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语名句感悟
1、往者不谏,来者犹可追。
2、杨伯峻的《论语译注》是当今流传最广和影响最大的《论语》注释本。该书对《论语》有很详细的考据注释,并且对《论语》的文本进行了校勘。目前,很多对于《论语》的阐释书籍都引用该版本。《论语译注》也是目前公认的最好的《论语》通俗读物,适合初学者研读学习。
3、读人生之道之后所知,“孔子所说的知天命,是指的什么呢?是人们常说的: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吗?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应该听天由命?非也。尤其是当我们老师这一项,每时每刻都要面对挑战更不能听天由命,而是要把握好时间,真正做到,做到老学到老,特别是对于当今的信息化时代,对老一辈的人来讲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和挑战,所以形势要求不允许听天由命,而更应争分夺秒,抓住机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充实自己,武装自己,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工作的能力,跟上时代要求,把工作做好。
4、(注释)见到利益就能够想一想是否合乎道义,遇到危难愿意献出生命,长时间处于困顿之境而不忘平生所立的誓言,也可以称作完人了。
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立足于社会,四十把握了知识而不致疑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听到别人说话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又不超出规矩”
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多于文采,就像个乡下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恰当,才是个君子。)
8、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9、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五軏,其何以行之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
10、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到韶山)
11、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1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3、(老师感悟)此处弟子在回答鲁哀公问题的时候,讽刺了周朝用栗子树木做土地神的牌位,意图使百姓颤栗的事情。孔子一向推崇周,对此不满。但我们看到孔子不满态度里的三个对过去的事情的态度,却非常有道理。过去的事情,已经画上句号,成为陈迹。没有必要活在过去里,让现在的每一个日子为过去买单。眼睛向前看,才能走得更好。
14、(注释)不担心财产少,只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担心生活贫穷,而担心生活不安定。
15、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16、痛苦的时候,听一听孔子的智慧,它能给你带来希望与力量。
17、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18、听起来,可能有些夸张,但是,《论语》里包含的修身、齐家、治国的观点,时至今日,依然很有用。
19、(老师感悟)孔子“敬鬼神而远之”。但是他却对父母死后的丧葬之礼非常重视,对于祭祀祖先之礼非常重视。因为这些都是孝顺的外显,都是一些重要的仪式文化,对于培养所有人的孝顺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20、《论语》,中国儒家经典之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二、论语名句感悟作文
1、《论语》是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譬如,儒家“仁爱”思想与孙中山先生“博爱”精神相契合;儒家的家国观念使每一位中华儿女对社会、对国家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
2、道不同,不相为谋。
3、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4、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5、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7、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8、选自《论语·阳货》。(译文)没得到的时使,担心得不到。得到了,又把心失去它。假如担心失去它,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
9、孔子说:“居于执政地位的人,不能宽厚待人,行礼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这种情况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10、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1、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
12、记得《论语》心得幼儿园曾每人都发一本,让我们拜读,去好好体会书中的精华,我也曾粗粗去看了几张,没有好好的去思考。
13、《于丹〈论语〉感悟》是《〈论语〉心得》的续篇,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全书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彻。
14、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17、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18、我认为这个世界上第一种人几乎没有,第二种人也很少,大多数是另外二种人。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发奋图强、努力学习,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可不要做第四种人,不学习就想成功。也不要高估自己的实力,自以为是第一种人而不去努力学习,变成了第四种人。一辈子都一事无成。论语读后感5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19、《论语》一开始就提到了”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老师曾告诉过我们,这句话的意思是: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常常温习,一定会十分愉快。后来,当我学到一些知识后,都会主动的多复习几遍,每次复习都会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对别人提到的相关问题也能很快的回答,我高兴极了。
20、这不就是没有做到“温故而知新”而吃了大亏吗?我还读过宋朝的大学者苏轼读书能“过目成诵”的故事,也是和他勤学苦练,坚持“温故而知新”分不开的。
三、论语名句感悟心得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语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卜居》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出自春秋孔子《论语·学而篇》
5、为人之道,贵在真诚。自懂事以来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处世圆滑,左右逢缘;有些人巧舌如簧,善于奉承;有些人耿直憨厚,善良朴实;有些人刻苦兢业,舍已为公;有些人无为颓废,胸无大志。这些类型,我觉得都和自己对不上号,我自己却是挺喜欢真实,不太会耍弄心机,也不善于推卸任务,也许源于老师对我的教导:做一个真诚的人。真诚是搞好人际关系的良方,与人交往,不虚伪,不矫饰,真诚地面对每一个人,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想他人也会热情地接受你。
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8、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论语中的经典哲理名言5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损害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10、维生素能抗癌?让癌细胞害怕的五种维生素
1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白话文释义: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有没有尽心竭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温习?”
