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法家思想精髓名句
1、1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欲望的心理不除去,就会、给自身带来忧患。)
2、⊙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3、1恃人之以爱为我者危矣,恃吾不可不为者安矣。(依赖别人出于爱为我效力就危险了,依赖别人不得不为我效力才能平安。)
4、有时候身陷绝境,必须逼自己一把,否则一直停留在舒适区,会一直止步不前。
5、欲壑难填,未来占有不尽的财富而争得头破血流,甚至你死我活,为什么不学学鹪鹩和偃鼠的洒脱呢?
6、可见,道家既不要空泛的“义”,也不要不符合大道的“利”。道家的义利观实质是一种超越世俗、超越功利的义利观。从长期效应看,道家的这种超越义利观确有独到之处,它包含了深刻的人类学和生态学内涵;
7、⊙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韩非子说林上》
8、如果自己道德高尚,就不会被外界不正的东西所迷惑。
9、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君主维修丧失转而要仰仗臣下了)
10、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凡是德都是因为无为而聚集,因无欲而成就,因不思而安稳,因不用而牢固。
11、⊙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韩非
12、⊙众人助之以力,近者结之以成,远者欲之以名,尊者载之以势。(众人会全力帮助他,身边的人乐于结交他,远方的人真心赞誉他,权高位重的人也会推崇他)
13、事有举之而有败,而贤其毋举之者。(事情有做了却不成功的,但这也胜过不去做的)
14、《史记》载: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可知当时秦王的重视。《韩非子》也是间接补遗史书对中国先秦时期(2)史料不足的参考重要来源之著作中许多当代民间传说和寓言故事也成为成语典故的出处。
15、1贪盗不赴谿而掇金,赴谿而掇金则身不全。(即使是再贪婪的盗贼也不会跳到深涧之中去捞取金子,因为到深涧中捞金子就很难保全自身。)
16、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所以君主亲自掌握赏罚之权,那么群臣就会畏惧他的刑罚而追求他的奖赏了。)
17、1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也。(舆人造车,就希望有人富贵;匠人造棺材,则希望有人早死。)
18、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19、1好以智矫法,时以行杂公,法禁变异,号令数下者,可亡也。(喜欢凭借自己的聪明擅自更改法令,是海沧因私事而扰乱公务,法令朝三暮四屡次更改,国家有可能灭亡)
20、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二、法家的精髓一句话
1、使杀生之机,夺予之要在大臣,如是者侵。(生杀予夺之权落在臣下手中,如此一来君主就有失势的危机)
2、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人之助,大功不立。
3、⊙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不吹毛而求小疵。《韩非子?大体》
4、在不影响二次销售的前提下
5、而事实上,自南北朝以後,由于儒学趋于显贵,历宋、元、明、清各代,每经一次兵火变乱,公馆藏书,就随之作一次大量的销毁。儒者作为既有之得利者,不再发展与儒学体系相违背的理论存在,以至于即使儒家内部之得势者也是寥寥无几。
6、他的个人品行值得尊敬,韩非的成就不仅在法家中是最高的,就其理论本身的严密性统一性和深刻性而言,即使在先秦诸子中也是最高的,但我们也知道,韩非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远远不如孔孟老庄,这与他倡导的这一套比较严厉的理论有关。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结合前期法家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建立了以法治为中心,法术势三维一体的刚性管理思想体系。
7、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
8、1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礼义以挑其恶,如此者身危。(君主犯了错误,而进言的臣下指出其违背礼义,由此引起君主的厌恶,这样一来,就会危及己身)
9、纵横家:代表人物: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1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11、一忍可以制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苏洵《心术》
12、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3、夫民之性,恶劳而乐佚。佚则荒,荒则不治,不治则乱,而赏刑不行于天下者必塞。
14、⊙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15、李斯,字通古。楚国上蔡人,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法家代表人物。李斯师从荀子,学成入秦。在秦王政灭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为秦始皇制定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以秦篆统一文字,制定法律,统一车轨、度量衡制度、货币。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16、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
17、⊙君爱桃李花,桃李花易飘,妾怜松柏色,松柏色难凋。韩非《韩非子难一》
18、故势不便,非所以逞能也。(所以,当形势不便时,是不应该逞强的)
19、司马迁在《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中指出: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事非”,“皆原于道德之意”。说明韩非思想源于道家,以老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道论与辩证法为他的“法、术、势”相结合的“君人南面之术”寻求哲学基础。
20、忍与静,是人生制胜的法宝。
三、法家思想精髓经典
1、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群臣本来的面目显现出来,那么君主就不会收到蒙蔽了)
2、1安利者就之,危害着去之,此人之情也。(能够安逸或得利,人们就会接近;有危害和祸患,人们就会远离。这是人之常情。)
3、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4、所有鞋品,开胶开线终身免费维修、修补装饰等。
