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这句话讲的是君子的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一个君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而应当把注意力放在做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追求真理。)
2、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
3、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4、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5、(翻译)与:赞同、肯定。意为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却赞成天命和仁德。出自《论语·子罕》。
6、寓意:贫穷是常见的,但个人的道德成长不应受到贫穷的限制。孔子崇尚扶贫、幸福、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7、寓意:时间紧迫,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可以这么说,正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构成了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每位身处其中的人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你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你的成长轨迹,决定着你的人生成败。记得曾有人说过,在人的一生中,有三件幸事可以值得庆贺:一是上学时遇到一位好老师,二是工作时遇到一位好领导,三是成家时找到一位好伴侣。这些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自然不可小觑。
10、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朋友
11、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其中了。用不正当的
1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3、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4、 (翻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5、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6、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17、(古义:();今义:()
18、(拓展资料)《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19、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合格的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拓展)子曰:“雍也可使南面①。”
20、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二、初一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
1、试译: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大夫祭祀祖先时,唱着《雍》这首天子祭祖诗来撤除祭品。孔子说:“‘各方诸侯助祭,肃穆天子主祭。’《雍》诗的这一句如何用到三家大堂去呢?”
2、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3、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用于追求理想和真理上。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6、(译文):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有机会付诸于实践,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吗?”
7、日,古义:每天;今义:一日
8、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0、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并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11、译文: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12、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3、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是坚持不懈,自觉自愿。这对于立志有所作为的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塑造。
1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5、(翻译)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6、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17、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应该想着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类似的毛病。”
18、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19、《论语》十二章全文及翻译:
20、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高中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字词解释:贤:贤德、高尚,箪: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堪:能忍受,乐:乐趣
4、语出《卫灵公十五》:“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在在上论《公冶长》篇中,我们看到子贡说过:“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5、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不是竭尽自己的心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译文: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并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提问并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9、大意:本章讲时光易逝,应珍惜时间。
10、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11、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12、译文:孔子说:“学而不思则没有,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劳神无所得。”
13、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逝去的一切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14、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15、试译:子贡问:“贫穷却不讨好人,有钱却不小看谁,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不过比不上安贫乐道、富而好礼的。”子贡说:“《诗经》上唱:‘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叹道:“赐啊,现在可以跟你聊《诗》了。告诉你一点,你就联想到别的东西。”
16、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7、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8、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解读)
19、《论语》中的“义”共24见,主要是指应当的、合理的和善的、美的,是应该做的.具体说来,可以分为三点:第是立身处事之本.“义”是内在的道德律令,因此,说话要不离开“义”的宗旨,闻“义”一定积极行使,见“义”要付诸行动.第是一个“崇德.君子要立足于“义于之比”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以“义”来自我裁制,把它作为根本的行为要求和最终的价值取向.第是富贵的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是在得失、贫富、贵贱取舍中所应遵守的原则与信条.
20、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四、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1、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而:连词。(可译为并且)例:学而时习之。
3、①南面:古时尊者的位置是坐北朝南,天子、诸侯时皆面南而坐。此以“南面'代指卿大夫之位。
4、18子张学干(gān)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5、译文: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6、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
7、大意:本章强调治学的人重视道德修养。
四海网收集整理一些常用的php代码,JS代码,网络文章,网络昵称等技术文章。