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
1、有必要区别处于不同语境中的真理。真理与在作品中的真理有区别。真理是“敞开领域的敞开性”即无蔽状态,不过“当且仅当真理把自身设立在它的敞开领域中,真理才是它所是,亦即是这种敞开性”。因此,“在这种敞开领域中始终必定有存在者存在,好让敞开性获得栖身之所和固定性”这就是说,真理之敞开性是通过对存在者解蔽的方式现身或发生的,也就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形式发生的。当然,并不是艺术家使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发生,而是真理在作品中自行设置入作品。我们且不管真理是如何自行发生的,先来看看真理是如何在作品中发生的。
2、第一部分古代哲学的一般介绍
3、海德格尔探讨艺术作品的本源。就艺术创作而言,我们把创作“思”为“生产”(hervorbringen)。1然而,通常器具的制作也是一种生产,手工业却无疑不创作作品,这是一个奇特的语言游戏。2那么,既然都被称之为“生产”,艺术家的生产与手工业的生产有什么区别呢?
4、“我们恐怕必须做出相当大的努力,为理性自由主义寻找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这一智识困境中,帮助我们的只能是一位大思想家。但有个大麻烦:我们时代惟一的大思想家是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直指问题的核心:即海德格尔对西方理性自由主义传统的担当,因为“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之遗忘’并不是一个要放在一旁而置之不理的错误,而是一个与存在者们的敞开密不可分的思想倾向”。更何况,作为大思想家,海德格尔必须有所担当,决不能将自己的传统置之一旁而给以简单地拒斥。我们只有廓清理性自由主义传统的存在论地基——对海德格尔来说便是一种基础存在论的可能性,理性自由主义自身才变得清晰可见。
5、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6、如果说实体主义导致了哲学的终结,那么理性主义导致了“主体性的黄昏”。现代哲学中,主体概念受到了全面的批判。尼采的人生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都从各自的角度消解着主体,经过胡塞尔、萨特、庞蒂之后,主体观念便愈来愈失去统摄力量。福柯将尼采的“上帝之死”发展的“人之死”,并不是要否定人的存在及其价值,而恰是要重振人的雄风,挽救人性的危机。“人之死”象征理性文化的腐朽和生命意志的创生。“人之死”只是否定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宣告至高无上的、先验的、超历史的主体的死亡,让人成为活生生的新感性的人。这就是罗蒂所说的:“借助异常力量使我们脱离旧我,帮助我们成为新人。”(罗蒂《哲学和自然之镜》)
7、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
8、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内一些学者也开始突破经济学家对《资本论》的单纯经济学解读,尝试从经济学与哲学相结合的“经济哲学”视野来解读《资本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正是对《资本论》的“经济哲学”解读,才真正挖掘和凸显了《资本论》作为“批判的实证主义”的伟大经济学革命的实质。也是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恩格斯为什么会说,《资本论》的出版使经济学这门科学“发生了革命”。所以说,正是在“经济哲学”的意义上,《资本论》才成了站在现实大地上稳固地呼吸空气的、不同于以往经济学作品的伟大哲学著作。
9、哲学给予人生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第哲学给人生指引大致的方向,但无法规定人生的所有具体内容;第人生的具体实行,又必须不断返回到哲学这个开端,充实着对这个开端的理解和领悟。
10、何谓爱欲?有三种不同种类的爱。第一种是无私的爱,那是一种圣洁的爱。为了爱,牺牲自我。一种无我的爱。尼采认为,这种爱太不真实。没有“我”,爱就失去了载体。
11、实际上不仅如此,作品的创作开启了敞开领域,物与器具倒是因作品才得以澄明的。例如凡?高的《农鞋》。农妇穿着一双鞋,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这双鞋化入农妇的世界,乃是农妇的世界的一部分,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然而,《农鞋》这幅画却以农鞋而揭示了农妇整个的世界。显然,并不是现身存在的农鞋揭示了农妇的世界,而是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揭示了农鞋所蕴含的农妇的世界。
12、第一哲学家ID:firstphilosopher
13、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
14、所谓非真理指的是遮蔽状态。真理是无蔽状态,遮蔽状态就是非真理。然而,此在作为此在就是让存在者存在,但是这种让存在者存在同时也是遮蔽,不仅如此,遮蔽状态实际上是更原始的境域(比让存在本身更古老),那是神秘的领域。所以,神秘(被遮蔽者之遮蔽)属于真理本身,原始的遮蔽并不是由于人的无能而造成的。而且这种原始的遮蔽不是对真理的遮蔽,而是真理之能演历的条件、背景和前提。
