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苏格拉底为何被处死
1、当年的雅典陪审制实行的是定罪量刑程序分离的审判制度。也就是说,要想给苏格拉底判处死刑,雅典人必须要先进行定罪投票,只有在确定被告人有罪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量刑投票,两次投票都要过半数才可以判处一个人死刑。
2、要是当初苏格拉底申辩生效,被判无罪释放,安度晚年,寿终正寝,说不定我们如今只记得他是雅典一个不起眼的怪人而已,至多是喜剧诗人所喜欢取笑的对象,就像阿里斯多芬喜剧中出现的那样。
3、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他们的同时代人关于他们受审和处死情况的独立和客观的记述,甚至连一鳞半爪的暗示也没有。
4、这是个荒唐的玩笑,苏格拉底也觉不妙,便马上收回,但已晚了,反感已经造成。但他仍不思补救,竟而又提出为数只有1迈那的象征性罚款!他的弟子们大吃一惊,后虽在他们的央求下他才改为30迈那(并由弟子们作保,可见为数也不算少),但他原先一再反复提出的荒谬建议一定使得陪审团觉得他是有意在开他们的玩笑,以表示对这次审判的蔑视,以致以360票比140票判他死刑。换句话说原来判他无罪的人中竟有80个转而投了他的死刑票。看来好像是苏格拉底有意自己把鸩酒送到唇边。
5、苏格拉底之死是西方文化史上意义深远的事件,仿佛一则寓言,一个谜。他策划了自己的死亡方式,以一场浩大的审判,以法律正义的名义判处自己死刑,把自己生命的余烬,凝成一个死亡之谜,给后人留下了一道人文学科的“哥德巴赫猜想”。苏格拉底好像在为自己申辩,可是他又有意在死亡之中觅求真理,他的死仿佛是道德与法律的合谋。
6、其次,以美国报人斯东为代表的人们持有的观点是:苏格拉底一直对民主政体和民主制度持有反对的看法,而他的看法却不被当权的民主派所接受,哲学家便要以生命来证明自己学说的正确。他挑衅民主派,逼迫他们采取不同手段,向自己宣战,从而最终放弃自己的生命以证明自己思想和学说的正确性。
7、在第一次申辩中,苏格拉底直言无罪可认,并且说自己是雅典最聪明的人,也是上天派来拯救大众智商的人。熟悉奥斯卡·王尔德的人一定会对苏格拉底这句话露出会心的微笑,王尔德也曾当众夸自己聪明与才华。
8、审理程序:投票表决规则
9、后面又若无其事地跟朋友们侃侃而谈时政问题,还反过来安慰一个哭泣不止的女人。
10、这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的先驱者,却因思想原因被判刑定罪,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类的不幸。
11、在此,我们不讨论《苏格拉底之死》油画的艺术鉴赏,而是探讨苏格拉底为何而死?
12、临刑前,苏格拉底虽然衣衫褴褛、赤足散发,但他却镇定自若地跟妻子、家属道别。
13、苏格拉底通过对话的方式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追寻人的世界和心灵问题,他经常讨论“什么是正义”“最好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样的话题,按理说来他讨论的这一切都是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做贡献的事情,那为什么还会被雅典民主政府的法庭宣判死刑呢?有一种说法是,雅典的民主程序杀死了苏格拉底。
14、苏格拉底有一位很有名的弟子柏拉图,而柏拉图又有一位著名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他们祖徒三人一起被称为古希腊三贤。(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战神亚历山大的老师)
15、或许又有人会问,对于像苏格拉底这样一位大哲学家,雅典人似乎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对权威人士的尊敬,仅以区区罪名,即判以极刑。
16、〔美〕斯东/著董乐山/译
17、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对耶稣的审判和处死以外,没有任何其他审判和处死,像对苏格拉底的审判和处死一样,给人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了。
