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道德经的感悟300字
1、又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层次不同,领悟的道就有区别。道法自然,道亘古不变,看的就是不同人不同心境的理解。读此罢,书受益良多,无以为馈,愿共享此书之精华。
2、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3、对于道德经的体会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去理解,每个人也在自己的领域去体会和领悟着这经典之作,让我们大家在道德经中读出自己的生活感悟,悟之用之享之!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6孟子曰:性本善,荀子曰: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有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即为上善。这种大善似有一种奉献自己成全他人的意味,就如同落红化作春泥护花,春雪化为甘露滋养大地一般。这种至高境界的善,不仅仅只是道家的追求,佛家的普度众生以及儒家的仁爱都是在向这种至善无限靠近。
4、天地的特征是什么?简言之: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空气、水也无私予。老子在《道德经》中这样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啊,天,他总是默默地工作,无私无我,他没有一丁点儿私心,无怨无悔,默默地长养万物,化育万物,不但生育我们,还化育万物抚养我们,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他的恩赐;地也是如此,他支撑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切建筑,长养我们所需要的一切,他并不需要一丝一毫的回报,真正地无所求,无所利己。这不是最最高等的心灵品质吗?
5、(作者:蔺猛编辑:邬清审核:孔繁琳版式:王妍)
6、在过去,我们都是在人我相中去较量,都是有分别的看待你、我、他。所有的学习对境,无论是名人,领袖,政要,还是德高望重的师长,也都是在有分别的二元范畴内,他们的心灵品质和智慧,还没有达到高等的等级层次,他们虽有大功大德,值得效仿和尊重,但与天地的高等心灵品质比较起来,还是不可同日而语。
7、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甚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的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其中有“信”,含有真实可信的事物本质。“道”产生万物,万物产生后又向它回归。“道”好似万物的宗主,它是万物的汇归之地,万物都归附于它。“道”在万物中的体现称作“德”。“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大“德”的样子,一切以“道”为转移。天得到它就澄清,地得到它就安宁,神得到它就灵验,川谷得到它就盈满,侯王得到它就成为天下的君长。“道法自然”,它是自然的缩影和化身,是大自然及其规律的代名词。
8、道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关健词叫”上善若水”。
9、《道德经》是先秦时期道教的基本书籍。据说这是战国时期楚国的老丹写的。老子的话语代表了他对当时政治和传统政治社会制度的反对。它由“道”和“德”两部分组成。
10、虽然每天在学习道德经的一章,自己有浮夸的心态,没有做到之心一处。有的章节句子,只是落于表面的章节语句,没理解到自己心中,自然不会在无形之中的运用。
11、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12、有些记不住,展开自己做的思维导图笔记,也许几个字就能打开记忆的阀门。
13、★精选5篇关于道德经的优秀学习心得体会合集
14、《道德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请您点亮屏幕右下角“在看”;或者点击屏幕右上角三个小点点“…”,将此篇推文分享给您的家人或朋友!
15、而这段旅程成就了老子如神一般的历史地位。我甚至可以想象的到他在他孤独而艰难的人生路上令人肃然起敬的日渐蹉跎的背影。他那么执着的那么勇敢的抱着他的理想他的追求奔走在那个动荡不堪的战乱年代,他的背后生出橄榄,飞过白鸽。同时也见证了一段历史的沉痛的心酸和锥心的期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书中很多关于无为之思,治国之策。他的很多章节都能体现其渴望和平,安定的心愿。也是当时世人的心愿。
16、老子在文章中有些以治国为例,但我想到更多的是家庭教育。如“和大怨,必有馀怨,报怨以德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在教育孩子时,我们也会出现鸡飞狗跳、水火不容的局面。我们只“以德报怨”用德行影响孩子,只是一方面,还要制定规则。《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是“和善而坚定”,对孩子的行为要用和善的态度,而在做事情之前首先要一起制定规则,这个规则就如“左契”。孩子在做事时,我们应本着“有德司契”的态度,而不是指责、催促。要用坚定的信任的态度和执行力与孩子相处。这样亲子关系会更和谐吧。
17、好多的社会现象,让人看起来很无奈,有时你要陪着悲怜几许、愤慨几许,但放下一切,静心而论,大抵是因为看不开所致。看开了就超脱了,就安然了。
18、人生短暂,笑对人生也是过,情绪烦躁也是过,我们何不在工作学习中端正心态呢?谦虚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象人们所说的谦虚就是虚伪,我觉得谦虚有两层意思,谦是谦卑,是一种处事的修养,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虚就是虚心学习,使之更加完善,做得更好。当别人夸奖你时,你完全能够说声“谢谢”,因为这是别人对你工作的肯定,你完全受得起,但并不是说你就此停滞不前了,还需要虚心求教,找出不足,让自己有更大的进步。
