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刚经经典名句赏析
1、“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金刚经的精髓四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3、在中国,从东晋到民初,各家撰述不绝,主要有后秦僧肇《金刚经注》、隋吉藏《金刚经义疏》、隋智顗《金刚经疏》、唐慧净《金刚经注疏》、唐智俨《金刚经略疏》、唐窥基《金刚经赞述》、慧能《金刚经解义》《金刚经口诀》、唐宗密《金刚经疏论纂要》等书。
4、不要对布施的对象有某方面的执着。不要因为他曾经跟你结怨就不布施,不要因为他长相不好看就不布施,也不要因为他有没有回报你的潜力来判断是否布施。只要有缘遇到一个需要帮助的众生,我们应该一律平等布施。
5、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華香而散其處。」何以令其如此。
6、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一切,只不过是我们后天学到的一种概念。无论是微尘,还是世界,都是在娑婆世界中,对事物的一种认识。等到离开娑婆世界,就会发现它们的真相。
7、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必挂怀。未来的尚未到来,无法预知。即使是现在,如果你思想中充满各种心念,只会让自己增加烦恼。因此要想跳出烦恼,这三心都不要有。
8、其“法”指一切现象,一切存在。即:“法界”。
9、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布施要无相,度生要无我。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我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0、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11、真正的佛法,并没有个固定的东西,你如果得到一个固定的东西就是错了。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东西,身体都没有了,连感觉都没有了,所以五蕴皆空,连光也没有,色相也没有,一切都不可得,这个时候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彻大悟。
12、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13、“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5、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16、一切都不是心,众生一切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像物理世界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17、虽然如此,菩萨却不应贪著自己所修的福德,如果贪著于后世的福报受用,仍会因福尽而堕落三途。若能心不贪著,则福德无尽,道果得成。
18、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19、?无为者,即自然觉性,无假人为。所以一
20、所以在修行中,我们不但要“断恶修善”,更要“自净其意”。虽断恶而不执着于恶相,则嗔心熄灭;虽修善而不执着于善相,则贪心熄灭;虽修种种功德,而不执着于一切自修功德,常以智慧平等观照诸法,则痴心熄灭。三毒消除,菩提现前。
二、金刚经中最经典的句子
1、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2、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3、佛言持經之人,如得一切天人恭敬供養,為前生有重業障故,今生雖得受持諸佛如來甚深經典,常被人輕賤,不得人恭敬供養。自以受持經典故,不起人我等相,不問冤親,常行恭敬,心無惱恨,蕩然無所計較,念念常行般若波羅蜜行,曾無退轉。以能如是修行故,得無量劫以至今生,所有極惡罪障,並能消滅。又約理而言,先世即是前念妄心,今世即是後念覺心,以後念覺心,輕賤前念妄心,妄不得住,故云先世罪業,即為消滅。妄念既滅,罪業不成。即得菩提也。
4、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5、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6、所谓的佛法,其本性并非实有,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佛法不一定在佛经上,世间皆是佛法……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
7、我们平常可能也去布施,也去烧香拜佛,也去做义工,但我们的心不清净,还有所求。我们布施是为了求财富,做义工是为了求快乐,烧香拜佛是为了求福报,所以所得的福报也很有限,很少。
8、从现代物理学可知,物质向下分解最终是能量。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物质世界实际是“能量态”。所谓的物质是能量在震荡(能量“弦”在振动)。人的眼睛被骗了。物质世界是一种幻影。
9、《金刚经》中的偈语远不止这些。只举此三例可作为明心悟入的参照参考。
10、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1、世间一切诸相,种种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并没有真实不变的自性,而众生常常执着于“常”相,不明白事物的成住坏空是一个必然过程,故而产生种种烦恼。
12、“有为法”是因缘合和而生。既然是因缘的结合。缺少一个因素这事物就不存在了。如,汽车是有多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果把四个轮子取走。就失去了汽车的功能。那就不叫汽车了。
1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在佛教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诵读金刚经能够我们能到一切人爱护和恭敬的功德利益,常住永乐的功德利益等,对我们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下面就让我们通过佛经名句先来欣赏金刚经的经典名句吧。
14、住心,就像水中捞月,就像病眼窥见镜中之
15、禅宗六祖惠能听了《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偈就开悟了,这句话就是《金刚经》的眼睛。
16、此经的注疏很多,在印度,除弥勒所造八十偈释本之外,尚有无蓍《金刚般若论》、世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功德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相不坏假名论》,以及未被汉译的师子月、月官等人所撰的论释。
17、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現在及諸佛,當計於無我。
18、著,一执著就不叫无为法,那就叫有为法了。
19、《六祖坛经》上记载,六祖惠能大师就是听到这句《金刚经》经文开悟的。以下是《六祖坛经》中的这段记载:
20、《金刚经》不断说“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四相就是“应无所住”。但是还要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就是“生其心”。
三、金刚经著名句子
1、无论心法或色法,其体性都是毕竟空。万法皆有其性(本体)与相(外在表现),相是缘生法,缘生则无自性,即是空。空即无相,无相即一相,一相即平等,平等即无高下。
2、“露”见到太阳就立刻消失。“闪电”瞬间即逝。“有为法”也是这样的!不永恒!
