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基传
1、刘基初涉宦海,决心为人民干一番事业。一次,新昌发生命案,初审原告不服,鸣冤上诉,基受之。覆案得实,凶手依法偿命,初检官受贿渎职而被罢官。刘基任职期间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为官正直,不避强御,深受百姓爱戴,百姓呼之为“慈父。”由于社会丑恶势力,豪霸当道,官场贪桩枉法,助纣为虐。刘基秉公执法、为民除害的举动直接触忤了一些不法豪右,他们千方百计诬陷报复。使刘基“举足辄伤趾”。刘基受到排挤,被江西行省调离,辟为行省管理簿书文案的吏员头目——掾吏。至正二年(1342)刘基第一次弃官归故里,隐居力学,壮游山水。
2、后来,刘伯温弃官归隐青田,专门写了本书叫《郁离子》,用来明志。
3、后来朱元璋又明白过来,派兵去追杀他,就在要追上的时候,是一个卖泥人糖的货郎和刘伯温换了身份才使刘得以逃脱。而刘伯温卖的泥人糖却分外的好吃好卖,从此糖人担的行业就一直奉刘伯温为其祖师。
4、刘伯温的死,表面上看是疾病所致,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死于残酷的政治斗争。朱元璋明知淮西集团和新崛起的浙东集团针锋相对、互相仇恨,但却故意不采取任何措施,反而时不时地添一根柴、加一把火,自己享受"坐山观虎斗"的乐趣。
5、在历代开国帝王中,朱元璋是出身最卑微的一个,因此编造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以证明朱是真命天子就较之其他开国帝王尤为必要。出于“君权神授”的政治目的考虑,他让刘基扮演了“天命所归”的见证人。朱元璋所赐的一系列御书诏诰,自然也成为了刘伯温神异传说产生的源头。
6、除了在各种大战上智计频出,他还在东定吴会、北伐中原时为朱元璋传儒授理。消灭劲敌陈友谅后,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即吴王位,以刘基为太史令。
7、而且在元朝的时候,刘伯温凭借自己的本事一举考中进士,说明确实是有真才实学的,比李善长这样的半吊子秀才要强上不少。
8、但是伯温在民间成为道士般的神算军师,却是由于明末讲史《英烈传》的盛传。
9、方国珍并没有真正降附,乃在东南沿海活动,随着朝廷对方国珍剿抚政策的改变,至正十六年(1356)刘基又随之重新起用为行省都事,次年又改任枢密院经历,与行省院判石抹宜孙同守处州。当时,青田、丽水、松阳、遂昌、缙云等地相续爆发农民起义。由刘基的智谋再加上石抹宜孙的勇武,很快扑平了这一带的农民起义。当向朝廷上报功绩时,被袒护方国珍的权臣所陷。朝廷命下,刘基不但无功反而有过,被降职为处州总管府判官,不与兵事。由于为官正直,不畏强权,屡遭打击,这次他对元朝彻底绝望,愤然辞官,归隐故里南田武阳山中。
10、刘琏,字孟藻;刘璟,字仲璟。他们老家虽是处州青田南田的武阳(现归温州文成),但他们都生于杭州。他们生下时,刘基正在江浙行省的都会杭州做儒学副提举。那职责就相当于现在浙江省教育厅的副厅长。
11、一直到明朝灭亡,刘家伯爵之爵位,再未长时间中断,南明小朝廷甚至加封末代诚意伯刘孔昭为诚意侯。有了伯爵爵位,就有了铁饭碗,刘家子孙自然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12、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了前两次,为何第三次就答应了朱元璋?《明史·孙炎传》中没有给出答案,但透过考古与史料,却能揭开其中的真相。
13、其次,刘伯温是个倔强的文人,而且是宁折不弯,与朝中大臣的关系并不是太好。而且朱元璋很多疑,一直认为刘伯温看不起自己,刘伯温平常又有些文人脾气,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装,所以更为朱元璋所不喜。
14、周边自然景观分别有: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这些都让刘基故里呈现出天地人和的“天下第六福地”景象。
