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
1、萨特的思想,在二战期间就发生第一次重大的改变,几乎完全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影响下走了出来。这很可能与他经历的二战有关,纳粹的残暴罪行和普罗大众的痛苦促使他发生了这一改变。
2、诺贝尔奖:萨特出于“他那思想丰富,充满自由气息和找来真理精神的作品,已对我们时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被授予1964年诺贝尔文学奖,但萨特没有接受这一奖项,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
3、有时我认同大多数人认同的价值观,有时我认同小部分人认同的价值观,有时我作为少数群体却更能体会大多数人的立场,有时我站在大多数人的行列中却只能理解少数群体的苦衷。
4、萨特对于自由有这样一个观点:“wearecondemnedtobefree.”,我们被判处自由。判处本来是用于罪人身上的词汇,我们被判处意味着我们一定是要为某件事负责任。萨特在这里的意思就是我们身而为人,就是自由的,而拥有了自由之后,我们就拥有了责任。
5、最主要的一点,是在西方,普遍接受从柏拉图开始的决定论思想——“人”是什么,从人类诞生就已经被确定了。所以,历代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们,都忙于对“人的本质”进行解读。但解读的结果,几乎无例外地都是背后的各种“神”决定了人的本质。存在主义哲学,主要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则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人首先是人,而不是被规定好了的东西。萨特始终宣称,他是一个无神论者。而这样的观点,是很难被不少思想受决定论浸淫两千年的人们所接受的。
6、虽有论述上的矛盾,但萨特对文学史的回顾,其历史性是明显的。
7、通过阐述责任与人的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由”可以摆脱纯粹的虚无,在实际生活中有可实行性。此时的存在主义如柳鸣九先生曾说“是一种人生观,是对某种人生态度的提倡”,而基本不再是世界观或社会观。
8、存在主义的四个基本观点是:存在先于本质、自我意识、自由和责任、死亡;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9、当我面对着不同选择,我确实可以做出任何一项选择,不过一些选择的责任更易承担,另一些更不易,而这难易的标准也是由大多数人所认同的责任所规定的。
10、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本质主义”。因为他们都认为无论是上帝,还是“自在之物”、“绝对精神”都是某种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决定着,主宰着它们存在的某种“本质”。因而从逻辑上讲“本质先于存在”。上帝、自在之物、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依据。而萨特要建立的“存在主义就是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学说”。这里的“之上”即第也即逻辑上的前提与依据。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观察“人”,分歧就更为尖锐。
11、年轻人在留在祖国陪伴母亲与参加军队两个选项之间困惑不已,而萨特认为如果年轻人想体现出对母亲的爱,只能通过陪伴母亲体现,而任何类似“如果我未参加军队,我定会留在母亲身边”的话都是无效的,因为感情的深浅只能通过做出选择,付诸行动,承担责任来肯定感情。
12、“他人即是地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它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之一——自我與他人的关系,强调个人要摆脱他人的定见和偏见而通过自由选择去造就自我。萨特在考察人的问题时把人放到人与人的关系中,指出:人与人的关系的不可超越性是人必须面临的关系。处在关系中的人之间的冲突消解了人是实现自由的可能性或者至少使这种可能性大打折扣。因而在自由是人的绝对需求的前提下,为了克服人与人之间关系对自由的压制,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改变这种状况。因而人的活动成为克服矛盾的钥匙。如果不能做到这点,那他人就是地狱。因为他人的意见只能属于他自己,不能够运用到除了他自身以外的任何个体身上。
