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名人读书法
1、我们不仅要读纸上的有字书,还要读“生活”这部无字书。
2、所以,读书要宜早不宜迟。
3、苏轼曾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4、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与众不同。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地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5、有书君为大家整理了8个古代名家读书法,这些读书见解直到今天依然非常有用,可以让大家读书更高效,收获更丰盈。
6、如果说是激励方法,比方说鲁迅发了一枚奖章,转手卖掉,买书和辣椒,在寒夜吃辣椒读书,来使自己驱寒。古时候的凿壁偷光,悬梁刺股都是好办法。闻鸡起舞地方法也同样适合于读书。说穿了这些方法就是刻苦,不怕外部的艰难条件,注重内部的精神吸收。
7、这样反复地进行七八次,一篇文章要读十几遍,直至彻底理解、背熟为止。
8、读书时,如果心思不在书本上,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不专注,随随便便地读书,什么内容也记不住,这就属于“假读书”。
9、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
10、陶渊明读书法注重的是抓重点和去繁就简,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11、诸葛亮:“观其大略”读书法
12、二是日有所得,博学审问。顾炎武认为读书每天都要有所收获,不进则退,同时要博学审问,不可自我封闭以至孤陋寡闻。他说:“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亭林文集》);三是做好计划,自我督责。顾炎武读书并非是拿起一本书就读,而是有计划有步骤的。他规定自己每天要读完、抄完的卷数,不完成决不休息。同时他还要求自己每读一书都写成札记,日后加以整理,日积月累下来,结集成其代表名作《日知录》。
13、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14、人的精力有限,而知识无限,我们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但我们可以集中有限的精力去读一本书,把一个问题研究透彻,这才是聪明的读书方法。
15、苏东坡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
16、北宋文豪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根据自己的读书经历归纳而成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5万多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
17、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18、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19、诸葛亮隐居荆州隆中之时,与bai颖州石广元、徐庶、汝南孟公威是好友,并一起拜师游学。其他三人读书学习“务于精熟”。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
20、张溥:“七焚”读书法
二、古代人有哪些读书法
1、(4)魏书生的“四遍八步”法
2、碎片化阅读需要注意两点:
3、少年时,他攻读了大量古人的诗作;青年时,他从“上世遗文”至“先秦古书”都读了个遍,尔后,又读完了《六经》、《左传》、《离骚》等历史重要名著。
4、数遍之后,苏轼对《汉书》多方面的内容便熟识了。
5、由博返约。这是一种由博学到精研的读书方法。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后来其学生总结的.学、问、思、辨、行,的学习过程,便体现了孔子“由博返约”的读书治学原则和方法。
6、1935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多翻法”。他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看看序、前言、后语、目次,读上几页内容。”他认为“多翻”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思路,增长知识,帮助人们全面认识纷繁复杂的世界。尤其在今天,出版物剧增,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迅速获得有关新信息。
7、那么,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它的目标或问题。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8、陶渊明:“会意”读书法
9、著名数学家苏步青主张读书要多读、精读、他读书时,第一遍一般先读个大概,第二遍、第三遍逐步加深理解.他就是这样来读《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的。
10、苏轼自己就是这样来读《汉书》的,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
11、老舍说:“我读书似乎只要求一点灵感。‘印象甚佳’便是好书,我没功夫去细细分析它……。‘印象甚佳’有时候并不是全书的,而是书中的一段最入我的味;因为这一段使我对全书有了好感;其实这一段的美或者正足以破坏了全体的美,但是我不管;有一段叫我喜欢两天的,我就感谢不尽。”
12、张溥藉此苦读成名,给自己的书斋取名为“七焚斋”,也叫“七录斋”。
13、你读过的书,都变成了你骨子里的修养气质,甚至改变了你的精神面貌。
14、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15、北宋大政治家司马光不仅读书甚丰,学识渊博,且注重方法,强调“诵读”之法,就是在读书或背书的时候,都大声诵读,以加强记忆。他认为“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宋•朱熹《三朝名臣言行录》)。意思是说随时都要诵读看过的文章,边诵读边思考其内容要义,如此,收获颇多。司马光博学多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诵读之法。
16、再次,他注意将读书与使用联系起来。他为了实现自己抗击外敌入侵,报效祖国的宏愿,一边习武,一边苦读兵书,准备来日疆场决战时派上用场。他读《孙子兵法》一书时还写了一首题为《夜读兵法》的诗:“孤灯秋霜夕,穷山读兵书。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17、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它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18、持这种读书态度的不止陶渊明一个。
19、文|有书子不语·主播|应犹
20、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
三、古今名人读书法
1、同样淡泊寡欲的“素心人”钱钟书,他在《写在人生边上》的序言里说:
2、学行结合。对此人们一般从学习的终极目的处着眼,把“学行结合”解释为“学以致用”。实标上其中还包含有“以行促学”、“以行助学”、“行即是学”、“行而有疑则思学,学而有疑以行验之可也”等有关底蕴。
3、而诸葛亮读书却与诸生不同,他是“独观其大略”。他没有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读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其实质。
4、晋代文学家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曾写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读书时注意抓住重点,去繁就简和独立思考。
5、诸葛亮的读书法,不是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更不是钻进书堆,死记硬背,而是泛泛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诸葛亮读书,从未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作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6、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7、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8、(3)王梓坤的“抄书法
9、回复(早安)送你一张专属祝福卡片
10、宋朝著名文学家苏轼在他的《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自己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
11、三是学思结合、学习结合。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意思是说光学习不思考,就会变得迷惘;光思考不学习,就会陷入迷惑,是很危险的。只有学思结合才能有所收获。同时要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学会在生活中学,在实践中学,不要死读书,读死书。孔子主张博学、好问、勤思、辨别是非,更主张学以致用,这是孔子读书学习方法综合起来的精华。
12、最后,你会发现,你读过的书,都藏在你的修养气质里,滋养着你的生命。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