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国藩开悟的人最可怕
1、书法名家彧白老师手写真迹《人生至高境界》如果你喜欢这副《人生至高境界》书法作品,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因为他们基本上可以掌握自己的情绪了,包括喜怒哀乐伤,对世间的生离死别比较冷漠,类似无情,所以,在普通人看来就很可怕。
2、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地,就是黄金”。
3、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需要狠下心,不娇纵,不迁就,不纵容,不忍让。
4、曾国藩是创建湘军的创始人,他培养起来的就有左宗堂与李鸿章,为日后新军改革做了很大贡献,实现当时新军的现代化建设,派学生日本及英国留学,把东西方的优秀的军事带回中国加于改革!又把引进先进的教育改革!
5、所以,当一个人真正开悟之后,还是跟普通人一样,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只是没有起心动念了,没有妄想分别了,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心里面不会胡思乱想。开悟后什么都看明白了,还有什么可争的?还有什么可分别执着的?所以也就不会自以为是贡高我慢了,也就不会像以前一样喜欢谈玄说妙了,人变得老实本分,做起事来更踏实、更认真,没那么多话了,也没那么多问题了,这就是功夫到家了,但一般人看不出来。所谓“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这就是真人。
6、看书与不看书,完全是不同的人生。读书破万卷,头脑如有神助。
7、李鸿章在淮军建立之初,曾在选将上拿不定主意,于是带了三个人去拜见恩师曾国藩,让其帮忙看看。曾国藩并没有直接接见三人,而且让李鸿章将三人带于屏风之后。
8、这位一生严于律己的圣人也留下了《曾国藩家书》等诸多著作和经典语录,这些语录在当今社会针对为人处世、事业发展和家庭和谐等各方面也相当实用与受益,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语录:
9、圣人无心,以天地之心为心。
10、在60到80年代,南怀瑾在台湾的国学课演讲可谓是一票难求,无数名人能士都曾亲自登门拜访。
11、「孙德一」邀你免费预约
12、这些记录共分五类,命名为“茶余偶谈”、“过隙隐”、“馈贫粮”、“诗文钞”、“诗文章”。
13、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4、觉悟的人能够感悟世界的本来真相;而平常人的贪念欲念,各种执着产生各种幻相,就会让自己沉迷在自己的想法中,认为自己都是对的。
15、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日常生活中,开悟的人有着自己的悟性,能开悟的人一般都不是泛泛之辈,这样的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下面为大家分享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的相关内容。开悟的人是什么境界1理可顿悟,事须渐除
16、转发一下,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宫玉振教授文章:
17、曾国藩帮助朝廷剿灭了太平天国,力挽大厦于将倾,可以说就是晚清的“第一名臣”,可就因为他剿灭了太平天国,导致清朝的八旗兵制、满汉共治、以及地方权力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18、第二个人獐头鼠目,偶尔间会有左顾右盼,其必定是阴奉阳违之人,不可重用。
19、可见,与儒家相比,法家的思想非常现实。它把社会的本质血淋淋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就使得曾国藩一方面有着儒家的理想,但他的理想不再是一种理想主义;它使得曾国藩能够透过表面的温情脉脉,看清深层次的利害,对人情世故有更清醒的理解,从而达到所谓的“巨细周知,表里洞彻”,这无疑是他能在为官从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清醒而明白的意识的关键因素。
20、“废物式养老”,正在毁掉大量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二、曾国藩真正聪明的人
1、一生清贫,为人处事从不高调,其毅力其气节其军事能力受到毛泽东,蒋介石,薛岳,陈诚,梁启超等诸多名人效仿,毛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后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是改编于曾国藩当时的军歌,很多战术都是学习曾国藩的,蒋介石更为过,床头两本书之一便是《曾文正家训》,他把曾国藩的军事思想用于带兵打战,也列在黄埔军校教科书里,梁启超更是大呼“五千年才出一个的奇人”一代书生造诣如此,却是古今少之又少。
2、而永生,不生不灭,与天地同寿,则是与天地同心,同化在道中,那是一种无比美妙殊胜的生命体验。
3、曹操左右不定,便问刘备:你觉得应该怎样处置吕布?
