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名人传作者是罗曼罗兰,名人传写了三个人物,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奥地利作家
2、首先,他没有像无数同胞那样被关进集中营,受尽非人折磨。其次,虽然他流亡海外,但因为作家的身份,他在巴西还是受到了一定的礼遇。在财务方面,他也是宽裕的,即便战时也能衣食无忧。还有他的著作,虽然在德语世界成了“大毒草”,被纳粹d付之一炬,但毕竟还有其他语言的译本在多国发行。简单说来,若要比惨,他肯定不是最惨的。
3、全欧洲的知识分子四处游走,可以偶遇翻译《马拉佐夫兄弟》的少年,为了建筑家、版画家、雕塑家便前往比利时。茨威格挚爱的爱弥儿·维尔哈伦写的《相互尊重友好》勾勒出了梦寐以求的欧洲图景。
4、然而作为一个犹太人,他生活的时代在一路冷落他、歧视他、抛弃他,以至整个欧洲没有他立锥之地,没有读者,没有尊严,如一只丧家犬,只能沦落异域,漂泊他乡。
5、1898年,17岁的茨威格在杂志上发表第一首诗;
6、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
7、同时作为犹太人,茨威格也不失本族人早慧、聪颖、勤奋的基因,中学时代便开始发表诗歌,且出手不凡;二十岁,还在读大学便出版第一本诗集。他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文学和哲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8、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9、斯特凡·茨威格(著)高中甫等(译)
10、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他们有四亿五千万,几乎是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数的一倍以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中国人是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因此,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11、我们古代,自魏晋南北朝起,有大量的“志怪”和“志人”小说,包括“唐传奇”,讲的多是奇人异事,或轶事轶闻,新鲜刺激,好看得很,也好记得很,听了就可以转述,一等的谈资。但你很少也很难被感动,你可能会惊心动魄,但不会撕心裂肺。
12、(奥)斯蒂芬·茨威格著吴秀杰译
13、《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著茨威格的代表作,最早出版于1927年,由最初的5篇文章历次增订,扩展至14篇。茨威格选取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这些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集中展现人类命运的跌宕和伟大心灵的力量。
14、《三大师传》开启了他传记写作的成就之路;《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成为所有学校都在读的作品,很快就突破二十五万册的销量……他的每一本书,在德国发行的第一天就能销售出去两万册,这还是没有在报纸上刊登任何广告所达到的成绩。法国、葡萄牙、阿根廷、挪威、芬兰、中国等几十个国家的出版社也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当他看到日内瓦国际组织“知识界合作”的统计数字时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当时被翻译得最多的作者。
15、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16、△古斯塔夫先生房中满满的「华丽香氛」,是他的坚持与挚爱
17、好,言归正传,来说说《陌生女人的来信》(下称《来信》)吧。
18、1936年,发表以中世纪的宗教改革为背景的传记《卡斯台里奥反对加尔文》;长篇小说《心灵的焦躁》,
19、二战之后,德国思想家阿多诺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可耻的!”或许茨威格生前也已有这种意识,在法西斯横行世界的时候,他再歌颂世界主义、歌颂自由、歌颂人性的宽容已经是一种耻辱。是一种没有力量的表现。于是他选择了最后的也是最极端的方式——自杀,发出了对法西斯最后的抗议。
20、此外,茨威格还结识了很多别的文化名人。
二、茨威格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茨威格作为一位信奉自由主义的作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确体验到了一位自由主义作家所能享有和该享有的光荣。
2、封底林泉雅舍 / 广告