15、的确,在海德格尔的前期思想中,存在着与老庄发生“因缘”的条件。
16、在得到布伦塔诺的论文《论“存在”在亚里士多德的多重意义》后,海德格尔说:“我开始了在哲学上第一次笨拙的尝试。”第一次开启了海德格尔对存在的追问,莱布尼茨曾感叹道:“意识到自己的存在,这是多么令人震惊啊!”海德格尔显然也被哲学的发问震撼到了,并坚持着哲学就是对“存在”的追问。
17、个人以为,就存在主义哲学来说,海德格尔不如萨特更为完善、深刻和易懂。当然,萨特晚了海德格尔几十年。个人还以为,存在主义哲学,所表现的,是一战以后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失望和无奈,但又没从根子上找到原因。
18、“常人到处在场,但却是这样,凡是此在挺身出来决断之处,常人却也总已经溜走了。然而因为常人预定了一切判断与决定,他就从每个此在身上把责任拿走了。常人仿佛能够成功地使得‘人们’不断地求助于它。常人能够最容易地负一切责任,因为他不是需要对某种事情担保的人。常人一直‘曾是’担保的人,但又可以说‘从无此人’。在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是由我们不能不说是‘不曾有其人’者造成的”。“每人都是他人,而没有一个人是他人本身。这个常人,就是日常此在是谁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常人却是无此人,而一切此在在杂然共在中又总已经听任这个无此人摆布了”。
19、第64节δύναμις(潜能)和ἐνέργεια(现实)同οὐσία(实体)的关系,作为基础科学的存在论的双重概念问题
20、海德格尔的反犹问题(略)
二、海德格尔存在哲学的三大观点包括
1、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
2、第58节偶性(συμβεβηκός)意义上的存在
3、如前所述,在作品中真理之生发起着作用,因此,我们可以把创作规定为:让某物作为一个被生产的东西而出现(dasHervorgehenlassenineinHervorgebrachtes)。“作品之成为作品,是真理之生成和发生的一种方式”,一切全然在真理之中。
4、真理是在显与隐之间发生的。因而真理的发生是有条件的。1935年的讲演《艺术作品的本源》着重强调的就是真理的发生。
5、永生不死,显然不过是个幻想,那么,到这个世界上寂寞地走上一遭,到底是为了什么?诗人海子则在他的一首诗中,用另一种语气来质问,“我生下来时哭几声/我死去时别人又哭/我不声不响的/带来自己这个包袱/尽管我不喜爱自己/但我还是悄悄打开”。
6、不是。海德格尔是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他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曾引用柏拉图的这段话:“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不过我们也曾相信懂得它,但是我们现在却茫然失措了”。然后他说柏拉图当时指出人人都熟悉的“存在”的意思其实并没有人真正懂得。这个问题直到 2000 年后的今天还没有解决,而他就是要来重新提出并解决这个“在”的意义的问题。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7、第二种对爱的理解是占有欲,这是对所爱对象的欲求。这种爱是很真实的,但是有点鲁莽。因为这样的爱又过于自私。因此他认为,占有欲可以构成爱的动因,但并不等于爱本身。
8、http://www.njsh.cbpt.cnki.net
9、所谓艺术创作就是在自我涌现着的自然〔大地〕中,将某一存在者从众在者中带出来,带到澄明之中。
10、我们都知道,哲学是一门使人变得聪明的,也是一门充满智慧的学科,学哲学能够提高我们思想的高度,能够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因此我们有必要学哲学。在我们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会接触到很多的哲学家,然而很多的哲学家的思想以及观点都存在着较大的分歧,很多时候都不能达成一致,其实这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
11、ID:zhexue365
12、哲学王ID:zhexueking
13、著名思想家哈贝马斯一针见血地指出,从海德格尔1933年校长就职演说开始,他的哲学本身就经历了重要的转变:这一哲学不再是一种原来的“第一哲学”,而是变成为一种真正的世界观。至此以后,人们就越发难以为海德格尔那种假定的纯粹性或“哲学自足”加以辩护,相反,这些思想却逐渐与某些意识形态和历史哲学的考虑融合起来了。
14、不恰当地说,胡塞尔的现象学试图通过一系列的现象学方法而通达“明见性”,而他所欲通达的境域或维度则具有“构成性”的意义。显然,关于构成性的思想是海德格尔始终坚持的,至于明见性就难说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海德格尔使用现象学方法的目的并不在于直观的明见性,他所理解的构成性的境域亦不是“显现-无蔽”的,而是“隐匿-掩藏”的。
15、他说,之所以要写此书,是要弄清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意味着什么?或者更精确地说,如何存在?