19、第二句话:“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意思是:能正确认识别人的人是智慧的,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人是聪明的。就是说:做一个明智的人,既要察人,更要察己。知人更要知己方可收获智慧人生。
20、关于诵读,开始不想读,觉得读100遍甚至1000遍,这种机械的方法好傻。
二、读道德经的感悟和体会
1、★读《道德经》有感范文5篇
2、《道德经》倡导欲壑难填、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化史上的聪慧宝典中吸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华。当今社会科学兴旺,社会经济高速开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肉体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到达虚静的状态,才会时辰坚持狂妄自大、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
3、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持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和地位,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
4、人生观:一言一敝之:人法地。地为何物?地势坤,要求人仁厚、宽容。象大地承载一切一样去融合同化一切。豁达飘逸的形神,如佛一样立在我们的面前。
5、启发真正的“平等观”。各民族、各宗教、各国都受到平等尊重,促成世界和平。
6、大道无言无形、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我们通过感知后所进行的行为。道德经虽然历史悠久,但是它不存在历史的更新演变中,它已常态永恒存在于天地间,却不受自然与时光的变迁,无论拿到哪个朝代它都能包裹和对应那个时期。
7、果然理解了,读的速度更快,特别对听过课的章节,不再是机械诵读,而是带着听课中的感悟去读,文字不再是文字,更像是老子在向我讲述他的思想。这样诵读的快乐更胜以前,让我想继续读下去,也让我想去听课,这一切都是自发的,没有人规定任务,但是我就想学和读。
8、当人们满意的时候,他们的家庭和事业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很容易傲慢、自大和自大。这样做的后果是招来嫉妒,树敌太多,甚至杀人。在老子看来,当福来的时候,我们应该提醒自己,灾难的根源也来了。我们不应该那么霸道,我们应该知道如何谦虚,否则我们会失去我们的方式当我们沮丧。不要傲慢。不要认为你很伟大。世界上有战无不胜的人。强者终有强者。一定有比你更强大、更优秀的人。但是当我们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不应该炫耀,自负,自豪,谦虚。
9、这本书写作于什么样的人文背景下?
10、学经→明德→行道。国学经典教育、家长成长、文化养生、文化养老,来育心经典明德之家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是您最捷径最有效的选择。
11、《道德经》教会我做一个聪明的人。脑袋聪明的人知识大都不怎么渊博,因为他们觉得聪明就是资本。知识渊博的人都不怎么聪明,因为他们知道脑袋聪明不如内心聪明。睿智高于聪明。与其聪明没有内涵,不如有内涵地活的聪明。而明就告诉我们要有一颗洞察世事的心,自明,明他,明事,明礼,明人生。而这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自明,只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正确,才能内心明达而自明明他。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多涉猎多读书,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使人睿智使人聪明使人深刻。做个聪明的人,明明德,明归止。
12、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感想5
13、道德经第12章说的就是叫,你要专注于你自己的内心,不要被外面的颜色,五彩缤纷的世界所迷惑,不要被好听的音乐所干扰。不要背好吃的食物所诱惑,总之人短要坚定自己的内心,要达到一心前剂据席革都不乱,就必须要坚守自己的本帮村假空边印头少被心,不要被外面的这些东西所诱惑,从而导致你内心杂乱,其实说的就是让你专注专注在你的类型这样你才能够像圣人一样。圣人为腹不为目说的就是不被这五官所看到的东西所诱惑,从而产生不必要的欲望。所以对于道德经来说,他就是要告诉你,人的内心要坚定,要能够一心不乱才能够有一个修行的基础。他这一章说的就是要摒除这些外面的干扰,坚守内心。
14、让我们恢复最神圣的良心、爱心、责任心,以慈悲大爱之心善待天下苍生。
15、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16、开头一句,揭示的是人们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不同,人生追求和所遵循的道路就不同。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道路,必然造就不同的人生和社会。开头这十二个字是通篇的.总纲。老子著道德篇,旨在向世人指明可以免祸于身,免祸于社会的圣人之道。
17、《道德经》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它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18、它的字面含义很清楚,就是:最好的善行就象水的品性一样。
19、《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今天有人把它颠倒,变为“德道经”,把重点核心放在“德”上,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当前人类普遍失德的现象。殊不知这只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先不说调换一个字能不能真实地起到什么作用,单从认识论上来说,“道”是天地之母,万有之源,是先天地而生的;而所有的物质,还是意识,都是“道”的派生物,都是“道”的子女,没有“道”何来其他?就如同没有父母,怎么会有儿女,是一样的道理。更何况,道的本源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天地人,万事万物都要遵循它,绝不能违逆它。