15、现存有刘基48岁弃官归隐后修建房舍碑志,石臼等用物。《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品格的高尚。
16、朱元璋的爆脾气大家都知道,他不甘于日本人的欺负,在明朝稳定下来后,于1381年下战书要教训日本,欲发兵十万远征日本。
17、"说到"神机妙算",第一个浮现在我们脑海中的肯定是"卧龙先生"诸葛亮。不过在元末明初,也有一位多智近妖的神人,他,就是刘伯温。在正史中,刘伯温辅佐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为朱元璋消灭群雄、开创伟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8、而蛛网救人这一类故事,不仅出现在刘伯温传说中,也出现在刘秀的传说中。
19、在方国珍举兵时,到处烧杀抢掠,元朝官府对方国珍无可奈何,于是就派刘伯温当了个元帅府都事。而刘伯温也确实有本事,将方国珍治得服服帖帖。不过呢,当方国珍被招安之后,元朝廷认为刘伯温在滥用职权,擅作主张,还把他贬官了。
20、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磊落,对当时的刘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正如《明史》中言:“基幼颖异,其师郑复初谓其父瀹曰:“君祖德厚,此子必大君之门矣。”
二、刘基传记
1、被明武宗誉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的刘基就是我国古代“勤、廉、俭”官员代表之一。
2、刘伯温传说的产生也受民众现实利益的影响,从几个行业把刘基作为他们的“保护神”而传承刘伯温传说来看,这也是这些传说者自身的利益需求的表达。
3、《春江花月夜》像一个意外|宋执群
4、岁月和星辰的序列|毛尖
5、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秋,26岁的刘基被铨选为瑞州高安县(今江西高安)县丞,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了官宦生涯,浮沉于宦海之中。
6、如在浙江龙泉、景宁、庆元一带种香菇的农民,奉刘伯温为祖师。其中有一段渊源:相传种香菇之术为吴三公名昱者所创,某年,朱元璋素食礼佛,刘伯温以清碗香菇和香菇豆腐汤进献。朱吃得美味,赞不绝口,便钦赐三县百姓伐木种菇,大开菇山菇场。
7、刘璟后来做了谷王(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九子朱橞封号)府的长史(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但多为幕僚性质。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秘书长或幕僚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谷王府地设宣府,宣府是古乌桓郡,东距大宁,南抵居庸,西连云中,北接古砂,极为偏远荒芜。谷王抵达府邸,出入蓁莾,烽火四警。刘璟就“修城池,缮(修补,这里指完善)兵甲(兵器和铠甲。泛指武器),谨(严防)斥堠(旧时军队称侦察敌情),试(训练)士马,砺金鼓(作战指挥工具。鸣金为退兵号令,击鼓为进攻号令)”,紧锣密鼓,巩固军事。这样,周边胡人就不敢窥视,进而销声匿迹了。
8、陈丽俏:芥子园(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八)
9、但奇迹出现了:也在此时,有个名叫郑朱子的,因罪被抄没全家,权臣为迎合上意,建议对刘家缘郑家之例,朱棣却说:“刘璟家难例郑朱子。”没同意。命令刘璟家人将其尸体运回安葬。
10、后来朱元璋赞曰:“满朝有d,唯刘基不从”。
11、⑪地:余地,这里指开脱。
12、听陈西滢、凌叔华之女陈小滢谈父辈的故事|许云倩
13、圭衣裳的锡本来足以酬报功劳,而训练带的结盟不能够再世,也可圭裳:官员。明张时彻360问答《诚意伯刘公神道碑铭》:“百尔圭裳,胥庆厥逢。”借指官爵。《明史·刘思仅置攻数做呀养基传》:“禠圭裳於末裔,委带砺於空言。”《明史·顾吴薛郭等传赞》:“圭裳之锡固足酬功,而砺带之盟不克再世,亦可慨矣夫!”
