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
1、阳明心学认识世界的方法,就是“感知”。这种感知的主要指向是自己,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自己对客观世界没有感知,那客观世界对自己也就没有意义。心学并不是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也不是认为一个人光靠着心就可以改变客观世界,而是用心去感知世界。
2、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3、所以,费希特抛弃了康德物自体这个概念,用另外一个更加统一和完美的概念取而代之,那就是:绝对自我。
4、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5、因此,他主张"知行合一",将"知"和"行"统一。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的基准是"良知"、"天理",但他注重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的统对于矫正社会上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的风气,是有积极意义的。
6、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7、朱熹认为“理”是存在于万物中的,但却有着一个大敌,那就是“欲”,所谓“理”,是宇宙万物的根本规律和准则,只要人人都遵循了“理”,幸福的生活就来了,那好处多了去了,天下安定了,世界和平了,宇宙也协调了。换在今天,这玩意儿还能降低犯罪率,稳定社会,那些翻墙入室的,飞车抢包的,调戏妇女的张三李四王二麻子,会统统地消失。最终实现和谐社会。
8、最近我看到了腾讯的一个创业者,不管是因为压力大,还是因为资金链断接,还是其它的因素,非常好的背景,然而昨天选择了跳楼自杀。
9、01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
10、对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我们从物质和理念,物质和精神的先后性来看,王阳明并没有指出他们之间有先后的关系,并不是分离的。
11、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要深刻理解这句话,就要理解一个关键字“寂”。
12、(来源:《北京日报》,作者:汪学群)
13、其含义,一是指"知"和"行"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即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是同一过程中相互渗透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
14、王守仁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15、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绝佳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
16、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7、致良知本身就意味着自求自得。自得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我得之,而不是靠别人包办。他说:"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自一了百了。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教师应起"点化"的作用,但归根结蒂还得由学生自己消化,否则教师也点化不了。二是自觉地有所得,而不是迫于外部压力不得不学,所以王阳明强调要立志,"凡学之不勤,必志之未笃也。"三是得之于己,即最终要把学到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这就是致良知的结果。
18、这是一个对后世产生了极大(或者说极坏)影响的理论,到了明代,这套理论已经成为了各级教育机构的通用教材,也是大明王朝各级官僚们的行为法则和指导思想,在那个时候,朱圣人的话就是真理,没有多少人敢于质疑这套理论。
19、心外无事,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与理的关系,是共生关系——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真理就在你心中,应该向内去求。每个人生活的世界,实际上是由你的内心创造的,这个世界的意义是由你的心赋予的。
20、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你明白了一个道理,就应该用行动去实践它。若实践符合这个道理,那‘知’就是真知。若实践与道理相悖,那‘知’就不是真知。”
二、心学王阳明最经典两句话
1、总的来看,王阳明的观点是更多地继承了孟子学说。
2、从这两个角度,其实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客观唯心主义。
3、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4、朱熹的道源自儒家,也有道家的成分,又叫做“理”,既不是开悟,也不是练习武术,这玩意儿是从书中读出来的,而且还是能够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尽知天下万物万事,胸怀宽广,宠辱不惊,无惧无畏,可修身,可齐家,可治国,可平天下!
5、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6、看上去每天对你可能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但是真正面对到大是大非的问题的时候,它一定会影响你的思想,左右你的选择。
7、所以,王阳明在这里其实并没有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只是在强调人和物,心和物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人赋予了事物以明亮的颜色和其他主观的意义。
8、一切,皆为传承中华文明
9、按这个思路,其实通常的唯心主义就是客观唯心主义,因为理念具有客观性,是独立自存的。
10、王阳明在《传习录》这样说道:“夫圣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其视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莫不欲安全而教养之,以遂其万物一体之念。”也就是说,圣人之心,视天地万物为一体,在圣人眼中,芸芸众生没有什么内外之分、远近之别,众人都是他的兄弟、子女那样的至亲,希望他们全都平安无事、颐养天年,并且能够加以教化、养育,以顺遂圣人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德、宏愿。我们说,既然能“致”得如此“良知”,自然会生发出以天下为己任、胸怀黎庶、悲悯众生的圣贤家国情怀,正所谓“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也就是知行合一。
11、这警示人们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12、心即理的意义在于以心来衡量事物,事物才有价值,对心的肯定实际上是对人的道德主体性的高扬。客观的物质世界在人类出现之前就早已存在,但那仅仅是存在而已,而人出现以后则有所不同,人使这个世界打上了自己的印迹,人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从这时起,客观世界的一切都要通过人来审视,它本身所包蕴的一切是否有价值或意义,都要由人来评判与估价。因此,心即理的意义在于强调人的主体性、人的价值。
13、6第6集经历之后才能真知
14、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
15、他的心学思想重点有三:心即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6、朱熹之气是和理相对的概念,既指宇宙万物生成的基础,构成万物的物质材料,又指形成人物之别的内在因素。
17、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18、看明白了吧,只要你不停地“格”,用心地“格”,聚精会神地“格”,加班加点地“格”,是会“豁然贯通”的。
19、推荐书籍:《传习录》、《王阳明大传》