13、仅从谭霈生的这一段话中便可以看出他对于萨特“处境剧”主张的理解有重大错误,谭霈生强调“个性与情境的契合”,而个性亦即性格,正是萨特“处境剧”主张所反对的。按照萨特处境剧的理论,自由与选择比人物及其性格更有价值,或者甚至应该说,人物的价值就体现在选择上。
14、1960年,萨特评价说,“这是一个不成功的剧本”:“受害者的命运完全是预先决定了的,谁都不会设想他们会招供,因此没有悬念”,“缺少出其不意”。
15、这充分表明在萨特那里“自为的存在”(即人)、“自由”、“选择”、“责任”是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在不顾任何条件的极端的自由观中明显包含有勇于承担责任的积极合理的成份。
16、自我意识是使得存在先于本质的核心。机器和物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因此他们是完全被定义的,一块石头无法做出任何不同的选择,向日葵无法选择跟着月亮前行,织布机无法用来缝线,物的本质是可以被规定的。
17、对于人来说,萨特以为,“有普遍意义的不是本性而是人处于其中的各种情境”,人应定义为“一个自由的、完全不确定的存在”。显然,萨特对于处境与自由选择都强调过甚。“本性”一词比较模糊,且不论;人的存在的不确定性,不是“完全”的,而只是部分的。
18、1943年,萨特出版了《存在与虚无》一书。《不列颠百科全书》说,此书充分展示了其才华。这部著作里,“将人的意识(即虚无)与存在(即物性)对立起来,意识是非物质的,并由于这个特征而摆脱决定论。”
19、《不列颠百科全书》在“萨特”条目下的第一句话是:“法国哲学家、剧作家、小说家,当代文化生活中的国际知名人物,法国存在主义的首倡者。”
20、虚无的人一点也不轻浮,相反,虚无意味着他要独自背负一切。
二、萨特自由观的基本观点
1、世界很荒诞,痛苦难以避免
2、《恶心》:萨特在书中设定主人公罗根丁得了一种病症,并指出这种病症是每个人都可能得的,因此罗根丁有时处在不适状态中而犯“恶心”,我们也可能犯“恶心”。罗根丁在搏斗,他企图摆脱他的真实存在,与过去的一个或某些艺术品、甚至一段爵士音乐(someofthesedays这段时光的一瞬)来认同,去达到某种自由。这就是萨特在此书中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存在与自由”。
3、到这里,萨特的存在主义已经显示出与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区别。
4、这种极限处境,令人想起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就已经说过的“被异化的处境”:“我们的自由选择的意义本身就是使一种表现它的、其本质特征是被异化的处境出现,也就是说,作为它的自在形式而存在。我们不可能脱离这个异化,因为企图在处境之外存在的想法本身是荒谬的。”
5、1945年,萨特创办了《现代》杂志,传播存在主义思想。
6、但问题仍在:如此富战斗性的主体,为什么在文学作品中依然显得虚弱呢?这恐怕得把目光投向死亡。
7、其次,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认为主观性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残酷的战争、丑恶的罪行这些种种都是造成人类冲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荒谬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是极其痛苦的,如此的世界反映出来的现象和表象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失望与苦闷,而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交加的旅行。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
8、自由选择。人在这个世界上是自由的,人的行动选择是自由的。人是自己行动的惟一指令者,但是人应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9、《自由之路》:一部未完成的三部曲,包括《不惑之年》、《缓期执行》和《痛心疾首》。全书描写一九三八至一九四一年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法国乃至欧洲所发生的一些事情。萨特把自由观作为《自由之路》的哲学基础,改变了一般传统小说正面人物的设计,所有的人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异化,一般表现为真诚作弊,言不由衷,自欺欺人。《不惑之年》的情节发生在一九三八年六月十三日前后四十八小时之内。