4、后来,他在专利局找到了一份工作,虽然生活清贫,但他还是埋头进行科学探索。
5、箕郑答道:“君心守信,善恶就分明。名分守信,上下级就互不干犯。法令守信,就时时会成功。办事讲信用,百姓都可以就业。
6、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所以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眼神表达出来。而影视剧里,一个人的开悟,则会通过眼睛表达出来。那其实就是心灵突然净化的变化,只是要表达内心,需要很多内容,而眼睛从浑浊变得纯净,则可以说明内心世界的变化。
7、行万里路:一路风清,且行且惜
8、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9、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国无俭必亡。
10、便定下目标写日记,从此再无间断,临死前一天仍然写日记,日记不是走过场,而是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写的极为认真,并且那时候写字都是毛笔正楷,一篇日记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不易。一生无一日不读书,晚年读瞎一只眼,仍不间断,一生讲究修身养性。1872年的春天,午后散步家园,脚麻,其子扶其回房,此时仍然正襟危坐三小时便逝去,常人能有此毅力?临死之际仍不忘修身养性。
11、晋国闹饥荒,文公向箕郑询问说:“怎么救灾荒?”回答说:“讲信用。”文公说:“怎么讲信用?”
12、当时曾国藩皮癣发作,严重到不能久坐,便去向赵楫请假在家修养。
13、一个人“开悟”了,会格外理解读书的意义,手不释卷,把读书看作第二生命。
14、自知者智,自胜者强。真正“开悟”的人,往往敢于向自己下狠手。
15、实不相瞒我曾经也是这样,直到有一天读了《曾国藩》这本书。高度自律成就了曾国藩,使他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与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并称“四大名臣”,是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有人甚言他是千古第一完人。在曾国藩身上深感自律的重要性。
16、在中华文明面临灭顶之灾之际
17、曾国藩的小女儿在日记里写过这样一件事:
18、摘自:今日头条野史密文档案库
19、厚德载物,这句话历来成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
20、曾国藩“自以秉质愚柔,舍困勉二字,别无入处。”他认为“天道忌巧”,他相信“惟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惟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梁启超认为曾国藩的成功,恰恰就是这个困勉拙诚的功夫,“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如斯而已,如斯而已”。民国学者萧一山也说曾国藩“不尚机权,惟务质实”,这是曾国藩人生哲学的核心,是他一生得力之处。
三、曾国藩怎么开悟的
1、父亲曾麟书看到儿子衣不蔽体,不禁流下泪水,同时,又认为他志气可嘉:
2、这个人一开始只求衣食,蛇都满足了他的愿望。
3、早年,左宗棠深得湖南巡抚骆秉章器重,仗着才华横溢,经常批评别人,是个公认的官场“愤青”。
4、回复20收看:知命不怨天知己不怨人
5、所以,你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在一起。
6、在起义的销烟席卷大地之时,曾国藩受命组建湘军,随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曾国藩用兵奇诡,行事凶辣,很快协同其他大将,将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去。
7、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贪婪,因为贪婪是许多祸事的根源。
8、「情感」「心理学」「复盘总结」「提升知识」「家居美化」
9、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10、曾国藩在30岁成为翰林院里的从七品检讨,因为诸多原因导致自身在官场当中遭受到不断的排挤和打压,令自身的内心十分困苦和烦躁。但也正是因为到了北京,他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和格局,认识了许多有志之士,从此开始立志成为一个圣人。也以这样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为自己在未来的心态和思想转变埋下了铺垫。
11、“古之成大事业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可见立志,梦想和目标对于一个人的人生多么重要。有了梦想,接下来需要的就是执行力了,有梦想的人比比皆是,但是真正实现梦想,取得人生成功的人的却凤毛麟角。曾国藩真正的不同之处就是他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践了自己志向。用成果告诉你高度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12、曾国藩“非有超群轶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
