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1、我说:上善若水是流水账吗?是混日子吗?这是高至高无上的道德。是大道,知道吗?懂吗?
2、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3、(翻译讲解):最方正的东西却看不到它的棱角,越贵重的器具做成的越慢,最大的声音听不到声音,最大的形象没有形迹。
4、(感悟)这与“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是一样的道理。
5、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6、(翻译讲解):踮起脚跟不能久立,跨步过大无法远行。自以为有见识的人反而不明白,自以为是的人是非不分,自我炫耀的人不能见功,自高自大的人不会有长进。
7、(翻译讲解):天下最柔的东西,反而能驰骋穿越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之中。
8、老子提出的“所”,指的是人的归宿,不单单是字面上住所的意思,还包括了心灵和精神的归属,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的根基和所要坚守的信念。
9、大意:真正善良的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擅长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这才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当我们也能像水一样润物细无声的话,那么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10、解释:聪明的智者不多说话,而到处说长论短的人就不是聪明的智者。
11、——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1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1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上善若水。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歉,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才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6、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7、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18、知道雄,安守雌,好像做天下溪流。
1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0、老子的《道德经》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二、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
1、——第五十一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
2、五千言就解释这一个无字。无中生有,有后化无。
3、译文: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
4、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
5、译文:必须让百姓的思想行为有所规范,保持纯洁朴实心态,减少私心杂欲。这就是崇高而快乐无忧的学问。
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他把茶旁边一个茶壶拿来给我倒了一杯茶。
8、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德经·第六十四章》
9、其在道也,曰:馀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把这些朴素的品德分散下去就可以形成国家的制式,始终践行这些道理的圣人就会成为百官之长。
11、第二十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3、译:德行要像天地一样覆载万物,圣明要像日月一样普照大地,行动要像四季交替一样规律有序;吉凶要同鬼神一样灵验。
14、老子经典名句10句及解释
15、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只是任自然,将万物看作草和狗;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看作草和狗,任凭百姓自作自息。天地之间,不正像一个大风箱吗,静止的时候,它只是一个空虚的世界,一旦运动起来,就会运转不息,永远不会枯竭。政令多反而会行不通,不如保持内心的虚静。
16、回复数字105阅读《道德经》全文及译文。
17、这事情谁可做不了主啊?全凭老天爷安排,要么他就是下雨。你要说下雨是好是不好呢,当然它灌溉农田是好的,但它变成洪水的时候淹死了人可不好啊,但是对水来说他哪有什么好与不好呢,反正都是老天爷安排的呀。
18、(感悟)美与丑,善与恶相对立而存在。
1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20、(感悟)老子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道德经经典名句及翻译及感悟
1、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没有“长”也就没有“短”;反之亦然。
2、老子认为,一个人若是太过在乎某一事物而紧紧抓住不放,那么就必定会受到损害。
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4、大家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善之所以为善,因此,从比较上也产生相对的恶与不善的概念。于此同理,有与无,难与易,长短,高下,音声,前与后等等,两极的概念也如是而生…
5、——出处:《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6、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第五十四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道经·第三十三章》
8、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0、那么完善的规章就不会被割断。
11、——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12、(感悟)赢得民心,关注民生,是社会安定的根本。
13、我回答问题,开悟到哪说道哪,从不保守,从不烫别人剩饭。
14、也就是说,能了解别人,懂得怎样去应对他,这只是小聪明;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才是真正的大智慧。在这个概念中,“明”显然是高于“智”的。“明智”一词也由此而诞生。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6、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17、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18、(感悟)人要符合天的道,做事达成目的,功业已经到达巅峰时,就引身后退,懂得急流勇退,这是符合“天道”的。
19、孟子说过:“仁者无敌于天下。”这样,真正的仁者不但是勇敢,而且是勇敢到天下无敌。“慈故能勇”是从本质上说的,故与表面的现象相反。我们平常说的“大仁有大勇”,就是这个道理。
2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四、道德经最核心的一句话
1、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德经·第六十章》
3、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4、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
5、译文:众人都觉得自己过得充实有余,我却遗世而独立。众人自以为清醒聪明,我却昏庸迷糊;众人都以为精明,我却什么也不知道。