10、萨特旧照/图源newstateman.com
11、存在主义否认神或其它任何预先定义的规则的存在,萨特反对任何人生中“阻力”的因素,因为它们缩小人的自由选择的余地。假如没有这些阻力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唯一的要解决的问题是他选择哪一条路走。存在主义哲学提出了三个基本原则:其一是“存在先于本质”,认为人的“存在”在先,“本质”在后。
12、萨特的“介入文学”观,其主要的缺点在于:一是不正确地将诗排除在外,二是它的目的是狭隘的——做出揭露,引起变革,这只能是文学的一个目的。
13、萨特的“自由观”是以“存苦述燃宗湖在先于本质”为前提和出发点的。实现自由的途径是自由选择,自由是绝对尼供克造风的,具有无限性、独立性和选择性。自由是责任的必要前提,责任是自由的必然结果。享有一份自由需承担一份责任。萨特的“自由观”是在特胜乡铁从道移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黑距搞早模酸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乐观主义人生哲学,具有深远的延得站推卫声指导意义。
14、萨特重新发挥笛卡尔的“我思”,结合胡塞尔现象学,得出了“反思前的的意识”。意识作为一种意向性、否定性,将永远向未来的可能性敞开。它不是其所是,是其所不是。主体注定是自由的,因为它不可分割的部分,自在的存在无法直接给他提供任何动机,一切意义、本质都要有主体在不断向未来敞开的过程中被主体照亮,他能依靠的只有他自己。
15、萨特的存在主义发展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时间截点: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之前,萨特将个体的存在视为孤立的存在,每个人拥有独立的自由,而战争中,他作为战俘被关入集中营的经历使他意识到个体选择与周围人及环境的联系。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萨特在1945年于巴黎发表演讲:《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在演讲中反驳了关于存在主义的“丑恶”的指责,阐述了存在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从而真正“介入”世界。
16、对他人负有直接责任不是“把我们与行为隔开的屏障”,而是行动本身的一个条件。人的自由决定了做选择时,无法向上帝或其他外力求助,因为“在选择向他人求助时,这项选择已经承担责任了”,而只能依靠自己。
17、1938年,出版日记体小说《恶心》。
18、可见实践中,责任与自由还是不可避免的落入了一定的虚无。宣扬自由的人在愿意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全部责任时,便会发现,什么样的责任需要被履行这一点上,是完全没有依据的。
19、和海氏相比,萨特认为只有当“自为的存在”考虑到由于自我选择而应承担的责任时才感到这是“真正的苦役”,并由此而产生出烦恼、焦虑。这表明,如果说海氏把“烦”看作此在在世的基本结构的话,那么萨特则只是把“烦”作为“自为的存在”在世的一个构成环节,这一点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0、现实是,大多数人并不觉得自己是自由的,人道主义最核心的尊重,说明我们应尊重认为自己不自由的观点。那这是否与存在主义相违背?
三、萨特存在主义自由观吗
1、从1943年开始,萨特又出版了一些列的哲学著作,其中包括《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2、你应当做出选择,就仿佛代表全人类一样,担起人类如何行事的全部责任重担。如果你为了逃避责任,便自欺欺人地认为自己是环境或者什么糟糕建议的受害者,那你便没有达到人类生命的要求,而是选择了一种虚假的存在,脱离了你自己的“真实性”。
3、作者王锺陵,苏州大学东吴国学研究院教授(江苏苏州215021)。
4、萨特对于戏剧的悟解源于在战俘营中演出《巴理奥纳》一剧,他说,这个剧本“面向俘虏讲话,对他们讲述他们作为俘虏关心的问题”。“当我看到全场突然鸦雀无声、专心致志时,我明白戏剧应该是什么了:它应该是一个伟大的集体的与宗教的现象。”集体,是说的戏剧的群体性;宗教,是说的戏剧的严肃性,因为处境及出路是严肃的事。到1959年,萨特在说到“公众与作者在同等程度上创作剧本”时,紧跟着加了一句:“当然,公众所处的时代,它的需要以及它特有的冲突起到制约公众的作用。”