16、德国哲学家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也是存在巨大争议的人物。
17、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不一样,所以导致他们的方法论也会存在着和一定的差别。相信大家都很受益海德格尔,我们在学习哲学的时候,我们就会接触到海德格尔的一些观点以及主张,海德格尔在整个哲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他把探究世界的本源的问题转移到了人的身上。
18、海德格尔的上述思想,在五六年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人们认为,他开始回避回答《存在与时间》中提出的问题。
19、那么,我们依什么线索去思考创作的本质呢?尽管作品实际上是在创作中完成的,它的现实性也因此而取决于这一活动,但是创作的本质却是由作品的本质决定的。这就是说,作品的被创作存在和创作都得根据作品的作品存在来规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只是详尽地分析作品,直到最后才来看这个被创作存在的缘故。――如前所述,艺术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本源,所以实际上艺术创作的本质还是由艺术作品的本质亦即“作品的作品存在”规定的。
20、有必要说明的是,海德格尔并不是说在显现着的东西“背后”存在有某种不显现的隐匿的存在。倘若如此,海德格尔与传统形而上学就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如果用光明与黑暗作比喻的话,此光明并不是黑暗的显现,而是反衬出黑暗的方式。传统形而上学试图通过理性认识把一切都带到光明之下的方式让存在大白于天下,而海德格尔则试图通过显现来接近或者牵引出我们对黑暗的领悟。
三、海德格尔的名言
1、⊙论西方哲学中身体意识的觉醒及其推进
2、此在的生存活动是在世界中展开的,不过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空盒子,我与万物被放置于其中。实际上,有一个我(主体)与一个世界(客体)相对而立是后来才发生的事,原初的本源世界是此在与世界水乳交融不分彼此的世界,换言之,此在生存着“在世”,我们可以称这个世界为“生存世界”。此在生存着在世界中存在。在这个生存的世界上不仅有在者,还有其他的此在。此在一开始就与其他的此在共同存在,这就是“共在”(Mitsein):他人与我共同在此。
3、全面解读海德格尔的真理学说是一件非常艰难的工作,那需要深入研究海德格尔的全部著作才有可能完成。我们在此想与诸位讨论的是海德格尔思想“转向”时期的真理学说,而且更多地是提出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我们之所以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海德格尔前期与后期的转向主要发生在他的真理学说之中,至少从形式上看是这样的:1927年《存在与时间》出版后不久,海德格尔思想就发生了“转向”,在此转向过程中,体现其思想转向的一系列讲演,例如《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和《艺术作品的本源》等等,都与真理问题有关。在这一系列讲演之中,给人突出印象的是“非真理”概念的提法和内涵的变化。
4、与现代哲学提出“哲学的终结”、“主体的死亡”相比,约翰·霍根发出的“科学的终结”警告同样引人注目。然而,就像“哲学的终结”不是取消哲学,“主体的死亡”不是打倒个人一样,“科学的终结”无意摧毁科学本身,而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的科学主义方法的批判,为主客不分的诗化哲学的到来作方法论的准备。
5、第57节类比(πρὸςἕν)作为存在方式的多重性(范畴)的统一性的存在论意义
