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1、你是周围的中国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
2、小学语文说课教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3、本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扫除生词难字,整体感知,课文讲述的三件事,并连起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说出少年周恩来立志向的原因。
4、研究教法和学法是搞好教学的基础,而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我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此环节安排如下:
5、创建中国共产d,是为中华!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
7、认识“崛、范”等9个生字,会认“严肃、清晰”等15个词语。
8、初读感知环节是帮助学生解决生字词、初步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重要环节。
9、周恩来疑惑中华不振。
10、(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教学时,我会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11、这句话被编入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12、周恩来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课外作业,尊敬老师,团结同学,有礼貌,守纪律.他特别注意课外阅读,来弥补课堂上学习的不足.他所读的书报,范围也比较广泛,除了社会科学的书籍外,自然科学和军事科学的书籍也是他喜爱的读物.他还能把几本书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加以比较,探求最科学的内容和答案.
13、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和本文的教学内容与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4、想象一下,此时此刻的周恩来,一个正直少年的周恩来?一个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感和国人责任感的周恩来他会怎么想?
15、以上是我对本文的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16、这一环节的设置,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逐步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主要内容”,体现单元要素,突破教学重点
17、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组课文讲述了别人成长的故事,学生在阅读时一定会受到启发,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如何自立,如何与别人相处„„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都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1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
20、设计意图:引读的方法在这段的学习中较为合适,学习到此刻学生的内心一定是激动地、愤慨的,但是这种浓烈的情感要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来形容显然是有些苍白的,教师富有激情的引读,会让学生在反复的有感情的诵读中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加强了朗读,又加深了文章理解。
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获奖
1、周恩来约同学闯入租界探明究竟。
2、写自己读书的目的。做到理由清楚。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几件事?
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仅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升华,也是对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体现和拓展,是激励人们奋发努力、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
5、德瀚教育集团简介|德瀚幼儿园|德瀚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德瀚英才商务酒店|公务员|事业单位|教师招考|←直接复制关键词
6、初步探究,归纳内容
7、(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中的撇点不能写成半圆,通过老师的示范,学生的抄写,即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又扎扎实实地完成了识字教学由“读到认到写”的任务)。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哪几件事?并找出相关段落。引导生以“地点、人物、事件”为线索进行概括,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1~6)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目睹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7~8)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8、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教学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9、小结全文,布置作业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10、现在,读书已成为一件极其普遍的事情了。而对于我们新一代的青少年而言,读书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读书不仅是为了我们将来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为了将来能够报效祖国。现在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我们只有学好了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才能在社会上立足,才能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来报效祖国。报效养育我们,教育我们的祖国。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品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徐佳文200字
11、说课一头雾水?说课逻辑不清晰?同学莫慌!来看17学堂优秀学员的音频示范吧!快速掌握面试技能!
12、每一个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都应以此为契机,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d周围,化爱国热情为力量,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国家献身,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打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响应祖国的召唤,为祖国的千秋大业而奋斗。
13、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14、梳理新知,总结收获:本节课,我们利用主要人物说清楚了三个事件,并找到了三件事间的因果关系。
15、比较阅读,交流发现:让生反复阅读两个句子,比较两处出现的“中华不振”有什么不同,然后在班上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仔细比较阅读会发现:第一次的“中华不振”是由伯父告诉周恩来的,第二次的“中华不振”是由周恩来自己亲身体会到的。这一环节的设置,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让学生学会在阅读中进行比较分析,进一步的理解内容,体验情感。
1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7、老师经常教导我们:“多读书,读好书。”最近一段时间,我看了《热爱祖国,立志成材》这本书。它介绍了古今中外一些名人从小立志,勤学苦练,长大报效祖国的事迹。我先粗略地看了一遍,就深深地被它吸引住了。当我重新细读的时候,《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就像石头般落在了我心里。
18、接下来我又往前讲了讲,因为课后还有一首诗。文中多次出现“中华不振”,结合这个诗,结合背景,来理解他立下志向的原因。第二课时还可以多读一读这首诗,我在这里就是一个引出。周恩来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1917年,他十九岁时到日本去留学,写了这么一首诗。因为孩子可能不太懂,他们读一句,我来讲述一句。我们浅浅地感受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份量,在他一生当中的践行。
19、企业QQ:8000512558498266647
20、笔试成绩查询于4月19日开始,此次查询应该还是会跟以往一样,提前一天打开官网。成绩公布后,面试报名紧接着就开始了,大约两到三周后,大家就能兴高采烈的去参加面试考试。面试的说课,大家准备的怎么样了,还没有准备的宝宝快看过来吧!
