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刊之论的意思
1、(示例):那几幅画都不怎么样,只有这一幅梅花图还差强人意。
2、(误用)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3、(解释):形容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4、(解释)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5、(误用):常被误用为没有全局观念。
6、提示:不是指把大的化成小的。
7、(误用)常误用为表示自己对他人的帮助:“我一定会鼎力相助。”
8、(解释)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9、(误用)误解为一气呵成。
10、(误用)使用时句中不能有“独自”、“孤独”、“一个人”等语义重复的词语。
11、(解释):形容收到良好的教化。
12、(示例):许多反动宣传影片,光是列举名目就不胜其烦。
13、提示:含贬义。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意。
14、(误用)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15、(解释)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了。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6、(误用):常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17、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书·杜畿传》:“当官不挠贵势,执贫不阿所私,危言危行以处朝廷者,自明主所察也。”
18、(解释)千方百计盘算,贬义词。
19、(解释)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文章一气呵成,无需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20、释义:指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名士,从事有关文化的活动。
二、不刊之论的意思和用法
1、(解释)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
2、(解释)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
3、(解释):差,程度副词,勉强。大体上使人满意。
4、(误用)而“鞭长莫及”是指力量达不到,这两个词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不能相互替换。
5、(正音)论;不能读作“lún”。
6、(解释)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
7、(误用)常被误理解为“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8、(解释): 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同“狗尾续貂”。
9、(解释):蹉跎:时光白白过去。指虚度光阴。
10、(误用)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11、(示例)母亲的耳提面命,我时刻不敢忘。
12、(误用)易与“浮光掠影”相混。
13、提示:经常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14、(误用)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15、(解释):形容口吃的人吐辞重复,说话不流利。
16、在单位,他说话经常是不刊之论,办事总是目无全牛,使大家感觉差强人意。
17、出处:清·黄小配《大马扁》第四回:“那全副精神又注在各妓,那个好颜色,那个好太度,评头品足,少不免要乱哦几句诗出来了。”
18、释义:意为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或下辈的人就学着怎样做。
19、(示例):此人犯罪手段十分残忍、情节非常恶劣,社会危害极大,罪不容诛。
20、提示:莘莘,形容众多。不能与表示数目等词连用。
三、不刊之论的意思读音
1、出处:庄周《庄子·渔父》:“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抗礼。”
2、(解释)比喻远远地落后,赶不上。
3、(解释)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4、(示例)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5、(误用)易误用为形容人的性格。
6、(误用)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7、(解释)就是听到和看到
8、释义:斜着眼睛看人,不敢正视。现也用形容敢怒不敢言的样子。
9、刊论bùkānzhīlùn刊论文解释(解释):刊:削除古代字写竹简错误削指确、修改言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故兴难于创业谓刊说(示例):说~我同◎孙犁《万儒离别>引》(近义词):经义、易论(反义词):经谈、稽谈(语):偏式;作宾语;形容能改变言论
10、提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使用时注意褒贬色彩。
11、(解释)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
12、提示:含贬义,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13、人们难免望文生义,生吞活剥,
14、古人的某些言论犹如不刊之论,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15、危言危行不是“危险的言论和行为”,
16、出处:《宋史傅尧俞传》:“尧俞厚重言寡,遇人不设城府,人自不忍欺。”
17、出处:吴玉章《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莘莘学子,长期苦无出路及至科举废止,游学成风,他们便大批地来到日本。
18、提示:不是形容品德低劣。
19、(示例)他依仗官高权大,目中无人,无所不为。
20、释义: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四、明日黄花的意思
1、(示例)他孜孜不倦,苦心孤诣的精神,令其他人难望其项背。
2、乃卜三龟,一习吉。启钥见书,乃并是吉。……公归,乃纳册于金滕之匮中。王翼日乃瘳。……
3、(误用)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4、出处:《诗经·秦风·黄鸟》:“如可赎兮,人百其身。”
5、(示例):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6、(误用):常被理解为七月骄阳似火。
7、(示例):母亲的耳提面命,我时刻不敢忘。
8、(bùkānzhīlùn)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成语出处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古人的某些言论犹如不刊之论,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不刊之论。这句话真是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的不刊之论。也作“不刊之说”。这些经典著作,都是不刊之论,应该好好地阅读。在单位,他说话经常是不刊之论,办事总是目无全牛,使大家感觉差强人意。萧统此评一出,如空谷足音,即成千年不刊之论。他的话并非不刊之论,他不过仗势罢了。他的做法就是不足为训,但是,他说的话是不刊之论是十分不忍卒读的。以上便是他的文不加点,可见他的无所不能。
9、释义: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10、曲阜孔宅“鲁壁”,“土”字中多一点,喻有书在其中,但历史上的孔壁实际是极不坚固的土墙
11、(误用)不能说这个事情耸人听闻。
12、(解释)刊,古代指消除刻错的字;不刊意为不可更改。比喻不能修改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13、(示例)我不学无术,实在不敢为您的大作写序言。
14、(误用):易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15、(示例)这篇悼念张公的文章,情真意切,不忍卒读。
16、出处:《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17、(解释)既没有学问,也没有本领。
18、(示例)他才思敏捷,看到约稿邀请,一挥而就,文不加点。
19、大家都莫瞎猜,只求教文爷,自有明白晓畅,至当不易之论。“不刊之论”例句古人的某些言论犹如不刊之论,已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20、(解释)卓尔:突出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五、不刊之论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1、(误用)不能用于贬义场合。
2、提示:需要与“原形毕露”之意加以区分。
3、这不刊之论的“刊”字之意,并不是现在“刊登”的意思。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报刊,自然也就没有“刊登”这回事。这“刊”的意思应是“删削”或“修改”。古人在竹简、木牍上刻写文字来记言述事,刻写有误需要修改时,就使用一种称为“削”的青铜利器削去一层后重写,这叫做“刊”。“刊”的本意,也就是用刀消除。《说文解字》说:“刊,多也。”多了,自然就要消除。汉代扬雄《答刘歆书》中谓:“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意思是说你的书是可与日月争辉,不容删减一字的大作!“不刊之论”也就是不容删改的言论,这是“不刊之论”的本义,后来引申为“不可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4、(示例):事到如今,再去追究谁是始作俑者,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5、(误用)常被误认为为人多力量大。
6、提示:常常错误理解为不说一句赞成的话。
7、(示例)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8、(解释):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9、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jù),鐻成,见者惊忧鬼神。”
10、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怒曰:‘与长儒共一老秃翁,何为首鼠两端。’”
11、(误用)不用于能力、水平、成绩等参差不齐。
12、释义: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
13、(解释)同欢乐共悲哀。
14、(示例):他平日一向沉默寡言,想不到在辩论会上竟侃侃而谈,令人大吃一惊。
15、(示例)她只装作充耳不闻,照样我行我素。
16、(误用)不能对第三人说。
17、(示例)来往的人对这个劣迹斑斑的小青年都是侧目而视。
18、判定文明社会的关键标志是文字,世界古文明中,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都有在5000年前使用的实物证据,而中国的殷商甲骨文距今最多3000多年。必须指出的是,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体系,其标志是出现了“形声字”。文字从初级阶段的“象形字”,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形声字”,必须经历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和发展。
19、提示: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20、提示:抗,对等。不可理解为“对抗”。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