6、“知其白”的目的是“守其黑”,而不是使“黑”变成“白”。“道”是“黑”,是隐匿者,说出来的“道”是“白”,是显现者。“道”不是不能说,不说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道”。但是仅仅是说也不能知道什么是“道”。我们只能通过说而接近“道”,不过最好也就是生活在“道”的“近旁”。
7、文/戴茂堂魏素琳来源/人文杂志
8、晚期海德格尔离开人的“此在”,开始将研究语言、诗歌、艺术作品看作探寻“在”的秘密的途径。他认为整个存在的秘密隐藏于语言之中,因为语言是一部作品的元单位,对存在的理解只有通过研究在文化历史中遗留下来并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的语言及其作品才是可能的。从根本上说,对存在的意义的原始理解是一种对语言的理解,而诗歌正好代表了语言艺术的最高峰。海德格尔常常从一首为人们熟悉的诗歌或一幅绘画入手,层层剖析其中暗含的存在问题,开创了本体论的解释学发展方向。
9、柏拉图在《国家篇》中曾经说,有三张桌子:现实中的桌子、画家画的桌子,和桌子的理念。哪个更真实?不是画中的桌子,也不是现实中的桌子,而是桌子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桌子。海德格尔有过类似的比喻,但是意思却不一样。按照他的说法,画中的桌子才是最真实的存在,因为它揭示了桌子的器具存在。他在分析特拉克尔的诗《冬夜》时说:
10、第36节关于存在论的基本问题和辩证法
11、第20节赫拉克利特思想的主题
12、一桶钟声,一桶楞严经……
13、思考。不止步于自己的思维舒适区
14、实际上,常人也不能说就无此人,应该说,此在就是常人,常人就是此在自己。只不过此在不是立足自身,而是立足于常人生存在世,所以他不是作为自己而是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虽然这世上只有此在自己而没有常人,此在毕竟是自己存在的,但是当此在作为常人生存在世的时候,他不是以勇于选择并且敢于承担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而是以不负责任的方式生存在世的。换言之,此在以常人的身份在逃避他自己。海德格尔称这种状态为此在的“沉沦”(verfallen)。
15、 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基础上才得以反省郎“现成的”和“概念的”方式被否定,“构成的”或“存在相互引发中获得自身的”方式被揭示出来。
16、存在是最普遍的本质共性、一般的形而上学概念,那可并不就等于说:它是最清楚的概念,再也用不着更进一步的讨论了。
17、这里,海德格尔思想的核心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在所有的哺乳动物中,只有人类具有意识到其存在的能力。他们不作为与外部世界有关的自我而存在,也不作为与世界上其他事物相互作用的本体而存在。人类通过世界的存在而存在,世界是由于人类的存在而存在。海德格尔还认为人类处于矛盾之中,他们预示到不可避免的死亡,死亡导致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他们不得不承认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接着便是一切不复存在。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选择。存在是强加给我们的,并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18、第21节巴门尼德教谕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问题
19、巴:对我而言,这个差别很大。在无关性和意义之间,我看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但我想知道我们是否不应该在这个深渊边缘停下来,正如我感觉到穷尽正在获得优势!
