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备称帝关羽必反
1、关羽借口黄忠也位列重号将军,说自己不屑和黄忠这样的老兵为伍,毅然拒绝接受刘备的封赏。关羽能够接受曹操表奏的汉寿亭侯的爵号,却不愿意接受刘备的封赏,这一切又是为什么呢?
2、若根据关羽的傲慢脾气来看,他极有可能自行请罪,或者如后来的诸葛亮一样,自降三级戴罪立功。这个戴罪立功就是返攻东吴,也就是说即使关羽不死,刘备也会为国家战略考虑,选择东征。关羽自然是东征的最佳人选,他在荆州地区经营多年,也有减免税收、兴修水利的政绩,群众基础不错。加之军事实力已经名扬天下,或许能兵不血刃收复失地。
3、何况刘备的识人用人之术了得,当初和张飞、关羽结拜,自然有出于自己的考虑。很明显,张飞关羽都不像是那种争强好胜之人,即使刘备不封王,也不会说什么,他们想要的很简单,称王那不过都是后话。
4、刘备驾崩前后的章武三年夏,蜀国南中的大姓和异族全反,雍闿、朱褒、高定先后举起了反旗。其中,南中豪族雍闿的作乱,还是孙权策反的。刘璋死后,他的次子刘阐成了孙权封的“(领)益州刺史”。刘阐去了蜀国益州和孙权管辖的交州的交界处,策反了这次叛乱。直到诸葛亮南征平定了南疆,刘阐才回到了吴国。
5、赵云敢于逆龙鳞,原因有二。
6、中郎将徐宗曾与孔融交好,自诩天下名士,放纵部曲不法,被潘濬果断诛杀;
7、所以马超绝非《三国演义》所展现的,是为父报仇才起兵反曹,实则他是出卖了父亲。
8、那么倘若关羽没投降曹操,还会有这样丰富的记录吗?答案是:不会!
9、(延康元年,权遣吕岱代骘,骘将交州义士万人出长沙。会刘备东下,武陵蛮夷蠢动,权遂命骘上益阳。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骘周旋征讨,皆平之。)——《步骘传》
10、陛下认为您同关羽的感情,能比同汉献帝的感情更亲密吗?荆州的大小能比得上整个国家吗?陛下对曹操和孙权的仇恨,谁应放在第一位?如果陛下仔细思考,审察权衡这些因素后,作出决定就易于反掌了。”
11、如陆逊的叔父、陆康之子陆绩,作为名义上的江东陆家家主,都做了十几年孙氏的官,临终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还狠狠立下六十年后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孙氏灭亡)的预言。
12、此外只有刘备称帝以后,他才能够名正言顺的去征讨东吴,并且顺便也可以给关羽报仇。试想一下,一旦刘备成了帝,那东吴所杀的关羽就是皇帝面前的大将,这样一来刘备就有足够的理由率大军去攻打东吴,甚至还可以打着匡扶汉室的幌子。
13、说实话,此时的刘备是最有资格与曹魏一战的!正所谓,“魏家社稷今将建,汉代江山忽已移。”,在这个紧要关头作为“匡扶汉室的发起人”,刘备他必须要有所行动,否则岂不是打了自己的脸吗?于是乎,刘备此时便直接称帝了。
14、这里基本上说完了关羽的过错,总体上可以看成动机无错,指挥失利,而刘备给予关羽“假节钺”的权限,即拥有自主选择战机的权力,所以不会责罚关羽发动这场战争,但一定会给予处分,毕竟整个江陵战区失于敌手,他是江陵战区的第一负责人。三国时期处于乱世纷争的环境中,各势力的战争胜负都是常事,因战败斩将的并不多,加之关羽的身份地位,属于蜀国武臣之中的实力担当。
15、总结:退一步至少还有益州。在刘备看来,南郡是兵家必争之地,他暂时拿着还算好,要是丢了其实也不意外。至少丢了南郡,他还有益州可以割据自立。
16、火烧连营,一把火让刘备的江东之梦,灰飞烟灭。
17、这个汉寿亭侯的封爵是汉献帝所封,是汉室正统的封爵,所以关羽是十分诊视的。但是,在刘备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关羽的心境和处境全都改变了。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赏群臣。他派费诗去给关羽宣告旨意,封他为前将军,假节钺,却遭到了关羽的愤慨。
18、但开国之臣的分封实在麻烦,刘秀当年对于彭宠是否给予封王的事情也头疼的不行,到了刘备这里也一样,如果不封王,那么三公之位仅有三席,关羽任太尉是必定了,丞相并非诸葛亮莫属,还有就是御史大夫给谁?后边排着队的法正、张飞、刘巴、庞统、许靖、糜竺、孙乾、简雍、伊籍、秦宓、魏延、马超、黄忠、黄权、李严、霍峻等等名臣,九卿之位也只有太常、光禄勋、卫尉、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九席。朝内的职位就这么多,如果没有分封诸侯,恐真难安抚这些开国功臣,如果留任地方长官,那么问题就更大。
19、潘濬表兄蒋琬执政蜀汉后,武陵太守卫旌道听途说,以为潘濬与蒋琬私下勾结,向孙权密告,反倒是自己丢了官职;
20、如果说黄权、刘巴这样的亲曹操、亲刘璋的益州帮,有不买刘备账动机的话,吴壹则一点儿都不会。因为他的亲妹妹是皇后,如果刘备出了事,他这个皇帝的小舅子就保不住了。吴壹没有背叛刘备的理由。但对于吴壹而言,最理想的结果却不是刘禅继位。
二、
1、其二:当三国发展到公元219年,也就是庞德被杀时,“降将现象”开始逐渐退出历史主流。这也是为何,于禁投降挨骂,庞德不投降被捧的原因!如今就剩下三位雄主了,还想依靠跳槽,换取发展空间,变得不太现实了。
2、汉献帝这个傀儡在一天,那刘备就没有理由称帝。那么刘备集团的成员们,也就得不到他们想要的封赏。这可是个死局啊!时间短还好,时间长了以后,人心浮动,会出乱子的!