20、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三、道德经1一81章全文解释
1、在《道德经》这五千余字中,它像我们阐述了,道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同时也为人类树立了行为准则“仁、义、礼、智、信”这些美德是人类灵魂的精华所在,人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就要为于社会于人类有益的事。不为就是不做那些损害社会损害大自然的事。遵循自然之道才是人类生存的根本。人们只有秉承就先贤得美德,人类的文明在会在欲望中得到升华。
2、是啊!水看起来是最柔弱的东西。如果你正确的利用它,它就会给人类造福,但如果你要去攻击它,你还不一定能胜利。人们说的“洪魔’’就是它。
3、“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是这篇的中心。我的理解是:如果正在灾难中,努力幸福就快来了。正在幸福中,不要得意,因为一骄傲就可能变成祸事了。
4、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5、第一句话:“道可道,非常道”。众所周知,“道”是老子极致的人生观和宇宙观。意思是:人世间能口述的道理不是永恒的真理”。就是说:不要拘泥于对一事一物一时的看法,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把握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譬如生活中,一个家庭的道是什么,就是家和万事兴。一个公职人员的道是什么,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6、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珍宝,包含了丰厚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分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分还不晓得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义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固然还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7、身为国家公务人员,定当竭力为国、为民效忠。
8、所谓《道德经》概论,指的是我们学习《道德经》的学习者,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起点,一个位置角度来认识什么是《道德经》的问题。
9、《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1
10、可以说老子是学《易经》而创作的《道德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一下,《易》有兑卦,《老子》有:“塞其兑,闭其门,终生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易》有丰卦,《老子》有:“修之于邦,其德乃丰”;《易》有损、益之卦,《老子》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易》有观卦,《老子》有:“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邦观邦”;
11、81年后忽然她觉得右腋裂开了,生下一个男婴。男婴生下来以后行了九步,像一个很成熟的幼儿。这么一个婴儿就显得这么老又成熟,母亲惊叫一声:“啊!我的老子呀!”其实她的本意是“我的儿子呀"。所以称之为“老子”。这当然是一种传说,但不能说它一点来历也没有啊,它的来历就来源于古代的创生说。
12、现代社会的道德问题似乎已被人们淡忘了。中国以“礼仪之邦”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传统道德自应继承光大。而我们呢?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13、想起林语堂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的确如此,当我掩卷沉思,《道德经》给于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
14、通过《道德经》深刻的理解,能得知什么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原则?为什么说道德普遍原则就是自然价值取向行为原则,或宇宙万物的行为原则。进而为什么说,人类的普适价值取向必须遵循服从于自然价值取向。
15、柔弱,并不是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它在现代社会表现出来是一种谦虚谨慎、低调务实的态度,是一种虚怀若谷的胸怀。对于为人处世而言,柔弱是一种自我修养,它教我们要学会不自满、不逞强,要学会韬光养晦、宁静致远,不要因为一时的成功就沾沾自喜、得意忘形,也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就消极懈怠、丧失信心。对于为官从政而言,柔弱也是一种生存智慧,即使身居要位也要低调谨慎,要善于守拙,不能锋芒毕露,否则弓满易折。“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适当的示弱,才能够以退为进,成为最后的赢家。
16、就像我们人类,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然后最终死亡,这是自然规律。还比如刮风,下雨、打雷、闪电,这些自然现象,我们不知道它什么时候就会来,也不知道它什么时候走,它是自然而然的。所以说自然规律就是道,道法自然。
17、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
18、接受天地无偿馈赠的人们,你们可曾感受天地的大美大德,在你们抱怨老天的同时,在你们感叹命运多舛的艰难时刻,你是否感受到得到天地的庇佑,是人生多么大的幸运啊!这时你还会觉得生活是那么无味吗?生活在天地间是那样无意义吗?