14、此间,他心平气和地回顾了自己所走过的坎坷历程,目睹社会现实及亲身经历,把元朝的腐败一一列开,把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思想、伦理等一一展出,写出了一部警世巨著《郁离子》。他对元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并希望有能人出现,使用它能达到文明盛世,以抒救民治国的胸怀,并静观时变,一旦有机会乃投身其中,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15、《明史·刘基传》载:“洪武四年正月赐老归,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见不得,微服为野人谒见。基方濯足,令从子引入茅舍。”由此可见刘基当时住房的简陋。
16、使者狼狈地逃了回来,朱元璋很生气,但考虑到刚称帝不久,北方元朝势力依然存在,不得不隐忍了下来。
17、有一次二人对弈,刘璟棋艺比朱棣高上一筹,朱棣脸上挂不住,让刘璟让让他,由于当时刘璟还是小儿辈,不懂得权衡将来的利害得失,没有让朱棣,把朱棣得罪了。也许,从这时候起,刘璟就不喜欢朱棣。
18、刘基认为:官是由国君任命,“食君之禄,施君之令”,为国君管天下百姓之事,是执行王法之人,应当是公正无私的人。“君禄我食,君令我施”,身在其位就要谋其政,真正负起责任,完成自己的职责,把国君交给的任务不折不扣地完成好,上令君满意,下使民信任。
19、(出自):晋·刘伶《酒德颂》:“行无辙迹;居无室庐;幕天席地;纵意所如。
20、临终前,刘伯温把两个儿子喊过来教育了一番,要他门凡事小心谨慎点,别强出头,惹人注意;又叮嘱他们,等胡惟庸挂了,就把自己留下来的“大明稳固江山方针”告诉朱元璋,因为皇上到时候肯定会想起他;除此之外,刘伯温还把收了一辈子的天文书拿出来,让儿子转交朱元璋。
三、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1、在元朝的沉寂之后,他在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的道路上大放异彩,被称为王佐帝师。在南征北伐成就帝业的过程中,刘基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臣,后人谓之“渡江策士无双”并非过誉。
2、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12岁中秀才,乡间父老皆称其为“神童”)。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①辟之,谢去。起为江浙儒学副提举②,论御史失职,为台臣所阻,再投劾③归。(刘基在元朝极不得志,四度罢黜赋闲)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④之学。(博览群书,尤爱天文、兵法)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⑤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3、剩下的几位就没有那么好了,第二和第三就是名满天下的李淳风、袁天罡。李淳风、袁天罡都是唐朝人,李淳风从小就聪明,对于天文、历法之类的更是精通。袁天罡更精通的是橡树,很多人都会找袁天罡看相并且都能看中。到了贞观十一年袁天罡感觉大祸将至,就跟李世民请辞回到家乡。第二年,一个人进宫了,这个人将是未来的皇后也是皇上,这个人是武媚娘。太白星开始经常在白天出现,于是李世民让袁天罡算下是什么原因。
4、“官”是随着国家的形成而产生,“处理国事者”是对“官”字主要解释。“箴”是告戒的意思,是为官者作为警示自己为官的座右铭。《官箴》首先提出要尊君。“邦本弗固,庶事咸堕。受寄匪輶,敢不肃祗”。
5、那时,温州一带被海盗方国珍所控制,而南田跟温州的瑞安接壤,乡里那班游手好闲的“无赖子”受了方国珍的煽动,就要相挺为变了。孟藻出其不意,先发制人,一夜之间就把他们扑灭,没逃走一个。这样,南田全境就得以平安。这年,刘琏才十八岁。刘基向朱元璋提起了这事,朱元璋说:“没有你,哪有这么优秀的孩子!”
6、随后的日子,刘基的病越来越重。也不知皇帝朱元璋是如何想到了这位开国元勋,派出了御医前来诊治。只是陪同御医一起前来的是丞相胡惟庸,这多少让刘基心里感到别扭。
7、龙江之战胜利后,刘基还乡丁母忧,归里期间平定金、处苗军叛乱,招抚方国珍并安定东南,为朱元璋建立霸业奠定坚实基础。
8、1359年,朱元璋打下浙江金华之后,听闻刘伯温(刘基)、章溢、叶琛等名声很大,于是派遣孙炎邀请他们加盟,其他人都答应了,但刘伯温却拒绝了。随后,朱元璋再一次邀请,刘伯温还是拒绝,直到第三次邀请,刘伯温才答应出山。朱元璋三请刘伯温,刘伯温拒绝两次,为何第三次答应了朱元璋?
