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
1、有学者把四十年代称为海德格尔思想的“真理时期”,认为海德格尔这一时期的主要思想课题是真理问题。这当然有一定的道理。我们看到,在海德格尔三十年代展开的各种思想努力中,实际上都贯穿了“真理”问题。1930年海氏多次作“论真理的本质”的演讲。对早期希腊思想的探源和存在历史的探讨也已经探入这个作为“无蔽”(Aletheia)的存在之真理。三十年代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的探讨和关于艺术问题的多次演讲(“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篇),同样突出了“存在之真理”问题。1947年发表的《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等,重点也思了“存在之真理”。
2、所谓“存在(是)”,是最普遍的概念。而“最普遍”这个概念是从类属的意义上来理解的,任何事物都属于某一特定种类,个别事物上有种属,种属上面有类,而存在却不是类或种属意义上的普遍性。猩猩是灵长目人科的一个种属,与人同为哺乳类动物,哺乳类动物又包罗万象,当然还有爬行类、两栖类等,最高类与一般种属不同,类的规定在于包含它所含的种属的共性,而这共性却又与其他类相区别。但无论怎样界定它们的类或种属,都可以归结到存在上来,它们的确都存在于世界上并与我们息息相关。可见,存在无法以类或种属来区分,它的“普遍”不能等同于类的普遍,或者说,它的“普遍”超越了类的普遍。
3、其对真理(存在之真理)问题的思考。1930年,海德格尔多次以“真理的本质”为题作演讲(这个演讲被许多研究者视为海氏思想之“转向”的重要标志);1931年冬季学期和1933年两个学期开设真理问题讲座;1935年,海氏作“艺术作品的本源”的著名演讲。
4、成在手之物”的转化。一个人的屋子漏雨,他使用锤子修屋顶,此时的锤子是他的修理活动的一部分,是与他的生存环境不可分的“应手之物”,此时他所关注的是修理屋子,而不是锤子。但如果他突然发觉锤子不好用了,比如说,觉得“锤子太重了”,他就会把锤子当作手边的一个对象加以注视和研究,找出改进或取代它的办法。此时的锤子便成为“现成在手之物”,“锤子太重了”的感觉也随之成为“锤子是重的”这样一个判断,这就是理性认识的开始。从“应手之物”到“现成在手之物”的转变实际上就是从行动到认识、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说明了行先于知、知来自行的道理。
5、尼采哲学日唯意志论哲学。
6、在海德格尔看来,西方的哲学历史即是形而上学的历史,它的原型是将“存在”定为“在场”,借助于海德格尔的概念,德里达将此称作“在场的形而上学”。
7、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2000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
8、问题在于:“存在之真理”究竟是通过何种方式发生的呢?从人方面讲,亦即人究竟如何“进入”“存在之澄明”境界?这可以说是后期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一个核心题目。而此课题之所以要落实于“艺术”或“诗”,乃是因为在海德格尔看来,“艺术”(“诗”)乃是“存在之真理”之发生的源始性的(本源性的)方式之而且是一种根本性的、突出的方式。除艺术之外,海德格尔认为,“真理把自身建基于由真理开启出来的存在者之中”的根本性的方式,还有建国、牺牲、思想等。(16)
9、小学毕业后,海德格尔因家境贫穷,无钱再上学。先跟私人教师学习拉丁文,后由天主教会资助,到离家乡50公里以外的康斯埋茨中学(旧天主教会耶稣会学校)四年级学习。在这里,他受到欧洲传统文化教育(包括古希腊文学、天主教拉丁文献、拉丁文学、德国文学、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等)。
10、(3)Heidegger,1978a,VortrageundAufsatze,Pfullingen:Neske.