20、王阳明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打法诡异,他从来不与敌人正面交锋,都是声东击西,你往南走,他偏往北,经常搞得敌人晕头转向。而且甭管敌军多出他多少倍,他都敢出兵,还喜欢使阴招,什么挖坑、造假、虚张声势,到最后,许多人都被他的骗术吓跑了。更为奇怪的是,即使他占据优势,把对手围得水泄不通,也从不轻易进攻,而是把敌军困在里面,饿个半死,再诱使敌军突围,钻入伏击圈,才开始发动总攻。基本上这几招一路下来,神仙都顶不顺了!先后打败了多处令朝廷头疼的山贼盗匪,22天就平叛了预谋8年之久的宁王造反,创造了军事奇迹。但这位王兄却并没有师出名门,全是自学成才。可谓是军事天才。
三、本讲中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
1、这里的精神、思维、理念、意志、心灵,在西方哲学中大致可以通用,这里我们就用柏拉图的理念来代替这几个概念。
2、这个自我,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经验到的自我,而是一个先验的自我。
3、先从王阳明与友人游会稽山的故事说起。
4、致良知:求得内心之理,然后去行动,去体悟,也就算是致良知了。
5、他严厉地批判了当时的儿童教育方式,并针对当时的教育漏洞提出了耳目一新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6、但是,王阳明先生和宋代的朱熹在学术上有所不同,关于朱熹的争论几百年都没消停过,骂他的人说他是败类,捧他的人说他是圣贤,但无论如何,双方都承认这样一点:他是一个影响了历史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哲学家。
7、理无处不在,而要领会它,就必须“格”。至于到底怎么格,那就不管你了,自己去思考去悟吧,你自己对着墙发呆也好,动手也好,愿意怎么格就怎么格。
8、王阳明心学继承了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9、阳明学说使晚明思想走向活跃和多来自元,但从另一方面说,也造成思想、道德和行为评判标准的混乱。以至于顾炎武认为,心学所造成的思想秩序混乱是明王朝覆亡的主要动因〔2〕。究其原由,一方面源于心学与朝廷主流思想的激烈冲突,另一方面则因为阳明后学(尤其泰州学派)逐渐取消了对达到“良知”境界之“致”的360问答探讨,过度强调心灵的自觉,王学内部也呈现混乱的趋势。其实顾炎武不是真正反对阳明心学,只是对阳明后学的一些做法或观点提菜杀助慢美独化走实怀变出批评,顾炎武贬斥心学为禅学,认为“(陆职道讨约)象山自立一说,以排千五百年之学者,而其所谓‘收拾精神,扫去阶级’,亦无非跳禅之宗旨矣,后之说者递相演述,大抵不出乎此”。
10、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最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11、所以,王阳明的心学也并不算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
12、部分读者的打卡分享,更多内容可进群参与
13、知行合一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的问题,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懂得理论是容易的,实践是很难的,有人认为知难行易,领悟道理很难,实践很容易。比如朱熹就主张知难行易,这也好理解,按照他那个格法,悟道是很难的,但执行似乎是很容易的。
14、关怀心灵成长,温暖人间世情
15、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16、心即理:王阳明年少时候还是程朱理学的天下,那时主张格物穷理,认为理是通过格物求来的。但是王阳明曾经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也没有格出什么道理,反而大病了一场。后来王阳明在龙场,置身石棺之中,才终于悟到,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17、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18、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站在今天新的历史方位上,传承发扬阳明心学,有着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9、所以,严格意义上,它并不是主观唯心主义。
20、进入小程序一起漫步悦读时光!
四、王阳明心学精髓60句
1、2第2集思想不是免费的
2、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3、王阳明最经典的一句话是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4、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
5、王阳明心学有三个部分: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6、他彻底领悟到“格物”的道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这八个字就是阳明龙场悟道的核心内容。从孔子创立的圣人之道,它就存在于每个人心中。这八个字也意味着阳明心学初步形成。
7、为保障公众安全,实行体温检测(低于2度方可进入)、健康码或通行证查验准入制,读者全程佩戴口罩听讲。
8、“理”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承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9、编辑|湖心书院(ID:)mudaowen
10、心是宇宙,宇宙便无边无际。心之所达,理随心至。心离开了理,便无法存在。理离开心,理便无所依托。深刻的体会“心即理”,心与理关系是心学入门的基础。心就是心,理就是理。扩展资料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11、这是唯心和唯物两个核心分歧,当然也还有其他观点,比如认为物质和精神、理念和心灵是完全独立的。
12、可是“理”在哪里呢?在格物穷理的道路上徘徊了19年的王阳明,终于获知了秘密的答案:“理”在心中。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存天理,去人欲?天理即是人欲。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13、所以,心学并不属于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14、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15、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追求理想中的崇高道德,可以牺牲人的所有欲望,包括人性中最基本的欲望。
16、王阳明说:心的本体是良知,良知的作用是意念,意念的对象是事物。心、良知、意念、事物,在王阳明看来是一个整体,没有心就没有良知,没有事物就不会产生意念。
17、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意之动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求诸己。
18、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19、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仍旧在无数现代人的“心中”,举手投足之间,便有所体现,仔细观察你的周围,也许他就在你的身边…
20、王阳明反对把孔、孟的儒家思想看成是一成不变的戒律,反对盲目地服从封建的伦理道德,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他提出的“致良知”的哲学命题和“知行合一”的方法论,具有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禁锢、呼吁思想和个性解放的意义。
五、王阳明心学的基本思想是哪些
1、王阳明"心学"的教育思想,特别体现在关于儿童教育的见解和主张上,因为儿童阶段人欲尚少,良知容易体认,所以儿童教育更应搞好。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等文中相当集中而深刻地论及儿童教育问题。
2、今天是任建光陪伴你的第1101天
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西方哲学两大基本流派,也是属于本体论哲学,讨论世界的本原和起点问题。
4、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5、王阳明是主观唯心主义,王守仁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所以他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