5、正面的你的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成立,也让别人成立,自己想通畅,也让别人通畅,就是自己想追求幸福,也让别人幸福,这是正面的积极的方面去做;反面的,或者说消极的方面是什么呢,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己不想的东西,你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你自己不想饿肚子,你不要罚人家饿饭,所以这是一种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心理能力,这就是孔子的“仁”。所以孔子的理想,我觉得可以这样总结: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让世界充满爱,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6、墨子先说服公输般和楚王,看来说不服,然后实地演练,解下衣带做城墙,拿一个板子做模拟,和这公输般过招,公输般用九种攻城的办法,墨子用九种守城的办法,最后公输般没有办法了,墨子办法还没用完,公输般说:我有一个办法,我不说;墨子说:我知道你是什么办法,我也不说;楚王说:你们说说嘛,什么办法;墨子说:公输般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臣杀了嘛,把我杀了不是就没有人帮助宋国了嘛,但是我告诉你,我的弟子三百人已经带了我的办法和我的工具守在宋城之上了,单等楚兵来送死。楚王只好不打了。
7、尺之木必有节目,寸之玉必有瑕瓋。
8、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9、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1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11、1唇亡而齿寒。(嘴巴没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12、令尹甚傲而好兵,子必谨敬,先亟陈兵堂下及门庭。
13、小知不可使谋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14、—崇善诚信卓越共赢快乐—
15、古代的毛嫱、西施,虽然她们是天下的美人,但在满面怒容的时候,人家是看不出她们的美貌来的。
16、⊙夫物者有所宜,才者有所施,各处其宜,故上下无为。(世间万物都各有特性,不同的才能有不同的施展方向,令有才干者各得其所,所以君主就可以无为而治。)
17、这个世界上天才少有,却有的是坚韧不拔的人。
18、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事物本身具有的正反两种对立和转化的力量,可用以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五行学说认为万物皆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原素组成,其间有相生和相胜(葜)两大定律,可用以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邹衍综合二者,根据五行相生相胜说,把五行的属性释为「五德」,创「五德终始说」,并以之作为历代王朝兴废的规律,为新兴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理论根据。
19、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当时人则称为「辩者」、「察士」或「刑(形)名家」。代表人物为惠施和公孙龙。
20、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四、法家思想的核心思想
1、(译文)按照名称与实质是否相符来判断是非,根据考核验证的情况来审查言论。指一切都应以事实为依据。
2、过分强调文饰与修辞,内容就会受掩敝而显得软弱无力,也即形式重于内容,其实就是舍本逐末。
3、身不善之患,毋患人莫己知。——《管子·小称》
4、一个人懒惰又奢侈,生活就会贫困;勤劳而节俭,生活就会富足。
5、对待有些人,我们只作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计较。
6、1怯慑而弱守,蚤见而心柔懦,知有谓可,断而弗敢行者,可亡也。(性格怯懦而不敢坚持己见,虽有远见却优柔寡断,明知应该做的,却又不敢当机立断去执行,有亡国的可能。)
7、⊙佯爱人,不得复憎也;佯憎人,不得复爱也(假装喜爱,就无法对其再加以憎恶;假装憎恶,就无法再对其施以恩惠)。
8、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现在想要用先王的法度来这里当今的臣民,和守株待兔是一样的)
9、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有言:“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这精确地概括了殷周时期中国古代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变革。历史上每次重要的社会变革,最后必定要体现在制度与文化的革新上,殷周之际社会变革体现在文化更新方面的重要内容就是传统天人关系的革新与重构,其结果是到战国末年形成天人相参思维。天人相参思维的早期逻辑演变过程先后经历了由天命至上向道法自然的转变、由道法自然向天人合一的演进。
10、人无完人,选贤举能应该求其大善,而不应该责其小过。人们要认识到不足,不要吹毛求疵。
11、所有的大事,开始都是从简单的小事认真先做起的,注重细节,才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1长侮偷快,数以德追祸,是断手而续以玉也。(长久地责难犯小错误的人,经常侮辱别人而换得一时之快,屡次用恩惠来补偿给别人带来的灾祸,这就像是断掉的手又用玉接上一样,所以君主才有易位的祸患。)
13、内心守静而不生差错,不让外物扰乱五官,不让五官扰乱内心,这就叫做心中有所得。
14、以法为教:韩非主张以法为教,意思就是除了制订法律以外,还必须要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知识,遵守法律,运用法律,使整个社会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15、且夫物众而智寡,寡不胜众,智不足以遍知物,故因物以治物。(相对于复杂的世事来说,个人的智慧是很渺小的,个人的渺小智慧难以处理繁杂事务,所以应该利用工具来处理事务)(比如∶法律制度及司法人员的设置等)
16、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17、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
1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19、⊙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20、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
五、法家思想精髓名句翻译
1、是故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尧尧者,乃千人之长也。
2、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
3、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贤而有功,去勇而有强。(不用智慧可以明察,不显贤能可以成就大业,不逞勇武依然强大)
4、《素书》经典名句,千古不传的谋略秘籍
