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诗名词名句
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汉书》
2、1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
3、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4、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5、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 赵翼《论诗绝句》
6、1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论语》)
9、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0、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3、(性灵)明代袁宏道提出的诗歌创作理论的中心观点。他主张“独抒性灵”。所谓“性灵”,是指个人在生活实践中,长期形成的本质特性。它具有鲜明的主观性,但它也有着不可摆脱的社会、时代的因素。明代诗论家,乃至清代标举“性灵说”的袁枚等,往往只着重于性灵的前一中特性,无视时代、社会的约束性,必然形成他们理论的片面性。
14、▎明代杨慎《词品》:稼轩词中第一。发端便欲涕落,后段一气奔注,笔不得遏。廉颇自拟,慷慨壮怀,如闻其声。谓此词用人名多者,当是不解词味。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
15、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16、(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毛泽东
17、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19、▲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流露出诗人的心事茫茫、无限惆怅,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20、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二、名诗名词大全
1、(雅词)宋代词人张炎批评辛弃疾等豪放派词,“非雅词也”;同时,他又认为柳永、周邦彦等的词,是“软媚”“靡曼”,也不是雅正之作。他推崇姜夔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所以说,他提出的“雅词”是对“婉约”派词的一个发展。他主要是从诗教角度来论词,用风、雅来判评词作,既反对豪放派的粗犷,又反对专门言情的“艳词”,开创“雅词”的新风。
2、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另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3、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俞文豹《清夜录》)
4、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5、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6、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孟子 梁意王下》
7、舟行十里磨九泷,篙声荦确相舂撞。
8、(曲破):大曲中序(即排遍)之后为入破。
9、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11、唐代诗人白居易登庐山,时值山下桃花已谢,大林寺桃花正妍,即兴赋诗一首。而今大林寺已难寻觅,但白居易咏诗的花径犹在。
12、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13、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14、10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后汉书》)
15、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1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也。(《战国策》)
1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18、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9、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0、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三、古诗词名句名字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宋/志南《绝句》
4、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5、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6、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7、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诫子书》)
9、将相本无帅,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
10、(换):凡词谱中注有换平者,必其上句皆押仄韵,至此则换平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平。凡词谱中注有换仄者,必其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则换仄韵。或上句皆押平韵,至此另换一平韵,亦称换仄,既换平韵之后之后,又换仄韵。与上文之仄韵不同一部者,谓之“三换仄”。同属一部者,称为“叶仄”。既换仄韵之后之后,又换平韵者,亦同此例。
11、(自然)唐代司空图《诗品》中提出的一种诗歌创作风格。它侧重于创作手法角度,排斥人工的造作、矫饰、刻划等,力求一种天然形成的美的境地。这种风格,实际上和宋代梅尧臣提出的“平谈”不同,不可混为一谈。
12、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13、▲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14、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左传》)
15、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16、(诗有造物)明代论诗家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提出的诗歌创作的方法。“诗有造物,一句不工,则篇不纯,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它是指诗歌创作时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客体。这个客体既可以一字一句来看,但更主要是一个整体所表现的气势神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那就要依靠诗人对客观事物的“悟”的能力。
17、(清空)宋代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清空则古雅峭拔,质实则凝涩晦昧”。他标举“清空”和“质实”这样相互对立的审美范畴,并不单纯是词的语言风格问题。他在评论姜夔词时,对清空的特点比喻作“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这和严羽论姜夔词所提出的“羚羊挂角”是一脉相承的。可见,他是就词的整体艺术特性着眼,特别着重于词的审美角度。
18、不如意事常八正用此时风雨来。(陆游《剑南诗稿》)
19、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20、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四、名词诗句取名
1、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降)
2、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3、孤独的生长在断桥边,寂寞地承受着风雨,忍受着哀愁。
4、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清/钱鹤鸿《明日歌》 蹉跎:时间白白过去。
5、(取境)唐代释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诗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所谓“境”,是指诗人将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和感受,通过主观性创造,再现在诗歌创作中的艺术真实,这就要求诗人的感受要“深”“险”,至难至艰,而再现出来的却是“新”“易”,乃至于不露主观的刻划痕迹,平易、自然,达到最高境界。
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 《长歌行》
7、(变):每一支歌曲,从头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这叫做一变。
8、——回复『早安』,诗词君送你一天好心情——
9、1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诨《咸阳城西楼晚眺》)
10、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孟浩然《过故人庄》)
1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河》
12、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
13、 ——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
14、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15、1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垓下歌》)
16、风骚:泛指卓越的作品。
17、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元/无名氏诗
18、1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萧铎)
19、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20、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五、古代名诗名词名句
1、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2、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史记》
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
4、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5、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武陵春·春晚》释义: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6、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7、1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后汉书》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