11、(4)国内已经出版了一些著作描述海德格尔的思想。读者可参看俞宣孟:《现代西方的超越思考──海德格尔的哲学》,上海1989年;以及拙著《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上海1994年。
12、萨福兰斯基,《海德格尔传》,靳希平译,商务印书馆19
13、梁思成&林徽因︱娶妻当娶林徽因
14、海德格尔思想的整个过程始终围绕“存在”问题而展开,但海德格尔言说的“存在”又不同于以往哲学家所谈论的“存在”,并且其对于“存在”的不同理解影响了各派哲学家从事哲学思考的方法、路径和体系,这样各派哲学家们得出的哲学结论便互有差异。
15、在传统学术中,“艺术”与“真理”、“美”与“真”,历来是两个领域的问题,前者属美学,后者归于知识学(知识论),两者泾渭分明。海德格尔却要在“真理”名下讨论艺术和“美”,这本身已属怪异了。不过,海德格尔所思的“真理”,明言也不是传统的知识学的真理,不是“物”与“知”的“符合一致”,不是“正确性”意义上的真理。他所谓“存在之真理”,乃是一种至大的明澈境界,此境界决非人力所为;相反,人只有先已入于此境界中,后才能与物对待,后才能“格物致知”,后才能有知识学上的真理或者科学的真理。此“境界”,此“存在之真理”,海德格尔亦称之为“敞开域”(dasOffene)或“存在之澄明”(LichtungdesSeins)。
16、总之,在海德格尔看来,“诗”与“思”是“大道”意义上的语言发生为“人言”的两种方式。比较而言,“诗”之道说(“命名”)更为显然,更具开端性和创建性;而“思”之道说更为隐蔽,更有保持性。“诗”是超拔的,“思”是凝重的。“诗”是趋动的,“思”是趋静的。
17、(29)海德格尔:《泰然任之》,弗林根1979年,第25页。
18、总之,重提存在问题,首先要求超越形而上学的理论预设,克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重新揭示人的结构,以便为讨论存在问题建立一个可能的理解模式。
19、(大道学术沙龙)由“大道不离万有”主办的公益性质的专业哲学系列讲座。成立于2019年,涉及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和现当代德国哲学,邀请相关领域内具有潜力的青年学者或已有一定影响力的学者分享他们长期研究的论题。
20、你不知道的“树脂画”|带你感受凝固时间之美
二、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研究论文
1、张汝伦:《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载《哲学研究》2013年第4期
2、张祥龙:“家”的歧异——海德格尔“家”哲理的阐发和评析
3、其价值问题,在西方,即由尼采的话“上帝死了”所判定的“虚无主义”时代的人类精神生活的“无根”状态;
4、(7)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全集》第二十四卷,美茵法兰克福1975年,第29页。此处可参看拙文“还原•建构•解构”,载《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第二辑,上海1998年,第225页以下。
5、练习和提高对学术文本的概括能力和处理能力
6、哲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兴趣呢?“感兴趣”究竟是什么意思呢?“索然无味”或“没有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所有这些问题,都和注意力及其转移有重大关系。它可以扩展为一群家族相似的术语:焦虑、没有耐心、神经过敏、自寻忧虑或烦恼、恶心、无所谓、反感、扫兴、因为“空闲”或事物不在场而导致的烦恼、难以相处、不合时宜、不知趣、让人尴尬或不舒服、看似无碍而有碍、看似可以忍受实则无法忍受、因事情枯燥乏味或重复所导致的厌倦、因事情过于平淡而导致的无聊,如此等等。
7、(A2016046M)
8、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语言科学和哲学是不能揭示语言(“人言”)的本质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语言观只把语言视为人的说话(表达)活动,从“说”(Sprechen)方面来研究语言,而遗忘了“人言”之所从出的那个源始维度。比如说“方言”,海氏认为虽然各种语言科学的解释很多,但并没有真正深入的思考。从语言器官及其运动方式的差异角度固然也可以对“方言”作科学水平的说明,但这是不够的。海氏的思路极为玄妙,认为“方言”是植根于“大地”,“方言”之差异实为“地方”之差异。(21)
9、花了一段时间看看海德格尔。从我理解来看,海德格尔认为不应采取上帝视角,西方哲学史上对存在论的研究方向错了,采取了一种“上帝视角”,存在论必须从那个能够“论”存在的特殊存在者开始,也就是此在(人)。他认为这就是一种现象学的方式。将那个提问存在的存在者遮蔽掉了,如果没有这种存在者,虽然有存在,但不会有存在论。
10、(24)参看比梅尔:《海德格尔》,汉堡1973年,第129页。
11、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12、1911年,海德格尔开始进行大量的哲学问题的研究,这是海德格尔思想形成的开始。