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也是鄂教版第七册课文。
2、小结全文,布置作业
3、中华崛起了?那今天的我们又为什么而学习?
4、各位老师好,我是丁老师。今天我执教了这节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主办方给我的命题课。
5、知识和能力目标是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模范、巡警、吵嚷、惩处、抱负、胸怀”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分析课文语句,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6、这篇文章告诉我:周总理从小就怀有远大的志向。有一天,他的老师问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呀?”有的同学说:“为家父而读书。”还有的同学说:“为赚钱而读书。”可周恩来却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句简短的话,使我联想到了许多同学对我说:只要我考得好,妈妈就给我买电脑、玩具……几乎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我自己呢,不也是一旦得了好成绩,妈妈就给我买打印机、复读机的吗?
7、周总理少年时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有救国救民的大志向。看到清末民初中国动荡、贫穷、落后,他有心为人民而战,有所作为,更坚定了拿起武器把苦难深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推向翻天覆地的决心。后来总理的青年时代总是思想超前,去外地,勤工俭学,接触共产主义思潮。中国应该很庆幸有这样一位伟大的总理,让我们的国家在世界上大放异彩。现在我们应该继承周总理的精神,因为他把我们从沼泽带到了路上。
8、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9、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0、得意洋洋:洋洋:得意的样子。形容称心如意、沾沾自喜的样子。补充式;作状语;指自鸣得意得意扬扬: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补充式;作状语;指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似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可以说是自鸣得意吧!
11、告慰英烈,这盛世如您所愿,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年代,而是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家。我们的平安幸福不是理所应当,而是因为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12、(通过教师语言情境的创设,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引出本文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课题,谈谈你对课文题目的理解,师做点拨:“崛”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的意思。、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
13、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
14、(为什么中国的巡警不能给中国人撑腰?为什么围观的中国智能紧握拳头?为什么只能劝受害人)
15、后来,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却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话的含意。周恩来的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志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后感
17、若用人单位存在发布虚假招聘广告,以招聘为名的培训、招生,许诺推荐其他工作机会,提供培训贷款,或者以其他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财物(如支付体检费、服装费、押金、办卡费、培训费等),以及扣押或以保管为名索要身份证、毕业证及其他证件的,都属于违法行为。请您提高警惕并注意保护个人信息!
1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了三件事,第一件事:初到沈阳,听闻伯父说“中华不振”;第二件事:租界亲睹妇女受欺,理解“360问答中华不振”;第三件事:不断沉思,立下宏志。
19、顺着刚才的教学思路,我再往下说。有的老师一定会问:“丁老师,那你的第二课是做什么呢?”我先说说如果是在我自己的班级,这一节课之后,我紧接着会干什么。我们中午有写字课,我会教两个字:一个是严肃的“肃”,还有一个是“赞”,就是魏校长连声赞叹的“赞”。“赞”有一个笔画竖提,右边是竖弯钩,这个区别我会讲一下。另外,这个“肃”是一定要教的,虽然是四年级了,我们强调自主识字,但是有的字你不教,孩子真的一生都会写错。现在有很多成人,严肃的“肃”写的都不是那么准确,特别是笔顺,下半部分应该是先写外面的撇和竖,再写里边的撇和点,我们大多数人写的是反的,所以我觉得这个要教给孩子。
20、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课文时,一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拼读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二要将词语出示在完整语句段落中认读,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找工具书的方式理解词语意思。(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做有针对性的指导,如:“嚷”读后鼻音,“惩处”中“惩”读二声,“处”读三声,“范”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这篇课文的社会背景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世界较远,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修身课?”“什么是光耀明媚?”“什么是当效此生?”扫清了理解的障碍后,就可以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部编版
1、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拓展学生的学习渠道,自主查找资料,进一步探究学习。同时,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写清理由,对比受到启发和教育。
2、周恩来总理年少时那掷地有声的宣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激励过一代又一代人,读书明理,读书解惑,读书方可知人论世。课文赞扬的是少年周恩来树立伟大的读书志向以及警醒人们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情怀。
3、汇报展示,感悟提升。
4、默读课文,交流感受: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三四年级学生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通过让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感受:文中的哪些句子能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划出相关句子,然后在班上交流感受,通过交流,有的同学会说:我从伯父的话语中能感受,有的会说:从妇女的哭诉中感受(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5、一百多年前,年仅12岁的少年面对中华民族落后挨打、备受欺凌的悲惨处境,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漫长而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周恩来总理以及无数位志同道合的共产d人,始终铭记读书报国之志,坚守读书救国之途,不减读书建国之劲,于孜孜苦学之中执着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终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次次飞跃,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一个个胜利。实践证明,小到个人,大到一个政d、一个国家,要好学才能上进,中国共产d人依靠学习走到今天,也必然依靠学习走向未来