13、贪婪是个无底洞,满足是个无尽藏。
14、遇事善于总结,改变自身需要长久的毅力。
15、诸葛亮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致远”。
16、东汉史学家班固说:“一日一钱,十日十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17、坚持是做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要素,凡事坚持,才能走向成功,而失败者,往往不能长久坚持,他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借口。
18、这就像从小学、中学、高中最后到大学的一步步教育,每一步都是为后一步做准备。佛教中的修行也是如此,一位一位而不能跳跃,绝不是禅宗所说的“顿超直入,立证菩提”。
19、一个人的高贵与否,不在于其财富,更不在于其地位。而是在于一个人的气质和修养。
20、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好,怀揣着这个信念,他接到了《翻滚吧!阿信》的邀约。
四、佩服曾国藩的人
1、曹操回道:唯使君与操耳。刘备谦虚的回答:不是我,我哪能称得上英雄。虽然刘备嘴上这么说,但心里一直想成就一番霸业,野心不比曹操小,只是身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而已。
2、人类的大脑本来就是建立在眼睛看到的影像,进行一种逻辑性习惯性的分析而成的。
3、看淡金钱,放下功利心,将精力放到当下,做好手中的每一件小事,精益求精,才能有机会实现心中所想。
4、愿我们在该努力的时候,不去选择安逸。
5、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曾国藩遭弹劾,连降数级,再次在赵楫手下做事。
6、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7、开悟的人内心思维活跃灵敏,真心同样知道以前曾有的快乐和愤怒等,但是你会发现无论如何也爱不起来恨不起来,这正是“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这就是无生法忍。
8、开悟的人为什么像小孩子
9、真正有贵气的人,处处受人尊敬,一呼百应,往往能成大事,无贵气之人,道德败坏,无法在集合众人之力,所以难成大事。
10、生活在现代的我们,虽不必设立这么苛求的标准要求自己,但是可以借鉴他的方法来自我修正。
11、开悟的人,往往吃饭时知菜味,走路时便专心看脚下和前方的路,静修时便听自己的呼吸声。所以他们一般都说话不急不慢,遇事不嗔不痴,待人接物不分贵贱。他们是回归到万事万物本身的人,在他们身上,你能体会少有的朴质感。
12、本句释义,大致意思就是一个人的眼神处于静态时,总是看着没睡醒,似乎是一个世外高人的样子。然而,这种人却是十足的小人。原因何在?这种人往往是有智有能而不能走正道,亲之近之后患无穷啊!小人在某种程度上,比忠臣还要听话,可眼神很是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因而,一个人在动态的情况下,这眼神就像受惊小鹿一样四处乱跑,那么必然是一个内心极度害怕别人窥探自己真实想法的小人。假小人真君子,有这两种眼神的人最可恶,千万不可与之深交。
13、《西游降魔篇》里的唐僧是这么说的:“终生之爱皆是爱,没有大小之分。有过痛苦,才知道终生真正的痛苦;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这是一种境界,可我只是一个凡人。”
14、曾国藩在《冰鉴》中,尤为重要的指出“辨声之法,必辨喜怒哀乐”。从这个理论中,可以逆向推断出老实人要敢于开口,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什么人。《大秦帝国》中的纵横家,哪一个不都是能说会道,要是一个个金口难开,恐怕也难有张仪苏秦这般纵横名家了。老实人要想时来运转,务必开口说话,如此才能够时来运转。
15、《论语》中最厉害的50句话,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16、曾国藩也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不仅非常心系国家安危,作为人子也很看重孝道。曾国藩因为是国家的重臣,所以很难有时间经常回到家中看望自己的父母,但是曾国藩有时间就会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来表现自己对于家人的关怀。而且曾国藩的孝顺并不是表面上的,真的是通过实际行动表现出来的,在对待自己父母的时候也是极为认真。而且在教导自己子女的时候也以孝为先。
17、此后曾国藩念念欲改过自新,他在日记里写:“思从前与小珊有隙,实是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即欲登门谢罪“。