18、我们每次提起苏格拉底之死,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苏格拉底当时是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和“腐蚀青年思想”三个罪名判处死刑的,而且苏格拉底曾经有过逃亡的机会,但是他仍然义无反顾地选择接受判决、自尽而死。
19、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20、要解开谜团,还得对雅典民主作个考察。事实上,前5至4世纪的激进民主是苏格拉底审判的一个极关键的因素。何谓“激进民主”?Democratia。从字面上看,它很像democracy,但内涵并不同。这是一种由群众通过公民大会、公民法庭等直接行使军事、政治、外交、法律和祭祀大权的氏族民主。其与现代民主的最大区别是:公民不仅参与军政首脑的选举,而且直接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在现代民主中,公民只是选举出议员和行政首脑替他们立法和行政,并不参与也不可能直接参与立法和行政。换句话说,希腊民主是直接民主,现代民主是间接民主。直接民主只有在共同体规模很小的条件下才是可能的。
二、苏格拉底死于
1、当然,苏格拉底最为出名也最让人心生疑惑的还是他的死亡。“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所去的哪个更好,谁也不知道——除非神”是苏格拉底面临死亡宣判时说出的千古名言。
2、从这一层面来看苏格拉底的逻辑,若苏格拉底用自己的口才赢得了无罪判决,就是他所藐视的雅典民主的胜利,因为这个民主体制并没有迫害城邦的英雄人物。所以,他才会不断的激怒、挑衅500人组成的大陪审团,以死证明雅典民主是错误的,而无罪释放只能证明他所藐视的东西是正确的。
3、由于希腊民主是一种原始民主,现代专业法庭和职业律师根本不存在,所以不仅任何公民可起诉任何被认犯法之人,而且从理论上讲,任何公民都可在民众法庭上发言,揭发控告任何个人的违法行为。这意味着,任何手握权力者都受到密切的监督和制约。从权力应当受到制衡这一民主原则看,普通公民监督并约束公职人员以防止其滥用公权,乃天经地义,但在粗陋民主样式的实际操作中,任何担任公职者,无论贤与不肖,随时都可能陷入被动和危险。不仅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而且判决结果取决于一个多达五六千人的超大“陪审团”的投票,而非专业律师和法官的理性辩论、商议和斟酌。
4、鉴于第一次表决票数相差不大,起诉方面又提出要求判他饮鸩自尽,这很可能会引起陪审团对被告的同情,因此只要苏格拉底提出自愿流放(这是当时常见的一种仅次于死刑的最重刑罚)或者付一笔为数足以满足犹豫不决、内心不安的陪审团的罚金,死刑是完全可以免的。
5、后人要解开这个谜,直接的记录既告阙如,间接的证据又极其有限,所能做到的只有从这些有限的二三手资料,根据我们对历史的一些极不完整和极不确切的了解,来作一番常识性的推测,难免以今拟古,穿凿附会。
6、如果当初只有色诺芬一人的回忆苏格拉底言行的记述流传下来,那么甚至最后一杯毒酒也不足以使他名垂千古的。因为在色诺芬的笔下,苏格拉底俗不可耐,完全是个市井人物,出言陈腐庸俗,有时简直是个十足的市侩。他甚至可以向雅典的一个著名荡妇开玩笑地自荐为她拉皮条!
7、西方哲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爱琴海岸,在那里产生了一批“爱智者”,古代世界最早的哲学家。其中,以古希腊黄金时代的三位大哲学家最具盛名: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8、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9、但不管怎么样,耶稣和苏格拉底都因杀身成仁而名垂青史了。对基督教神学来说,耶稣在十字架上的受难完成了神的使命,可谓死而无憾。不过苏格拉底即使饮鸩自尽,但杀身是否成仁,仍然留下疑问。他是为了什么而牺牲的?为了他的学说,还是信仰?
10、现收藏于: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11、我们应该按照上面的方式来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才算对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审判建立了一个可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认识。
12、苏格拉底微笑着反问她,难道你认为只有真犯了罪,以真正罪犯的身份死去才值得吗?