3、在此之后,茨威格把足迹遍布到了欧洲的所有地方。在他用全部的才华向欧洲发起一个拥抱的时候,欧洲也如此回馈他。并且以整体的模样。虽然他不爱英国,在看完景点后像没有方向的船四处飘荡,但在伦敦遇到了乔伊斯,还听了一大串关于都柏林的抱怨也算是扯平了。他还去当过会法语的抄写意大利语抄写员,那时住他楼上是个和瓦格纳妻子、李斯特的女儿,柯西玛·瓦格纳扯过家常的老太太。
4、当他偶然在德国的一家书店里,看见一个中学生走进书店,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零花钱购买他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时,那种情景曾让茨威格深受感动:当卧铺车厢的列车员在登记姓名之后以尊敬的神态把护照交还给茨威格时,曾使茨威格感到了一种特别的成就感;当意大利的一个海关人员因为读过茨威格的一本书而认出他来,然后优惠得不再对他的行李一一检查时,也使茨威格感到了一种无法形容的快感。
5、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6、今天的我们,甚至会马后炮地反问:1942年,距离二战结束只剩三年了,为什么茨威格就不能再忍一忍呢?熬到胜利就好了呀。
7、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 斯蒂芬·茨威格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他善于运用各种体裁,写过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还从事过文学翻译。他在诗、短论、小说、戏剧和人物传记写作方面均有过人的造诣,但他的作品中尤以小说和人物传记最为著称。
8、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绿蒂·阿尔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9、访李白不遇……… 赵晓梦/103
10、多么幼稚有多么无用的战争呀!茨威格感叹着。在战争来临的前夕他甚至扬言道,若真的打起来了“把我吊死在路灯上!”。
11、茨威格的父亲是企业家,母亲是大银行家的女儿,优裕的家庭背景让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虽然他出身于犹太家庭,但是直至二战前,他都没有遇到一丁点儿麻烦和歧视。
12、小说:《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混乱的感觉》《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三位师》《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三作家》、《罗曼·罗兰》、《断头皇后》(或《断头艳后》)、人物传记《列夫·托尔斯泰》还有《伟大的悲剧》
13、对我们这一代人而言,不存在任何的逃避,不可能像我们的先辈那样置身于局外⋯⋯没有一片可以逃遁的土地,没有一种用钱可以买到的安宁。命运之手随时随地会把我们攫住,把我们拽到它的永不知足的戏弄之中。
14、茨威格的绝命书是一个标本,是一份起诉书,是不绝如缕的振聋发聩的钟声,是世界主义者的挽歌,是自由主义者被逼至绝境的悲哈。
15、1932年,历史人物传记《玛丽•安东内特》;
16、“在我获得自由的第一年(毕业),我把巴黎作为奉献给自己的礼物”
17、 1939年,二战爆发,奥地利被侵占;失去国籍;与阿尔特曼结婚; 1940年,加入英国国籍,后去巴西;
18、死亡,很少是自由的选择,
19、 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904年,大学毕业,以《泰纳的哲学》取得博士学位;出版第一部小说集《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收录《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和《生命的奇迹》四篇小说;
20、我要问,这是一个误会吗?我要说,正因是误会,所以更为惨绝!
三、茨威格的三作家分别是谁
1、茨威格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他已无法承受这一份孤独。
2、茨威格过世那年出版的个人传记,题名为《昨日的世界》,彷彿他写的当下已不在他想要的那个世界里了。而电影的结尾,是否就是韦斯‧安德森对于茨威格之死的回应呢?茨威格热爱的欧洲精神并没有因为两次大战而消失,欧洲精神依然存在于相信它的人心中。茨威格的自杀,戛然终结了他的这场旅程,也终结了只属于他的欧洲精神,独留一抹眩惑华丽香氛──尽管依然动人优雅,但是终究逐渐溢散。
3、下面的文字则记载了三毛对我的启示:
4、《三作家》的作者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5、刘双立的诗……… 刘双立/126
6、生命的价值被贬至极点,茨威格的尊严也一贬再贬。
7、正确答案:CD不不文我E解析:本题是对作家作品知识的考查,考生应能快速化章倍孙画众帝海体附现分辨出作品属于哪个作家。《樱桃园》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四幕话剧,《蝴蝶取财侵乐到何片红优梦》是英国女作家达夫妮.杜穆里埃的小说成名作。