3、刘备很宽待马超,但马超却给脸不要脸,对刘备直呼其名,根本没拿刘备当主公看,惹得关羽大怒,要求刘备杀他。一次开会时,马超来了,关羽、张飞都拿着刀剑站立,马超被施了一个下马威,才不敢再放肆,才开始遵循君臣之礼。
4、其三:马超很勇猛,但无论史料和《三国演义》,却都淡化了一人的作用,这就是庞德!
5、我们看《三国志诸葛亮传》,就会发现一个小问题。那就是,在汉献帝禅位后,诸葛亮是带领蜀汉群臣劝刘备进位称帝的人。这在他的传记中大书特书。而在此之前,刘备在打下汉中后,进位汉中王的时候,虽然诸葛亮也是劝进的人员之可在他的传记里却没有多少显示。这是为什么呢?
6、从夏侯渊军团覆亡、曹操汉中退兵后,曹魏就患上了“山地战恐惧症”,称汉中为“天狱”。因此当蜀吴两国当真拼尽全力殊死搏杀时,魏国进攻东吴的可能是远远大于攻打蜀汉的。而从地理环境来说,魏国攻吴的难度同样远小于攻蜀。
7、类似夷陵之战这种双方相持不下的长期对峙,用离间计除却敌方主将本是最佳选择。田单在复齐之战离间乐毅,秦国在长平之战离间廉颇,灭赵之战离间李牧,都是很成功的先例。
8、关羽名义上来说确实不是三国人,关羽算是汉朝人,关羽死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称帝,刘备只是汉中王,东吴和曹魏方面也没有立国准群地说,还不能称魏蜀吴为三个国家,他们还属于在东汉王朝的统治下,他们还是东汉王朝的臣子,顶多也就算是东汉的三个军阀割据势力,还没有上升到国家的高度。
9、能想到的补救措施,就是针对张飞“爱敬君子”这点,派一个名望素高、得张飞敬重的士人去张飞军中任职,时时规劝告诫。
10、第四个:过早想做刘邦,不料却成了项羽。
11、差不多。因为地位次于关羽的张飞和马超就是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蜀汉基本参照汉代官制。按汉代武识看官制。在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之上的,就是大将军。但关羽虽封该职,实际权力,应该没有西汉时大将军卫青那么大。
12、刘备称帝的意思就是,要与曹魏分庭抗礼,而不是说要取汉而代之。当然了,刘备心中到底怎么想的,恐怕就连诸葛亮也猜不透!不过,想法决定行动,在刘备称帝之后,他做了非常大的一个决定,那就是攻打昔日的盟友孙权。
13、其关羽忠于刘备是共荣共辱的关系。刘备当皇帝,关羽,张飞都不会反对,张飞说;异性之人,都想当皇帝,何况哥哥是汉朝宗派!别说汉中王,就称皇帝有啥不可以。”做为桃园结义的张三爷的话也可以说是与关二爷的共同心声
14、首先,刘备之所以第一次当上皇帝,而不是为关羽报仇,可以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根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操于严康元年(220岁)的第一个月在洛阳去世。曹丕从邺城至洛阳继位丞相、魏王,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在曹操去世后,曹丕正式篡汉自立,也即迫使汉献帝刘协退位,从而建立了曹魏,是为魏文帝。由此,对于东汉王朝来说,在公元220年正式消失了。对于打着匡扶汉室旗号的汉中王刘备,此时就比较尴尬了,如果沉默不语的话,显然就是默认了曹魏对于东汉王朝的取代。
15、刘备所带将军,除了冯习、张南、赵融、傅肜战死之外,其他将军,如:吴班、辅匡、陈式、廖化等人皆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建功立业。吴班与魏延联合,大破司马懿,为诸葛亮争光,为蜀汉挽回面子。而陈式也攻取武都、阴平,立下大功。廖化更是不用多说,多次在北伐之中立功,一度成为蜀国后期名将。
16、要知道诸葛亮曾经特意嘱咐过关于“东联孙权,北拒曹操”,关羽表面上表示认同,但事实确实关羽将江东吴国视为“鼠辈”认为他们根本不值一提。要知道骄兵必败,即使是武圣关公也没有逃过此劫。真是可惜啊!