9、点“在看”送我一朵小黄花
10、王程程:《儒林外史》(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二)
11、一个做事圆通,一个性格刚直;
12、见到朱元璋之后,一句辩解的话也不说就一味的检讨自己,也不回去就留在南京,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那面对刘伯温的这个表现,朱元璋还是很满意的,也同时明确意识到自己错怪了刘伯温。而是再次给刘伯温一封诏书让他回青田养老,对刘伯温有了信任,所以是朱元璋暗中主使这一说也不太立得住。
13、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14、明中叶以后,野史蜂拥而起。与此同时,坊间出现许多署名刘伯温著述的天文术数、阴阳卜筮、星相堪舆各类杂书。
15、朱元璋听说后勃然大怒,竟停发了刘伯温的俸禄。刘伯温无奈,只好亲自回到京城,上表忠心,然后就住在京城,留在朱元璋的眼皮下面,以消除他的疑心。无奈不仅是胡惟庸想除掉他,就连朱元璋也想要他的命:连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都不信任,又怎会信任比他们晚来到自己身边的刘伯温呢?
16、至正六年(1345),刘基北上大都,一路上看到了触目惊心的景象,写下了“逾淮入大河,凄凉更难观,黄沙渺茫茫,白骨积荒蕾……去年人食人,不识弟与妹”。水旱灾难,民不聊生,官吏贪暴,水深火热,危机四伏。决心重新步入仕途,拯民于水火之中。
17、刘基墓(诚意伯墓):在石圃山中支夏山之麓,系国家级文保单位。九支小山脉延伸至此,俗名“九龙抢珠”。
18、刘伯温的悲惨命运就此注定,据《明史.刘基传》的记载,1375年,刘伯温感染风寒,身体不适。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竟然让痛恨刘伯温的胡惟庸带太医来开药,这样的药方刘伯温敢吃吗?但朱元璋在胡惟庸背后虎视眈眈地盯着他呢,他只好吃下此药,之后病情果然更加严重。
19、刘伯温的后人今何在据统计刘伯温的后人在温州支系庞大,并向全国发展,最远的后裔在外国,共有6万多人,居住在温州的也已经有2万多了,每年祭祖刘伯温的嫡系后裔都会从远方赶回来,现有500多桌的规模。
20、——刘伯温二夫人陈氏探问及其在缙云的民间传说
四、刘基传奇故事
1、数年后,胡惟庸专权,他早就恨刘伯温说他的坏话,于是找由头在朱元璋面前攻讦,说刘基在家霸占有王气的吉壤作坟茔,最终削夺了刘基的俸禄。本已辞官回家养老的刘基惶恐异常,只好亲赴南京请罪,不敢回家 ,忧愤成疾,胡惟庸特意差遣医生来给他治病,吃了药,病势反而愈发沉重,于洪武八年不治死去。胡惟庸案发后,有人告发,说刘伯温是被胡惟庸下毒害死的.....
2、其实,朱元璋找刘伯温咨询丞相的最佳人选,自有其难以明说的深意。自古以来,皇权和相权的博弈就是封建政治无法回避的矛盾焦点,皇权独大时,宰相只能做幕僚长,皇权衰弱时,宰相就会大权独揽,成为实际意义上的“无冕之王”。彼时的朱元璋,对独断专行的李善长日益不满,已有换相的意思,但他还需忍耐,因为他还没找到一个能完全替代李善长的人选。但他心里已有三个人选。如今,他把这三人一一列举给慧眼如炬的刘伯温。这是朱元璋一箭双雕之计,一是想听听刘伯温这位高参对三人的真实看法与评价,第二只能想不能说:这三人是除李善长外对皇权最具威胁的人,必须早做防范,为下一步彻底废黜相权做好铺垫。
3、而在民间的口口相传中,刘伯温已然通神,他"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所作的《烧饼歌》甚至准确预言了几百年后发生的事情,让人啧啧称奇。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真有这么神奇吗?如果他能够知过去未来,又为什么不能预测到自己无法全身而退呢?下面,就来看看发生在刘伯温身上的那些往事:
4、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统治后在南京称帝,史称明太祖。
5、 刘伯温是个大才子,文学水平很高,还懂兵法
6、洪武十二年,刑部尚书沈立本出任江西布政使(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或省长)。立本平时谄媚依附权臣,到任后专门做迎合拍马上司的事,刘琏坚决反对。立本每每“动以危言”,想威逼刘琏,刘琏愤怒说:“我在殿上亲受帝命,参政江西,只知报国而已,其他的就不考虑了,怎会听你指使!”由于气愤而得病,六月某日死于公署。(据吴从善《故参政刘君孟藻哀辞有序》)
7、帝嘗手書問天象。基條答甚悉而焚其草。大要言霜雪之後,必有陽春,今國威已立,宜少濟以寬大。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剛嫉惡,與物多忤。至是還隱山中,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爲野人謁基。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茆舍,炊黍飯令。令告曰:“某青田知縣也。”基驚起稱民,謝去,終不復見。其韜迹如此,然究爲惟庸所中。
8、靖难之役时,刘璟在谷王府,听说燕王造反,巴巴地跑到南京给建文帝献上平燕计策,建文帝没听,反而把他派往李景隆军中,李景隆大败给朱棣,刘璟只身跑了三十里才逃出来没做俘虏。
9、C.刘基在大旱时“决滞狱”,“止滥杀”,为许多犯人平了反,于是“雨随注”。这虽说有迷信成份,但这些举措是顺乎法理人情的。
10、当时怀良亲王是日本的国王,过去日本是中国的藩属国,到了元朝统治时,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败告终。
11、走的时候他觉得他应该再也不会回到这里了,可是没想到阔别多年之后,他又不得不回到了这里。
12、他的才能确实可以当丞相,但是他嫉恶如仇的个性却也是事实。原本想要朱元璋自己去挑选,但是加了那么一句嫉恶如仇,着实让人误会,皇帝又怎知他说的恶是谁呢?
