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
1、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2、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
3、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4、《老子》全篇五千言,惜字如金,共提到45个“德”,在这里一口气用了5个“德”字。
5、对此非常有必要辨析一下,这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文明影响、社会治理、修身学习、全民教育指引都至关重要。
6、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7、(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不留踪迹,善于说话的不会给人留下话柄,善于计算的人不用任何工具就算得很精准。
8、譬如现在的人,喜欢引用拿破仑说的:“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乍听很有气魄似的,其实,拿破仑就太“自是”,所以变成拿破了轮,结果还是要失败。
9、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10、其中《史记》记载,孔子31岁那年,在洛邑第二次问礼于老子,孔子大谈礼制,老子直言不讳地的告诉他,他所追求的周礼已经不符合时代需求了。
11、最高的善德,像水一样。水乃万物之源,可它却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始终保持一种平常心态。它安处于众人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接近于道。
1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所以说,圣人不为天下先,反而能占先;将生命置之度外,反而能生存。不正是由于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吗?反而能成就其私欲)–––––––以后为先,伪装成无私,老子的大智慧中表现了中国人的狡猾。难怪人们常说,中国人与西方人处事,一对对方肯定不是我们的对手。
13、“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14、《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子一生下来的时候,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胡子,他的.容貌极似老年人,所以被后来称为老子。
15、可见老子《德道经》“德”前“道”后的篇序是战国以来的真传。
1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18、“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中国历来兵权最重要,“枪杆子里出政权”,而不是“选票箱里出政权”。有了枪杆子,统治者则应自觉克制不滥杀,恬淡为上,因为没有法制约束。
19、老子提出的“道”的概念,历经两千年的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成为中国人文化认同的核心理念。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人格理想、思维方法、审美情趣以至民间习俗,无不深受道的教化和影响。所以“道”的理念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的精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尤其应该得到高度重视和大力发掘,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发挥道的力量,修道、行道、传道。和谐社会,以道相通。
20、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二、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警句
1、受邀来到本期华商大讲堂
2、分开是一种必然的考验,如果你们感情不够稳固,只好认输,真爱是不会变成怨恨的。所以到底是要选择哪个要相信缘分,一切顺其自然。
3、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示人。
4、那么如何学习和掌握《老子·德道经》呢?
5、(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鱼不能离开水,国家最锐利的武器不能够让人知道。
6、对老子之道的解读,因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学者而出现不同的注译,却如倒映于每条河里的月亮,表现出同样迷人的光华异彩,月映万川,理一分殊。
7、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8、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存在,是因为它们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自然地运行着,所以能够长久生存。因此,有道的圣人遇事谦让无争,反而能在众人之中名列前茅,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正因为他们的无私,所以能成就他们的自身,保全自己。
9、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老子《道德经》
10、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11、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孟子》
12、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3、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14、(出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译文)虚无之道生太极一气,太极一气生阴阳两仪,阴阳交合生三才,三才化生万物。
15、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则为善者日进,为恶者日止。——(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6、“为无为,则无不治”(按无为的原则办事,没有不成功的)–––––––君无为,臣民有为,所以“无不治”。老子真是高明、诡秘的人啊!
17、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而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也有一说是:老子归纳了庄周的学说,然后总结得以成书《老子》。但据可考史料,而老子的学说渊源于三大古神书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中的《归藏》,扼腕于现世只存下《周易》一书,前两大古神失传,呜呜,长歌当哭!由此可推,确系庄周发展老子的学说。)
18、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19、(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译文)处于无为的境界之中,没有什么不能做到的。
20、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道德经老子的名言
1、尤其许多青年同学们,很容易犯这个毛病,虽然只做了一点事情,就想人家表扬一下,要鼓励鼓励。
2、大道至简——老子《道德经》
3、其实,相反地,正是为了正面可保全自己,成就自己的道德,完美自己的人格,所以,老子加重语气说:“岂虚言哉”!这不是空话啊,不是空理论啊!