13、阿里斯托芬是苏格拉底的朋友,但是作为喜剧诗人,他对苏格拉底作了无情的嘲弄,在舞台上出现的苏格拉底成了一个丑角式的人物,实在有损这位哲人的尊严。
14、当他在得罪人的道路上一骑绝尘之时,他毫无意外的被送上了法庭,罪名是腐蚀青少年与亵渎城邦神灵。
15、至于亚里士多德著作中有关苏格拉底的一鳞半爪,已是相隔两代以后写的了。也许时间的间隔,使亚里士多德具有了历史的眼光,不像他的老师柏拉图那样五体投地拜倒于太老师的脚下。但更多的原因恐怕还是他在哲学根本问题上同他的老师有分歧,所谓“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16、辩证法到他手里,成为了无往不利的武器。他用一次又一次打碎认知告诉学生,这世界绝不是非黑即白,任何事物在前提条件的改变下也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结论。柏拉图在文集里有收入过苏格拉底的名言,其中有一句是:认识自己的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
17、如果苏格拉底出现在现代的网络时代,多半会被认为是顶级“杠精”,被人人喊打。当然,在他那个时代,他也是个不招人喜欢的家伙。
18、根据柏拉图的《自辩词》中所记的苏格拉底自辩词,苏格拉底自称控告他的起诉书“大致如下:它说苏格拉底是个做坏事的人,因为他腐蚀青年,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而相信其他新的精神存在。”色诺芬的《言行回忆录》里说得更简略,只说苏格拉底被控“教导他的年轻朋友蔑视现行制度,使得他们强暴起来。”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版本中所说的“腐蚀青年”的内容:不相信国家(城市)所信奉的神祇和蔑视现行制度。
19、然而在这个节骨眼上,苏格拉底又以他的实际行动表示了对法庭的蔑视而更进一步激怒了陪审团。他首先是拒绝提出反建议,认为“提出任何刑罚一举本身就是承认有罪。”继而他又狂妄地建议的刑罚是宣布他是公民英雄,在今后余生中由市政府免费供他一日三餐!而按惯例,只有值班的市政议会成员、外国使节、公民领袖、奥林匹克优胜者和保卫城市和民主的功臣才享有可以在市政厅免费用餐的殊荣。
20、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亚西比得。此人英俊潇洒、风流倜傥、能言善辩、精通音律,为当时雅典城的头号酷哥,粉丝无数,连口齿不清都有人模仿。坊间流言,说他与苏格拉底关系爱昧。这在柏拉图的著述里不难找到证明。在《会饮》中,亚西比得夸耀他与身材矮小、鼻子扁塌、皮肤黝黑,但光芒四射、魅力无穷的苏格拉底在练身馆里调过情!他甚至当众色诱苏格拉底,无奈后者并不领情,使其阳谋未遂。但亚西比得是一个野心勃勃、富于攻击性的家伙。正是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在公民大会上煽动群众忽悠群众,使其所提远征西西里的动议在“公投”中获得通过,本人也被任命为远征军总指挥之一。但远征军离港后不久,他便因故叛逃到斯巴达,为高层出谋划策,给雅典造成了重大伤害。
三、苏格拉底什么时候被处死
1、当年的雅典城邦的陪审团制度一点也不落后,当年的雅典城邦实行的是500人组成的陪审团制度,审判制度则是实行的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相分离的的审判制度,换言之,雅典城邦陪审团中的陪审员必须先对苏格拉底进行定罪投票,只有确定苏格拉底有罪的情况之下才可以进行量刑的投票,且两次投票都要超过半数才可以对苏格拉底判处死刑。这种审判程序对苏格拉底非常有利,首先,苏格拉底完全可以在定罪阶段尽全力为自己作无罪辩解,待定罪结论作出后,再集中精力为自己进行轻罪的量刑辩护;其次,陪审团也完全可以为了避免对苏格拉底处以重刑而不给苏格拉底定罪,从而避免进入量刑程序之中。
2、看来,不讲政治,就不可能知道苏格拉底之死的真正原因。文献表明,苏格拉底不仅是个哲学家、道德家,多少也是个政治人。他之被判刑处死,是在西元前399年,即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战败投降后的第五年。此时,激进民主派与贵族寡头派的冲突主导着整个希腊世界,数百个城邦可大致划分为民主制与寡头制两大类政体。而所谓寡头制,按现代标准仍是民主制,或不那么激进的民主制,斯巴达政制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
3、我们且来看看雅典所信奉的是什么神祇。古代希腊的人民除了信奉奥林匹亚山上的神祇以外,整个城邦还信奉自己专有的神祇。在雅典是“说理”女神倍多和议会之神宙斯阿戈拉奥斯。这是雅典民主的象征,苏格拉底不信奉这两个神祇是出于他对雅典民众和议会制度的蔑视。公元前404年独裁专政领导人克里底亚斯的主要副手查尔米德斯是柏拉图的叔伯(舅),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曾表示在议会上讲话有些胆怯,苏格拉底教训他道:“最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使你害羞,然而你却不好意思在一批笨蛋和傻瓜面前讲话!”然后他一一列举这些笨蛋和傻瓜是“漂洗羊毛的、做鞋的、盖房的、打铁的、种田的、做买卖的、或者在市场上倒卖的,他们除了低价买进高价卖出外什么也不是……而你却对这些……人讲话感到胆怯?”
