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
1、(5)(6)〔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165页,第168页。
2、1960年,萨特出版了《辩证理性批判》一书,这标志着他思想的第二次转变。这个期间,他读了不少马克思的著作,感觉深受启发,于是试图把个人的存在与社会历史及实践联系在一起考察。后来,一是忙于社会活动,二是身体状况逐渐不佳,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就未及写成。
3、(84)(90)《李贽文集》第7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97页,第102页。
4、(102)(103)〔清〕焦循:《易学三书·易图略》,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93页,第95页。
5、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既不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也不是传统存在论层次上的,毋宁说,哲学乃是一种抵制着理论化倾向的“理论”。它反对理论,反对的是在绝对、客观意义上的理论;而真正的理论,也就是思想本身,则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环节,并且是最高的环节。
6、(2)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7、就是说,人的本质,不是先天决定的,而完全是由自己的行动造成的,是自己设计选择的结果。
8、是“事情本身”的视域。 我们要知道“存在”可以上溯古希腊,海德格尔“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
9、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10、Plato.200FiveDialogues:Euthyphro,Apology,Crito,Meno,Phaedo,2nded.,Editedby:Grube,G.Indianapolis,IN:Hackett.
11、Bauen Wohnen Denken 《筑·居·思》
12、1938年,出版日记体小说《恶心》。
13、这一切,最终就把我们导向了戴震那种卓尔不凡、一扫前见的“以情释理”的学说。戴震云,“理也者,情不爽失也。未有情不得而理得者也”“在己与人皆谓之情,无过情无不及情之谓理”“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权之而分厘不爽谓之理”“古之言理也,就人之情欲求之,使之无疪之谓理;今之言理也,离人之情欲求之,使人忍而不顾之谓理”“苟舍情求理,其所谓理无非意见也,未有任其意见而不祸斯民者”
14、(1)Heidegger,TheBasicProblemofPhenomenology,p.
15、(7)《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112页。
16、走在时间的大风里竹窗听雨、与在为邻
17、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这部书中,用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来解答人们的疑问。其实,这部书一共就三部分。
18、海德格尔需要一套新的概念机制来刻画这种关系,于是他提出了两个概念,Vorhabe和Vorgriff。在《存在与时间》中,这被进一步发展为理解的前结构,三个元素(先有、先见、先行把握)。……Vorhabe指的是生活,而Vorgriff是对生活的理解,也就是理论。当海德格尔用Vorhabe和Vorgriff分别取代了生活和理论时,它们之间的对立也就消解了,两者统一于诠释学的先行结构之中。
19、那么,这种中国人如此心仪的“情”到底为我们指向了何物?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就不能不从中国哲学意义上“情”的三重意蕴谈起。
20、更多自体心理学学习,点击上方“蓝字—北佳心理”关注我们。
二、海德格尔的名言
1、(79)韩维志译评:《大学中庸》,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11)金永译解:《周易》,重庆出版社2016年版,第17页。
3、他说,人要在自我创造中展现自己的价值,选择可以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承担责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怎样使自己的生活更幸福需要自己的选择,也需要自己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注重行动,对创造属于自己的“本质”怀有绝对的信心,才可能创造想要的人生。
4、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5、(95)(96)转引自许苏民:《李贽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4页,第136页。
6、何谓爱欲?有三种不同种类的爱。第一种是无私的爱,那是一种圣洁的爱。为了爱,牺牲自我。一种无我的爱。尼采认为,这种爱太不真实。没有“我”,爱就失去了载体。
7、(17)〔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2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412页。
8、闲与心灵的关系/诗意与在的关系
9、海德格尔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对哲学有浓厚的兴趣,而且表现出了在哲学上的早熟和天赋。在18岁的一天,海德格尔从一个乡村牧师手中借到了一本题为《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的多重含义》的书,立刻迷上了它。由此,便产生了20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思想。这个让年轻的海德格尔如此着迷的问题,就是“存在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困扰了不知多少位哲学家,但海德格尔希望自己能给它一个解答。
10、(111)转引自贺信民:《红情绿意——〈红楼梦〉点面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11、他后来还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写了众多的评论,就不多说了萨特是个值得钦佩的传奇式人物。