5、再者,“构建‘主体——我们’”的思想使得爱中的我们可以在一种不再是我自己的未来谋划中谋划我自己。我们应该在心里保持着关于他人是一个自由的主体而不是一个客体的意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一味地试图占有对方,才能成为一个真实的主体,才有可能与所爱者形成强大的“我们”,从而能够更有力量和更有意义的存在。
6、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主体之间隔着千山万水:首先主体的心灵要与自己的肉体拉开距离,再跨过自己与他人身体的距离,同时,他人的心灵也与其身体拉开了距离。他人对于主体而言不可能仅仅作为一个自在,作为一系列肉体与神经反射的综合面对主体在场,却又同时具有某种“主体性”。也就是说,只要我还把面前的他人当作“人”,那我就必然要面对一个不能被我直观的存在。
7、作品有其时效性,萨特举了两个例子并阐发说:“敌人诱使法国人与他们合作,而《海的沉默》则想使法国人拒绝合作。因此,这部小说的时效及其实际存在的读者群不可能超过德国占领时期。只要美国还存在黑人问题,理查·赖特的书就是有生命力的。所以问题不在于要求作家放弃身后的影响,恰恰相反,是作家决定自己身后的影响;只要他在起作用,他就名垂后世。”显然,萨特是将当前的“介入”主张与他早年就有的“不朽”愿望协调了起来,更准确地说,是他找到了真正可以“名垂后世”的途径,就是要“起作用”。对于作品的时效性,萨特说了一句形象的话:“香蕉似乎是刚摘下来的时候味道更好:精神产品亦然,应该就地消费。”
8、“烦神”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烦心活动的进一步引申。因为在烦心中此在不仅与用具打交道,还要与相关的他人打交道。如读书就要与写书的人,卖书的人,印书的人打交道,吃饭就要与种粮的人,做饭的人打交道等等。因此,“此在”的在世不是孤独的个人在世,而是与他人一齐在世,即共同存在,共同在世。但这种他人的在世、存在的意义同用具的存在、在世一样,也是由此在的在世赋予的,或者说也是通过此在的在揭示和澄明的。
9、自由首先是行动中的自由。脱离了行动的决定论和自由意识论都荒诞不经。行动意味着时间性,它有它的“目的”和“动机”。而这二者在给定物,也就是自在的存在的包围中。同时,萨特也承认,行动要处在具体的各种环境中才有意义。那么人的行为似乎就会处在大量给定物的包围中,受到各种既定环境的限制。就人自身而言,人既可能生在一个工人家庭,也可能生来就有遗传病。这个前提下,人的自由何在?
10、萨特相信,就连人之外的动物,大多数时候也只是在听从塑造了它们那个物种的本能和习性行事。但作为个人,我根本没有预先被决定的本性。我的本性,要通过我选择去做什么来创造。当然,我可能会被我的生物性影响,或者被我所处的文化和个人背景等方面影响,但这些并不能合成一张用来制造我的完整蓝图。我总是先我自己一步,边前行,边构筑自身。
11、在剧中,俄瑞斯忒斯的对手,主要不是埃癸斯托斯,而是天神朱庇特。朱庇特告诉埃癸斯托斯,俄瑞斯忒斯来行刺他,准许他将俄瑞斯忒斯永世投入地牢里,但埃癸斯托斯却不愿意,他说:“那好,这是在劫难逃了,我有什么办法呢?”埃癸斯托斯责问朱庇特:“不公平的神明,请您看看你们叫我成了什么人!您说:如果您今天要阻止俄瑞斯忒斯蓄谋的凶杀,那您从前为什么又允许我杀人?”这些言行也是不符合人物性格与规定情景的。并且还与下文矛盾:当朱庇特说“人是自由的”,“他们自己却不知道”时,埃癸斯托斯也说:“十五年来,我一直搞这套把戏,目的就是要让他们看不到自己的力量。”既然悔恨于当年的凶杀,并且坐等在劫难逃的报复,那么为什么还要一直搞这套把戏呢?
12、存在先于本质。人要想确立自己的本质必须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证明,人不是别的东西,而仅仅是他自己行动的结果。
13、1936年起,萨特发表了哲学著作《想象力》。
14、既然存在主义“是一个行动的学说”,那末,萨特阐发一种“介入”文学观,就是必然的了。
15、而萨特所说的“存在”却是针对着“本质”提出来的。在萨特看来,无论是宗教哲学,还是康德,黑格尔哲学在一定意义上都可以称作“本质主义”。因为他们都认为无论是上帝,还是“自在之物”,“绝对精神”都是某种隐藏在万事万物后面,决定着,主宰着它们存在的某种“本质”。因而从逻辑上讲“本质先于存在”。上帝,自在之物,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与依据。而萨特要建立的“存在主义就是把存在放在本质之上的一种学说”(库恩语)。这里“之上”即第也即逻辑上的前提与依据。用这两种不同的观点观察“人”,分歧就更为尖锐。
16、萨特连载于1947年《现代》杂志,后出单行本的《什么是文学?》一书,便系统论述了他的“介入”文学观。“介入”文学观,对于《存在与虚无》所阐述的哲学理论既有相当程度的沿承,又向着时代方面大幅度倾斜,从而社会与历史因素也有了相当明显的增强。“介入”文学观的要旨有三:什么是写作?为什么写作?为谁写作?