3、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4、曩昔過去佛,及以當來者,如今現在佛,此皆悉無常。
5、若悟万法皆空,了达真性本体,就不会有所
6、虽然有福德,自己并不贪著,有好处,自己并不领受,而回向给世界一切众生,愿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受这个好处,自己不想要。
7、不知我这样解释,师兄是否明白了?
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9、不要对布施出去的东西有执着。不要因为布施出去的东西很好,事后又反悔;也不要因为觉得有失身份,不好意思布施一些“小东西”,只要是众生需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欢喜地把它布施出去。
10、未出家前的鴦掘摩羅,因誤信殺人取指能生天解脫,所以傷人無數。他殺人後,將其指頭串連成項煉,佩戴在身上。人們對於他的兇殘,既畏懼又痛恨,給他取一個外號,名為「指鬘外道」。
1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12、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13、这是佛陀向菩萨开示修布施时的发心,布施不应执着于色、声、香、味、触、法等相。
14、一切众生的心都在变化中,像时间一样,永远不会停留,永远把握不住,永远是过去的。我们刚说一声未来,它已经变成现在了,正说现在的时候,已经变成过去了。
15、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
16、八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外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的。
17、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品中的一个偈子。为了更好理解这个偈子,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品全文。
18、这个妙明真心,真如心。
19、生其心,生菩萨之心,菩萨之心正是常空寂
20、佛是不可以形相来见的,拿形相来见佛,就错了。
四、金刚经全文最经典一句
1、心有所住,皆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即使你得到了世上的一切,想用来换得佛果,那也是不可能的。因为那些东西,在如来看来,皆是虚妄。
4、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5、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6、人世间的一切,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一个人,要想跳出相的束缚,就只有远离诸相。远离诸相的办法,不是远离红尘,不是与世隔绝,而是让心,从各种事物中,跳出来。
7、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8、因为自然世界一切万有,都是元本真如自性化现的,都是元本究竟法的一部分,都是佛法。但又如人之梦,空中幻,水上泡,地上影一样,即刻是真,说时(瞬间)已假。因为事物发展变化的速度就象露水蒸发或象闪电一样快,应该象这样看待问题。”
9、实相不是六识所见,而是信心清净才能认识,而信心是无所住而生,一旦住实或者住空,就是虚妄之相。
1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宗嘉节自《金刚经》)
11、佛演说这部经典结束,这时年龄较大且开了悟的须菩提,和各位比丘、比丘尼、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以及世间其他众生,天人和阿修罗,鬼神等,听到佛所说的法(道理),都特别欢喜,各自信佛言,受佛理,奉佛旨,行佛事。
12、意思是说: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这不是真实的世界。所以才称做世界,是缘起性空。
13、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14、“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15、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6、武功縣西邊有一座寺廟,寺中有毀壞廢棄的《大藏經》,康對山年少時,曾經和五位同學在寺內讀書,當時正值隆冬天寒,四人用廢經燒火取暖,一人用以燒洗臉水,康對山心中雖然責怪他們不敬經書的行為,但卻不敢說出來。當天晚上,康對山夢見三位官員開堂,怒斥燒書之人,判燒經取暖的四人全家滅盡,判燒水洗臉的人考試不中,又指責康對山說:「你為何不勸阻他們?」康說:「我心知他們做法不對,但我年幼不敢說。」官員說:「一句話勸解,可免去五人的罪孽,現在姑且不追究你的過失。」康對山醒後,就將此事記在書本後面,不到幾年,燒經取暖的四人全家得瘟疫而死,以經書燒水洗臉的書生多次考試不中,最後以教童生而告終。
17、但由于逐其境缘,不知逐境是空,还于境上
18、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19、?记住:法本无为,但悟有深浅,故而生
20、《金刚经》思想重心的功德观:净信受持功德;法施的功德大於财施;正解、受持、演说的功德;三轮体空,不受福德不执有福德才是无量功德。
五、金刚经中名句
1、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虽然诸法性空,但也不是断空、顽空,不能因为“空”我们就什么都不做,还应当“生其心”,就是要发起慈悲的大愿,庄严净土,修菩萨道,利乐有情。
3、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4、一个学大乘菩萨道的人,心胸里头还有你、我、他,甚至给了人家好处时,这个家伙应该卖卖我的交情才对!这是世间法的作风,佛法没有,给了就给了,要像「事如春梦了无痕」一样的忘掉它。
5、故涅槃經云:「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皆供養法。況博地凡夫,通身業力,如重囚之久羈牢獄,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覩佛經,如囚遇赦書,慶幸無極。固將依之以長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獄。親證三身,直達涅槃家鄉。無邊利益,從聞經得。豈可任狂妄之知見,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讀誦,輒行褻黷。」
6、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7、近人注释亦有印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等多种。
8、金刚经的40句名言精选
9、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10、如来说自己从来没有说过法,是让人不执著于自己所得到的任何东西。在修行的时候,也不能执著于任何东西,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清净状态。
11、住了。无所住心就是般若,就是智慧!