19、做一个善良的人。公道自在人心,善良的人不辩解,以理服人才是他们的追求。花言巧语善辩之人一味辩解,忠厚老实善良之人从不诡辩。一个人越强调什么越说明他内心缺少什么,越是解释越是掩饰。善者不辩辩者不善,与其强词夺理,不如以理服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忠厚老实,以理服人。
20、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对中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先秦诸子、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没有不受老子影响的。它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
四、道德经感悟100字
1、明白宇宙的一切、万物是怎么产生的,宇宙的运转法则是什么。
2、如今我们中华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是什么民族呢?无疑是汉族。汉族又是从何时开始有此称呼的?著名史学家吕思勉说:“汉族之名,起于刘邦称帝之后。”吕振羽则说:“华族自前汉的武帝宣帝以后,便开始叫汉族。”总而言之,汉族之名自汉王朝始称。在此之后的历史舞台上,汉族,这个伟大豪迈而又命运多舛的民族,一次又一次的担任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重要主角。这也与两汉时期打下的文化、政治、经济基础密不可分。
3、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无华。由衷而出的信言远远好过满嘴奉承的美言。做一个真实的人,求真务实,实事求是。
4、开始50分钟左右读一遍,很不熟悉,有些字有点难,读起来很绕口。好在目标只是在用“四到法”诵读,既嘴、眼、耳、心。我觉得前3到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眼睛看到,嘴巴说出来,耳朵自然听到了,只是要尽量专心,尽量体会内容,就是要心到。
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6、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之人必备的世界观、人生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他讲究“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上善若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
8、九十年代乒坛上有个秘密武器~削球手丁松,正因为他本人、他的球技不为对手所知晓,他在天津世乒赛上为中国男队立下奇功。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长久胜利,就得在球技高超的前提下保持多变性。而身在职场,作为领导者,也要像龙一样,隐藏起自己的癖好、欲念,否则容易被居心叵测之人利用,投其所好,一旦形成风气,领导者在单位的管理就会被动,单位可能就不会长久保持兴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也很多,最为大家熟知的是奸臣高俅靠蹴鞠上位,从此平步青云。靠诗词歌赋固宠。这也是他利用宋徽宗的癖好,取得了皇帝的喜爱和信任,最后满足了自己欲求。而宋徽宗也因为沉迷自己的癖好,自食亡国苦果。
9、《道德经》第二十七章里讲到: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意思是,圣人经常救赎他人,因此没有人会被抛弃;圣人常常珍爱万物,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被浪费。渡人是一种善,就好像伯乐一样,能在众多的马中挑出千里马,使它的才美外显,不至于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爱物也是一种善,这种善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着重要的意义。
10、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11、8:00——21:00
12、《道德经》读书心得和感想2
13、其实,我们也不必在这方面争论。因为一般人跟他讲德行很重要,他听不进去,而跟他讲财富很重要,他就听得进去。然后再引导一下,最后告诉他不要为富不仁,有了钱以后,还要注意德行,这也是一条办法。
14、六祖惠能身为住持却不识字,但他却说:“我用手指月亮,你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我的手,我的手是用来指导你看月亮。”的确,文字只是用来衬托深理的。
15、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感想4
16、学习《道德经》的感悟!
17、“无为而无所不为”是一脍炙人口的名句。关于无为,老子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也举了一个例子。“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18、通过《道德经》深刻的理解,能得知什么是中国哲学,以及中国哲学研究的主题与目的是什么?