18、既是眼睛看不了多少世界,人的思维是可以无限大的,这就是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了。
19、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名满天下时,李宣倜已沦为“汉奸”,妻离子散,穷困潦倒。
20、在此次镇压中,曾国藩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他极为狠毒,不仅杀俘,而且还屠城。他和弟弟曾国荃,被时人称之为“曾剃头”、“曾屠户”。对于曾国藩此种做法,客观来说,曾国藩镇压太平运动,是他作为清朝臣子应尽的责任。而对于有人说,此举是给清朝续命的说法。在面对西方列强之时,相对太平天国,本人更倾向于清朝,站在客观的角度来看的,在面对列强之时,清朝虽然已经积弊甚深,但至少在朝廷里还是有许多有志之士,眼光深远,看见了未来的出路的。由这些受过系统教育的士大夫阶层来处理各种状况,总比太平天国一群没有受过许多教育的人来面对要好。只看太平天国领导阶层,在取得一部分成就后,便沉迷于金银享乐之中,甚至还内斗严重来看,就不适合当时的中国。
五、曾国藩的大彻大悟
1、识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与身边的人合作相处。
2、曾国藩为做慎独功夫,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他拜访了唐镜海先生,请教读书、修身的要领。唐先生劝他以《朱子全集》为课程,身体力行。
3、只要悟到人生的真谛,这一生就算成功了。
4、就如神童哪怕在智慧上并不比一位经过一系列教育的大学生差,但他却完全不了解教育的一步步过程一样。因此,哪怕是“顿超直入,立证菩提”,也是宿世修行的智慧在此时得以显现而已。
5、曾国藩出来统帅湘军、带兵打仗,“一变而为申韩”,开始运用法家的理念施为。法家与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理解儒家的核心是一个“德”字,那么理解法家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利”字。法家相信人的本性是求利的,社会从本质上来说是围绕着利益而展开的。
6、平日里,只要逮着机会,赵楫就要训斥他一番,还到处说他坏话,处处压制他,连同事们都看不过去。
7、曾国藩理念的核心,其实就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儒家的理念,用宋代理学家张载的话说,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理念早就在那里了,然而一般的儒生却只是想、只是说,而不敢做、不去做。曾国藩与一般儒生不一样的是,他坚信“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自入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8、所谓的末世末法末劫,基督再来的各种现象,也许说的就是当下世界的各种乱象和人心的各种堕落吧。
9、回复14收看:龙的九个儿子,在哪?
10、曾国藩:一个自律的人,到底有多可怕?
11、左宗棠吓得魂不附体,幸好,他的贵人曾国藩及时出手,救了他一命。
12、精于心,简于形。拷问灵魂这是人的终极问题,简不仅是一种至美,也是一种能力、一种境界。看透了不说透,高境界;朦胧地看,心透;透非透、知未知,故意不看透,才是透彻;知道世事看不透,就是透,透彻后的不透彻,明白后的不明白,难得糊涂是真境界。
13、司马迁圆满地完成了这次学术旅行,“读无字之书,禀山川豪气”,最后终于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14、直到做了宰相,还要求做皇帝。
15、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天赋堪称晚清同时代大人物中最差的,却官任两江总督。
16、一万大劫是好长的时间——人的寿岁从十岁每过一百年增一岁直到八万四千岁,又从八万四千岁每过一百年减一岁直到十岁,这样的一增一减才是一小劫。一千小劫才构成一个中劫,一千个中劫构成了一个大劫。
17、如你喜欢姿巧的文章,可以转发分享
18、此句释义,通俗易懂的讲,就是告诉到中年的老实人,观察一个人要学会观察他是否是轻慢不拘的人。这个节点非常关键,一定要字他尚未屏除杂念,不能以静待动的时候去观察他。这种人越是那种小心谨慎,往往是大而无用,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此间缘故何在?心中无物,便要极尽所能地去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水浒传》中的吴用军师,处处小心谨慎,可终究是个半吊子,梁山好汉的前途某种程度上毁在了吴用军师身上。
19、有一天,爱因斯坦去专利局上班,路上,他看到了伯尔尼钟楼,突然灵光一闪:
20、作者:一翁,情钟文学,捕捉生活,一寸方心弘扬传统文化,一隅笔墨传递时代力量。
1、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2、是的,一个人或许悟性很强,对待金钱和欲望,可以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但是大多数时候,道理我们都懂,却依旧会遵从内心的想法,及时是知道是错误的,也义无反顾,尤其是在感情之中。