12、(60)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53页。
13、哲学人ID:philosophs
14、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5、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16、来自一空山人:(明月清风共依依)……
17、海德格尔哲学对于现代存在主义心理学具有强烈的影响,特别是对L.宾斯万格心理学的影响尤深。他把海德格尔的世界之存在概念作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原则。他的存在主义思想对以后心理治疗的发展,亦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18、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他们的方法论也会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别。相信大家都很受益海德格尔,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到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以及主张,海德格尔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把探究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19、成在手之物”的转化。一个人的屋子漏雨,他使用锤子修屋顶,此时的锤子是他的修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他的生存环境不可分的“应手之物”,此时他所关注的是修理屋子,而不是锤子。但如果他突然发觉锤子不好用了,比如说,觉得“锤子太重了”,他就会把锤子当作手边的一个对象加以注视和研究,找出改进或取代它的办法。此时的锤子便成为“现成在手之物”,“锤子太重了”的感觉也随之成为“锤子是重的”这样一个判断,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从“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
20、我们中的一个(Stolorow,2007)已经表明海德格尔(1927)对生存焦虑的描述与创伤状态的现象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情感创伤使人陷入一种面向死亡的存在形式。
三、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人文主义
1、这两点可以说是《存在与时间》的总纲。
2、(9)李生绍、陈心智点校:《黄帝内经灵枢》,中医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75页。
3、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4、所谓“良心的召唤”,是指此在向自己的呼唤,是此在以沉默这种令人感到无名恐惧的方式向自己呼唤。唤醒此在去成为本真的自己。这些全是因为此在本质上是虚无的(注定死亡)。这时必须抉择,亦即采取实存的作为,使此在向存在本身开放,让存在在此在显示出来。
5、《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6、《存在与时间》以柏拉图的一段话开头:
7、(15)邓艾民注:《传习录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80页。
8、自体心理学临床精要讲座—GeorgeHagman
9、(54)〔清〕焦循:《雕菰集》,商务印书馆1936年版,第141页。
10、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11、Stolorow,R.D.200TraumaandHumanExistence:Autobiographical,Psychoanalytic,andPhilosophicalReflections.,NewYork:Routledge.
12、1925年冬,马堡大学提名海德格尔担任该校的教授,但教育部没有批准,理由是他没有正式的著作出版。于是,海德格尔便将他对存在的多年思考所得,选其中成熟的部分写了出来,整理发表了。这就是使海德格尔一举成名的、20世纪划时代的哲学巨著——《存在与时间》。在这本书中,海德格尔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存在是什么的问题,和存在与时间的关系问题。这本书在出版时有40多万字,但只是原写作计划的1/由于种种原因,后面的部分没有续补。但海德格尔宣称他后来发表的一些研究成果,已基本展现了他哲学思想的全貌。由于这本书,海德格尔被视为现象学学派的发展者、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
13、海德格尔被刻画为反对理论、强调和重视生活本身的哲学家。如此看来,生活哲学是被海德格尔自己明确拒绝、但又被研究者广泛采纳的研究海德格尔的视角,探讨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就颇为有趣。
14、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德格尔大量阅读了尼采、克尔凯戈尔、陀思妥耶夫斯基、谢林、黑格尔、狄尔泰等哲学家的著作;广泛地了解了当时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在此过程中,海德格尔受到了李凯尔特、舍勒等人的影响,并完全接受了胡塞尔的现象学。1913年,海德格尔获得了弗莱堡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两年后做了母校的讲师。
15、überwindung der Metaphysik 《克服形而上学》
16、萨特一生拒绝领取任何奖项。1964年,瑞典文学院授予其诺贝尔和平奖,被他谢绝。
17、(61)(62)(63)(64)(65)(66)(67)(68)(69)汤志钧校点:《戴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13页,第314页,第162页,第334页,第273页,第347页,第273页,第266页,第333页。
18、(6)同上,边码70页。
19、人是时间,时间不能被意识到.表的那种只是参照物,不算时间.人是不存在的,人一旦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就无法进行思考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是无需思考,自在存在,是无需证明的存在.就是说仅仅意识到自己就可以了,然后该干嘛干嘛去,做事什么的都可以.所以他的存在主义是一种理念.算不上什么哲学.