13、(解释):燕子把窝做在帷幕上。 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14、忽必烈“战无不胜”的神话在日本面前破灭,这也是蒙古扩张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结果。基于这种情况,朱元璋称帝后,日本国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15、毕竟刘伯温在辞官的时候,曾经跟朱元璋提议别让胡惟庸当丞相,但此时作为皇帝的朱元璋并没有采纳他的提议,依然任用胡惟庸当丞相。虽说这件事情并没有对胡惟庸产生多大的威胁,却让其意识到了危机,产生了比较微妙的关系。
16、他曾婉转把此事上报给朱元璋,谁知朱元璋不为所动,只是说了些无关痛痒的场面话,聪明如刘伯温,还会不明白朱元璋的意思吗?不久,朱元璋派人将刘伯温送回老家,到家后,刘伯温拒绝了一切药物治疗,静静走向死亡,享年65岁。
17、朱元璋与李善长结识后,李善长就告诉朱元璋,要重视人才。于是没攻下一个地方,他都会去网罗当地的贤才。
18、当然这也不是主要原因,那是不是胡惟庸的诬告起了作用?当时对胡惟庸的诬告,朱元璋信了想惩戒刘伯温,但是他官职没了也没法惩治,只得颁发一道旨意将刘伯温的俸禄给停了,而刘伯温是怎么做的呢?
19、其一副药的效果太长,相隔十几天之后才发作,现实中从药理学病理学上说不通,除非开了一个疗程的药,一直吃十几天的药,一直吃不好,还一直吃直到吃死为止,不合常理。其知情人太多,在中药方做手脚毒害人命,如果是受人指使这应该是绝密。
20、刘伯温的后代主要是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另一个是刘璟。然而两个儿子也非常可惜,一个死于胡惟庸的迫害,另一个死于朱棣的迫害。然而刘伯温还有孙子,最主要的孙子是刘廌,还继承了伯侯的爵位。但是对朝廷非常失望,后面也是被革职为民,到刘廌为止,刘伯温这一代就没有消息了。
五、刘基传文言文翻译
1、可惜,皇帝已经不愿用他了。
2、刘基跟朱元璋一起打天下期间,刘琏却在老家南田照顾家属。南田附近是山寇盘踞之地,时不时地啸聚生事,只是顾忌刘基秋后算账,才表面服帖,而暗中图谋加害。刘琏心知肚明,就跟他们进行周旋:结交头领,结以忠义,或以利益加以引诱,或以威力加以震慑,或抓住要害加以控制,山寇们都乖乖听从约束,不敢蠢蠢欲动。
3、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蒙古人不适合于海上登陆作战,蒙古骑兵不能发挥优势,以及后勤供应问题等等。
4、爱生活,爱旅游,爱在山水之间;看风光,看人生,看出真实自己。2013年起温州市旅游局率全国之先建立起一支高标准专业化体验师队伍,旅游体验师们持证上岗,对旅游场所明察暗访,提出建设性意见,分享原创游记攻略,向旅友提供个性化的旅游体验。
5、A.刘基小的时候很聪明,博通经史,凡是书都要阅览,尤其精通天象地理,西蜀人赵天泽认为他是诸葛孔明之类的人。
6、刘伯温的儿子们死后,诚意伯传给了刘琏的儿子刘廌,刘廌看到了官场的黑暗与复杂,在祖父和父亲都被胡惟庸等人害死后,决心不入仕途,在家乡奉养老母,打理祖父、父亲和伯伯的坟墓,并将刘伯温的御书、御诏、诰命、行状编集成《翊运录》,现有《盘谷集》传世,共10卷。
7、白雪坤:莫愁湖(散落在南京街头的明清文学之四)
8、⑤俦(chóu):同一类人。
9、(拼音):rù mù zhī bīn
10、刘琏和刘璟的死,一个死得“悲”,一个死得“壮”。
11、那时谷王年到十三岁,将要封于宣府。朱元璋素来喜爱谷王,每当上朝,就经常对侍臣说:“谷王年少,贴身保护他的没合适人选啊,怎么办?”各大臣都畏忌刘璟的棱角气势,巴不得他外补,就上奏说:“辅佐幼藩,非忠勇敢直者不可,閤门使刘璟,正是合适人选啊!”朱元璋点头同意,当日就授予刘璟谷王府长史,并授命他适时巡行视察肃、辽、庆、宁、燕、赵六个王府。
