了他本人对人类未来的远大而美好的理想。
20、这样的宇宙意识,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性的神话创制,其生成正和“歌德神话”相互映照。本文将试图说明,歌德的文学世界和郭沫若的早期作品之间存在多重“镜像”关系。特别需要提到的是美国学者、德国文学专家大卫·威尔伯里(DavidWellbery)的研究成果,他认为,在歌德的诗作和自然哲学之中,隐藏着极为重要的“镜像环节”(thespecularmoment),这里的“镜像”不是现实反映,而是一种内在抒情模式,对浪漫主义美学影响甚大。本文将展示,郭沫若早期作品反射出、翻译出这样的“镜像”构造,而又以层层叠叠的“宇宙写真”,内化为新文学、新文化的“创造”和“化育”。
二、歌德的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
1、我爱你,与你无关。思念熬不到天明,所以我选择睡去,在梦中再一次的见到你。
2、在席勒写成《孔子的格言》的1788年至1805年这段时间,他写了许多哲理诗、箴言、警句。一首题为《人的尊严》的警句如下:
3、欢迎大家在留言区提出问题
4、《浮士德(Faust)》是德国作家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创作的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
5、语言学习馆根据读者需求开展多项特色主题活动,为广大读者提供多角度的语言学习体验。开设有“名师教你学英语”系列讲座、“和风细语”日语主题分享会、WTalk全英主题分享会、“整装待法”法语兴趣班、知粤讲堂等主题活动。
6、歌德和古诺在虔诚、世俗和浪漫之间寻求的平衡,2004年被苏格兰导演大卫·麦克维卡爵士(SirDavidMcVicar)成功地搬上了英国皇家歌剧院的舞台。迄今,麦克维卡制作的《浮士德》,已经在英皇科文特花园歌剧院上演了五个音乐季。
7、《浮士德》的第一部完成于1806年,第二部完成于1831年。题材采自十六世纪的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浮士德是德国十六世纪民间传说中一个神秘性人物。相传,他用自己的血和魔鬼订约,出卖灵魂给魔鬼,以换取时间的权利,知识和享受。《浮士德》这个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原本是一个训诫故事,意在告诉人们要戒除欲望,养成虔敬之心,否则魔鬼就会乘虚而入。
8、·形式与内容的统一(ÜberstimmungvonInhaltundForm)
9、德累斯顿马戏剧院由汤姆·库阿斯创建。汤姆·库阿斯在德累斯顿国家话剧院以及法国马戏艺术中心积累了足够经验后,他召集优秀舞者、默剧演员、歌手、木偶艺术家等,通过该剧院实现其崭新和大胆的尝试。
10、左右滑动阅读《浮士德》内容介绍
11、看完记得收藏,过几天就找不到我啦?
12、细察可知,郭沫若对泛神论的定义,承接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1771年5月10日”书信,信中维特自述身处自然春光之中灵魂所得的“不可思议的愉快”,由光线、溪流、深草和昆虫,他感觉到神——那“全能者”——的存在:
13、歌德在少年时期就看过有关浮士德的木偶戏和故事书,上大学时,有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1773你开始构思,1775年写成一部分初稿,后来因魏玛之行而中断。1786年旅行意大利后,歌德又继续写作,1790年发表了《浮士德片段》。1794年歌德在席勒的督促和鼓励下努力写作,1806年完成第一部。此后,他花了20年时间来酝酿与构思第二部,到1825年,集中精力写作,1831年7月完成。
14、《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的青年,他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
15、071期|20029
16、我想约你,去书里细数往日点滴,看那绵延千年的文化血脉,看那年那日那些人,在奔赴新中国的路上,是何等坚决,在建设新中国的沿途,是何等豪迈。
17、构思、文案、PPT/何欣妍练丰仪(广外西语学院)
18、《浮士德》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他毕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
19、浮士德是一个虚构的,却有着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诗剧以浮士德的思想发展为线索,描述了他追求真理的一生。德国历史上有一个真正的教授、炼金术士约翰·福斯特,传说中他的实验非常怪诞,以至被拖进了地狱。歌德从民间故事和感情波折中,敏锐地察觉到人性的矛盾与光辉,通过浮士德与魔鬼交易灵魂的隐喻,抒发自身关于人性、理想、欲望的反思与拷问。
20、甚至还有了硕士、博士学位,
三、下列哪一部不是歌德的作品
1、《浮士德》,这部脱胎于德国传说的恢宏史诗,长达12111行诗句,内容复杂,结构庞大。整部诗剧的构思与写作持续了64年,几乎贯穿了歌德的一生。
2、另外的一种你便全无所知!