6、译文:认识了自然规律才能包容一切,能包容才能公正豁达,能公正豁达才能天下归从,天下归从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大道,符合大道才能长治久安,终身没有危险。
7、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8、(感悟)“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老子并非主张禁欲,而是反对纵欲。
9、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10、——出处:《道德经》第五章
11、(翻译)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定很少有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起来往往会遭受很多的困难。
12、夫惟不居,是以不去,夫指某人也,惟,惟一守不居不死,去过去,不去不死去。不固定在过去的時间点上就不会死去,比如死过的人某年某月某日祭周年同理也。
13、——第四十九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4、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15、译文: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错方向,大的迷惑能够使人丧失本性。
16、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17、老子的这句话在这里可以从两面来解读:一是一个人轻易承诺,那么也许他是一种缺少诚心的承诺,这种承诺的本身也就是缺少信用的。二是一个人轻易承诺,别人看到他不能实现承诺,那么也会对他失去信任了。
18、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1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20、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五、道德经让人看透一切的句子
1、不与人相争的,世界上没有人能和他相争。这段话充分体现了老子“柔弱胜刚强”的哲学思想。老子所谓“不争”,不是放弃一切,而是要以不争反立于不败之地。
2、“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智慧的人从不多说话,到处说长论短的人一定会惹是非上身。“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舌头本是最柔软的,但有时又会变成最锋利的武器,伤害别人,伤害自己。谨言慎行是我们一生都该恪守的为人原则。
3、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感悟)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命题。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无不为是对无为的作用的最高评价。
5、(翻译讲解):使心灵达到虚的极致,坚守住静的妙境,就能从万物的变化中看到大道的存在。
6、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我说:宇宙当然是无限的,怎么会有限度呢?
8、他说:那你说宇宙真理级别嘛?那就是宇宙是有限度嘛。
9、(出处)《道德经》第八章。
10、(翻译讲解):天下皆知美之所以为美,一定是因为有的丑恶;天下皆知善之所以为善,一定是有了恶。
11、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12、(感悟)对天下大事难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没有办不成的。往往有为的人,从不大而化之一做事,却成就了大事。小事不做,大事不成!
13、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14、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科江湖。
15、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按照自然界的“无为”的规律办事。老子非常重视矛盾的对立和转化,他幻想着有所谓“圣人”能够依照客观规律,以无为的方式去化解矛盾,促进自然的改造和社会的发展。
16、——出处:《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17、解释: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18、选自《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译文)有胆量但是贸然行事的人容易被杀,有胆量但不贸然行事的人就可以活命。
19、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0、知道荣,安守辱,好像做天下川谷。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德经·第六十三章》
2、你要它干嘛它就干嘛,命运安排他干嘛啊他就坦然接受干嘛?他是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符合自然的安排。我说:那不争这两个字呢,是说他不争什么?他说:不争也不完全是说不争高下不居功。而是说不纠结,不分别。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
4、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5、⑨徼(jia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
6、大意:不自我称赞,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己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他人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如果不将别人当成敌人,与他相争的话,那么天下便没有人能够跟我们相争了。
7、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第十四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8、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於无极。
9、治大国,若烹小鲜。
10、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11、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第八章》
12、大意:人说的话多,往往会让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将话留在心里。其实我父亲就是这样的人,本来他是一番好意,可是最后往往都会落到抱怨。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话太多,说不到重点或者解释的太多,结果反而造成相反的结果。所以,有时候沉默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
13、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出生入死。
14、(翻译)上天是不分亲疏的,但总是伴随着有德的善良之人。
15、《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看别人总是很容易,但是认清自己却是很难。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认清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适合做什么,一辈子都在做自己不适合做的事情,到头来碌碌无为。认清自己,坚守自己的本分,不做超出自己能力与本分的事情。道德经经典名句2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6、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7、山海争水,水必归海。只有善于为下,善待他人,才能得到人们的拥戴和支持。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