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道德经全文
1、众人都有一套本事,唯独我又没用又顽固。
2、端的满满的,不如适可而止。磨的尖尖的,锐利难保长久。金玉满堂,不可能长期守住。因富贵而产生骄傲,就会给自己带来灾害。成功了就急流勇退,这才合乎自然的道理。
3、而这个德呢,是按道的要求养育世界的。
4、古时候为什么重视道呢?不就是因为在他里面,寻求就能得著,有罪能得赦免吗?所以道是天下最尊贵的啊!
5、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6、最高的善像水一样。水善于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处身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跟道很相近。
7、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
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9、知道自己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保持着柔弱的品性,而安于卑下的地位,却不背弃高尚的品德,就能恢复到无求无欲的最初状态。知道什么是显赫,却安于被埋没的地位,甘做天下的楷模。甘做天下的楷模,言行就不会出现差错,就能拥有无穷的力量。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于屈辱的地位,甘做天下的幽谷。甘做天下的幽谷,高尚品德就会永远保持完美,就能够同“道”保持一致。普遍规律会分别变为万物各自的本性,圣人由于顺应了万物各自的本性去进行治理而成为它们的主宰。所以说高明的治理是不会伤害万物本性的。
10、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1、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
12、(翻译)看见而不晓得,叫做"夷";听到而不明白,叫做"希";摸索而不可得,叫做"微"。"夷希微"三者,不可思议,难究其竟,所以它们混而为一。在他之上不再有光明,在他之下不再有黑暗。难以言说的无限延绵啊,又复归于空虚无物。他是没有状态的状态,没有形象的形象,叫做恍惚。迎面看不见他的先头,追踪抓不著他的尾迹。
13、(解释)打算治理天下用妄为的办法,我看他是得不到什么的。天下诗歌神圣的东西,是不能妄为的。妄为的人要失败,想据为己有的要丢失。所以一切事物有前行的有后随的,有轻嘘的有急吹的,有强壮的有瘦弱的,有小挫的有全毁的。所以圣人要去掉极端的奢侈的过分的措施。
14、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5、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16、而修炼呢,我们需要要看清世界是祸福相依的,所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能够坚持回归本源保持本性,有三样宝物是我们要一直拿着的:一个是慈爱,一个是节俭,一个是不出头。
1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8、(2)道是「其上不、其下不昧」的纯粹光明,是「一」。万物却有向光与背光的两面,故曰「抱阳而负阴」。向道与背道这两面相互激荡,靠「气」(灵?)而平和。
19、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
20、。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二、老子道德经全文解析及通俗译文
1、(解释)天下事物都有个开头儿,要把这个开头儿当作天下事物的根本。已经得知了万物的根本,就能认识万物。既然认识了万物,还必须坚守着万物的根本,就一辈子没危险。塞着窟窿,关闭门户,终身不生疾病,敞开窟窿,济了他们的事,终身不可救治。观察细微叫做明,保持柔弱叫做强。用它的光亮返照内在的明,不给自身带来灾殃,这就是熟习常道。
2、?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
3、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
4、古时候善于按照道办事的人,并不是用它使百姓聪明,而是要用它使百姓变得愚钝。百姓难以管理,原因在于他们知道得太多。所以说用智慧治国提倡计谋巧诈,是国家的不幸;不用计谋巧诈治国,才是国家的福气。要知道以上两条是治国所必须掌握的法则,永远掌握着这一法则,就可以说是具有了极高的素质,有了这极高是素质意义深远,它将反作用于具体事物,这样,你所做的一切将会是一帆风顺。
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
6、(解释)真实的话不见得漂亮,漂亮的话不见得真实。行为善良的人不巧辩,巧辩者不是善良的人。有专门知识的人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懂的人不会有真正的专门知识。圣人没有积蓄,尽力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实,尽力给与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天的道有利万物而不加伤害。圣人的道即使做点什么,也不跟人家争夺。
7、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8、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9、名声与生命,哪一样与你更密切呢?生命与财富,哪一样对你更重要呢?得著世界与丧失生命,哪一样是病态呢?
10、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1、《老子》第七十九章和大怨,必有馀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12、恭维与呵斥,相差有多远?赞美与厌恶,区别在哪里?人所畏怕的,不能不畏怕啊。
1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4、《老子》第五十八章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袄。人之迷也,其日固已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5、老 子: 「道 德 经」 : 第 八 章
16、(解释)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17、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18、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9、把清静无为当成作为,以平安无事作为事情,用恬淡无味当作味道。
20、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三、老子道德经全文及译文拼音
1、精神与形体合能不分离吗?聚集精气达到柔顺,能象婴儿吗?洗清杂念,深入内省,能没有缺点吗?爱民治国,能不耍小聪明吗?五官与外界接触,能甘于示弱吗?什么都明白,能不妄为吗?生长万物养育万物,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养育万物而自己无所仗恃,统领万物而不自居为,主宰,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2、(解释)勇于有胆量就会死,勇于没胆量就会活。这两种“勇于”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讨厌的,谁知道是因为什么?所以圣人也难于解说明白。天的道,不争斗而善于取胜,不说话而善于答应,不召唤而自动到来,慢条斯理的而善于谋划。天网广大无边,网孔虽稀,而从没有遗漏。
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4、善于带兵的人不依赖个人的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怒形于色,善于克敌的人不和敌人发生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先对人表示谦恭。这就是与人不争的品德,这就是借助别人力量的办法,这就叫做符合天的运行规律远古最高的法则。
5、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
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7、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8、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9、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10、《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11、玄 之 又 玄 , 众 妙 之 门 。
12、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3、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4、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15、《老子》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wù)已;
17、人们所厌恶的,不就是孤、寡、不善吗?王公却用这些字眼儿自称。
18、众人都自得自满流溢而出,唯独我仿佛遗失了什么。我真是愚笨人的心肠啊!