17、第对“为什么写作”这一问题,萨特是从作者与读者的辩证关系上加以解说的。萨特认为,作家“不能阅读他自己写下的东西。这是因为,阅读过程是一个预测和期待的过程”。“如果说有朝一日作品对于作者本人也具有某种客观性的外表,那是因为岁月流逝,作者已忘掉自己的作品,他不再进入作品内部,而且很可能不再有能力写出这部作品。卢梭晚年重读《民约论》的时候,遇到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一段话可以说是经验之谈:作者因为岁月流逝,而不能进入作品内部,或者不再能写出这一作品,这都是经常产生的情况。当然,这样的作品必然是或相当有才气或相当深刻之作。面对平庸之作,不会产生这种情况。萨特由此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为自己写作这一回事。”
18、烦有“烦心”与“烦神”之分。前者是指此在与他物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后者是指此在与他人发生关系时的存在状态。要说明的是“烦心”中的他物主要不是指与此在发生关系时的某种事物,而主要是指此在藉以与他物发生关系的“用具”。某种用具(即工具)的存在以它们为“此在”所用这种活动为前提。此在使用用具既揭示了“此在”本身的“在”,也揭示了用具的“在”,同时也揭示了用具所及对象的在。以此类推,通过用具的使用就揭示了与此在有关的其他存在者以及整个世界的“在”,由这里就不难引申出其他存在者“存在”的意义正是在烦心这种活动中由“此在”赋予的。
19、人的一生是在尝试将自己推向将来的,未知的存在,那么人永远不是现成的,确定的存在,也就拥有了“主观性”和“超越性”两种特征。
20、萨特认为的存在主义具有以下三个原则。
四、萨特 自由主义
1、这时,萨特点名了“主观性”,指出人“不是关闭在自身以内而是永远的处在人的宇宙里”,强调了自由与承担责任相辅相成。自由不再是日常语境中不负责任的随心所欲,而上升为人(person)在意识到责任并主动承担责任的前提下,成为真正的人(man)的条件。这样的责任不仅面向自我,同时面向社会,面向全人类。
2、输入‘推荐’=历史榜单推荐
3、在书中,萨特论述说,必须真正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人是自由的、不受约束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他想成为的样子。这是人的真正存在价值,是对个体的最大尊重和包容。
4、然而,反对激情的观点,同他“介入”文学的理论是矛盾的,因为要想引起变革,没有严重的不满以至愤怒和一种强烈的愿望,那是不可能的。
5、处境剧中的处境,是极限处境,而且是人所共有的普遍处境。萨特说:“每一次都应该把极限处境搬上舞台,就是说处境提供抉择,而死亡是其中的一种。于是自由在最高程度上发现它自身”;“因为只有达成全体观众的一致时才有戏剧,所以必须找到一些人所共有的普遍处境。你把一些人置于这类既普遍又有极端性的处境中,只给他们留下两条出路,让他们在选择出路的同时作自我选择:你能这样做就赢了,剧本就是好的。每个时代都通过特殊的处境把握人的状况以及人的自由面临的难题。”
6、“自由”是人先天固有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萨特回答说:表现为人必须每时每刻对于自己遭遇到的各种情况作出选择,即使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是“选择了不选择”,“无论我们的存在是什么,它都是一种选择,它依靠我们的选择使自己成为‘伟大的’、‘高贵的’或‘卑贱的’、‘屈从的’”。(3)(P472)正是在选择和选择之后的行动中,人造就了自己特定的本质。
7、这种自在的存在由主体的意向性揭示为现象,但它又不会隐藏在现象背后。它是一系列的显现,举个例子,现在我们从香蕉苹果梨子当中归纳出了“水果”,这种联系实际上也是扁平的,“水果”与“苹果”一样,也不过是一种显现而已。更何况,“苹果”自己不也是一个被归纳出来的概念么?陷入这种无限的概念堆叠将不可能有任何结果,这就意味着现象只能是扁平的,仅是它们自己而已,不能引发出任何别的东西。
8、萨特认为主观性占据了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大多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永远都是不可避免的,认为残酷的战争、丑恶的罪行这些种种都是造成人类冲突的因素,而这些都是荒谬的,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是极其痛苦的,如此的世界反映出来的现象和表象只能给人们带来痛苦和悲伤、失望与苦闷,而人生注定是一场苦痛交加的旅行。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都是如此。