3、这个年龄与身份极不相符的矛盾性构成了浮士德生不逢辰、怨天尤人、此在绝望的根本动机。然而,浮士德的绝望表述没有停留在个人恩怨或职场失意的层面之上,而是把恐惧与绝望转嫁、扩展到(抨击)时代制度的层面上;与此相应的是,(新)时代,就是“现代”(moderntimes)也需要能够将理解力与毁坏性集合于一身的革命者;浮士德的悲剧形象就是个体性绝望情绪与现代性破坏特质的混合体,个人动机与时代需要的契合也造就了浮士德的辉煌成就与悲剧本质。
4、主题曲:《超学先锋》。
5、△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学家歌德
6、“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改革是为了拯救危机,中兴则是改革成功的典范。本书梳理了中国历史上的少康中兴、盘庚中兴、光武中兴、孝文中兴、景圣中兴、弘治中兴等15个“中兴”盛世,对当时的改革动机、改革措施、人才任用,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人民生活诸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作了较为深刻的反思,注重探讨改革的历史经验与教训,对于我们今天努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有着较为重大的借鉴和现实意义。
7、歌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于法兰克福镇的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曾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也曾短时期当过律师。他年轻时曾经梦想成为画家,在绘画的同时他也开始了文学创作。但是在他看到意大利著名画家的作品时,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与那些大师相提并论,于是开始专注于文学创作。
8、立足当代,回望过去的经典之作,重温两位圣贤的智人之语,能够给现代人许多思想上的启迪。歌德所属的时代,是现代性初起端倪的时代;在孔子所在的这个时代,是一个更加久远,或者是在社会刚刚成型的阶段。但是他们之间的想法却如此相似,建议也非常相近。这或许能够说明,虽然其中很多言论在现代语境下有商榷的空间,但其中的普适性原则却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9、建国后,整个译介和研究工作进展不大。1978年以后,出现了董问樵、钱春绮、樊修章、绿原、杨武能等译本。研究的文章也开始丰富起来,研究歌德的著作里大多涉及《浮士德》,而专门的著作有董问樵的《〈浮士德〉研究》。此外,《名作欣赏》在191991年间连载《浮士德面面观》,角度较为广泛。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国内近年来的评论做一个简要的综述:
10、以上,我们从《女神》中的歌德神话一路谈到郭沫若早期作品的镜像构造,也只是聚焦于一系列不易察觉的跨语际细节,但郭沫若、歌德和新文化的相关主题是说不完的,更多耐人寻味乃至矛盾丛生的地方,这里也无从涉及。我的英文专著以郭沫若翻译《浮士德》的曲折历程为主要研究对象之也一样无法穷尽其多重意涵和争议性。不过,我相信,通过本文所展现出的这几层郭沫若—歌德的镜像,至少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去审视和“怀抱”新文学、新文化的精神宇宙。
11、 《校巴歌德》 是由广东咏声动漫股份有限公司重点打造的一部早教类儿童3D动画作品。
12、《浮士德》与《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并列为欧洲文学四大古典名著。它的创作延续了将近六十年之久。
13、www.xinxueshu.cn
14、在歌德这里,转变的主体和客体不是浮士德,而是世界,以及他对马克思所谓的“魔鬼”之间的需求转变。浮士德之所以会将自己的胜利看作陷阱,是因为他所取得的仅仅是内心胜利。他不停思考、做实验、读书、吃药——他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人文主义者,他尽一切努力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感受能力和想象能力,然而他的心灵越敏锐深邃,他就越孤立自己于外部——人类、自然、甚至是自己的行动能量聚集地。而如此的胜利和文化系统,是靠远离生活本身的整体性才得以建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15、中国“五四”之前已开始对《浮士德》进行介绍。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中写道:“欧洲近世之文学中,所以推格代(歌德)之《法斯德》(《浮士德》)为第一者,以其描写博士法斯德之苦痛,及其解脱之途径,最为精切故也。若《红楼梦》之写宝玉,又岂有以异于彼乎?”