6、新课改精神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教学过程又必须强调合作精神、突出自主性、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我主要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默读、勾画词句,做标注,自主学习,感知文本,体验情感,再合作交流,发展思维,探究学习,培养能力。教学中,重视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渗透“读——思——议——悟”的学法,学会“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是部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课,这一单元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重点培养的语文要素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学写书信”。
8、我是“当时我就没忍住”
9、认识“崛、范”等8个生字,会写“肃、晰”等13个生字,会写“严肃、清晰”等16个词语。
10、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和爱国情感。
11、这是第一课时完成的学习内容。
1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1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要博览群书,全面发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努力加强自身文化修养,为富国强民而不懈努力。周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把个人的学习和民族复兴的大业联系在一起。他不希望自己的民族再这么弱小,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同胞再被欺负。他必须为祖国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而学习和奋斗。树立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崇高理想。
14、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人生目的决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
15、(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师播放的触目惊心的画面及生口中叙述出的事实,让生多角度、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深刻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16、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确实反映了志向高远志向
17、(通过交流,让生明白,人不能仅为自己活着,应该活得更有意义些,引导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明确远大的方向。)
1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主要讲的是12岁的周恩来,来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
19、顺势揭示并板书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通过这种开门见山的导入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同时也为更好地开展新课教学环节打下基础。
20、德瀚网址:www.dhjypx.com(德瀚教育官网)
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说课稿板书设计
1、有的同学说:“为了能发财致富.”
2、补充这样一个背景,就是想说我对周恩来这个人物有着非常深沉的感情,这个感情带到这篇课文的教学当中会发生哪些变化呢?举一个小小的例子,我在上这一课的时候,小伙伴们和我说:“丁老师,这个是特别激昂的,你要不要配点激昂的音乐来渲染一下现场的气氛?”未尝不可以这样做,但我又觉得未必要这样做。在我看来,一种情感可能最终还是要落到文字里,即语文的学习最终要落到课文的语言文字里。就像我们在教室里悄悄地、静静地读书,交流我们对文字的感悟,这就很好。或许是因为工作了这么多年,或许是我刚才说的这样的一些经历,让我选择了一种很朴素的教学,我也喜欢这样简简单单去教好一节课。
3、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我的要求是,“新学年开始”发生了什么事,“十二岁那年”……其实我在点评的时候还是非常关注学生有没有用这样的支架,比如时间他有没有说,周恩来以外的那个关键人物他有没有说,因为两个人物之间才能发生事情。孩子说的还是比较顺利的。特别巧的是,有一个孩子在说第三件事的时候遇到了困难,他把课文的最后一句“所以才作出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响亮回答”带上去。我正好就抓住这个资源——有一个同学说到了这儿,那我把这个地方放出来。这个是我的预设,是我下一个环节的一个想法——这篇课文是倒序,我怎么告诉他们呢?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句,就是这一句话,从这里回头去发现这几件事情它真实的顺序是什么。孩子一下子就发现了,是按照这样的顺序(二三一)来写的。
5、人生的目的分为个人的目的(即小我)和人类的目的(即大我)。小我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大我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实现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人类从过去到将来,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6、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7、做为一个学生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这个伟大的理想而读书。它才是我们在实现这个理中的具体行动。
8、走上讲台21年,始终保持一颗爱心、细心、慧心、恒心来面对学生、面对语文。教学中擅长灵活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效率;重视学生语文基本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经典的诵读和积累,教学有趣、有激情,教学成绩优异!
9、关注免费领取课件教案资料
1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周恩来12岁时立下宏志的原因,课文是分为三件事来讲述的,首先讲了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后来两件事是讲述了周恩来立下这个宏志的原因。
11、回顾课文,理清事件(8分钟)
1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第七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
13、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和道理。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像,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14、“若有所思”的周恩来在“思”什么?
