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关冬天的诗句
1、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2、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王旭《踏莎行雪中看梅花》
3、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描写冬天的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雪刘长卿柳宗元日暮苍山远,千山鸟飞绝,天寒白屋贫。万径人踪灭。
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作者出处:韩愈《春雪》
5、万籁寂无声。衾铁稜稜近五更。香断灯昏吟未稳,凄清。只有霜华伴月明。应是夜寒凝。恼得梅花睡不成。我念梅花花念我,关情。起看清冰满玉瓶。——黄升《南乡子·冬夜》
6、6)“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唐·元稹《南秦雪》
7、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
8、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何堪最长夜,俱作独眠人。
10、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薄。
11、《冬柳》(唐)陆龟蒙
12、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张蠙《夏日题老将林亭》
13、败鳞残甲:形容雪片乱舞如鳞甲之片纷纷坠落。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四引《西清诗话》载张元作《雪》诗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玉:喻白雪。
14、窗前竹叶,凛凛狂风折。——张淑芳《满路花·冬》
15、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描写冬天的诗句(至少15首)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17、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8、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冬十月》
19、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白居易《早冬》
20、匝路亭亭艳,非时裛裛香。——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
二、有关春夏秋冬的诗句
1、洞庭湖畔残留的落叶更加稀少,秋风绕林的飒飒之声已经没有了。黄帝从前在这里演奏的咸池之乐再也听不到了,川原上只留下一片明亮的日光。诗句写洞庭湖畔冬初叶落水明的景色。诗人不仅直写眼前景物用以表达自己对国事的担忧,而且还引用历史典故,说明此地确不景气。
2、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3、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卢纶《李端公/送李端》
4、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5、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唐·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6、梅子欲黄时,又须作,廉纤细雨。曹组《蓦山溪梅》
7、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
8、紫禁仙舆诘旦来,青旂遥倚望春台。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9、鸣笙起秋风,置酒飞冬雪。(王缴《四气诗》
10、这27首古诗词告诉你,原来冬天可以这样美!
11、枕上角声微,离情未息机。
12、日短天寒愁送客,楚山无限路迢迢。
13、梦回三楚寺,寒入五更衣。
1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5、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赠荷花》
17、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
18、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
19、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20、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三、有关于雪的诗句
1、大雪纷飞使天山的道路昏味不明,千里寒冰堵塞了交河的源头。笼罩在浓雾中的烽火暗然无色,结满霜花的大旗冻僵不能翻飞。这是描写塞外寒冬的景象。诗人择取了最能表现冬季特征的雪、冰、雾、霜四物,并将它们放在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中来描写,真切传神地突现出塞外冬天的寒冷、寂寥和戍边生活的艰苦。
2、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陆游《落梅》
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4、哀:凄厉。南朝宋·谢灵运《岁暮》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牖:窗户。
5、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
6、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戴敏《初夏游张园》
7、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8、百泉冻皆咽,我吟寒更切。
9、飘零的雪花飞飞扬扬地洒落在屋顶上,凄厉的寒风打着旋儿吹进人的衣襟。诗句描绘了寒冬里雪花纷飞、冷风刺骨的萧杀景象,反映了诗人凄苦悲凉的心境。诗人拟人化的“徘徊入襟”,形象地表现出狂风回旋的景象,首句霏霏写出飞雪之密集。
10、全欺芳蕙晚,似妒寒梅疾。——司空曙《新柳》
11、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2、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曹雪芹《咏红梅花得花字》
13、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1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其三》
15、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6、这首诗的广为流传,首先在于背后的一则故事。说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按要求本该作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诗。结果他只写了这四句,就要交卷。主考官很诧异,问他怎么不按要求答卷。他说了俩字“意尽”,意思是该说的我都说完了,然后就走人了。
17、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白居易《江楼夕望招客》
18、译文: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这青松又高又直。要想知道这青松又多么纯洁多么高大,那就要等到树上那层厚厚的雪化了之后才能看到。
19、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20、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四、有关冬天的诗句
1、学而思网校大语文视频号
2、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曹雪芹《访妙玉乞红梅》
3、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
4、雪欺春早摧芳萼,隼励秋深拂翠翘。
5、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6、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描写冬天的经典诗句51)“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唐·李咸用《大雪歌》
7、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8、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9、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作者出处:唐·李益《夜上受降城》
10、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12、所以单纯说是写春天和冬天是不对的。
13、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阴沉飞雪白。——作者出处:唐·李颀《听董大弹胡》
14、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
15、江山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作者出处:元·黄庚《雪》
16、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17、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
18、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六出:雪花呈六角形,故以“六出”称雪花。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唐·高骈《对雪》
19、霜月定相知,先识春风面。——辛弃疾《生查子·重叶梅》
20、雪上加霜(xuě shàng jiā shuāng):比喻接连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
五、有关夏天的诗句
1、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2、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银。——作者出处:唐·元稹《南秦雪》
3、《初秋到慈州冬首换绛牧》(唐)唐彦谦
4、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作者出处:谢灵运《岁暮》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出处:唐·杜子美《绝句》
7、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8、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9、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朔风:北风劲:猛烈哀:凄厉南朝宋·谢灵运《岁暮》
10、译文:死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11、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12、关于冬天的成语从诗中来?
13、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问刘十九》朔风印北永磁朝供活足静远著如解意,容易莫摧残。——崔道融《梅花》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王冕《白梅》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事半斤责实价单财向凯元《江雪》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梅》日暮菜影参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青海日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崔涂《除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刻希古晚煤关好殖花住等/除夜有怀》
14、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15、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作者出处:韩愈《左迁至蓝关》
16、莲子已成荷叶老。——李清照《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17、(释义)像用热水浇雪一样。比喻问题非常容易解决。沃:浇。
18、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19、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苏轼《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
20、因天气寒冷,渔船在码头边的河道中都冻住了,猎人们在阴冷的原野上点燃了熊熊的篝火。只有在悠悠白云的深处,时断时续地传来钟鸣声和猿猴夜间的啼叫声。夜,静极了。阴森、寒冷的环境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孤独惆怅的思想感情。
1、山边幽谷水边村,曾被疏花断客魂。——张嵲《墨梅》
2、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3、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4、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