20、第24节萨摩斯的麦里梭
四、海德格尔关于哲学的思想
1、我们都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很多的事物,然而每一样事物的村子都有其内在因素,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的选择的结果。在我们的哲学界中,很多的哲学家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这一问题。虽然问题都是一样的,但是在探讨的过程中他们的研究对象不一样,有些哲学家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有些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有些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但是海德格尔却认为探究世界的本原问题的时候应该吧目光放到整个人类的身上。
2、这种新的叙事,也就是两个世界的垂直颠倒,在海德格尔研究中也广泛存在。但如此理解海德格尔却有欠深思熟虑。海德格尔强调前理论的原初的生活经验,这让他看起来是强调生活,而批判理论。这的确是对的,但用海德格尔的话说,“不错,但是不够”。那么,海德格尔对生活的强调,与其它生活哲学家相比,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3、尼采:人既有自我保存的趋向,
4、所以从海德格尔哲学思想中,我们就能够看的出来他思想的核心,也就是“个体就是世界的存在”。并且在叙述这一核心思想时指出:我们的存在既不是我们自己所造成的,也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是存在强加给我们的,并且将一直延续到我们去世。
5、大概是对自己所理解的老子没有太大的把握,海德格尔在出版《论真理的本质》时,把老子这段引文删去了。不过后来在40年代通过与萧师毅一同翻译老子的工作,海德格尔有了与老子直接接触的经验,于是老子终于从“后台”走到了“前台”。海德格尔把一味地追求光明看作是西方文明科学思维方式的特征,其结果就是“比一千个太阳还亮”的原子弹。对他来说,老子所说的“知其白,守其黑”的意思,就是“有死之人的思想必须让自身没入深深泉源的黑暗中,以便在白天能看到星星”。
6、沃:最后一个问题。为了搞清楚在存在和意义,或者意义和无关性之间的差别:当代是否有这种差异的架构,或者当代是否尚未触碰到这个问题?在存在问题的哲学中,当代扮演着何种角色?让我们再一次回到海德格尔的问问题的方式,而无需重新开启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否有可能追问或考察,当代哲学是否有一个专属于法德哲学传统的任务?
7、总之,现象学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就是现象学方法,亦即一句口号:“回到事情本身”。海德格尔意识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因而存在并不在存在者之外,我们总已经处在对存在的领悟之中了,那种将存在看作是认识的外在对象的方法乃是使存在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所以海德格尔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通过对广义的意识活动的描述、直观,展示存在在此的“显现”。
8、……最普遍的概念是什么,是存在。因为它无所不在,比如这张桌子,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表述转换,“这张存在着的桌子”。任何一个概念,都是混合了形式的成分在里面的,比如桌子,就混合了“存在”。在这里,桌子是质料,存在则是形式。所以,诚如海德格尔所说,存在的普遍性就在于它隐藏在任何地方。那么,是不是这样就把存在作为最高概念呢?如果按照传统的普遍化方法,的确如此,存在是不可定义的,存在已经是普遍化的终点了。但如果把存在作为形式显示的哲学概念,那么,结果就不同了,这时候,存在恰恰是开端。海德格尔的任务在于,把存在开展出来、实现出来。所以他发现了时间。时间是存在之开展的视野。要把一个东西开展出来,就像让一颗种子生长起来,是需要时间的。这就是时间的含义。
9、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是非常晦涩的。
10、兼听。哪怕与你的认知发生冲突
11、●20世纪是一个全面反理性的世纪。如果说,存在主义彰显了实体主义的纰漏,那么意志哲学率先在现代宣告了理性主义危机的到来,开了非理性主义的先河。
12、从根本而重要的意义上说,马克思没有“政治经济学”,只有“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实现了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空想社会主义批判这“三大批判”的统一。《资本论》既是马克思的《纯粹理性批判》,也是他的《逻辑学》和《精神现象学》,还是他的《存在与时间》,所以《资本论》就是马克思的《哲学全书》。正是借助于《资本论》的“哲学”,马克思才既超越了德国古典哲学,也超越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更超越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正是由于“哲学”,《资本论》早于《存在与时间》完成了“现象学”和“存在论”的革命。