15、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年少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体现“中华不振”的事实,并抄写生字词。
16、创设情境,导课激趣
17、再读课文,将三件事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8、随着教学环节的推进,逐步适时板书,梳理本节课的主要人物及三件事的要点,吸引学生注意力,进一步强化本科学习重难点。
19、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2课
20、说说文章后两件事和第一件事之间的关系?
1、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然后在班上进行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学生的朗读、想象和练笔,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生的想象和创造潜能,师在这一环节,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不能粗暴的否定,扼杀学生的想象)
2、你可能从未发现,阅读是如此有趣
3、创设情境,导课激趣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在飞机遇险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把自己的伞包送给一个小女孩,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你知道他是谁吗?有这样一个人,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4、再引导学生梳理三件事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情中哪些是结果,哪些是原因?启发学生用“之所以——是因为——”把三件事连起来,按课文的顺序说清楚主要内容。
5、我以为,读书人欲从书本中汲取力量,高远的眼界是至关重要的。
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依据新课程理念,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7、深入研读环节是解决重难点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着重帮助学生理解并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我将分四个部分来展开教学。
8、课文后面安排了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回忆自己成长的经历,一是了解别人成长的故事。安排本次综合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伟人、名人或身边的人的成长故事,并在感受他人成长经历的同时,获得启示,主动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情况,帮助学生确定要了解的人物。在活动之前,应让学生充分交流,并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怎样与长辈进行沟通,怎样设计提问。
9、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在今天的意义
10、有的同学说:“为了给自己将来找条出路.”
11、指导学生按照以前学过的方法说清楚三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一件事、第三件事学生归纳有一定难度,人物大多,信息杂,重点在引导学生抓住主要人物的言行进行归纳。
12、观察田字格中的字,想想:怎么记住它最容易。
13、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
14、未来是高科技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没有知识将一事无成。所以,青年在这人生中最宝贵的几年里不应该让它无所事事地过去,今天的努力是为将来积累财富。当年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在青年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15、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16、(这一环节的设置,通过让生读课文,找句子,谈感受,加深对“中华不振”的理解,更深入的体会当时周恩来的心情,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
17、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18、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毕生的目标,唯是如此,周恩来才受到万民的景仰,几成为一个完美的化身.
19、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90多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事迹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神韵。通过表演,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有关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想像,再表演,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20、指导朗读伯父的话,说说你觉得该如何朗读(无奈、气愤、难过)
1、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上课时,我充满激情的语言对学生说: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全中国的人爱戴他,全世界的人也爱他,在他逝世的时候,联合国为他降半旗表哀悼之情,他在12岁时就说出了一句令所有人都喝彩的一句话,你知道他是谁吗?
3、(通过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进入人物的内心,感受周恩来第一次听到“中华不振”时疑惑的心理,进而理解周恩来后来为什么会不听伯父的话,闯入租界,为第二部分的教学做下铺垫)发挥想象,深入体会:请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中国巡警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联系人物当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切身体会“中华不振”的悲哀。
4、从此,他立下了什么志向?
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体现了少年梦想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时代背景是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的工具,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周围的人都敢怒不敢言,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8、借助汉语拼音朗读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9、设计意图:读写结合,完成本课学习目标,强化学习成果、进行思想引领。
10、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
1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2、再读课文,感受周恩来的品质(8分钟)
13、理清结构,归纳方法。我抛出问题:思考课文讲了哪三件事?在学生归纳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归纳,专门利用“事件要素表”,引导学生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梳理。在第一件事和第三件事的归纳因人物多,信息庞杂,可能会造成归纳冗长。我将利用多媒体带领学生分清主要人物进行归纳,排除次要人物的干扰。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互动,理清课文结构,明确:本文围绕着少年周恩来写了三件事。①周恩来在修身课上,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②周恩来来到沈阳,与伯父的对话。③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见妇女受人欺凌却无处说理。(这一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把握课文结构,理清课文思路)
14、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15、魏校长问周恩来:“你呢,为什么读书?”
16、(1)故事发生的地点?(祖国的东北,我们自己的奉天)
17、(本环节,总结抓住主要人物叙述事件的方法,并为下节课留下伏笔,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为发挥资料对理解课文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