12、儿子笔下的刘广宁:爱艺术的大小姐是如何走入上译厂的
13、张文宏六章:我为什么这么受关注
14、例如在咸丰、同治间传抄的天地会文献里,刘伯温便被崇祀为襄助排满的民族英雄。在天地会的神坛“木杨城”,伯温与诸葛亮并列一席,其上有“伯温塔”。相传他遗下锦囊妙计,翊助志士把满清剪除。
15、在此期间,出身浙东——刘伯温就是浙东的文学领袖——的不少在朝为官的知识分子,不断在朝廷里上书,要求表彰刘伯温的功绩,刘家终于看到了一点希望。
16、“公讳基,字伯温。神知迥绝,读书能七行俱下。年入郡胶,师受《春秋》,未尝执经诵读,而默识无遗。辩决疑义,出人意表。为文辄有奇气。诸家百氏,过目即洞其旨。”
17、(本文刊于2020年7月23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
18、关于刘琏和刘璟的不同,朱元璋有个评价。一次,兄弟俩陪父亲入朝,朱元璋称赞说:“阿琏明秀,阿璟凝重。伯温有子矣!”朱元璋的这评价虽算精彩,但也只是说出了他们某个方面的特点。
19、那么,种种关于刘基的传说到底孰真孰假呢?
20、所谓孙炎,史载“孙炎,字伯融,句容人(如今隶属江苏镇江)。面铁色,跛一足。谈辨风生,雅负经济。与丁复、夏煜游,有诗名”。朱元璋打下南京之后,闻孙炎之名,于是召见委任江南行中书省掾,深得赏识,后从征浙东,受命聘请刘伯温等名仕。
1、文言观止丨子学遗珍——子路的形象
2、新朝廷的建立,百废待兴,百乱待理。为使天下“长治久安”,刘基不辞辛劳,以自己的聪明才智与丞相李善长担负起明朝历法的编订,军卫法的建立,朝廷体制的整顿,金陵皇城的工程设计以及裁定礼乐、刑法、历史、科举等一系列明朝大典制度和许多具体事务。作为主司御史台的刘基对整肃吏治,劾除贪囊,所振纪纲,至太平作用十分重大。他在建国之初,力主整顿吏纪,他对明太祖说:“宋元以来,由于众官吏贪赃枉法,以致失国。如今应严格执法,振肃纪纲,澄清天下”。朱元璋曾规定:“枉法脏八十贯论绞,脏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宣草”,虽然甚苛刻,但对明初的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明朝初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为明朝276年的江山奠定了基础。
3、洪武三年,皇帝朱元璋下诏书,说刘基年纪大了,应该在家陪老婆孩子,然后就把他打发回了乡下。
4、一直到正德年间,明武宗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并称刘伯温为“渡江策士无双,开国文臣第一”,从此以后,刘伯温的历史地位开始飞速飙升。
5、《红楼梦》里的食物密码|闫晗
6、再就是日本资源匮乏,是个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即便能打败他又能得到多少资源呢?再者说了,攻下日本后还要派人管理,得不偿失啊!褊小之国,城池不满封疆不足三千,陛下作中华之主,为万乘之君,城池数千余,封疆百万里,何必取一小小倭国?朱元璋听了老刘的话,觉得言之有理,得到的不足抵顶开支,加上想起元朝远征日本没取得胜利,老朱消了火,放弃了攻打日本的念头。假如那时朱元璋不听刘伯温的话,也许日本早就灭了。
7、可是,皇帝朱元璋居然见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让他回去,好好养养因旅途奔波而染的病,就结束了召见。