13、对于尼采而言,他认为,这种“贞洁”的道德是反人性的。相比于妓女,尼采更鄙视处女,更准确的说,他鄙视人类那种“变态”的对“处女”的崇拜情结。与此同时,他也反对对妓女的歧视,尽管他不反对卖淫活动本身。准确的说,以“处女”和“妓女”的道德链条(一个位于顶端,一个位于底层)来理解女性,是一种男性的、形而上学的视角,一种“变态”的视角。
14、第1节课程的目的和特征
15、⊙“话语即权力”的哲学本质
16、simpleliving,noblethinking
17、为什么海德格尔那里有这两个极端相反的趋向?有些人从神学的角度解读,认为这分别是新教神学和天主教神学对海德格尔的影响,海德格尔综合了两种宗教哲学。而我们则从生活哲学的视角来看。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并非,海德格尔哲学是不是生活哲学;毋宁说,我们要问,海德格尔的生活哲学,在何种意义上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哲学。
18、……在海德格尔看来,神学是一种人生实存论。信仰是神学的源头,而神学的任务则是将信仰以特定的概念机制和语言表达出来,这意味着,神学乃是对宗教之体验、实行要素的概念把握。在这个意义上,神学——作为某种哲学——是此在的某种存在方式,是某种伴随性的理解(begleitenderNachvollzug)。神学是关于最高存在者(神)的哲学,它以诠释学的方式展开自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可以被看作一个神学家。
19、归纳为一点,无外乎是关于生存的意义。
20、第26节晚期自然哲学中的认识问题
五、海德格尔 分析哲学
1、大致说来,“雄”与“雌”、“白”与“黑”、荣“与“辱”乃至“朴”与“器”,应该是一一对应的。虽然“知其白,守其黑”的字面意思很简单,但其深意却很难说清楚。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子肯定不同于我们中国人所理解的老子,不然的话,当年他与台湾学者萧师毅共同翻译《道德经》的工作就不至于半途而废了。所以,我们在此并不关心老子的本义是什么,想弄明白的是海德格尔用“知白守黑”要说明什么,我们通过“知白守黑”能否进一步理解海德格尔。
2、第11节关于亚里士多德的ἀρχή(本原)和αἴτιον(原因)概念
3、《南京社会科学》2018年第8期
4、“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得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无割”。
5、第66节对ζωή的分析
6、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
7、问题是:我们制造的光明已经“比一千个太阳还亮”,在此光明之下,如何还能在白天看到星星?
8、个体的存在既是世界的存在。
9、我想,这应该就是海德格尔引用庄子的意图。《论真理的本质》的中心思想是,将敞开领域看作是物与我相互开放的共同境域。当我们一味地追问知识与对象是否符合一致的时候,如果不能深入到这个源始的境域,问题是永远也不可能得到解决的。庄子与惠施之间,乃至庄子与游鱼之间,原来在本源境域之中水乳交融无分彼此,因而是“相知”的。不过这种本源性的“相知”,早已被我们遗忘了。
10、(海德格尔式的生活哲学)……
11、⊙哈耶克:社会主义的衰落
12、然而就生存论而言,死亡却是可以“经验”的。
13、第四章运动问题及其存在论意义。Δύναμις(潜能)和ἐνέργεια(现实)的来源、意义和功能
14、 也就是说过去我们对“存在”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始终有一层挡着,要“透过”来看,可是海德格尔的“存在”本身的视域”即本质。
15、海德格尔对传统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和人类中心说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但是他关于此在是始终处在去存在的过程之中,并因此而有可能使存在在此显现出来的个体存在者的思想,也使他面临重蹈形而上学覆辙的危险:当我们尽力使“此在”立足自身而在世,面向可能性的境域筹划自身的时候,一方面由于此在的生存活动决定着存在能否显现,存在有可能被完全“此在化”;另一方面亦有可能成就另一种“主体能动性”。如果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很可能与海德格尔追寻深邃之本源境域的初衷南辕北辙。于是,海德格尔放弃了《存在与时间》原定的写作计划,重新“掉头向下”,追寻真正的本源境域。这种思想的转变――或许称之为思想的自身深入更合适,首先表现在他关于真理的思想之中。
16、第56节“范畴”的本质
17、两千三百多年前,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著名的哲学三大终极问题——
18、第52节论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接受
19、我们以为有一个永远公正永远正确的常人、大家或公众舆论决定着日常生活,它能够替我们选择正确的方向,确定恰当的时机,并且为我们承担责任和后果。然而事实上并没有大家、常人、公众舆论,生存在世的是我们自己。海德格尔的话如晨钟暮鼓,当头棒喝,意在惊醒此在沉沦的迷梦。