12、人世间的有些东西,通过等价交换可以得到,但是对于果位,无论你用金钱,或者是地位、名声,都无法换得,你只有去修才能得到。
13、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14、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相背的非法呢?
15、又名《金刚般若经》,或《金刚般若来自波罗蜜经》,此经乃某类起左损新简它令按六百卷《大般若经》的大360问答纲,亦即它的总纲要领、基本原则。此经在中国共有六译,但以鸠摩罗什所译的为最受欢迎。
16、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无为心,平等心合道,本神立。无为法,知道起点和目的然后要自己想办法,创新路。
17、诸法皆空寂,如梦幻泡影。既然是这样,试
18、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19、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最好的观心法门。
20、《金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初期大乘佛教,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龙树上人说:发菩提心者,以如金刚的妙慧,彻悟不失不坏的诸法如实相,依菩萨修行的次第方便,广行利他事业,以此到达究竟彼岸──无上菩提,所以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
1、首先得弄清“贤圣”二字。?贤:指三贤位
2、(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不可量,不可数那么多的大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悟得无上智慧之心的,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自己接受经义并坚持依经义而做,并为别人讲解,这个人的福德比前者(布施者)的福德多。应当如何为别人讲解呢?不被任何相所束,随动而动,随静而静,动静自如,随遇而安。佛就象这样外动心不动(动不主动动)。
3、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过去心乐流封法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来自,未来心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4、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5、答:虽然说《金刚经》是一种佛家经典,但是它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却是通用的!
6、下面我就来把包括这四句偈语的整品解译一下,对错与否,还请广大读者和佛的在天之灵见谅,译文:
7、佛在世時,佛在哪裡,般若在哪裡;佛陀去世後,般若在哪裡,佛在哪裡。而《金剛經》讓人們領悟般若智慧,如同佛陀親臨說法,等同佛陀的法身,因此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理應以尊重佛陀的方式重視《金剛經》。
8、南怀瑾:不要著相,那一相都是停留不住的,都是非相……再进一步说,不但无我,也无人,也无众生。
9、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10、然后修炼成道。般若为梵文音译,这个的意思在汉语与大智慧一样,但是有与大智慧是不一样的。
11、感谢今日头邀请,感谢提问者提出这个问题。一问百答,各抒己见,不喜勿喷。
12、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这个就如字面的意思,表示一种虚幻的表象。
13、若欲禮佛者,過去及當來,說於現在中,當觀於空法。
14、不要著相,尽管在说佛法,始终没有一点佛味,不像那些佛油子,而是很平凡,很平静;尽管在讲金刚经,没有一点金刚钻的味道,如如不动。什么是如如不动呢?不生法相,善护念,无所住。
15、第一句的意思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世界。
16、所以只要用心读诵就行,不要执着。
17、其佛菩萨的教导称谓法。如:佛经。
18、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19、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20、菩萨修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不但能够利益他人,并且能够破除对于“我所拥有之物”的执着,能够将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大众,对治自身的悭吝习气,所以修布施能够获得巨大的福德。
1、?执有就著相,执无就落空。
2、在世间的如来,只不过是如来的方便示现,并非真的如来。所以才说他“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既然没有来到,哪里有什么去哪里呢?
3、菩萨(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萨)。
4、佛偈:是佛歌颂的词,这个词条也误导了我一下,望改正。即偈颂。宋吴曾《能改斋漫录·神仙鬼怪》:“叔微未第时,其父梦人以偈语赠之,云:‘药饵阴功,楼陈间许。殿上呼卢,喝六得五。’”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此二首绝似《法华经》、《楞严经》偈语,简浄老横,可备一则也。”
5、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7、概括的讲可以说这些就是《金刚经》的核心思想理论。
8、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9、?圣:是指十地菩萨。所以佛教有三贤十
10、个人见解:有为:指有目的,有因果法:指一种规律,一种存在,不是单一时间的存在,而是一个过程,比如人的出生到死亡。
11、如来所说法,你也不可抓住!你听了他老人家的话,认为这样就对,那你就上了你自己的当了……说得出来的,表达得出来的,已经不是它了。
12、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闻到了佛法,要怎样去修呢?其实佛所说的,也只是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人心所讲的一些事例。
13、许多的话,许多的法,都只是佛陀用以度人的“筏”。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你的般若智慧,就无法生发出来。
14、到了将来,你就会真正认识到这一步。才会真正发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5、金刚经蕴含太多人生哲理,在这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若人人都心存善念,少点利欲之心,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16、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其中的般若智慧,就难得到。
17、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18、六祖的著名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说明了宇宙的真相。这“本来无一物”就是《金刚经》的思想。《金刚经》主要就是说明了“离相无住”的道理。
19、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20、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1、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2、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3、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4、所以不要住在虚妄不实的假相上,一切相都,
5、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6、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7、我今译文,不依文字,佛经大义,全凭内见常恒金刚经,以一经解万经。我话如此,但一经百译,是非曲直,后人评说。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