14、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15、(译文)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最为重要。”
16、科学惊人新发现:人能用意念与细胞沟通···治疗疾病
17、144高中生寒假经典诵读课《论语》,背名句,学文言,师生写感悟
18、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9、白话文释义: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0、(注释)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罔然无知。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四、论语名句感悟200字
1、寓意着孩子今后的路途中能拥有轻松舒展的珍贵品质,做一个气势恢宏的人。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路》
4、结合民革的工作,我的感悟是要不断增强制度自信,不受外部势力的影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勇于自我革命、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5、(译文)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索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6、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8、《论语》的主体思想是仁学。徐复观说:“《论语》一书,应该是一部‘仁书’,即是应用仁的观念去贯穿全部《论语》,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论语》”。《论语》以书内分篇、篇内分章、章内分节、节内分段为形式,内容上全都指向仁,“一贯之道”就是“仁”。在孔子看来,“仁”是人之为人的本质,“仁”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又是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在《论语·述而篇》中,他一方面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仁”似乎远在天边,高不可攀;另一方面又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似乎近在眼前,当下即是。
9、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
11、(注释)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快乐也就在其中了!干不正当的事获得的富贵,对我而言就如同天边的浮云。
12、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1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4、(老师感悟)孔子爱礼,维护礼,对自己的弟子的建议提出严肃的批评。这段文字,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你的站位角度,决定了你的言行举止。子贡在这里看到鲁君对祭祀的不重视,只是在走形式,所以提出干脆再节俭一些,不要杀羊了。但是孔子站在维护礼的立场,指责君主行为的不当。这就是出发点不同,看到的风景不同。我寒假带领学生一起诵读《论语》,有的学生视其为苦差事,干脆视而不见,装傻不看;有的,跟着写了一段文字,其余不看;但我相信有的很认真的翻译了全篇,背诵了名句,写了感悟。你们出发点不同,有的认为这是老师的作业,有的认为这是老师给我留的作业,有的认为这是老师给我的财富,最终的收获一样吗?不一样。我来到了这个世界,为了看更多精神灿烂的人。
15、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论语读后感范文4《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后人记述孔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写成于战国初期。《论语》记述了孔子的社会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伦理思想、教育思想等各方面,甚至记载了他的生活习惯和细节。《论语》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全书大体是孔子弟子及其后人所记,是研究孔子的基本资料。
16、两次讲解《论语》下来,让我益发觉得给中学生讲解《论语》之必要。起初,我只是觉得,现在的高中生,至少应该完整地读完一部文言文的著作。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打破中学生对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才能树立学生阅读文言文的信心,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良好语感。而《论语》作为比较浅易的文言文读本,堪称绝佳的文言文入门读物。
17、(老师感悟)这段文字让我们看到孔子在对待男女爱情的一事的态度,能在爱情中看到中庸之美。并不是后世儒学阐释的那样,严酷地禁止自由恋爱,这才是孔子的儒学本来的样子,非汉代儒学,更非宋明儒学。
18、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19、(译文)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20、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元·无名氏)
五、论语名句感悟300字
1、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6、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7、(译文)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8、(衡图荐读)不“期”而遇——《东北之窗》
9、(注释)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1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11、(注释)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就像大车没有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小车没有车杠与横木相衔接的销钉,它靠什么行走呢?”
12、出自《论语·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3、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没有仁德了。)论语中的经典哲理名言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17、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18、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19、子贡提出去掉每月初一日告祭祖庙用的活羊。孔子说:“赐,你爱惜那只羊,我却爱惜那种礼。”
20、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