17、其实平心而论,历史上夷陵这一战虽然损失惨重,但刘备本身的指挥并无什么错误或疏漏。刘备令吴班诱敌之策,甚至让陆逊之外的东吴诸将都上了当,若世上本无陆逊其人,取得战役胜利本在情理之中。
18、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刘备不尽快接过大汉的旗帜,刘备就在承续法理上处于不利地位,只能打着他是汉室正统的旗号称帝。
19、谁愿意跟着你混这么久,还一直都是个小官呢?所以留守益州,可以满足所有人的期望。甚至可以说,关羽北伐失败,对刘备集团的成员们来,未必就是个坏事,至少曹丕有了称帝的理由,而刘备也能顺理成章称帝了。
20、关羽北征襄樊时,吕蒙率东吴军白衣渡江,留守大将南郡糜芳、公安傅士仁皆率部反水,江陵城落入东吴之手,城中将吏僚属大都投降了。潘濬本是无兵无勇的一介文官,对此无力阻止,只能闭门不出。
三、
1、此时,孙权求和,刘备答应了。刘备居然答应了!关羽之仇、张飞之仇、夷陵之败,刘备不计较了。刘备伐吴前,孙权是请和的,但“先帝盛怒不许”。刘备答应求和,不可能是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即使刘备自己病故了,收复荆州的战略也可以作为一项军事国策,交由后人完成。刘备答应求和,惟一的可能性就是不愿意“四面楚歌”,因为蜀国的内战爆发了。
2、刘备借荆州有了安身之地后,关羽就开始膨胀,以为自己是元勋,不把其他人放在眼里。刘备的干儿子刘封很威猛,但关羽认为他名不正,言不顺,看不上;糜芳是刘备的大舅子,关羽认为他是凭借妹妹上位,看不上;黄忠曾经与他打个平手,关羽认为他是降将,看不上……关羽每天迷个眼,谁都不正眼瞧。
3、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真实目的让曹操害怕!同时也让诸葛亮真正看清了刘备。
4、孤注一掷,多动员几万兵马,解决兵员不足问题。
5、关羽的死,只是个借口。打着为兄弟报仇的旗帜,是举的仁义之兵。毕竟,冮东是盟友,孙权是大舅哥。
6、庞德本是马腾手下,据《三国志》载:每战,(庞德)常陷陈却敌,勇冠腾军!
7、(“备不晓兵,岂有七百里营可以拒敌者乎!‘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禽’,此兵忌也。孙权上事今至矣。)——《魏书·文帝纪》
8、按照刘备的性格和仁义他谁都不会杀。刘备行走于江湖乱世,一直都是以仁义宽厚主。这也使刘备在历史争议非常大,有人说他是假仁义,假道德。也有人认为刘备是真真正正的仁义之君。很多人说刘备装了一辈子仁义,其实如果一个人能装一辈子真仁义,那他就是一个仁义的人。
9、如果戮力一心,上天眷顾,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赵云认为“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明末历史学家王夫之也说:“听赵云之言,辍东征之驾,乘曹丕初篡、人心未固之时,连吴好以问中原,力尚全,气尚锐,虽汉运已衰,何至使英雄之血不洒于许、雒,而徒流于猇亭乎?(《读通鉴论》)”乾隆皇帝也说:“使如赵云所言,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汉事未必无成。(《乾隆御批通鉴》)”秦末,刘邦偏安巴蜀,最先并未与在荆州的项羽交战,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进攻关中,由此称霸天下。
10、他认为,刘璋实施的所谓德政,是以小恩小惠拉拢人,用美好高位尊宠臣下,僭越法度,积重难返,而树立法律的威严,法律施行则会感恩,并以爵位管辖百姓,爵位增加则知道荣耀,荣誉和恩典共同施用,上下便进退有度,这才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11、在关羽军团丧败之余,刘备又宣布曹丕代汉建魏为篡逆,自己继承汉室正统称帝。因此他的东征等于是在和跨据中原九州的魏国势不两立的前提,再与据有三州的吴国开战。这是真正的以一州之力而抗全天下,因此想靠正兵流稳扎稳打取胜,是基本不可能的,必须要有类似汉高祖刘邦那样孤注一掷的冒险精神,把所有家当全压上去豪赌,死里求活去搏命。要争天下,又怎能不冒一点风险?
12、孙权称帝后,潘濬入朝为九卿,对孙权喜欢打猎的爱好,即使望重如张昭亦不能阻止,潘濬作为后来降臣却敢言能言,切词谏阻,请孙权为自己“故息置之”,孙权竟当真为他“不复射雉(野鸡)”;
13、品读千年变革,感悟人生冷暖,更多精彩,请关注(纵横五千年)
14、虽然后世的人因为刘备的做法而误以为他是一个无情无义之人,但是我认为他的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刘备之所以这样做,主要是因为称帝是刘备毕生追逐的目标。而他称帝以后再去攻打东吴的话,所能竖立的旗帜就更大,号召力也就更大。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