19、柔弱胜刚强,这是古人教给我们的哲理,仔细品读《道德经》,你能够感受到老子的思想穿越时空,直达我们的心灵。收起你的锋芒,保存你的实力,卧薪尝胆,以柔克刚,在适宜的时候主动作为,必将成就一份伟大的事业。
20、《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3每次诵读《道德经》,都会感受到最原始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可以让我抵挡住寂寞,孤独,也可以让我接纳自身的缺陷,也让我在无望的时候给我信心和支持。
五、道德经体会与感悟
1、道是什么?是怎样清净、解脱、超越生命,无法用语言描述,只能去体验
2、我认为后文中最经典的莫过于“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在这一句话里,是很有趣和抽象的。为何老子认为三生万物,是说明老子认可这个宇宙是只有三样最基本的东西吗?那么,寻找这三样事件与现代物理学对应的是什么?查阅资料分析后得出这三件事件就是“运动”、“空间”、“自然力”这三样,可以认为万物都是这三个事件组织而成的事件,没有更多于这三样的东西存在。从此可以推出,“二”就是“动”、“力”这二个事件的存在产生物质的“三”。三就是万物。再往上推,“一生二”中的“一”指的是整体的宇宙,就是我们这一个宇宙,而宇宙是产生动、力这“二”个现象的根源,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可以认为动力互相转换是自然存在的因果关系。
3、人作为天地宇宙的一分子,他也一定是符合道的。域中有四大,而(王)人居其一。道德经把人的因素看的相当重要,甚至于道,天,地,相提并论占据四分之一。
4、做一个懂得奉献和付出的人。给予是一种美德,奉献是一种品质。一味的索取只会让人生之路越走越窄。虽然奉献有可能失去些什么,但是人总要明白有时候失去是另一种方式地得到。可能失去了物质,但是却赢得了精神,给予的帮助越多,得到的内心满足感越多。当然奉献与付出不是毫无保留地,一味的付出不计回报并不是可取的。懂得付出和奉献的度,适可而止就好。做一个懂奉献的人,乐于助人,温暖他人。
5、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所以对于当代的我们这些大学生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例如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薄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6、国学之博,致远而学,此番仅是漫谈,诸君见笑。
7、一篇篇“道德经”,讲述了生命的道理,我要多读它。
8、《道德经》问世以来距今已经2500多年,从此华夏子孙都以其道其德为做人做事之标杆,以老子的“无为”之状态为修行的最高境界。然而一场“文革”崭断中国许多文化的精华,随后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西方文化也随之涌入中国,人们无从分析西方文化真善美丑,反倒把西方人都在摒弃的“金钱至上”的价值观无限扩大。各行各业都以“金钱利益”论“英雄”。在这种扭曲价值观驱使下,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心灵逐渐的沙化。随之人们变得困扰、纠结……
9、《易》有离卦,《老子》有:“载营魄抱能无离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易》有师卦,《老子》有:“师之所处,荆棘生焉”,“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易》有大畜、小畜卦,《老子》有:“道生之,德畜之”,“生之畜之,生而不有”;《易》有随卦,《老子》有:“故物或行或随”;《易》有泰卦,《老子》有:“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0、道德经优秀阅读心得感想5篇相关文章:
11、所以我认为,“委”不一定能“全”,“枉”不一定能“直”。
12、细分析起来,水有三种特质:利万物不求回报、居众恶而谦下、柔弱而不争。
13、站在我们的角度来说,老子所处的时代是刚脱离茹毛饮血的时代,就能对宇宙之中的规律有着如此深刻的认识: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个有无的论述,可说把世间万物的从生到死,从出现到毁灭剖析得精辟明了。道法自然的见解可说令我们现代人汗颜,几千年前的人就意识到要顺应自然,回归自然,不要去刻意破坏自然。而我们现在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地球搞得千疮百后才猛地发现提出环保的概念,要去保护补救了,其实已起不了太大作用了,一些补救措施是不能有多大成效的。因为失去的东西很多是无可挽回的,灭绝了的物种也就永远的消失了!