13、海德格尔说:“道说乃是大道说话的方式”。(20)作为“道说”的语言并非“人言”,更准确地讲,并非“人言”所能涵盖。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认为,海德格尔所思的“道说”全然与“人言”无关,是一种完全可以不视其为语言的玄想怪诞的东西。实际上,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恰恰是从“人言”入手的,是由“人言”思入“道说”的。海德格尔认为,“道说”才是“人言”的本源,也才是根本意义上的语言。
14、(5)海德格尔:《林中路》,美茵法兰克福1980年,第207页。
15、从“此在”到“一般存在”,这是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基本思路。这条思路确实在“实存主义”(通译为“存在主义”)的范畴之内,并且标志着本世纪上半叶西方“实存主义”思潮的一个顶峰。它的基本特征可以说是“极端的主观主义”。后起的法国解构主义思想家德里达指责说,海德格尔从形而上学高度上把“人”的地位巩固起来了。这种指责不能说没有道理。我们可以认为,海德格尔的本来意旨是要反近代以来的主体形而上学传统,但自身终究也未能跳出这个传统的范囿。
16、(6)同上,边码70页。
17、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8、从这段话中,我们首先可以看出前期海德格尔哲学的两个基本的思想和方法要素:现象学和解释学。
19、德里达的哲学思想所谓“市套包电去中心”观念,就是将对存在的认知分裂成错误的认知和正确的认知两部分,以此来表明“是否存在是先于认知,还是认知决定存在?”,使存在与认知形成悖论,因为我们棉激往映顾扬获何如果认为存在是先于认知,那么我们没有认知的东西我们怎样来认为其存在?如果是认知先于存在,那么错误的认知与正确的认知就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但存在的唯一的;解构主义就是以此为来自契机,否定“中心存在论”,认为“存在”是活动的,其中心不断被否定从而不断转移,而后形成的空缺由未得到认知的存在来填补。不知道这样解释阁下能否理解
20、在三十年代中期的讲座《形而上学导论》以及此后的其他一些专题论文中,海德格尔对前苏格拉底的早期希腊思想作了大量的深入研讨。我们在此不能细论海德格尔这方面的思想。总的讲来,海氏认为存在的源始意义集中地体现在希腊思想的Physis、Aletheia、Logos这三个基本词语上。据海德格尔研究,希腊词Physis的源始意义乃是“涌现”(Aufgehen),即是存在本身的涌现着和逗留着的运作。但后苏格拉底的希腊哲学开始了对这个词语的意义的狭隘化;后世的拉丁语翻译把它译为“自然”,就愈加疏离于此词的源始意义了。
三、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是什么
1、尼采的唯意志论哲学价值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尼采继承了启蒙运动的精髓,反映了现代意识的觉醒。对人生价值的积极肯定,引发了人们对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对工具理性和工业文明的否定性批判,开启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另一方面,对理性的批判,对传统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这正是后现代主义欣赏的一面。
2、因此,我们认为,对海德格尔来说,所谓“转向”归根到底就是要放弃这个优先的、貌似无处不在而实则彻底个体化的、充满悲怆情调的“此在”。这个“此在”太躁动不安,太具有迫切的意欲。它被置于“边缘处境”中,虽能置生死于度外,但难免负荷太重,太不安全可靠。需要有另一个心平气和、泰然处之的“人”,来取代这个亦“畏”亦“烦”的“此在”。这才有“转向”。由这一“转向”,海德格尔不再急不可待地从此在逼问存在,而是要着眼于存在本身,着眼于存在之真理的“自行发生”来运思,要听命于“存在之真理”的邀请,期待“存在的召唤”了。
3、“哲学终结之际给思想留下了何种任务”?(1964年)“思与言在何种意义上是客观化的,在何种意义上不是客观化的”?(1964年)(30)
4、在我看来,这正是海德格尔对技术的思考的深刻和高超之处。
5、对海德格尔研究的基本脉络和核心方法的居有
6、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的终结——Ereignis
7、回复"赠书",可了解活动详情。
8、作者孙周兴选自《海德格尔选集》中文版
9、以存在问题为出发点,对海德格尔所关注的一系列哲学命题(如存在、时间、真理、艺术和语言等)进行追问与探讨,力图展现海德格尔哲学思想全貌的同时,厘清思路构架和具体概念,突入各个问题的核心与实质。
10、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11、究竟什么是“存在”?如果说这个问题是一个基本问题,且只有它才是唯一的基本问题,那么就必须对问题的发问本身做一番研究。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对答案的探求,任何探求都有从它所探求事物的引导。发问是在“其存在与如是而存在”的方面来认识存在者的探求,这种探求可以被视作对所问对象的规定分析方面的“探索”。发问不仅包含问题本身,更包含了被问及的事物,在探索性的问题,即在理论问题中,被问及的事物应当得到规定而成为概念。而在问题中还包括发问的目的,即“问之何所以问”,这也是发问的真正目标,发问行为在这里得到了意图的实现。另外,发问本身是存在者的发问行为,因此它存在某种本己特征:作为发问者的存在者自身的存在方式。
12、(4)Heidegger,1978b,Wegmarken,FrankfurtamMain:VittorioKlostermann.