19、(解释)天的道不正象拉弓射箭吗?高了就压低些,低了就抬高些,有多余的就减少些,不足的就补充些。天的道减少有余的补足不足的,热闹的道却不是这样,而是减少不足的补充有余的。谁能把有余的拿来补充不足的?只有有道的人。因而圣人干完事情却没有仗恃,成功了自己不居功,他不愿意表现自己的贤能。
20、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四、老子道德经81章全文
1、用兵的说过:我不敢主动进攻而要防守,不敢前进一寸而要后退一尺。这就叫做没有阵势可摆,没有胳膊可举,没有敌人可打,没有武器可拿。祸害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我的法宝。所以两军势力相当,悲愤的一方会得到利。
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3、所以若两军对峙,旗鼓相当,那悲伤哀恸的一方必胜无疑。
4、为什么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呢?宠是来自上面的,得到时吃惊,失去时也吃惊,所以说得宠和受辱都会内心不安。
5、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6、《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7、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8、所以,知道满足,便不受困辱;知道停止,才能免除危险,可以得享长久的生命。
9、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0、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dài)。
11、同理,圣人把自己置于最后,他反而在前;把自身置之度外,他反而长存。这不正是由于他无私,反而成全了他的私吗?
12、不出大门,就能知道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能看到天道。走出去越远,知道的道理越少。所以圣人不需要通过经历就能知晓,不需亲见就能明了,不去做就能成功。
13、《老子》第七十章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天下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14、赞成与反对,相对有多远?善与恶,相离又有多远?然而别人所惊恐的,我不能不惊恐。人生的路途多么荒远啊,它好像没有尽头。众人是那样纵情的作乐,就像参加丰盛的宴会,就像春日登台欣赏美景一般;而只有我淡然处之,无动于衷,如同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孩一样。我是如此的闲散,就像不知要到那里去。众人都过着富足有余的生活,而我如同被遗弃了一样时常匮缺不足。因为我有一副愚人的心肠,太笨拙了。世人是那样处处精明,只有我是这样不懂得算计;世人是那样事事明了,只有我是这样对什么都无意于探究。我的生活就像那起伏的大海一样顺乎自然;我又如同那飘忽的长风,没有止境。众人都自有营生,只有我冥顽无为。我就是要有别于众人,我看重的是人类生存所必须依赖的规律。
15、释义:有的人在受宠或者失宠的时候,都会惊慌失措,那种在意程度,就好像在意自己得了大病一样。之所以会特别担忧在意,是因为有一个“自我”存在,如果可以做到无我,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16、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17、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18、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19、使民重(zhòng)死而不远徙。
20、(翻译)大道废弃了,才出现仁义。智慧出来了,才有大伪诈。六亲不和,才大讲孝慈。国家昏乱,才呼唤忠臣。
五、老子道德经全文注音版
1、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2、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3、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
4、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5、《老子》第四十九章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得善矣。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得信矣。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6、(解释)上德不表现为有德,实际上是有德。下德自以为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上德无所表现不故意表现他的德。下德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德。上仁有所表现,但非故意表现他的仁。上义有所表现,并故意表现他的义。上礼有所表现而得不到响应。就伸出胳膊强迫人家来响应。所以失去了道以后才有德,失去了德以后才有仁,失去了仁以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的不足是混乱的开始。有先见之明的人,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立身淳厚而不居于贫薄,存心朴实,而不在于虚华。所以要舍弃后者采取前者。
7、(解释)大道被废弃了,才显示出仁义。聪明智慧出现了,才有狡诈虚伪。家庭不和睦了,才看得出孝慈。国家昏乱了,才出现忠臣。
8、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9、道是无为的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持无为这一原则,万物将自动向他归化。归化后如果有欲望发作,我就用“无名之扑”来镇服他。无名之扑也就是根绝欲望。根绝欲望可以安静,天下自然就会稳定。
10、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11、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2、《老子》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3、(解释)大国要居于江河的下流,这是天下百川所归附的地方,自居于雌性地位。雌性经常以安静战胜雄性,就在于她安静而居下。所以,大国对于小国谦下,就可取得小国的信任。小国对大国谦下,才能取得大国的信任。所以,谦下可以信任人,谦下可以被人信任。大国不过分要求领导小国,小国不过分要求事奉大国,大国小国都适当的满足自的要求,大国应特别注意谦下。
14、(翻译)少说话,合乎自在本相。
15、使用百度网盘免费分享给你,链接是:提取码:29ur《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16、《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17、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圣人在天下,歙歙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8、有数而无道,必自讨苦吃。很多人自以为头脑聪明,口才好,善于察言观色,就喜欢玩一点策略计谋,与人打交道动不动就耍一点小花样,其实这种人是最愚蠢的。
19、所以,认识这个世界,我们还要能够做到“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也就是要从事物小的变化中发现智慧,同时让自己坚守在柔弱的一面。
20、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