9、世界是荒诞的,痛苦源自人类自身
10、萨特的出发点,是要为个人自由和人类尊严而辩护。在此基础上,他充分论述了社会责任这一概念。几乎所有萨特研究者赞成,在他身上,“一直表现出对穷人的关心以及对各种被剥夺权力者的同情”。
11、萨特的戏剧观念是建立在其文学观念的基础上的。然而,不仅是在新时期,而且至今,中国学界仍缺少对萨特与其存在主义哲学相联系的“介入”文学观的认真评析,亦未曾联系其“处境剧”的剧作,来说明其剧作理论的实际效果。有鉴于此,本文拟联系萨特的哲学观来评析其“介入”文学观,并说明其六部处境剧的实际成效。这对于探索一种正确的戏剧观是有益的,也是必要的。
12、萨特对死亡也有自己的见解。他反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命题中将死亡理解为一种将要到来的事件。这其实很好理解:既然存在先于本质,那么人怎么可以断言注定有一个确定的“死”的将来在某处等着他呢?用通俗的话说,死亡对于主体是一种无常。
13、但自为的存在若是“只有一片虚无”,那它又是如何运动起来,如何获得它自身的规定性的呢?单从“意识”出发,是无法理解“自为的存在”的,此刻我们必须得引出它结构的另一部分,自在的存在。
14、庸俗理解意义上的“自由”有这样的问题:一个“自由”的人在具体的世界中自由,往往是肆无忌惮地行动。他的行为不可能脱离具体的有限的给定物,也一定会引起具体的后果,但这个“自由”的人却不对此负起任何责任。他自己一切自由的意向性即是他自己的规定性,但他却又不对自己负责——这是一种自欺,妄想把责任推给外在的给定物,也就意味他认为自在能够为他确立他行为的合理性。这并不是“自由”,反而是“他由”,既然人眼中的对象全是他自己意向所超越的结果,那他有什么理由不对自己为自己设定出来的这一切负起全部责任呢?
15、萨特进而说,精神产品,“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之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才有艺术”。《存在与虚无》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别人是自我存在的条件。同样,读者也是作者存在的条件。由此萨特引出了一个命题:“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项召唤”。根据这一命题,写作,就是“为了召唤读者以便读者把我借助语言着手进行的揭示转化为客观存在”,“作家向读者的自由发出召唤,让它来协同产生作品”。读者缘何可以协同产生作品呢?因为“文学客体确实在读者的主观之外没有别的实体”。显然这是一种现象学美学的观点。
16、今天我们借助英国作家莎拉·贝克韦尔《存在主义咖啡馆》一书,重新理解他。在他的哲学体系中,自由是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在他看来,自由是区分人为什么不同于动物的根本原因,只要人们注重对待境遇的心理、个人的选择,自由并不是一个艰难的追求。到底什么是自由?怎样才能获得一种自由的生活?我们总结了萨特的答案,也希望借此,看清在我们此刻的困顿中,像一个存在主义者那样去生活,是否还有可能?
17、《密室》。这部戏只有三个演员,同时自始至终同时在舞台上。大致情节是:三个人,一男两女,他们死后被安排在一个房间里。每个人都需要其中另一个人,而每一个又都妨碍另外两个人彼此依靠,最后终于没有任何一个人达到自己的愿望。戏剧中的台词“他人,就是地狱!”成为萨特最为人熟知的一句话之一。
18、作者王干才原载《唐都学刊》1999年第(4)期
19、现代社会中人的绝对自由
20、欢迎回复后台更多精彩等着你
五、存在与自由萨特
1、最后,萨特提出了“自由选择”观点,其核心思想认为人可以自由地对自己所要做出的任何行动进行选择,在进行选择时,人是绝对自由的。每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绝对自由,人具有“选择环境”、“作出决定”、“采取行动”的完全自由,随时随地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做出“自由选择”。萨特认为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决定论”,一切都取决于人的自我选择。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