13、其对早期希腊思想之源的探索。1932年夏季学期海德格尔讲阿那克西曼德和巴门尼德;1935年夏季学期讲授《形而上学导论》一课(这个重要的讲课稿于1953年出版)。
14、吴国盛教授详解海德格尔对技术时代的本质之思
15、(7)《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112页。
16、1889年9月26日,海德格尔出生于德国西南部巴登州梅斯基尔希镇。其父亲弗里德里希·海德格尔是位箍桶匠,其母亲约翰娜·肯普福·海德格乐出生于当地的农民家庭,也是一名天主教徒。
17、关于现象学与科学的关系,他说:“‘现象学’一词是对科学的哲学的称呼。”(1)科学的哲学不同于哲学科学,后者把哲学变为科学,为科学提供最终的原则;而科学的哲学不向科学提供什么,它让现象在科学这一过程中显现自身,“科学的”意味着本质的东西,科学的哲学是对本质所做的现象学描述,即把本质理解为自我显示的过程。
18、语言的复杂性、多样性、开放性和流动性正是存在显示出的既敞开又隐匿的意义,海德格尔认为哲学的语言不具有这样的功能,他要求人们从规范的逻辑和语法中解放出来,恢复语言的原始意义。西方哲学两极独立的思维方式已经穷尽了一切继续发展的可能性,应该让位于思和诗。能够表达真正思想的语言是诗的语言。他特别欣赏荷尔德林的诗,认为这些诗表达了“天空”和“大地”之间的意义。
19、主要栏目有(学术资讯)、(哲学翻译)和(资料汇编)等,欢迎志同道合者订阅、投稿。
20、与之相对,海德格尔对“思”的沉思主要是与“逻各斯”这个主题相联系。早期希腊思想意义上的“逻各斯”在海德格尔看来指示着存在(语言)之“聚集”运作。如果说“无蔽”(Aletheia)标志存在的由“隐”入“显”的运作,则“逻各斯”(Logos)标志的是存在的由“显”入“隐”的运作,两者各有所重。海德格尔理解的“诗”与“思”分别领有“解蔽”与“逻各斯”之特性,即“显”与“隐”之两面。“大道”之“道说”是Aletheia与Logos的一体两面的运作;而应合“大道之说”的人之“道说”也有两种方式:“诗”与“思”。诗是“解蔽”,思是“聚集”。诗是揭示、命名、创建、开启,可以说是动态的;思是掩蔽、庇护、收敛、期待,可以说是静态的。
四、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简介
1、(14)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图宾根1987年,第15页。
2、以上广泛的工作,是海德格尔对其前期思想作“内在的批判”的最初尝试。它们已经定下了后期海氏思想的基调。而这多重尝试几乎是同时铺开的,并且也是相互贯通的。(13)其中贯穿着海德格尔思想的一个主旨:解析遗忘“存在”的形而上学的历史,发现并重新唤起非形而上学的“存在之思”。
3、王宏健,德国弗莱堡大学哲学博士,目前在岳麓书院担任教师。长期研究海德格尔哲学。出版德语专著1部,论文数篇;从德语译有著作4部,译文十余篇。
4、1927年(38岁)2月,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发表不久出版单行本。后收入《全集》第二卷。但只有原计划中的第一部的第二篇,第一部的第三篇和第二部分的三篇散见于后来的《现象学的基本问题》、《康德和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什么》、《论根据的本质》、《论真理的本质》、《形而上学导论》等论著中。
5、技术、道术与家:海德格尔批判现代技术本质的意义及局限|张祥龙
6、(8)《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8年,边码300—301页。
7、海德格尔建立了时间性与“此在”的存在状态之间的联系。时间性的三部分,过去、现在和将来,分别对应于“此在”存在的三种方式:沉沦态(falling)、抛置态(thrownness)和生存态(existentiality)。每一种存在状态都有一种相应的显示方式,每一种显示方式又有本真和非本真之分。按照这一格式,海德格尔对大量的生活现象和心理体验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8、(9)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图宾根1976年,第61页。
9、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10、(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11、对海德格尔哲学及其哲学史地位的宏观把握
12、(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新词生成与存在的语言哲学研究”(17CYY039)阶段性成果)
13、论演员的“自我修养”,从《演员的诞生》说起……
14、海德格尔用“此在”(Dasein)这一名称指称人这样的存在者。“此在”就是“存在于此”的意思。如果有人问:什么是存在?海德格尔就会指着一个人说,“这”(Da)就是“存在”(Sein)。更明确地说,“此在”就是真正的存在者(如果我们把“者”理解为人称代词,专称的是人,而不是物)。
15、诚如我们上文指出的,海德格尔是在希腊的“无蔽”(Aletheia)意义上来思“真理”的,而这种“无蔽”又是“显-隐”一体的发生,亦即海德格尔所谓“澄明-遮蔽”的“源始争执”(Urstreit)。这种“源始争执”就是存在之真理。存在一方面照亮存在者,使存在者无蔽而显;但另一方面,「存在有所澄明之际也总是隐向自身,这种自行隐匿也表现为对存在者的遮蔽」。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