5、什么是“仁”?孔子没有下定义,我们打开《论语》,会发现孔子对“仁”的很多解释,但是有一条是可以肯定的,就是樊迟向孔子问“仁”,孔子说爱人。所以仁就是爱,而且这种爱是什么呢,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爱,它不简单是我爱你,它是要怎么样呢,正反两方面。
6、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它以春秋时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的一个学术派别。
7、夫有材而无势,虽贤不能治不肖。故立尺材于高山之上,则临千仞之谿(xi1),材非长也,位高也。(有才干而没有权势,即使是贤人也无法控御不肖之徒。一尺长的木材树立在高山之上,就能俯瞰万丈深渊。这并非是木头长,而
8、1凡说之难∶在之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大凡进言的关键∶在于了解对方的心理,并能够用我的观点来适应他。)
9、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如果是君主所厌恶的,那么群臣就会将其隐匿起来;如果是君主所喜好,那么群臣就会弄虚作假来迎合)
1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11、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
12、矜物之人,无大士焉。彼矜者,满也;满者,虚也。满虚在物,在物为制也。——《管子·法法》
13、韩非深爱自己的祖国韩国,但他的政治主张并不被韩王所重视,而秦王嬴政却为了得到韩非而出兵攻打韩国。李斯因嫉妒韩非的才能,将韩非害死在秦国。但是,韩非的法家思想却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
14、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於法之外,不为惠於法之内,动无非法。
15、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
16、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17、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18、⊙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韩非子《说难》
19、爱臣太亲,必威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过于宠信臣下,必然会危及君主自身;臣下权势过重,必然有篡位之心)
20、1贵人或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之焉,如此者身危。(君主有时行事得当而想自居其功,而进言的臣下也参与其中,这样就会危及自身。)(说明∶反正什么功劳最终都是老板的,就算有成绩,也懂得及时急流勇退)
1、更多问题,敬请关注“历史万象”。
2、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3、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细节无小事,小事见人心。
5、矜伪不长,盖虚不久。
6、法家思想作为一种主要派系,他们提出了至今仍然影响深远的以法治国的主张和观念,这就足以见得他们对法制的高度重视,以及把法律视为一种有利于社会统治的强制性工具,这些体现法制建设的思想,一直被沿用至今
7、1言之为物也,以多信。(言语这东西,说多了就有人相信)(说明∶谎言重复了一千遍就变成了真理)
8、君无见其所欲。(君主不应该表露自己的喜好)
9、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10、⊙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韩非子
11、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
12、虚静无事,以暗见疵。(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往往会从隐蔽的角度得知他人的行为漏洞)
13、法家是先秦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激进派利益的学派。代表人物有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等。他们都是一批主张“变法”的政治改革家和思想家。他们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极力辅佐一些国君进行社会政治、经济改革,并从某些方面为维护地主阶级统治提供了理论、原则和方法。
14、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
15、有人把《管子》列入道家经典,也有人认为应该列入法家、儒家,可见该书实际上是一部集古代思想大成的书。它对于墨家、道家、法家,儒家都有影响。
16、不劲直,不能矫奸。(不刚劲耿直,就不能矫正奸邪之风)
17、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管子·形势解》
18、大海不拒绝各种各样的水,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博大;大山不拒绝形形色色的土石,所以才能成就它的高峻;贤明的君主不嫌弃百姓,所以能够聚集众多的臣民;读书人不厌倦学习,所以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19、⊙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鱼游到岸边搁浅的是时候,就会被蝼蚁吃掉)
20、喜欢说话而又不恰当,不如少说话为好。博学多识但不知道反省自己,一定会出问题。
1、人当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去追求伟大的成功。这同“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是一个道理。
2、故不必得也,则虽辜磔,窃金不止;知必死,则有天下不为也。
3、因可势,求易道,故用力寡而功名立。
4、⊙远听而近视以审内外之失,省同异之言以知朋d之分。
5、⊙利莫长于简,福莫久于安。(最大的利益莫过于简朴,最大的福泽莫过于安稳)
6、1人臣之争事而亡其国者,皆虺类也。(群臣之间相互争权夺利而致使国家灭亡的,都和虺是一类的)(说明∶虺hui3∶一蛇二头)
7、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
8、树橘柚者,食之则甘,嗅之则香;树枳棘者,成而刺人。故君子慎所树。(种植橘柚,吃起来是甜的,闻起来是香的;而种植荆棘,长大了却会刺伤人。)(说明∶栽培人时应格外谨慎)
9、不自操事而知拙与巧,不自计虑而知褔与咎。(不亲自处理事务而明察臣下干练与否,不亲自谋划而能够知道臣下行事的祸与福。)
10、⊙故群臣陈其言,君以其言授其事,事以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诛。
11、小信成则大信立,故明主积于信。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
12、恩怨不入公门。(不因私人之间仇隙而影响公务)
13、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如果冬天封冻得不够彻底,那么春夏的草木也不会茂盛生长。)(说明∶事先将危害国家的一切不良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