16、你必须漫游考察广阔的空间;
17、席勒将戏剧对人的影响与法律和宗教等同。他认为,法律和宗教若与戏剧结合便会得到增强。他声称,舞台的审判权开始于法律领域终止的地方。即便在宗教和法律认为与人的情感相伴有失其尊严的地方,舞台仍可对我们的教育有所作为。在席勒看来,法律是平滑的和有弹性的,而宗教的约束力是严格的和永恒的。两者无法独自完成对人的全面的教育。孔子在人的教养中非常重视诗与乐,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阳货》)他在论及人的教育时同样重视诗、乐和礼,他解释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在他的语言中,礼和乐往往作为一对概念或者相互对比使用。孔子将礼与乐视为教育和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
18、△士兵合唱,英国皇家歌剧院,2011
19、郭沫若早期影响最大的翻译文本当推《少年维特之烦恼》。这本1922年第一版发行的译作“几乎成为了中国现代青年的圣经”,其中“个性与社会的冲突”主题型塑了所谓中国新文化的“浪漫一代”。同样重要的是郭沫若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它绝不是一般的译者序,而是郭沫若泛神论理想的最集中表述之由此成为了新文学的一篇核心文献,相关评说也已蔚为大观。我在这里,只是延着“大宇宙”的神性“写真”,关心一个问题:郭沫若在《序引》中提出,“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而“创生万汇的本源,既是宇宙意识”,这样的泛神论物我交融、宇宙创生和自然礼赞,作为一种理念,究竟对应着歌德这部抒情小说中的哪些段落?
20、我爱你,与你无关。那为什么我记不起你的笑脸,却无限地看见你的心烦。
四、歌德的作品浮士德的体裁是
1、许多人久仰《浮士德》大名,却因种种原因望而却步,或是因为《浮士德》的体裁形式纷繁复杂,运用了几乎所有已知的西方格律,如希望式悲剧、中世纪神秘剧、巴洛克寓言剧等,或是因为其内容包罗万象,涵盖哲学、音乐、神学、文学等方面的知识,阅读和理解这部作品需要大量知识储备,又或是因为作品中蕴藏的那难以名状、众说纷纭的浮士德精神令人觉得艰深。
2、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1749—1832),是德国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他出生于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父亲是法学博士,并从皇帝手中买得一个皇家顾问的头衔;母亲是法兰克福市长的女儿,有艺术修养,并擅长讲故事。这样的家庭,对歌德走上艺术之路很有帮助。1765年,歌德谨遵父命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但个人兴端却在艺术与自然科学方面。
3、正是因为揭示了这样的矛盾,浮士德自然也就充满了各种戏剧冲突,从诞生之初就被搬上了舞台,成为无数剧作家创作的灵感源泉。从最开始的戏剧、歌剧,到后来的戏曲、电影,无数的浮士德被创造出来。
4、正是这样一种决心,使他们在各自心中,产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和迫切需要,与一个同自己具有相同理想的人一起合作,交流思想,相互切磋。这是这种愿望和需要使这两位本来互不来往的文坛巨人走到一起。
5、本期策划|《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复旦大学新学术网
6、海涅:德国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罗曼采罗》《佛罗伦萨之夜》《游记》等;歌德:德国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浮士德》《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等。
7、瓦尔克举了一个例子。歌德在1780年左右写给奥古斯特公爵的一首诗中提到了如何做一位英明的君主。歌德认为,作为君主,需要心系人民、为人民造福祉,歌德在这首诗里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义务,在这一点上和孔子关于为君的想法很相似。而且歌德本身也是一位支持改革的政治家,他也是希望用这样有教育意义的诗歌去教化、鼓励他的君主为政以德,从而推动那个地区政治的改革。
8、追根究底,且热情努力。