8、一张单人铁床,一个瘦女人侧着身子,下巴搁在同样瘦的男人的肩头;男人鼻下留一撮胡子,修剪得很整齐,头枕着白色蓬松的棉花枕头,眼闭紧,嘴巴微张,是睡得香美的样子;女人也是睡得死沉的样子,或许在做梦。
9、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其作品在世界范围都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之一。国内多家出版社在近年内出版过几乎所有他的传记著作和小说文集。
10、《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奥地利传记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一部历史特写集,收入历史特写十四篇,揭示人类生命进程中,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一个民族的存亡,甚至整个人类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作者用十四幅精彩的人物画像将这些历史玄妙的瞬间延长、放大,使我们能够读到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他们或成功或失败,或辉煌或黯淡,或激情或绝望,但都凭着发现、创造与拼搏,构成了象征着人类信仰的闪耀群星。
11、(此为2011年版,新版推出在即,收录茨威格文集系列中)
12、茨威格于1928年到俄国旅行,拜谒了托尔斯泰墓,他有感于托墓的逼人的朴素,称颂它为“世间最美的坟墓”。
13、 190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银弦集》,收录50首诗歌;
14、(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
15、你看,在这屠戮的荒原上仍然留有文明的星星火光,而这曾被称为人性。
16、茨威格说:“我曾常常在我世界主义的梦幻里为自己偷偷地描绘过这样的情景:没有国家、不用为某个国家承担义务,从而让所有的人没有区别地生活在一起,该是多么美好啊!”可如今呢?昨天还是一位外国客人,在某种程度上还是一位有身份的绅士,现在却成了一名流亡者和避难者。
17、而且,更伤心的是,他们不是被人杀的,而是自杀,靠的是不知名的毒药。总之,他们是服毒自杀的。
18、《来信》尤其如此,她不但让作家陌生,也让我们陌生。我们不禁会问,怎么会有这样的人?这不神经病嘛。当你这样发问时,这小说已经处于坠落悬崖——被你抛弃——的风险中;当你最后确实认为,这是一个犯神经的女人时,这小说彻底失败!
19、以“1932年”为中心点,是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全盛时期,也是茨威格所说的“昨日的世界”,是和平、充满人性光晖的时期。从古斯塔夫被陷害开始一直到古斯塔夫死亡是“战间期”,不难看出中间这段期间大饭店已经被法西斯主义的军人佔据。1968年的大饭店已经经历了战争的洗礼,饭店的样子已经完全变样,根据韦斯的说法,1968年的饭店呈现出的是在战后日渐衰落的大饭店。更不用说到了现代,只剩下一座墓园了。
20、作为自传,它本身就是真实的;作为自传小说,作者在这里除了有些自恋外,更多的是在批判自己,没有直接的忏悔,隐隐的是有的。
四、茨威格是哪国作家
1、我绝不相信,一个迫使女仆给他端尿壶的人会真诚地抱有基督教的、哲学的和人道的信念。
2、莫泊桑、杰克·伦敦、海明威、叶赛宁、弗吉尼亚·伍尔芙、茨维塔耶娃、马雅可夫斯基、法捷耶夫、芥川龙之介、太宰治、川端康成、三岛由纪夫——更熟悉的尊姓大名:王国维、杨朔、徐迟、海子、顾城、老舍、傅雷、三毛,当然还有屈原,等等吧。
3、ISBN:9787108062024定价:00元
4、最近,经典老片《海上钢琴师》修复版上映,许多影迷都迫不及待去影院打卡。
5、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6、情感密码……… 雨 擎/034
7、欧洲的团结在百姓看来是与皇室成员的广泛播撒的血缘无关。在不能恬着脸将非本国艺术家都和本国粘连在一起的时候,欧洲变成了他们的名字。
8、张爱玲曾写过:“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
9、哲学是父亲,美学是母亲,它们生下的儿女叫文学;用现在的话,他出身科班,文学功底和修养是十足的。
10、一战发生了什么,历史书上都有记录,毋庸赘述。重点是一战期间,茨威格清醒地让自己游离在了时代狂潮之外。体检不合格,让他免去了服兵役,万幸地不用上前线“拿刺刀扎进俄国农民的肚肠”。他也不愿像许多作家那样,为本国参战的正义性摇旗呐喊,写一些刻意拔高的宣传文章。他坚持认为自己“从一开始就肯定要做一位世界公民”,这是他给自己定的“人设”。他在战争档案馆找了份闲职,业余时间不停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对战争,宣扬和平与人道主义。“和平”在当时可不是什么主旋律,为国家流血牺牲才是。总之一战伊始,他就已经不合时宜地致力于未来的相互理解,认为欧洲知识分子之间需要建立纽带并为此付出努力。
11、于是茨威格选择了离开维也纳,在列车越过边界的时刻,茨威格这样描述他的心情:“我像圣经中的老祖宗罗得一样,知道我身后的一切都是尘土与灰烬,一切都凝结成了像盐一样苦涩的历史。”