20、我们要感谢研究海德格尔学者的威廉·布莱肯,他让我们注意到这一点。
四、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知乎
1、(106)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093页。
2、早期海德格尔是在“除蔽”的意义上定义真理的,认为没有“此在”也就没有真理。但在1930年出版的《论真理的本质》中,他却离开“此在”,谈论“超越人的自在的真理的本质”,并说:“真理的本质是自由。”(9)自由的真理包括各种可能性,既有除蔽的可能性,也有遮蔽的可能性,真理就是遮蔽与除蔽的张力所敞开的场所。海德格尔用“林中空地”(Lichtung)象征真理的这种“廓清”的含义。他把存在看做在真理廓清的场所中发生的过程,从而扩展了早期的“世界”的概念。后期海德格尔的“世界”是“天、地、人、神”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3、《存在与时间》是对“存在的意义问题”的一种调查(第19页)。海德格尔(1927)通过存在者的存在,指出它们作为存在的可解性或可理解性。那个海德格尔选择去询问关于它的存在性的存在,是人的存在(此在),与询问它的存在性的那个存在是同一个存在。海德格尔(1927)用一句著名的话解释了这一选择:
4、(47)(48)(49)(50)〔清〕焦循:《易学三书·易章句》,九州出版社2003年版,第387页,第313页,第6页,第553页。
5、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书写的哲学,对于海德格尔自身而言,他经常阅读自己所写的东西,并且通过做笔记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其次,海德格尔的文本可以区分为私人性质和公开性质的,并且,私人性质的文本更为本质。总体而言,海德格尔的遗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7年《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作为哲学教师的海德格尔以口传的方式推进其哲学工作;第二阶段是《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后的若干年,海德格尔通过自我阅读和自我反思的方式与自己争辩;第三阶段是二战结束之后,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他不再与自己的早期哲学争辩,而是与存在本身进行争辩。
6、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7、……最普遍的概念是什么,是存在。因为它无所不在,比如这张桌子,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表述转换,“这张存在着的桌子”。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混合了形式的成分在里面的,比如桌子,就混合了“存在”。在这里,桌子是质料,存在则是形式。所以,诚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的普遍性就在于它隐藏在任何地方。那么,是不是这样就把存在作为最高概念呢?如果按照传统的普遍化方法,的确如此,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存在已经是普遍化的终点了。但如果把存在作为形式显示的哲学概念,那么,结果就不同了,这时候,存在恰恰是开端。海德格尔的任务在于,把存在开展出来、实现出来。所以他发现了时间。时间是存在之开展的视野。要把一个东西开展出来,就像让一颗种子生长起来,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时间的含义。
8、(97)(98)《李贽文集》第3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719页,第718页。
9、海德格尔作为一个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认识到人生的虚无,但面对这虚无却做出的比较乐观的态度:既然人生虚无,就没有牵挂,人就应该大胆的去奋斗,去追求
10、“知人不评人——聪明人最大的善良”
11、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主要观点是自由选择。
12、(82)〔明〕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1988年版,第277页。
13、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14、晚年尼采认为,爱是一种付出,而不是一种索取。他绝不是说,爱是单方面的付出,毋宁说,重要的是“付出”行动本身,而不是接受这种“付出”的人究竟得到了什么……
15、存在这个概念毫无疑问是最晦暗的概念。
16、50年代,萨特积极参加维护世界和平的活动,由此和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罗素成为挚友。1953年,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
17、(12)王财贵主编:《孟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版,第238页。
18、来自邓伟标的这一首:(阿特兰提斯之月)
19、随着《存在与时间》的发表,海德格尔声名大振。在胡塞尔的力荐下,1928年,海德格尔接替了老师,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教授。在这段时间,海德格尔发表了一系列的著作和讲演,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进行诠释和展开。正在此时,海德格尔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件影响他一生的大事。