9、但歌德并非只是一个转折时期的旁观者,他本人也成为了这个变革大潮中间的一员。比如,这股变革大潮推动了歌德革新了几乎所有题材的德语文学,在歌德之后整个的德语文学语言和歌德之前的时代已经完全不同了。歌德新的现代性的德语文学语言,还在影响着现在很多德语的作家;同时,歌德建立了全新的艺术观:他非常强调艺术的原创性,提出了天才美学和原创性美学这两个概念。“对于歌德来说,他认为一个艺术作品的真正价值应该是创新性和原创性,而不是在既有的形式上继续进行模仿和发展。”瓦尔克说。
10、中文名: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外文名: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国籍:德国出生地:法兰克福出生日期:1749年8月28日逝世日期:1832年3月22日职业: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政治家毕业院校:莱比锡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代表作品:《致月词》《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普罗米修斯》
11、我独披着件白孔雀的羽衣,
12、歌德的故事二:歌德与贝多芬是好朋友,一天两个人一起出去散步,看到迎面走来了奥地利皇后率领着一群皇室成员,歌德看到皇室成员之后立即恭恭敬敬的站到了路边,并且摘下自己的帽子向皇室成员致敬。贝多芬觉得歌德完全没有必要这样,贝多芬觉得皇室成员不配自己对他们那么恭敬,因为在任何时候也造就不出歌德或贝多芬来。贝多芬直接昂首挺胸的走过去,皇室成员纷纷想贝多芬脱帽致敬。而歌德却仍旧谦卑的毕恭毕敬的等到皇室成员走过之后才去追赶贝多芬。
13、傅杰表示,一个有文化的中国人,就应该多少了解一点孔子,多少应该读一点《论语》。“原因很简单,中国的文化没有断过,而中国文化从汉代开始就一直是儒家为主流的文化,《论语》里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学、生活的方方面面。”
14、租场洽谈演出节目洽谈媒体合作推广活动策划
15、但是,我们总是要一读再读,因为这本书不但能给我们自身的生活起到先验的指导,同样也可以让我们获得超脱于自身小世界之外的丰富的精神体验。除去常读常新,我们没有办法对这本书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
16、《浮士德》(法语:Faust)
17、温州市鹿城区府东路466号(世纪广场东首)
18、Ziehtunshinan.(Goethe)
19、我便感觉着那全能者底存在,他依着他的形态造成了我们的,我便感觉着那全仁者底呼息……世界怀拥着我,天宇全入我心……啊!我心中这么丰满,这么温熨地生动着的,我愿能把它再现出来,吹嘘在纸上呀!我的心如像永恒之神底明镜,画纸也愿能如我的心之明镜呀!
20、资料来源:澎湃新闻,2020年1月11日,记者程千千,实习生杨涵
五、歌德的作品
1、我爱你,与你无关。即使是夜晚无尽的思念也只属于我自己,不会带到天明。
2、去结束生命的长途跋涉,
3、第二部写到浮士德来到神圣罗马帝国的种种经历,其中包括他的几次重大的追求和幻灭:一次是追求功名利禄,却落得与皇帝的弄臣为伍;另一次是追求古典美人海伦,结果让海伦化轻烟而散;最后,他重新振作,试图筑堤拦海,却不幸已届百岁高龄,双目失明,命不久矣。
4、就在我来到的时候绽放。
5、德国德累斯顿马戏剧院默剧《浮士德》
6、关于葛丽卿这个人物,刘敏在她的《甘泪卿悲剧的意义》中认为,她并没有过人的聪颖和才智,却富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歌德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数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只是记载他精神发展的轨迹。张继云文章《从浮士德与格蕾欣不同的世界观看浮士德体现的时代精神》认为作为和浮士德同时代的人物,她固守封建传统道德规范,其世界观的差异正是突出浮士德身上的时代精神。
7、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浮士德一生探求真理的痛苦经历,反映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初整个欧洲的历史,展现了光明与黑暗,进步与落后,科学与迷信两种势力的不断斗争。
8、图为歌德(左)与席勒(右)雕像
9、这是《浮士德》的一段经典独白
10、不可将静止的过去当成敌人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