3、请先点击上面蓝色字文化传承,再点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每天订阅更多美文。
4、历史上的曾国藩,特别的谦虚。
5、证据就是入初住的菩萨发菩提心具有大神通力,能够到一百个世界示现为佛与大菩萨渡化众生。有了这样的神通才表明真正进入了住位,发心住的菩萨初发心时成正觉。
6、正如曾国藩所说:男人就是要对自己狠一点。
7、书,是智者的心血结晶。读书,就能够跟伟人秉烛夜谈,交流心得。
8、孔老夫子曾云: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9、曾国藩用一生告诉人们慎独对修身的重要性。慎独是修身的根本。
10、曾国藩,他又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他倡导近代化运动的洋务运动,作为运动领袖,具有世界眼光,兴办实业,开展诸多工厂等。
11、父母的“狠心”,才会让孩子成大器。
12、想要大度处事,首先要懂得释放自己的内心,一个良善的人眼中自然是良善的世界;同时还要懂得凡事看得开;更要敢于负责。如何从容过生活?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敢于动手,能够吃苦耐劳;遇事不冲动,能够慎思明辨。方能生活的从容又安逸。
13、凡夫与佛只有此心迷悟之间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用的心并不是这“真心”,而是妄识。这妄识就是将第七识末那识执着为心,而第七识则执着于第八识阿赖耶识。一分真心,一分妄心,妄心是真心所起的影子。
14、我们还是举几个例子吧,比如在医学上,中国古代扁鹊那种可以透视人体的功能,现在在世界上也发现了实际案例,就是眼睛可以直接看到五脏六腑生病的地方有黑糊糊的病气,比X光设备还厉害。
15、中国传统伦理道德颠覆之际,他以侍郎身份登高而呼“为我孟子孔子之痛哭于九泉”建立湘军,灭掉传统文化的恶魔太平天国运动,此战曾国藩重在运作,其谋略之才能堪称一流,太平天国运动可恶之处,在于颠覆伦理,曾国藩每到一地剿灭太平土匪,当地百姓举行大宴款待谢恩,如今安徽等地还有这个习俗。湘军的崛起,远远超出了曾国藩的本意,以至于客观上促进了清朝的灭亡,虽然初衷是为了维护清政府,但终究导致了清政府的灭亡,他的崛起,给了汉人信心,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湘军在中国军事方面开创了划时代意义,正是因为湘军的崛起,导致了地域性军队的听命于一人,才有了后来的军阀割据。
16、老子认为,名利是浮华的,是浮在表面的一层油脂,非永恒固定的,而厚德才是实在,是从内心原生出的厚重。
17、年少时受人启发,立志不做圣贤便为禽兽
18、最后曾国藩能够获得成功与成就,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事情,可以说是历史当中非常励志的典范。
19、一个人要想德高望重,让别人对你信服,就必须有深厚的德行,实实在在的做好人好事,这样别人才对你产出敬佩,肯听你的。
20、做到如此,无疑是克己慎行,迈向了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生境界。
1、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聚守口,独居守心。
2、他在军事上更是为人所敬佩。太平天国运动,这个成立之处就一下子得到农民们支持的运动迅速席卷了中国的大片领土,清朝的军队节节败退,毫无胜算,曾国藩另辟蹊径,建立湘军,带领军队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取得了与太平天国战争最后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清朝的灭亡时间。
3、回复36收看:大忌!绝不能进卧室
4、俗话说“善有善报",常做善举之人,就会得到上天的庇佑,因果报应,常播下善种,必会得到善果。
5、此言一出,直中曹操要害,吕布卒。
6、在路上捡到大量钱财,本来应该联系失主予以返还,但还是经不诱惑揣入自己的口袋
7、观人四法:讲信用、无官气、有条理、少大话。
8、在楚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足以证明其为人。
9、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10、曾国藩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狠人”。
11、但是这种人只是看淡了人世百态,不会对人类或者这个世界产生什么威胁,所以并不是真的可怕,他们的思想境界比我们大家都要高级,是值得大家尊重的。
12、古书上记载,从前有一个很穷的农民救了一条蛇的命,蛇为了报答他的救命之恩,于是就让这个农民提出要求,满足他的愿望。
13、“生活是一本书,而你就是它的作者,你决定了它的情节和步调,而且你,只有你,在一页一页地翻着它。”
14、对于这种问题,可以从曾国藩的许多个人笔记和书籍当中进行学习。在我看来,曾国藩能够度过人生低谷,除了自身的决心和毅力以外,外力的监督和远大志向也是必不可少的。
15、曾国藩:靠得住的人生,其实就这四句话!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