20、通过历史语境的考虑,我们不仅知道其他哲学家投身于纳粹事业,而且明白他们这样做乃是出于迥异且互不相容的原因。
五、海德格尔的主要哲学观点由来
1、(25)戴鸿森:《姜斋诗话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67页。
2、花了一段时间看看海德格尔。从我理解来看,海德格尔认为不应采取上帝视角,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论的研究方向错了,采取了一种“上帝视角”,存在论必须从那个能够“论”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开始,也就是此在(人)。他认为这就是一种现象学的方式。将那个提问存在的存在者遮蔽掉了,如果没有这种存在者,虽然有存在,但不会有存在论。
3、在早期海德格尔那里有两个关键词:生活和理论。理论被刻画为生活的反面……但是要指出的是,这个对立是一个流行于当时的哲学界的对立,而不是海德格尔独特的见解。新康德主义、胡塞尔那里,都能找到这个对立。按照海德格尔的说法,这也是一个贯穿着整个形而上学传统的对立,它被标示为“两个世界理论”,也就是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对立,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对立,最早的模本体现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之中……在那里,理论是不变的、稳定的、普遍有效的,而生活则是流动的、灵活的,因此只能作为理论的影像。这一柏拉图主义的“叙事”一直到19世纪才被颠覆,通过尼采和马克思的思想努力,理论的优先性被打破了……原来讲的是理论的优先性,现在则是讲生活对于理论的优先性。
4、当你们用“存在着”(einai/tobe)这一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已熟悉它的意思,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2)
5、致力于生命中、与“在”有关的哲学……
6、Kant und das Problem der Metaphysik (1929) 《康德与形而上学的问题》
7、游走于传统文化与非传统文化之间
8、我们的存在和它的环境的统在海德格尔(1927)的《第一章》中早有正式的表述。《存在与时间》对人的定义是“此在”、“在那”或“位于”。这种最初指出的背景化在他对我们日常生存的构成结构的解释中得到了充实,即“存在于世界之中”。《存在与时间》在他对“此在”的解释中正式指出,在传统的本体论中,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世界之间的差距是绝对亲近的,在它们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我们的存在和我们的世界互为背景的。
9、(大道学术沙龙)由“大道不离万有”主办的公益性质的专业哲学系列讲座。成立于2019年,涉及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现当代德国哲学,邀请相关领域内具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或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分享他们长期研究的论题。
10、Heidegger,M.19BeingandTime,Editedby:Macquarrie,J.andRobinson,E.NewYork:Harper&Row,19
11、此在是由这样的事实区分的,就它的存在本身而言,这个存在就是它的问题。这进一步意味着,有某种方式,使此在在它的存在中理解它自己。
12、在马堡时期,海德格尔开始撰写他的主要著作《存在与时间》,1927年2月,《存在与时间》正式印行,一是在《现象学年鉴》第八卷上,二是作为单行本。这本书奠定了他一生哲学活动的基础,被视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他因此而声誉鹊起。半年后,柏林颁发了正教授职称。
13、人之所自始者,其混沌而开辟也。而其现以为量、体以为性者,则唯阴阳之感。故溯乎父而天下之阳尽此,溯乎母而天下之阴尽此。父母之阴阳有定质,而性情俱不容已于感以生,则天下之大始尽此矣。由身以上,父、祖、高、曾,以及乎绵邈不可知之祖,而皆感之以为始;由身以下,子、孙、曾、玄,以及乎绵邈不可知之裔,而皆感之以为始。故感者,终始之无穷,而要居其最始者也。(105)
14、Einführung in die Metaphysik (1935, 1953年出版) 《形而上学导论》
15、此书,回答了社会上对存在主义哲学的疑问或叫“责难”;解释了为什么说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强调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自由成为人类斗争的工具,它意味着社会责任心”。
16、(105)〔明〕王夫之:《周易外传》,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第105页。
17、所以海德格尔认为,存在远远不象人们所理解的那样,是一个明白无误的概念,关于存在有很多问题至今并没有搞清楚。
18、关键词:情本体;身心一体;人我互欲;男女相感
19、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础上才得以反省郎“现成的”和“概念的”方式被否定,“构成的”或“存在相互引发中获得自身的”方式被揭示出来。
20、(56)(57)(58)〔清〕焦循:《孟子正义》下卷,中华书局1957年版,第445页,第445页,第445页。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