12、这篇小说就是这样,从悬崖上开始生长,长在石头缝里,缺土少肥,吃风吃寒,很难长大的,长大了可能就会被重力和风力拽入悬崖。但最后坠落悬崖的不是它,小说,而是我们,读小说的人。
13、 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4、不自由者总是疯狂地追求数量。
15、在巨大的风暴早已将太平世界击得粉碎的今天,我们终于明白:那个太平世界无非是空中楼阁。
16、他的根在维也纳,在奥地利,也在那一本古老的犹太《圣经》中。
17、据上世纪三十年代日内瓦国际联盟的《智力合作》的统计数据表明,茨威格是当时世界上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
18、“人本心理学死亡”是指一个人在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的意义上还活着,但并不能够有任何潜能的发挥或者创新。——因为人本心理学的核心精神强调潜能发挥。
19、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精装全译本)
20、真实是有重量的,金属老了也会疲劳的,英勇地死,是因为过度疲劳。
五、茨威格是什么小说家
1、读着歌词,当时觉得很感动,也为他感到遗憾,惋惜他们未能有更深刻的交流。他错过了某种机会。三毛与王洛宾的这段交往,使我对三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联系到我所知道的关于三毛的其他事情,关于三毛之死,我忽然找到了一个答案。我感到:三毛之所以离大家而去,是她认为已经找不到自己的最佳状态。她觉得,她自己无论在感情上还是在事业上都无法再突破了。
2、茨威格没有见过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他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林青霞在三毛去世后说:“找不到知心伴侣,她很在意!”三毛在荷西去世后,一直没有再婚,尽管她在公共场所谈笑风生,但实际上她是非常孤独的。当她听说《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作者王洛宾的故事后,她感到希望降临了。她认定,她最能够理解王洛宾丧妻后,长达40年的寂寞。他相信,她最能够与王洛宾沟通,因为他们都有最真挚的感情,有最刻骨铭心的经历。
4、这个进程说明什么?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其实也是恰当的——诗歌是天上的东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没有情节,没有人物,有的是一种心情、一种意境,是空灵的;戏剧有情节,有人物,但没有小说的现实感,锅碗瓢盆,山川河流,街头巷尾,活色生香,总之是少了小说的烟火气、红尘味;传记就是史实,匍匐在真实的物是人非上,一是二是容不得虚构——自传更是如此,是对着镜子照出来的。
5、“有点儿不同的是,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但是要达到这个新时代,还要经过多少地狱和炼狱,可是不管怎么说,每一个影子毕竟都是光明的产儿,而且只有经历过光明和黑暗、和平和战争、兴盛和衰败的人,才算真正生活过。”
6、“全人心理学”迄今为止认为有四种死亡:“生物学死亡”、“社会学死亡”、“人本心理学死亡”、“全人心理学死亡”(或者“后人本心理学死亡”)所谓“全人”,就是超越了这四种死亡的人。简单说,四种死亡是这个意思:
7、用“全人需要层次论”也可以很好地解释:当茨威格的自我实现能力急剧下降的时候,他选择了安乐死。因为自我实现能力下降,就意味着自尊需要的满足也受到威胁。从该图来看,就是生活状态下滑到A点的风险。
8、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
9、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
10、1902年,出版了《波德莱尔诗文集》;编选了《凡尔哈伦诗歌集》;
11、奥地利作家茨威格(1881—1942)是有特殊文学贡献的作家,他的《三大师》(1920)与《三诗人》(1928)等阻界相解是优秀的传记,也是深刻的文学评论。他的小说集《马来狂人》(1922)、《感觉的二备压厚术条他组关条互混乱》(1927)、《象棋的故事》含蕴极丰。唯一的长篇《焦躁的心》(1938)写瘫痪少女的爱情与自杀,十分深刻。茨威格善于系工不厚握打天写孤独者的奇特遭遇。《一个女人一生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展司些室》细腻地分析了资产阶级妇女的心干走汽虽乡属云派整理,影响颇深。
12、《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13、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在巴西首都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特罗波利斯,和他的夫人双双服毒白杀,放弃这个被战争和暴力吞噬的世界。
14、▲回复好文,阅读更多专题文章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