8、其次是治民。“治民奚先,字之以慈。有顽弗迪,警之以威。”就是说治民要德威并用,“德以进善,威以挫奸。德不可偏,威不可烦。”对百姓要“振惰奖勤,极艰息疲。疾病颠连,我扶我持。禁暴戢奸,损赢益亏。”在刘基看来:治民之方,犹如农夫种田,“涝疏旱溉,无容捭秕。”又如车夫赶车,“如良执舆,顺之以导”,驾驭有方。为官对民要“弱不可凌,愚不可欺,刚不可畏,媚不可随。”“无取我便,置人与危。无避我谤,见义不为。”
9、点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刘基为人正直、公而忘私,辅佐朱元璋一统天下,后人称赞他为“开国文臣第渡江策士无双”,真正实现了“三不朽”。
10、至正八年(1348年),刘基又回到杭州,任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行省考试官,从事教育铨选之职,但是元末贪官污吏中饱私囊,刘基谠直的性格不为当时官场所容。当他发现行省监察史渎职,此事虽不在刘基的职属范围,监察史的品秩又比刘基高,但刘基经北上感闻,对官场现状深为不满,对祸国殃民的失职官吏深恶痛绝,刘基愤然弹奏。刘基的举报,却被御史台扣留,宪臣不但不予追究,反斥刘基耿介之举,刘基再次挂冠。
11、据说刘伯温神机妙算,在元朝也是颇有建树,最后,朱元璋去请刘伯温为自己出谋划策,朱元璋的那些开国元老大多数都没有好结局,但刘伯温却是个例外,他虽然跟李善长,陈友亮等人具有同等的功劳,但是不同的是,刘伯温这个人真正取得了朱元璋的信任,所以最后的结局也比较好。
12、他向朱元璋陈时务十八策,并定下了征讨大计。《明史》中载:“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在消灭陈友谅军队的两大战役,他都直接参与运筹决策。
13、提到刘伯温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拿他跟诸葛亮作比较,所以民间才有了“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作为一个辅佐朱元璋打下明朝江山的传奇人物,留下了不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14、B.刘基清廉正直,敢于直言,深受明太祖赏识重用,由高安县县丞连续升职,封为诚意伯后,才告老还乡。
15、另外,自古以来,朝堂都有d派之争,明朝也不例外。明建国初期就有淮西和浙东两大集团,他们分别以李善长和刘伯温为首。两大集团一直以来针锋相对,而刘伯温这人说话又过于直接,很多人开始在朱元璋面前说刘伯温的坏话。不久,朱元璋便起了疑心,于是找刘伯温前来谈话。
16、刘廌之子本来应该继承伯爵爵位,可是明成祖嫌刘廌之子年龄太小,不能到朝廷履职,干脆不封了。
17、再者,朱元璋本身的能力很强,能够得天下更多是靠的这批武将和他自己的能力,文人贡献的力量有限。因此,我们看到在朱元璋封的公侯之中,除了李善长是个文人外,其他人都是武将。如果封刘伯温为公或侯,必然招致武将的不满。
18、栏目主编:毕光荫/栏目副主编:周敏璐
19、(拼音):yàn cháo mù shàng
20、正厅有刘基及其子刘琏、刘璟坐像三尊,左廊有个900斤古铜钟。庙多明、清、现代名人,如明正德皇帝、清乾隆大学士刘权之、于右任、章太炎、蔡元培、林森、居正等书题的匾额楹联。庙前有广场,可容数千人。
1、再者是律已。他要求自己“简讼”、“弭贪”、“去谗斥佞、远吏近民。待人以宽,律已以勤”。“立事惟公,无沽我名”。“持心如衡,以理为平”。这坦荡胸襟,以明志的《官箴》成了他一生为官的座右铭。
2、明朝对刘家算不上多好,也没有多坏,平安安安过了二三百年,不折腾,反而不会招来杀身之祸!