4、善人未能急亲,不宜预扬,恐来谗谮之奸。——(明)洪应明《菜根谭》
5、子曰郁郁乎文哉,诚不我欺。
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7、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解读: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节俭,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了慈爱所以能勇武;有了节俭,所以能大方;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反而能得到天下人的爱戴。——老子
8、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9、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0、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1、老子的本人,就极其赋有传奇的色彩,传说他生活于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时值春秋时期。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省鹿邑县东太清宫镇)人。
12、—个人道德能量聚积的厚薄,道光德能的升华程度,都是每个实践者勤修苦炼、日积月累、聚沙成塔的结果。
13、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老子《老子》
14、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围绕“天人合一”“修身立德”而展开的。
15、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16、只有修身明德才能架起通往我们民族根文化的桥梁,从而使我们自由地遨游在《老子·德道经》的智慧海洋之中。
17、综合上面这些道理,也都是为了“曲则全”原则的发挥,看来都是反面文章,同现实一般的人生,都是相反。
18、2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说,圣贤高人处事应当以无为为要领,教化人民应当以不言为准则)——无为成为绝对的准则,就不对了。人文科学新定律:现代社会既要无为(市场经济),又要有为(实行法治)。
19、“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缤纷的彩色,使人眼花缭乱;动听的音乐,使人沉溺迷惑;丰美的食物,使人口伤厌食;驰骋打猎,使人心发狂;稀缺的财货,使人行为不轨)–––––––老子要求摒弃文明,返璞归真,同时也是走向浑沌无知。
20、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译文:一切要顺应自然。所以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情形呢?是天地。天地造成的情形都不能长久,何况人的那点力量。所以,从事于道的人得到道;从事于德的`人得到德;从事不道不德的人,得到不道不德。得到道的人,道也乐于得到他;得到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得到非道非德的人,非道非德也乐于得到他。为人诚信不足,自然就不被人信任。——老子《道德经》
四、老子道德经经典名言50句
1、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2、(出处)《道德经·第二章》。(译文)生养万物但不据为己有,做成了什么并不自恃有功,成就了事业并不居功自傲。就是因为他不居功,所以他的功名就不会消逝。
3、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4、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
5、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老子《道德经》
6、✎欢迎在留言评论与分享
7、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9、作者:蒋重跃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0、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11、“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12、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3、老子与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人类历史上的两位古圣先贤,他们差不多生活于同一时代,老子的年岁略长于孔子。据《史记》等典籍记载,孔子仰慕老子的学问,曾多次向老子请教。孔子曾对弟子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后来孔子千里奔波,专程问礼于老子。老子热情招待,教之以大道礼乐,赠之以警世名言。
14、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15、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论语》
16、(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译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1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8、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19、如果“功成、身退而不居”,一切付之全归,这赤裸裸的坦诚,就是“曲则全”的大道,这才是人生的最高艺术。“诚”字,可以把它作动词用,说明实在要走“曲则全”的道理,才能“够得上”为天下之所归,众望之所属。
20、善不以名而为,功不以利而劝。——(南宋)胡宏《知言》
五、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名句
1、第一次问道,《礼记》记载,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地点在鲁地巷d。
2、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来自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第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老子道德经
3、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论语》
4、为何说是老子著述的是《德道经》,而不是《道德经》呢?
5、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6、(出处)《道德经·第十二章》(译文)色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音声使人听觉失灵,浓厚味道使人味觉不灵,骑马打猎使人心思放荡发狂,贵重的物品使人的行为不轨。
7、老子的道德经10大名句:
8、(出处)《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译文)抛弃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以及做作的情态神色和好高鹜远的志向,因为这些对你都没什么好处。
9、“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
10、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道德经》
11、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12、正因为在两千五百年当中,我们大部分人已经失去了“修身明德”的基本实践,所以难以解读《老子·德道经》,难以全面地掌握我们民族的《黄帝四经》《易经》等根文化经典。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5、德慧智教育,信用就幸福!
16、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17、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8、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9、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把老子生平事迹归纳起来讲,有两件事比较有历史文化意义。
20、其实司马迁对这三个老子是有所取舍的,他把第一个老子重点写,后面两个则一笔带过,这说明司马迁认为老聃是正宗的老子。
1、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当严,待庸众之人宜宽严互存。——(明)洪应明《菜根谭》
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道德经》第五章
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道德经》
4、司马迁《史记》中的老子
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6、最后,李教授引用司马迁的名言作结束语: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一个人最好的样子是德才兼备,做不到德才兼备,德胜于才也可以,但千万不能沦落为缺德的有才小人。
7、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老子《道德经》
8、“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9、老子对他以后的诸子百家,以及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正在越来越受到举世瞩目。他是公认的“百家之祖”。
10、也由此可以发现《老子》这本书的编排,有很多章第一句话是最重要,下面即是这个纲要的申述,等于现在写文章一样,先标出一个纲要,纲要下面就说出很多重要的道理。
11、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老子《道德经》
12、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老子《道德经》
14、《史记卷老庄申韩列传》内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河南鹿邑东)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耳外轮平而卷不日聃);固守藏之史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15、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6、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道德经》
17、及当代中国公共管理者的道德修为
18、第三次问道,《礼记》记载,孔子37岁问道于老子,地点在老子故里苦县。
19、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20、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愿你每天都生活在美的氛围里!——藏美馆主周小玲
3、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4、孔子回去后闭门三天没说话,弟子问其故,孔子答道:
5、这种解释。也不是我的发明,看了很多古人的注解,果然早已有这一见解。所以,书读多了,常常发现自己不能“自见”、“自是”,好像有很了不起的见解,以为前无古人。
6、其心身德道能量所释放的范围都因人而异,深浅厚薄、远近强弱各自不同。
7、治人事天,莫若啬。
8、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
9、(出处)《道德经·第四十章》(译文)天下的万物都产生于“有”,而“有”却从“虚无”中来。
10、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12、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正臣。——《道德经》第十八章
13、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如遨游于天宇之中的神龙,使我无任何言语可以去反驳他,我很久心神不定,难以测知老子是人还是神。老聃,真是我的老师呀!”
14、道德人生最幸福,德才兼备最快乐!
15、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16、“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17、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为道。——老子《道德经》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道德经》
19、“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居住要善于择地,心灵要深沉如渊,交友要表现出仁善,语言要令人信服,施政要无为而治,办事要沿用窍门,行为要待机而动)–––––––中国的学问皆是谋略学。
2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2、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我们也看到,老子的智慧早就漂洋过海,在异域落地开花,启迪众生。德国哲学家尼采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1987年,《纽约时报》评选古今十大作家,中国作家老子名列榜首。
4、(出处)《道德经·第七章》(译文)天地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是自然而生的,所以能够长久。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6、(作者汪桂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马杰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博士研究生。)
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8、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老子》
10、《老子·德道经》的德道修身文化,无疑是给在人生旅途上盲目摸索前进的人们点起了一盏耀眼的指路明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