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释义:“敏儿好学”出自《论语》。这句话是子贡请教孔子的话,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2、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3、从另外一面说来,你不懂的问题如果就放在那边不问,到时候做错了,是不是又失掉了另外一个层次的大礼?
4、如果只考虑个人的地位得失,遇到问题拉不下面子向有经验的下级请教,那么你的缺点和损失就会越来越多。我并不觉得向下属请教问题是示弱的表现。相反,因为你的询问,他会意识到你重视他,而且他也在你的询问中重复回忆此项工作,从而加强员工本身的记忆,大大减少犯错的几率。
5、房屋买卖丨房屋租赁丨新房销售丨按揭过户
6、精品房源:海量房源,内外同步展示
7、出自《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8、子贡问曰:“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②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9、“谓”是“为”之误,“是以为之”的句式,在《为政篇》第二章也有,“曾是以为孝乎?”。
10、张立勇当初的背债情况,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就会打打工混混日子了。因为在普通人的心里,辍学代表着自我学习能力不够;背债意味着贫穷,受不到人尊重。
11、伟大的人是决不会滥用他们的优点的,他们看出他们超过别人的地方,并且意识到这一点,然而绝不会因此就不谦虚。他们的过人之处越多,他们越认识到他们的不足。
1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1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配源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出自《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孔圉得谥为文,以此而已。其由来为: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此刘永都期球,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但是仍然被谥为“文”,这不免让子贡汽微套京感到疑惑。而孔子对错分明,不否360问答定他的难能可贵的优点。告诉子贡他的谥的来由——虽然他聪敏而地位高,却不耻回脱那有获创效光防身于下问,这是常人所不械及的。
14、尽管孔文子德行不佳——“孔文子使太叔疾出其妻而妻之。疾通于初妻之娣,文子怒,将攻之。访于仲尼,仲尼不对,命驾而行。疾奔宋,文子使疾弟遗室孔姞”,
15、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
16、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17、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18、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哪怕是很低端的问题也会主动大方而谦虚地向人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明白了。
19、有的人说:她是一位伟大的母亲,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肩上扛着家的责任。
20、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敏:聪明;好:喜好。敏而好学,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怎么写
1、有人在电视剧中,看到一些演员扮演正在学习的古人时,会说:“我学习时会不会像他们那样,很有腐朽的学究感?”
2、第二幕:子贡:“老师,孔圉(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凭什么获得文的称号!”孔子微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恍然大悟:“老师是说他聪明多才,又爱好学问,又谦虚下问,不以为耻,所以才会获此谥号……”
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长治》 解释:天资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羞耻,形容虚心好学,不自以为是。 “耻”是“以……为耻”的意思。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360问答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这句话出自《论语·公冶长》。《论语》是一部语录体、对话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厂根孔子的思想,是儒家代表性经典。
5、本音频作者为熙华国学院公益国学楚华班学员张亦弛小朋友和他妈妈,以熙华版论语教材为底本演绎,欢迎订阅喜马拉雅电台《论语小问问》最新专辑!
6、因为这事媒体开始关注张立勇,渐渐地,社会各界开始知道张立勇。
7、出处《论语·公冶长》第五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8、不耻下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都被人们奉为求学修身的圭臬。问能者,问智者,问强者,问不如己者,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不耻下问方能把问号拉直成感叹号。峨眉二小学生努力把“做学问”融入自己的血液,做求知的主人,在知识的蓝天尽情翱翔!
9、意思:聪明且爱好学习,不认为向比自己差的人请教问题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他死后谥号被称做“文”的原因。
10、所以说:读书好比一个放大镜,不管所读的知识是“真”是“假”,它都会放大若干倍(当然,读书越多,放大倍数越大)。
11、为了学好英语,每天早上6点多起床练习,同时还参加清华大学一些英语俱乐部和英语角活动。
12、其实人获得了较高的社会地位,并不真是什么都比别人强。人获得了社会地位,可能是某一方面的技能超出了常人,而不是所有的技能都超出常人。武术冠军未必写文章超过普通教师;大学教授游泳可能抵不上摆渡的老者。
13、译: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做文呢?”先生说:“他勤勉而又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为文。”
14、还有人说:“亚珍,这半年来,你辛苦了。希望你能永保这份对待工作与生活的热情。”
15、案件查询:流程进度,随时查询
16、由老师孔子教读第一幕:同学们身穿战国书生服饰,将头发盘在头顶用帛包住,手持竹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7、最后通过自己努力学习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参加托福考试竟然考了630分,这个分数比很多清华在校学生考得还高。
18、本章里,孔子在回答子贡提问时讲到“不耻下问”的问题。这是孔子治学一贯应用的方法。“敏而好学”,就是勤敏而兴趣浓厚地发愤学习。“不耻下问”,就是不仅听老师、长辈的教导,向老师、长辈求教,而且还求教于一般看来不如自己知识多的一切人,而不以这样做为可耻。
19、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前后达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20、孔文子有劣行,而谥号为文,所以子贡有过困惑而问。孔子德宏量广,乐道人之善,不愿揭人之恶,不因孔圉有错而抹煞其优点,故用“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来形容孔文子之长处,此章可见孔子之心胸。
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英文翻译
1、关于性、命与天道的东西,不是通过听讲就可以学到的
2、演变:现常指”聪明且好学习,不耻于向不如自己的人来问。“但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
3、——摘自习近平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4、在亚珍刚加入百年行的时候,很快就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客户。亚珍说:”现在想想,当时的情景还记忆犹新,这位客户想在北郊附近给女儿购买一套一室的房子,在去看房的路上,我的内心渐渐开始忐忑不安,因为当时目标小区附近的友商特别多,作为一名新人,我对这片小区还不是很熟悉,生怕客户感觉我不专业,不信任我!“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6、大部分的人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而,行与知是彼此独立的个体。知此道理者很多,做到的人就比较少。
7、卫国大夫孔圉,天资很高,能做事,又喜欢研究学问。像这样的人,通常都自视甚高,看不起他人。有人劝他,大概也听不进去。但是孔圉不是这样,他肯向身份地位不如他的人请教,而且不觉得没有面子,实在十分难得。所以死后追谥为“文”,可以说当之无愧。
8、第三幕:杨雨欣与同学们穿越时空,走进孔府。杨雨欣:“孔爷爷,孔爷爷!”孔子:“你是……”杨雨欣:“我是两千多年后峨眉二小四年级3班的学生杨雨欣,我们班正在用《论语》开展国旗下讲话。您听——”画外音(全班齐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传统: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10、三千小童专栏作家陈苏民供稿
1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12、卫国大夫孔圉聪明好学,更难得的是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在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好学的精神,因此特别赐给他一个"文公"的称号。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13、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叫他‘文’。”
14、传统译注认为“文”是谥号,一是对谥号的误解,一是不了解孔子的“文”是指成名。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