14、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15、浙江省衢州市思源路439号
16、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如书中所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说人们相互之间各干各的事彼此之间并无交集,只有附近的鸡犬之声能够听到。老子希望国家按照小农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自给自足且不需要社会交际,以此来避免人本身的私欲以及一切能导致国家破裂的消极情绪。如果我们单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无为而治貌似是不现实的。但是我们从生活的角度来看,平凡未尝不是一种幸福。随着我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追求生活的幸福指数,而少私寡欲生活过得平平淡淡,没有大起大落,有一颗平静的心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件好事。
17、第九章,老子就讲了正确的处世态度是功成身退。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这样才能功成身退。事物发展本来就是向着自己相反的一面,福祸相随,因此在这里奉劝大家见好就收,不要贪图名利,要收敛。第十章,也是讲的修身,这一段用了六句疑问,其实疑问本身就是最好的答案,老子指出人们不管是形体还是精神,不管是主观努力还是客观实际,都不可能完全一致。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洗清杂念,懂得规律,加深自己的道德修养。
1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9、感悟,存在本身不需要语言,以前很想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分享,害怕别人错过,这么好的东西呀,不分享给你们,我都觉得难受,但其实别人并不需要。但是我的出发点是好的,我想更多人少点烦恼,看到美好,我付出就好了,收不收到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无关。分享完了也不用惦记,不是每个人都给你回馈或者关注的,我只是想分享美好,与别人无关,如果我只有分享了,让我感觉更好,那我就分享吧。
20、有人说:“每一个人前面的路都是黑的”。为什么呢?人人都是从今天走向明天,从现在走向未来,但明天怎么样?谁都看不清楚,故说前面的路是黑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他有智慧之光,智慧的火炬作为自己的路灯和路标,指引着他的航向,他前面的路就是亮的。智慧是从哪儿来的呢?是通过系统性的学习,再通过明师的指引才能得到智慧。
1、林语堂曾说:“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如此。”我想这也是每一个人读《道德经》的感受了吧。
2、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来看看古人的朴素哲学事件及其有利的事。又快又好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方针政策的提出都充斥着那些恒久不变的哲学意义。
3、方法论:它就要求人处事必须顺应自然规律,违反了之后,可能一时得呈,久而久之,必遭报应。
4、这本书的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5、《道德经》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哲学系统,它通过做人处事以及治国方针向我们阐述了我们应该保持己身,且长且久等道理。我们生于一个从面对面交际向全面数字化科技化互动的过渡时期,所以我们更需要坚持《道德经》里做人处事的道理并且沿袭发扬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之始终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甚至引领世界。老子道德经的读后感5提及道德经,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部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以哲学,政治,军事方面的论述!
6、在《道德经》的“德”部分,我不认为它仅仅被理解为处世之道,操持家庭之道,操持国家之道,事实上,这就是老子教导人们去培养的方式。德是道的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了道德的基础,他在处世、治家、立国等方面就有可能失败,也就没有了修养的能力。因此,道德是为道家修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也可能是人们共同需要的;另一方面,僧人需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和超脱的生活,这也是关于仁、义、礼和道德信仰的讨论。
7、《道德经》可谓言简意赅,一字千金,字字无动于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见老子扎实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来的写作技巧及惨绝人环的创新才能。实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经典事例,点睛之笔,妙笔生花,意境深远,呼应前文,升华主题,把作者本人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给人无限打动和难过,有浑然天成之感,实乃文章中之极品,古文中之绝笔!
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比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而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9、来自学习《道德经》最深的理解与讨兰易沉阿准感悟:宇宙世界是物质与精神共同存在,物质是精神的本体,精神依存在物质之中而共同的存在。亦即,宇宙万物的物质360问答性内在与外在存在阴阳行为原则之德的精神性,也就是,道之性中存在德,而道之德之行,就是道之善或道德理性,道德理性液具有自然价值取向客观行为规律。
10、“道”生万物,但是“道”亦为虚幻。在恍惚虚幻中,它含万物之影象;有含形色之实体;其实老子的“道”,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它先于天地而生,周而复始。今天,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科学家们也证实了自然界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存在于互不相同的形形色色的事物之中。此是此,彼是彼,任何事物都按其固有的轨迹运行。人们能够用一定的方法去认识它、体验它、并按照客观规律改造它。由此观之,老子在《道德经》中就已经揭示了宇宙的起初和自然的本源,这比之西方近现代的理论学说早了两千多年。
11、道德经的据女金强尼跳流很多内容都可以用到工作中,以第41章为例:这一章描述了有道的人的境界:大智若室持敌液愚、反省改过、平和心平等心、虚怀若谷、善者不辩、为法忘躯、为善不欲人知、通权达变、圆融无碍、功到自然成、以身示道、实相无相、正道隐藏不着相。都可以运用金陈振坚苗管军略沿到工作中,比如:在工作中心平气和、心胸开阔、平易近人、处事圆融、多多助人、少说多做、常常反省来自、做好事不求回报,那么就会功到自然成。
12、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