4、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5、苏格拉底不仅蔑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且也蔑视雅典的司法制度。
6、民主派虽比寡头派更仁慈,没有对反对派搞大屠杀,但僭主暴政毕竟发生不久,杀戮的惨景仍历历在目,城邦上空仍飘荡着血腥之气,要他们没有一点报复心,实在太难。寡头派的累累血债并没能真正得到清算,而苏格拉底与寡头派头目的师徒关系又尽人皆知,难以撇清,民主派怎么能不伺机报复?即便无法指控他直接参与了屠杀,也并非找不到其他理由如“败坏青年”等来打击他,并藉以威慑城内外蠢蠢欲动者。克里提亚和亚西比得等人难道不正是被他“败坏”后才给城邦造成了巨大伤害?考虑到寡头派死硬分子此时正在埃留西(雅典远郊的一个小镇)搞还乡团,磨刀霍霍,企图再次杀回雅典变天,民主派就更有理由采取行动了。在此意义上可以说,苏格拉底之死是必然的,他是被牺牲的。
7、临死之前,苏格拉底对学生克利托留下了对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句嘱托:“克利托,我们曾借过克雷皮乌斯一只公鸡,不要忘记付钱给他。”
8、尽管任何人可以起诉任何人,但要起诉,总得有个理由。此时,民主派人士胸中的复仇火焰远未熄灭。更糟糕的是,克里提亚、亚西比德等对城邦造成的伤害实在太大。苏格拉底怎么说也难辞其咎。但要直接指控他参加了寡头派的屠杀行动,说他与克里提亚等人相勾结,杀戮民主派,既证据不足,又受“宽恕法令”掣肘。必须找到一些不像是政治起诉,却具有杀伤力的罪名。既然苏格拉底是哲学家或智术师,有新潮“启蒙”言论,“不敬神”不就是一个现成的罪名?
9、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并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而死,终年70岁。
10、换句话说,原来判他无罪的人中竟有80个转而投了他的死刑票。看来好像是苏格拉底有意自己把鸩酒送到唇边。
11、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苏格拉底可说是杀身成仁,他不愧扮演了西方言论自由和思想自由的第一个殉道者,而且使信奉倍多女神和阿戈拉奥斯神的雅典违反了自己的传统精神和原则:以言论自由著称的一个城市竟对一个除了运用言论自由以外没有犯任何罪行的哲学家起诉、判罪、处死,这给雅典的民主烙上了永远洗不清的污点。
12、这种一问一答的对话方式推导真理和知识的方式是苏格拉底典型的问答法,甚至他在教自己的弟子的时候,也是采用这样的方法,以至于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在建立学园教学的时候,也保留了这种传统的“问答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也一直沿用至今,在我们今天的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苏格拉底的辩证式的问答法并不是他明发的,也不是他第一个使用的,据说是古希腊另外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哲学家芝诺最先使用的。后来苏格拉底也采用了这种方法,并将它推而广之和发扬光大。
13、发现他在女人的房间里……在一个淫妇的房子里……或者在妓院里……并训斥他。他们两人也在拉斐尔的《雅典学派》中被描绘出来,与埃斯钦和安提尼(或色诺芬)在一起。
14、于是,就有了后世雅克·路易·大卫的那幅画,苏格拉底喝下了毒芹。
15、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雅典人抓住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为傀儡政权首领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最后被判处服毒自杀。当时苏格拉底的亲友和弟子们都劝他逃往国外避难,均遭他严正拒绝,当着弟子们的面从容服下毒药。
16、关于知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知识来自于记忆,它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一位助产婆,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所以他经常问答方式去启迪他人的思想,帮助别人发现原本在内心的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奴隶关于几何的问题,奴隶给出了答案,从而他得出结论,奴隶掌握几何知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他得出,智慧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17、你怎么理解苏格拉底的死亡?你对苏格拉底了解多少?在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下,小北将挑选2位幸运读者,赠出今天的主题图书《法律相对论》。
18、Critias在最初的战斗中被杀。色诺芬可能在这个政权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作为骑兵的两个指挥官之这是三十民兵。
19、雅典民主还做过其他傻事,仅举两例说明。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