3、刘基是二十出头就已结婚了,直到大约36岁时才又娶了陈夫人,38岁时才生了第一个儿子,39岁时才生了第二个儿子。这在古代算是晚年得子了。不用说,他的两个女儿更是他五十岁以后所生。
4、纵观刘基家族这二三百年,它不像有的家族,在朱元璋时代就被屠戮殆尽,也不像有的家族,长久兴盛,算是在相对平平安安中,度过明朝这个朝代。
5、刘璟在狱中自尽,朱棣的臣子里有人提议将刘家满门抄斩,朱棣念在他是功勋之后,没有同意。
6、《明史》说“基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意思是,刘基博通经史,无书不读,尤其精于天文。西蜀赵天泽在评论江右人物时,首推刘基,将他比作诸葛孔明。
7、文言观止|史海探珠——《三国志·典韦传》
8、刘伯温自幼是聪明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熏陶之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更是精心研究颇有心得,刘伯温的记忆力是非常之好,读书是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是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
9、屡屡忠而见弃,使刘基对元王朝终于有了清醒的认识,从此弃官归里,隐居青田。
10、日本从古至今就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国家,当时朱元璋如何发兵教训一下日本就好了。
11、对于刘伯温的死因历史上并没有太多的记载,基本都认为他是病死的。但在《明史·刘基传》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所以不少人认为他的死跟胡惟庸案有很大的关联,极有可能是被胡惟庸毒死的。
12、据《重锓诚意伯文集序》记载:"未见树开国之勋业而兼传世之文章如公者,公可谓千古之人豪矣"足以说明刘伯温的满肚才华。1360年,49岁的刘伯温终于遇到了能够欣赏自己才华的明主。
13、老刘语重心长说道:“日本弹丸小国,孤悬海上,地势狭长,大明的军队基本都是陆军,海上作战经验少。
14、刘伯温的后人据现有资料显示为两个儿子,一个是刘琏,是刘伯温的长子,生于1348年,在1377年逝世,与胡惟庸派意见冲突,最后被迫害坠井身亡。
15、④象纬:日月五星,泛指星象。
16、(解释):比喻处危境而不自知。
17、《神道碑铭》载:公竟奏诛彬,由是与善长大忤。力请归乡里。濒行,奏:“凤阳虽帝乡,非建都之地;王保保虽可取,然未易轻举也。”其冬,帝手诏叙其勋伐,召赴京,赐赍甚厚,追赠基祖、父皆永嘉郡公。累欲基爵,基固辞不受。
18、出自《明史刘基传》,原文为:“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善shàn释义:交试等片执称眼门总态做全好;亲善。例句:《吕氏春秋•贵公》:「夷吾善鲍叔牙。」《史记•韩世家》:「今题呼地渐金乡缩增机其状阳言与韩,其实阴善楚。」
19、明代宗景泰年间,刘家的子孙终于有出来为官的了,刘基七世孙刘禄始授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到了明孝宗弘治年间,刘基九世孙刘瑜授处州卫世袭指挥使,世袭了一个小武官。
20、后来刘伯温隐退之后害怕胡惟庸报复对前来拜访的地方官一概谢绝不谢,但是即便这样,胡惟庸还是借助刘伯温不是真的想在他老家建巡检司,而是想建墓地,而这块墓地有王者之气这件事情在朱元璋那诬告刘伯温。针对王气这种事情刘伯温也没办法为自己洗白。
1、(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夫子之在此也,犹燕之巢于幕上。”
2、洪武十三年,也就是1380年,胡惟庸谋反案爆发,在收集胡惟庸罪行时,御史涂节揭发五年前胡惟庸指使太医在药方上做了文章毒害刘伯温。厦门大学傅小凡教授认为正史记载的这桩定案有很多疑点:其刘伯温没有发现药方上有问题。
3、他未曾多想地回答“我不是不知道我可以,但我这人嫉恶如仇,皇上还是慢慢挑选吧!”如果说是欠考虑。
4、事业尽同商四老,功劳卑贱管夷吾。
5、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禄二百四十石。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所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传于世。
6、也正是那次谈话之后,皇帝朱元璋才以“何苦陪着我呢”给打发回故居了。
7、无论如何,刘家已经衰落,伯爵爵位没了,朝廷里面当官的人没了!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