20、海德格尔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出生于德国西南巴登邦(Baden)弗赖堡附近的梅斯基尔希(Messkirch)的天主教家庭,逝于德国梅斯基尔希。
1、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的哲学,既不是存在者层次上的,也不是传统存在论层次上的,毋宁说,哲学乃是一种抵制着理论化倾向的“理论”。它反对理论,反对的是在绝对、客观意义上的理论;而真正的理论,也就是思想本身,则是实际生活的一个环节,并且是最高的环节。
2、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不必等候炬火
3、那么,究竟老庄思想在海德格尔思想转向中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需要说明的是,就海德格尔与老庄的关系而言,我所关心的并不是比较哲学的问题,东西方思想之间有太多的误解,究竟能否达成默契的相互理解尚存疑问。不过,处在一种文明背景下的人对另一种文明的读解,总是要发生的。我之所以关注海德格尔与老庄思想的关系,主要是想通过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老庄,来理解海德格尔的思想。实际上,这也可以使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我们自己的文明。
4、虽然沉沦的梦看上去很美而且有家的温馨,本真的能在则令人感到无依无靠,无家可归,但是沉沦毕竟是梦幻,我们终究要面对“残酷”的真相。那么,如何从沉沦状态中解放出来,立足于自身而在世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提前到死中去”,“向死而在”。
5、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是这本书中最富魅力的章节之一。有人将海德格尔的有关思想称作“死亡哲学”,其实叫做“生命哲学”更恰当,套用中国一句成语,这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当然,海德格尔通过死亡而思考生活的目的还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
6、海德格尔认为,“在”是不能用概念去把握的,人们只能从存在者的具体存在方式中、即存在者“在”那里,存在者当下即在的方式中去体验和探索存在的意义。
7、传播知识,就是传播幸福!
8、《存在与时间》这个书名中还隐藏了一个意思,就是名词和动词。……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去存在”,是在时间之中的存在。用希腊语来说,存在不是ousia、实体,而是physis、涌现。用海德格尔自己的话则是,存在不是现成存在(Vorhandensein),而是此在。此在的此(Da),既是发动之处境,也是具体的实行。也就是说,存在不是哲学研究的终点,而是展开哲学活动的开端,这既是我们理解生活的开端,也是揭示真理的开端。这就为我们理解形式显示提供了背景。
9、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
10、创作乃是让真理进入“形象”(Gestalt)。“真理唯独作为发生在世界与大地的对抗中的澄明与遮蔽之间的争执而现身”,从而把自身设立在作品中。因而,真理就作为这种世界与大地的争执被置入作品中。这也就意味着,作品自身必具备争执的本质特性。海德格尔用Ri?和Gestalt来说明作品中争执的实现。1
11、真正的哲学乃是批判日常生活,
12、南:如果你喜欢,快感在根本上也是一个夸张的词语,一个代表着意义的危险词语。对于海德格尔来说,存在问题就是存在的意义问题。
13、第14节近代哲学中的根据问题
14、海德格尔指出,人的自由是绝对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孤立无援的世界上,人是被“抛”到世界上来的,上帝、科学、理性、道德等对人都不相干,也就是说,它们都不能告诉我们生活的真理、生活的方式,同时,它们对人也没有任何的控制和约束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人有绝对的自由。
15、海德格尔的哲学是一种书写的哲学,对于海德格尔自身而言,他经常阅读自己所写的东西,并且通过做笔记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其次,海德格尔的文本可以区分为私人性质和公开性质的,并且,私人性质的文本更为本质。总体而言,海德格尔的遗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27年《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前,作为哲学教师的海德格尔以口传的方式推进其哲学工作;第二阶段是《存在与时间》发表之后的若干年,海德格尔通过自我阅读和自我反思的方式与自己争辩;第三阶段是二战结束之后,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他不再与自己的早期哲学争辩,而是与存在本身进行争辩。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